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方公布,河南强降雨至今造成56人遇难、5人失踪。内地有当地市民指,事发时隧道内有几百车辆,怀疑官方严重虚报死亡数字。

中国官方公布,河南强降雨至今造成56人遇难、5人失踪。内地有当地市民指,事发时隧道内有几百车辆,怀疑官方严重虚报死亡数字。 省府郑州,被暴雨被淹没的郑州京广路隧道备受关注。当局周三(21日)开始抽水,救援清理周五仍在继续。这条长达5公里的「死亡隧道」,尚无法确定是否仍有人被困在内,只见上百辆汽车横七竖八地堆在该隧道南出口。网上视频可见,有相信是等待被淹车辆亲友消息的民众,情绪激动,与在场的警方和武警发生推撞和拉扯。 郑州市民李先生对本台表示,估计该隧道淹没时,水深超过5米,当时里面有几百辆车。 另外,有网上的视频显示,郑州市陇海隧道入口处,官方已经拉起了警示横幅,向民众宣导:「您的一言一行都代表著郑州形象,请勿在此处围观。」 报导: #自由亚洲粤语 @rfacantonese #郑州水灾 #死亡隧道 #郑州水灾 #洪灾 #天灾 #人祸 #支共祸患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韩国中南部强降雨 五人遇难一人失踪

韩国中南部强降雨 五人遇难一人失踪 韩国忠清道、全罗道等中南部地区星期三(7月10日)凌晨出现极端降雨天气,造成至少五人死亡、一人失踪。 韩联社报道,当天全北特别自治道群山市一地降雨量曾达到每小时146毫米,这是该地自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忠清南道舒川郡当天凌晨降雨量一度达到每小时111.5毫米。 另据法新社报道,韩国气象局官员称,忠清南道的锦山、忠清北道的忠风宁和全罗北道的群山的降雨量达到最高水平,“若按地区计算降水强度,预计每200年才会出现这样的降雨量”。 此次夜间突发强降雨造成受灾地区房屋倒塌、人员被困、农作物和道路被淹,还造成人员伤亡和失踪。暴雨也一度导致韩国部分铁路列车、客轮停运,部分航班停飞或延误。 韩国内政部长李祥敏发声明称:“我要求人们在暴雨期间不要去地下停车场、地下通道和小溪。” 韩国行政安全部星期三将暴雨危机预警级别从“注意”上调至“警戒”,并指将持续监测气象情况。 2024年7月10日 9:19 PM

封面图片

京广隧道变汽车坟场既郑州地铁五号线后,京广隧道的伤亡人数引起了社会关注。抽水与救援工作仍在进行,有关京广隧道内具体死亡人数官方表

京广隧道变汽车坟场 既郑州地铁五号线后,京广隧道的伤亡人数引起了社会关注。抽水与救援工作仍在进行,有关京广隧道内具体死亡人数官方表示只有4人,但外媒报道京广隧道内遇难人数至少达数百。另外有报道指出京广路附近已被军队管辖,记者不允许拍照,寻访下落亲人的群众也遭到驱散。 原文链接 澎湃新闻 德国之声 自由亚洲电台

封面图片

印度锡金邦近日的强降雨引发山洪,淹没了多个城镇,造成至少14人死亡、百余人失踪。部分水坝被冲垮,进一步恶化洪水。军方正在向滞留在

印度锡金邦近日的强降雨引发山洪,淹没了多个城镇,造成至少14人死亡、百余人失踪。部分水坝被冲垮,进一步恶化洪水。军方正在向滞留在锡金北部的平民和游客提供医疗援助和通讯。该邦议员表示,当地燃料稀缺但食品充足。 气象部门表示,锡金10月前5天的降雨量为101毫米,是正常水平的2倍多。未来三天锡金部分地区及邻邦将出现大雨。 (美联社,路透社)

封面图片

7月23日晚8点左右,澎湃新闻记者从郑州京广北路隧道口处的(京广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官方人士处了解到,目前隧道内仍在进行救援工作,

