没步入社会能写出深刻的文章吗?

没步入社会能写出深刻的文章吗? Zpuzzle的回答 文学以及艺术创作中的“经历”、“经验”和大众口中的“阅历”、“经验”并不是一个概念。大众口中的“阅历”,是从“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个层面去说的,意在强调实践经验的重要和不可替代性。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个结论是没错的,如果没有复杂场景的实践经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很难转化为实际的、可被个人完全掌握的知识。但是,艺术创作中的“经验”,强调的是创作者对内心体验的挖掘,而这与一个人的具体阅历多少并无关系。 对此,在《西西弗神话》中,加缪也曾说过:最终还是荒诞及其矛盾的生活能给我们教益。因为,谬误在于认为经验的数量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其实仅仅取决于我们本身。这里不妨简而言之。有两个人,寿命相同,世界也总是提供等量的经验。这要看我们意识如何了。感受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反抗、自己的自由,而且多多益善,这就是生活,最大限度的生活。 …… 因此,任何深度、任何感动、任何激情、任何牺牲,在荒诞人看来(即使他期望也不成),也不可能使四十年有意识的生活,等同于持续六十年的清醒。疯狂和死亡,这是荒诞人无可挽回的事情。人并不选择。荒诞及其包含的生活的增量,“也不取决于人的意志”,而是人的反面,即死亡。仔细掂量掂量的话,这里只关系到一个机会的问题。一定得择机而行。二十年的生活和经验,永远是无可替代的。这里加缪说的“认为经验的数量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就是对那种在创作中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批评。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我之前就曾经说过,那些从红军时期就参加革命的老同志、老干部,一生中可能经历了如四渡赤水、爬雪山过草地、抗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原子弹研发等改变中国命运乃至世界格局的重大事情,他们的阅历不可谓不丰富。可是,看他们写的文章和诗词,绝大多数都不忍卒读,能写成老干体都算是有水平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老干部虽然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但有的没上过几天学,有的虽然上过大学却缺乏文学方面的素养,这使得他们的人生阅历很难变为优秀的文学作品。 相反,很多缺乏“人生阅历”的人,但因为有足够的文学天赋和创作能力,可以从他人的作品中和自己的成长中获得文学创作的经验。如曹禺写出惊世之作《雷雨》的时候只有23岁,还是清华大学的一名在校学生,跟那些爬雪山过草地的红军战士比,他能有多丰富的人生阅历呢?但这并不妨碍他写出《雷雨》。 而且,从各方面的案例来看,对于文艺创作者来说,人生经历过于丰富并不见得是好事,因为人生经历一旦丰富,人就很容易变“油”。这一方面是因为,文艺创作本身是需要有一定的闲暇和余裕支撑的,当人生经历过于丰富的时候,这些文艺创作所必需的闲暇和余裕就可能被挤占;另一方面,很多人在获得更为丰富的人生阅历的时候,也容易把自身的阅历合理化,从而丧失了艺术创作所应该有的内省和批判。 这方面的代表,是一些“官场小说”以及各行业内的人创作的一些以行业内的故事为题材的作品。这里就以“官场小说”为例,很多人在行政体系内浸淫日久,会习惯于这种体制内的生活状态以及在其中所积累的各种“人生经验”。相比于“外行”,他们创作官场小说会有非常丰富的细节这是他们创作的优势但与此同时,因为他们对自身生活方式的认同,又很容易将这种小说写为升官图。站在文学的角度,无论如何称赞其“细节真实”、“情节生动”等,都无法改变它并不是一个好的文学作品的县市。 正因如此,所以很多在青少年时期有一些文学创作天赋的人,在真正进入社会、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往往会发现自己的“灵气”没有了。这个“灵气”虽然有些虚无缥缈,但也不算是全无道理。 所以,在艺术创作中,“阅历”、“经历”这些东西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感受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反抗、自己的自由,而且多多益善,这就是生活,最大限度的生活。这种“感受”的深度和表达技巧的融合,是一部好的作品的基础。比如,你自从大学毕业后没找到工作,就一直在家蹲着,已经有七八年的时间。与那些一毕业就进入职场,发展地顺风顺水的人相比,你固然缺乏职场和社交的经验,但是你对一个宅家的人的心态、与父母相处的细节、对这种相对封闭生活的思考,却一定会比那些一直在职场的人更深一些。再比如,同样是40岁,别人早已结婚,孩子都要考大学,而你还在单身,也没有啥结婚的想法,那么别人固然有养育子女的经验,但你也有三四十岁独自一人生活的经验。尽管在社会层面上,对这这两种生活会有不同的评价,但在文学层面上,二者并没有高下之分。 即便是在学校里,对于有文学天赋的孩子来说,也一定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到很多有趣的东西。而且,由于所处年龄的不同,青少年所感受到的东西与中年人也会存在很大区别,这都是进行文学创作的切入点。 但正如前面所说,那些阅历丰富的老干部,因为缺乏文学创作和表达的能力,终归只能让自己的经历成为别人创作的素材,而对于中学生来说,“感受自己的生活”也只是文学创作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能否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将其真正以“文学的”方式表现出来,则决定了其能否写出好的作品。而文学的“深刻”,更为强调的也是这种表达的深度,而非是思想的“价值”否则,这世界上也就没必要存在艺术,而只需要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等等这些学科也就够了。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Zpuzzle)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刘丽朵系列》|简介:《刘丽朵系列》可能是一系列涵盖多种题材的作品。也许其中包括文学创作,如小说作品可能以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

