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灾情渐入尾声,质疑声音犹在,问责尚未展开,舆论场上“民族性”凸显。
河南灾情渐入尾声,质疑声音犹在,问责尚未展开,舆论场上“民族性”凸显。 根据第一财经的报道,郑州市气象局已经在7月20日当天,先后数次发出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并连续建议停课、停业。河南省气象台也曾先后通过微博等渠道连续发布多次暴雨红色预警。按照有关规定,这些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会被同时通报给交通运输、应急等行政主管部门以及郑州市一些主要领导,并组织实施气象灾害、气象衍生灾害的防御工作。根据《郑州日报》2016年的报道,极端天气红色预警的情况下,中小学将自动停课。但此时,包括地铁5号线在内的郑州市内6条地铁线路却依然运营如常,包括京广路隧道在内的郑州市内几十条隧道也依然车流如织。相关报道虽然引发一部分追责舆论,但并非舆论主流。 地铁遇难者亲属在微博对地铁集团的控诉得到了不少人的同情和支持,然而任何人直接点名批评政府都会遭遇强烈反扑。一位网民痛斥“垃圾官员”,得到的回应是“你嘴里所谓的这帮垃圾官员现在还在救援别的地方,这才是不能拖延,迫在眉睫的,没时间赔罪。”和地铁事件一样,被淹没的京广路隧道事件两位幸存者在微博讲述当日的经历,两人均质疑政府部门在事发前封闭了隧道出口而未封锁其入口,最终导致隧道堵车而造成惨剧。评论区有网民质疑两人说法的真实性:“是你本人遭遇吗?不是的话未经核实的信息请删掉,耐心等官方信息。”也有网民支持维权并表示:“真让人惊讶,为什么说出自己在当时遭遇的情况会引来围攻?这个网络世界怎么堕落成这个样子了?”7月25日凌晨,两位亲历者均已删帖。 郑州市委宣传部7月20日晚上7点在微博传达“正能量”:“这场历史罕见的大雨过后,城市会更干净,草木会更加翠绿旺盛!”立即遭遇网民的痛骂而改变措辞。相比之下,7月21日由新华社主持的微博热搜话题“昨晚的微博太好哭了”,则以普通人的视角切入,渲染河南人民和网民在灾难中的守望相助,不少网民直称“破防了”。当天,“胡辣汤挺住啊热干面来了”一度排在微博热搜榜第二。当晚,“觉醒年代 中国人骨子里的温良”话题也冲上热搜榜单,形容中国人的民族性。官方用以塑造道德模范的“最美逆行者”虽然仍有被提及,但远不如由普通人视角出发的“民族性”建构。 与此同时,多家外媒在郑州报道灾情时,受到当地群众的干扰。7月24日,河南共青团在微博发布“寻人令”,号召在郑州的网民寻找BBC记者白洛宾,并表示“一定要友好问候一下”。有网民留言“见到可以往死里打么?”获得大量点赞。不过最后被民众发现的并不是BBC记者,而是德国之声记者马蒂亚斯·伯林格。在郑州街头拍摄时他遭到现场群众的包围,有市民制止他离开,询问他拍摄了什么内容,还有市民指责他“诬陷中国”、“攻击中国政府”。视频在网络上广为传播,网民愤怒地谴责在现场帮伯林格说话的中国年轻女性是“带路党”。除了伯林格以及与他一起《洛杉矶时报》的Alice Su外,美联社记者姜大翼以及半岛电视台记者Katrina Yu也有着类似被“围堵”、拍摄以及报警的遭遇。 除此之外,捐款成为舆论场上水灾的次生议题。网民开始统计企业和明星的捐款是否“到位”。过去伴随着捐款而来的,对慈善机构的质疑,对捐款是否能替代公益的讨论,此次灾难中几乎不复存在。7月22日,“鸿星尔克的微博评论好心酸”是当日关于河南水灾最热的微博热搜话题,一个迅速建立起来并广为传播的叙事是:鸿星尔克作为一家濒临倒闭(并非事实)的企业,一双鞋平均只卖100块,却默默捐出了超过自己承受能力的5000万元。7月23日鸿星尔克的销售额增长52倍。与此同时,网民对深陷新疆棉事件的H&M的捐款不屑一顾,追捧“河南人民再缺物资也不买维他奶”的段子。有网友进入其他同类服装品牌的销售直播间攻击主播,要求主播罢卖其他品牌,这场网络袭击让不少主播只能以哭泣应对。 (端传媒,第一财经,映象网,Alice Su推文,姜大翼推文,Katrina Yu推文)
在Telegram中查看相关推荐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