7月23日晚8点左右,澎湃新闻记者从郑州京广北路隧道口处的(京广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官方人士处了解到,目前隧道内仍在进行救援工作,有遗体被拉出,之后公安机关会搜寻遗体身上的身份证明,如果没有身份证明,会通过DNA确定身份。目前正处于救援阶段,待救援结束进入善后工作,公安机关会一一联系家属。“之前拉出来的人也已经在陆陆续续去了解,去联系家人。”前述官方人士介绍,如果家属焦急,可以去周边殡仪馆了解相关情况。据悉,预计未来24小时内,隧道内会被清理干净。 澎湃新闻记者在救援现场看到,隧道口处在拖车,路边停了多辆已经被拖出来的“泡水”车辆,车身满是泥,多辆车的车头、车门已经损坏。不远处,有三根较粗的排水管,从隧道内向路面排水。《中国慈善家杂志》记者从京广路段负责抽排工作的救援队处了解到,24日上午6时30分左右,京广路段淮河路口隧道实现双向贯通见底,清淤后具备通车条件。《新京报》援引郑州市城管局党委副书记李平的说法,经过3天的抽水搜救,已经拖出两百多辆涉水车,“不到三百辆”。隧道内水面下降到1.2米至1.5米时,目测隧道内已没有其他车辆被困。但隧道内是否还有被困人员,李平表示还无法确定,“现在还不敢说一定没有”。 据《环球时报》报道,现场媒体不允许靠近拍摄采访,但隧道周围的高架桥上仍有一些围观群众,他们告诉记者目前并没有看到有大量尸体拉出的情形。但参与救援的工作人员表示隧道最深处的水情和车辆数量还不明朗,是否有人员伤亡也暂难以预估。而根据四川观察转发的凤凰网视频对一个车主的采访以及视频画面,车辆多集中在隧道出口处。不过凤凰网视频相关的页面现已无法打开,原因不明。 目前仍有多人失联。7月23日晚,一名在京广北路隧道口附近居住的居民介绍,22日晚上有遗体被拉出来。至于23日是否也有,他表示23日去上班了不在家,不了解情况。已经失联4天的14岁男孩昆昆至今还没有下落。另有一名在隧道口寻找失联朋友的市民称,她朋友7月20日发洪水时在隧道口周边失联,至今未找到,她听说这里有遗体被拉出,就过来帮忙打听打听现场情况。 在现场协助救援工作的民警及建筑公司人员均表示,京广北路隧道近陇海路交叉口附近的积水已经被抽完,目前正在清理淤泥,“如果有遗体,会挨个通知家属”。失联人员的家属也可以去附近派出所备案。据《财新》7月22日晚报道,当时郑州京广路隧道积水已造成两人死亡,死者于7月21日排水时被打捞起来,分别被发现于北隧道和南路口。 (澎湃新闻,新京报,中国慈善家杂志,环球时报,第1眼视频,四川观察)