《刘丽朵系列》|简介:《刘丽朵系列》可能是一系列涵盖多种题材的作品。也许其中包括文学创作,如小说作品可能以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探讨人性、情感或社会现象。她的小说可能会塑造一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的经历和故事,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在诗歌方面,可能会运用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表达细腻的情感和对世界的独特感悟。此外,可能还有一些文化评论或学术研究类的作品,在文化评论中,对当下的文化热点、文学潮流或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展现作者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见解;在学术研究领域,则可能专注于某个特定的学科方向,如文学理论、文化研究等,通过严谨的论证和研究,为相关领域提供新的观点和知识贡献。|标签:#刘丽朵系列#多样题材#文学创作|文件大小:NG|链接:

封面图片

【资料】一个神级故事创意的诞生(完结)|简介:讲述神级故事创意诞生过程的资料,分享创意激发方法与创作经验,为故事创作者提供灵感与

【资料】一个神级故事创意的诞生(完结)|简介:讲述神级故事创意诞生过程的资料,分享创意激发方法与创作经验,为故事创作者提供灵感与借鉴,助力提升创作水平|文件大小:NG|标签:#故事创意教程##创作经验分享##文学创作灵感#|链接:

封面图片

【资料】付费群流出写作教程【16合集】|简介:从付费群流出的写作教程合集,共16部分,涵盖多种写作类型和技巧,为写作爱好者提供丰

【资料】付费群流出写作教程【16合集】|简介:从付费群流出的写作教程合集,共16部分,涵盖多种写作类型和技巧,为写作爱好者提供丰富学习资源,帮助提升写作水平,实现文学创作梦想|文件大小:NG|标签:#写作教程合集##写作技巧提升##文学创作学习#|链接:

封面图片

《纪录片杨绛先生.ts 》

《纪录片杨绛先生.ts 》 简介:纪录片杨绛先生详细记录了杨绛先生的一生,从她的求学经历、文学创作,到与钱钟书的爱情故事,以及在动荡岁月中的坚守。展现了她在文学、翻译领域的卓越成就和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 标签:#杨绛纪录片#文化名人#文学人生#爱情故事#坚韧精神 文件大小 NG 链接:

封面图片

《二手杰作(2023)》

《二手杰作(2023)》 简介:2023年的二手杰作围绕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的碰撞展开。主角可能是一位郁郁不得志的文学爱好者,偶然间他的一篇作品意外走红,然而这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真相。在名利的诱惑下,他陷入了道德困境,面临着创作的瓶颈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影片通过这个故事,探讨了文学创作的本质、名利对人的影响以及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成功可能做出的妥协,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展现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 标签: #二手杰作 #剧情片 #文学创作 #名利困境 #人性复杂 文件大小 NG 链接:

封面图片

作家的人格被作家所有的文字内容完全包含吗?

