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阿尔茨海默患者人数接近 1700 万

中国阿尔茨海默患者人数接近 1700 万 根据发布的《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截至 2021年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患病人数超过 1699 万例。数据显示,中国的患病率、死亡率等相关数据随着年龄增加不断上升,且女性的相关数据高于男性,其中女性的患病率(1558.9/10万)、死亡率(47.4/10万)高于男性的患病率(846.3/10万)、死亡率(22.5/10万)。 报告指出,2021 年全球因痴呆导致的死亡人数达 195.5864 万例,其中中国死亡人数为 49.2774 万例,约占全球死亡人数的 25.2%。同时 1990 至 2021年,中国的粗发病率由 59.8/10 万增长到 204.8/10 万,增长 242.5%。发病率较高的省市主要集中在华东、西南和部分东北地区。 via Solidot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首款阿尔茨海默药即将进入中国医院 年治疗费用18万元

首款阿尔茨海默药即将进入中国医院 年治疗费用18万元 资料显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病变,主要发生在老年或老年前期。疾病的主要特征包括进行性的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阿尔茨海默氏病是痴呆症最常见的形式,可能占病例数的60-70%。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期最常见的一种痴呆类型,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的风险也在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包括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以及视空间能力损害等。此外,患者的抽象思维和计算力也会损害,常伴随人格和行为的改变。这种疾病不是传染的,而是由基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疾病通常需要长期治疗,目前医学界主要通过药物和心理治疗等方法控制病情发展,延缓症状恶化。尽管阿尔茨海默病目前尚无彻底根治的方法,但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规律的体育锻炼,科学的饮食,适当的社交活动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阿尔茨海默病的命名来源于首次描述这种疾病的德国医生阿尔茨海默。近年来,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基因技术、脑成像技术等在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然而,阿尔茨海默病的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仍然是科学家们需要努力探索的问题。去年,一篇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贾建平团队撰写的论文,发布在了国际知名阿尔兹海默病研究刊物上,文中介绍,一名来医院就诊的19岁男孩被临床诊断为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这是目前已知最年轻的临床诊断为阿尔兹海默症的患者。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首款阿尔茨海默药即将进入国内医院:年治疗费用18万

首款阿尔茨海默药即将进入国内医院:年治疗费用18万 据悉,下周,仑卡奈单抗注射液就将开出首张处方。目前该药物尚未进入医保,患者自费一年的治疗费用约18万元人民币。资料显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病变,主要发生在老年或老年前期。疾病的主要特征包括进行性的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阿尔茨海默病是痴呆症最常见的形式,可能占病例数的60%-70%。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期最常见的一种痴呆类型,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的风险也在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包括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以及视空间能力损害等。此外,患者的抽象思维和计算力也会损害,常伴随人格和行为的改变。这种疾病不是传染的,而是由基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疾病通常需要长期治疗,目前医学界主要通过药物和心理治疗等方法控制病情发展,延缓症状恶化。近年来,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基因技术、脑成像技术等在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尽管阿尔茨海默病目前尚无彻底根治的方法,但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规律的体育锻炼,科学的饮食,适当的社交活动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抗阿尔茨海默病药在中国医院开出首方

抗阿尔茨海默病药在中国医院开出首方 今年1月,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批准了由日本制药公司卫材和美国渤健共同研发的新药“仑卡奈单抗注射液”(商品名:乐意保/Leqembi),适应证为用于治疗由阿尔茨海默病引起的轻度认知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轻度痴呆。据此前报道,目前该药物尚未进入医保,患者自费一年的治疗费用约18万元人民币。“阿尔茨海默病又称‘脑海中的橡皮擦’,被医学界视为一座难于攀登的高峰。它是一种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有效治疗方式非常有限。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包括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以及视空间能力损害等。此外,患者的抽象思维和计算力也会损害,常伴随人格和行为的改变。这种疾病不是传染的,而是由基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阿尔茨海默病的命名来源于首次描述这种疾病的德国医生阿尔茨海默。近年来,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基因技术、脑成像技术等在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然而,阿尔茨海默病的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仍然是科学家们需要努力探索的问题。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获重大突破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获重大突破 2月22日,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这是中国AD领域学者首次在该杂志发表研究型论著。AD通常分为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FAD)和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SAD)。患者在诊断为AD前有一段漫长的无症状期,这是阻止AD发生或逆转病程的黄金窗口期,这一阶段的识别依赖于生物标志物。贾建平称,目前大部分关于AD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是在FAD中进行。有研究表明,SAD中的Aβ与FAD有所不同,这提示SAD的生物标志物可能有不同轨迹,用FAD研究得到的生物标志物预测模型可能不适用于SAD人群。贾建平介绍,本次研究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随访时间最长的反映AD诊断前生物标志物变化的纵向队列研究。研究改变了沿用FAD生物标志物出现时间来套用SAD的现状,为AD超早期诊断和精准干预提供了有力证据。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革命性人工智能可在症状出现前七年预测阿尔茨海默氏症