作家的人格被作家所有的文字内容完全包含吗? Zpuzzle的回答 可以,但这是有前提的。中国有一句古话,“言多必失”。搞审讯的人也有个经验,就是不怕对方乱说话,就怕对方不开口因为对方只要开口,哪怕是乱说话也能分析出有用的信息,而不开口就什么都不知道。在作家与作品这个事情上也是一样。假设有两位作家,一位作家只留下了四五首诗,另一位作家留下了上千万字的长篇小说,那么到底哪位作家的作品更容易体现他的想法呢?显然是后者。 从创作的角度来说,通常创作的作品越短、留存的作品越少,创作者有所伪装的可能性就更大,因为当作品足够短的时候,很多深层的东西是来不及展现出来的。但随着作品的篇幅变长,再想隐藏这些东西就变得十分困难。尤其是在小说、戏剧等虚构文学的创作中,创作者在作品中展现出的就是一个完整的经验世界。 关于这一点,我在我的专栏文章里也提到过:第三,文学作品的“思想”是经验的而不是理论的。这一点其实不难理解,因为文学表达的个人性,它极度依赖个人的生活经验,并需要创作者以此输出一个“完整的世界”。何谓“完整的世界”的呢?举个例子,假设这样一个场景张三的孩子被同学欺负,眼睛被打伤,回家告诉了张三,那么请你续写一下接下来的故事。很明显,100个人会续写出100个不同的情节,而你续写的故事体现的则是一个你眼里的“完整的世界”。如果你续写的情节是张三起诉了孩子同学的家长要求赔偿,这说明你对于法律、规则这些东西会更看重,而如果你写的情节是张三领着孩子去同学家里,跟同学父母打了一架,说明你可能认为这种问题不可能通过公开的、确定的规则来解决,如果你写张三找了自己在某单位任领导的亲戚去忙帮“压一压”孩子同学的家长,则说明你认为潜规则是解决问题的手段。总之,无论你续写什么样的情节,都只可能来自你个人的生活经验,对于超出自己生活经验的情节,让你编你都编不出来。 “经验”与理论的区别在于“经验”是个人化的且不分对错的,而一旦当我们试图用“理论的”视角去看待世界时,就会是另一种情况。还是用张三的孩子被同学打了来做例子,如果让社会学者、法律学者来谈这个问题,他们可能就会从如何建立防止校园霸凌的体系、如何完善法律法规等角度进行分析,并且谈的会更有“深度”也更“专业”。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无论一个法律学者谈校园霸凌谈的多么专业,他所表达的东西始终是基于法律这个学科角度的“片面而深刻”的观察,这与你续写故事对世界“完全”的展开是完全不同的。 除此之外,文学作品的“经验性”还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的很多思想也都来源于创作者基于个人生活的观察和体悟。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王安石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毛泽东的“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等等,它们都有一定的“哲理”,却又比单纯的“哲理”更加的复杂、生动和多元。 第四,文学的“思想”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由于前面我们所说文学呈现的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因此因为文学也就具备了被从不同的维度阅读和阐释的可能性,这样一来文学作品中的“思想”也就不再局限于单一领域,而是需要由读者通过自己的理解对其进行阐释。我们以鲁迅的《孔乙己》这篇小说来说,它描绘了孔乙己这样一个生活在清末民初交替之际的落魄的读书人的形象。在孔乙己生动的人物形象背后,我们其实可以思考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该如何解读孔乙己的悲剧?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孔乙己的死亡?对于这些问题,你既可以从小说中找到鲁迅的看法,同样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知识储备对其进行分析。这种整体性的经验呈现,自然也会展现作者的“人格”。任何人都无法写出自己认知与经验之外的东西,就算想办法去伪装,但这种伪装也依然无法超脱作者自己的认知层次。如前段时间《知否》的作者在对此前自己曾误解林徽因的回应中,强调的重点并不是“以嫡庶尊卑来看待人是错的”,而是“把林徽因误认为了庶出是错的”。这倒是与其作品中一贯强调的东西一脉相承,也能从侧面说明作家的人格与作品是合一的。对于一个已经习惯了以嫡庶尊卑来看人的人,你让她写个反嫡庶尊的东西,她也是血写不出来的。 但对作家的人格的解读是要依据文学的方式来进行的,而不能把作品中的一切人物、行为都当成作者的想法。此前六小龄童有一部电视剧《吴承恩与西游记》,不谈这部剧本身的好坏,仅从立意上说,主创团队最大的问题,就是强行把吴承恩的生活(姑且认为《西游记》的作者就是吴承恩)与《西游记》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事件等一一对应,非要认为这些人物、事件在生活中都存在原型,这种附会也是完全错误的。 理解作家人格和思想的起点和终点是理解创作者的“经验世界” ,而这就如同情报分析一样,掌握的资料越多,对情报的分析准确性也就越高。但另一方面,文学创作终归是一种艺术创作,而艺术创作有自己的规律和技巧,也不能将作品等同于“情报”,认为文字就是作者想法的直接反映,那样最容易导致的问题就是“三观警察”很多人压根分不清作者三观与作品中人物三观的区别,如看到《包法利夫人》这种作品,只因为主角的经历,直接定性就是福楼拜在给主角“洗白”,那这样也就无从谈起认知作家的“人格”了。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Zpuzzle)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