革命性人工智能可在症状出现前七年预测阿尔茨海默氏症 对预测阿尔茨海默氏症影响最大的病症是高胆固醇,而对女性来说,则是骨质疏松症。这项工作展示了利用人工智能(AI)发现临床数据中的模式的前景,然后可以利用这些模式搜索大型基因数据库,以确定是什么在驱动这种风险。研究人员希望,有朝一日它能加快阿尔茨海默氏症和其他复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科学家们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开发出了一种方法,可以通过检查病人的病历,在出现症状前七年预测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时间。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西罗塔实验室的医学博士/博士生爱丽丝-唐(Alice Tang)说:"这是在常规临床数据上使用人工智能的第一步,不仅能尽早识别风险,还能了解风险背后的生物学原理。"这种人工智能方法的威力来自于根据疾病组合来识别风险"。这些研究结果最近发表在《自然-衰老》杂志上。临床数据和预测能力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探索阿尔茨海默病的生物学驱动因素和早期预测因素。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渐进性的、最终致命的痴呆症,会破坏人的记忆。阿尔茨海默氏症影响着约 670 万美国人,其中近三分之二是女性。患病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且女性往往比男性长寿,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女性患者比男性多。研究人员利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临床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 500 多万名患者),对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记忆与衰老中心确诊为阿尔茨海默氏症的患者与未确诊为阿尔茨海默氏症的患者进行了对比,发现他们能以 72% 的预测能力识别出哪些患者会在 7 年前患上阿尔茨海默氏症。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和维生素 D 缺乏在内的一些因素对男性和女性都有预测作用。勃起功能障碍和前列腺肥大也是男性的预测因素。但对女性来说,骨质疏松症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预测因素。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患有这种常见于老年妇女的骨病的人都会患上老年痴呆症。"正是疾病的综合作用使我们的模型能够预测AD的发病,"Tang说,"我们发现骨质疏松症是女性的一个预测因素,这凸显了骨骼健康与痴呆症风险之间的生物学相互作用。"精准医疗方法为了了解该模型预测能力背后的生物学原理,研究人员求助于公共分子数据库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开发的一种名为SPOKE(可扩展的精准医学导向知识引擎)的专用工具,该工具是由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威尔神经科学研究所成员、神经病学教授塞尔吉奥-巴兰齐尼(Sergio Baranzini)博士的实验室开发的。SPOKE 基本上是一个数据库的数据库,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它来确定治疗模式和潜在的分子靶点。它通过载脂蛋白 E 基因 APOE4 的变异形式,发现了阿尔茨海默氏症与高胆固醇之间众所周知的联系。但是,当与基因数据库相结合时,它还发现了女性骨质疏松症与阿尔茨海默氏症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是通过一种不太为人所知的名为 MS4A6A 的基因变异而产生的。研究人员希望这种方法最终能用于红斑狼疮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其他难以诊断的疾病。这项研究的资深作者、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巴卡尔计算健康科学研究所副教授玛丽娜-西罗塔(Marina Sirota)博士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我们可以通过机器学习利用患者数据来预测哪些患者更有可能患上阿尔茨海默氏症,同时还能了解患病原因。"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科学家将流行药物类别与阿尔茨海默氏症风险降低18%联系起来

科学家将流行药物类别与阿尔茨海默氏症风险降低18%联系起来 美国神经病学会医学杂志《神经病学》发表的最新研究显示,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药物也可能与降低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有关。不过,这项研究表明的是一种相关性,而不是证明勃起功能障碍药物会直接降低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风险。勃起功能障碍药物是通过扩张血管让更多血液流过而发挥作用的,最早是为治疗高血压而开发的。一项新的研究表明,这种药物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的降低有关。研究报告的作者、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露丝-布劳尔(Ruth Brauer)博士说:"虽然我们在阿尔茨海默病的新疗法方面取得了进展,这些新疗法可以清除早期患者大脑中的淀粉样蛋白斑块,但我们仍然迫切需要能够预防或延缓阿尔茨海默病发展的疗法。这些结果令人鼓舞,值得进一步研究。这项研究涉及 269725 名男性参与者,他们的平均年龄为 59 岁,刚被诊断出患有勃起功能障碍。参与者在研究开始时没有任何记忆或思维问题。然后对他们进行了平均五年的跟踪调查。该研究对55%有勃起功能障碍药物处方的参与者和45%没有处方的参与者进行了比较。研究期间,有 1119 人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在服用勃起功能障碍药物的参与者中,有 749 人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相当于每 10000 人-年中有 8.1 例。人年既指参与研究的人数,也指每个人参与研究的时间。在未服用药物的患者中,有 370 人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相当于每万人年 9.7 例。研究人员在对年龄、吸烟状况和饮酒量等可能影响阿尔茨海默氏症发病率的其他因素进行调整后发现,服用勃起功能障碍药物的人患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几率比不服药的人低 18%。在研究期间开出处方最多的人群中,这种关联性最强。布劳尔说:"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来证实这些发现,了解更多有关这些药物的潜在益处和机制,并研究最佳剂量。有必要对男性和女性参与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以确定这些发现是否也适用于女性。"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