封面图片

河南灾情渐入尾声,质疑声音犹在,问责尚未展开,舆论场上“民族性”凸显。

河南灾情渐入尾声,质疑声音犹在,问责尚未展开,舆论场上“民族性”凸显。 根据第一财经的报道,郑州市气象局已经在7月20日当天,先后数次发出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并连续建议停课、停业。河南省气象台也曾先后通过微博等渠道连续发布多次暴雨红色预警。按照有关规定,这些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会被同时通报给交通运输、应急等行政主管部门以及郑州市一些主要领导,并组织实施气象灾害、气象衍生灾害的防御工作。根据《郑州日报》2016年的报道,极端天气红色预警的情况下,中小学将自动停课。但此时,包括地铁5号线在内的郑州市内6条地铁线路却依然运营如常,包括京广路隧道在内的郑州市内几十条隧道也依然车流如织。相关报道虽然引发一部分追责舆论,但并非舆论主流。 地铁遇难者亲属在微博对地铁集团的控诉得到了不少人的同情和支持,然而任何人直接点名批评政府都会遭遇强烈反扑。一位网民痛斥“垃圾官员”,得到的回应是“你嘴里所谓的这帮垃圾官员现在还在救援别的地方,这才是不能拖延,迫在眉睫的,没时间赔罪。”和地铁事件一样,被淹没的京广路隧道事件两位幸存者在微博讲述当日的经历,两人均质疑政府部门在事发前封闭了隧道出口而未封锁其入口,最终导致隧道堵车而造成惨剧。评论区有网民质疑两人说法的真实性:“是你本人遭遇吗?不是的话未经核实的信息请删掉,耐心等官方信息。”也有网民支持维权并表示:“真让人惊讶,为什么说出自己在当时遭遇的情况会引来围攻?这个网络世界怎么堕落成这个样子了?”7月25日凌晨,两位亲历者均已删帖。 郑州市委宣传部7月20日晚上7点在微博传达“正能量”:“这场历史罕见的大雨过后,城市会更干净,草木会更加翠绿旺盛!”立即遭遇网民的痛骂而改变措辞。相比之下,7月21日由新华社主持的微博热搜话题“昨晚的微博太好哭了”,则以普通人的视角切入,渲染河南人民和网民在灾难中的守望相助,不少网民直称“破防了”。当天,“胡辣汤挺住啊热干面来了”一度排在微博热搜榜第二。当晚,“觉醒年代 中国人骨子里的温良”话题也冲上热搜榜单,形容中国人的民族性。官方用以塑造道德模范的“最美逆行者”虽然仍有被提及,但远不如由普通人视角出发的“民族性”建构。 与此同时,多家外媒在郑州报道灾情时,受到当地群众的干扰。7月24日,河南共青团在微博发布“寻人令”,号召在郑州的网民寻找BBC记者白洛宾,并表示“一定要友好问候一下”。有网民留言“见到可以往死里打么?”获得大量点赞。不过最后被民众发现的并不是BBC记者,而是德国之声记者马蒂亚斯·伯林格。在郑州街头拍摄时他遭到现场群众的包围,有市民制止他离开,询问他拍摄了什么内容,还有市民指责他“诬陷中国”、“攻击中国政府”。视频在网络上广为传播,网民愤怒地谴责在现场帮伯林格说话的中国年轻女性是“带路党”。除了伯林格以及与他一起《洛杉矶时报》的Alice Su外,美联社记者姜大翼以及半岛电视台记者Katrina Yu也有着类似被“围堵”、拍摄以及报警的遭遇。 除此之外,捐款成为舆论场上水灾的次生议题。网民开始统计企业和明星的捐款是否“到位”。过去伴随着捐款而来的,对慈善机构的质疑,对捐款是否能替代公益的讨论,此次灾难中几乎不复存在。7月22日,“鸿星尔克的微博评论好心酸”是当日关于河南水灾最热的微博热搜话题,一个迅速建立起来并广为传播的叙事是:鸿星尔克作为一家濒临倒闭(并非事实)的企业,一双鞋平均只卖100块,却默默捐出了超过自己承受能力的5000万元。7月23日鸿星尔克的销售额增长52倍。与此同时,网民对深陷新疆棉事件的H&M的捐款不屑一顾,追捧“河南人民再缺物资也不买维他奶”的段子。有网友进入其他同类服装品牌的销售直播间攻击主播,要求主播罢卖其他品牌,这场网络袭击让不少主播只能以哭泣应对。 (端传媒,第一财经,映象网,Alice Su推文,姜大翼推文,Katrina Yu推文)

封面图片

21日凌晨4点,郑州市公布了本次暴雨迄今为止最惨烈的消息:困在地铁五号线的500多名乘客中,12人经抢救无效死亡,5人受伤。

21日凌晨4点,郑州市公布了本次暴雨迄今为止最惨烈的消息:困在郑州地铁五号线的500多名乘客中,12人经抢救无效死亡,5人受伤。《南方周末》报道指大部分受伤、死亡患者或跟缺氧有关;郑州地铁内部通报存在的时间差、没有在情况恶化时停止营运,又因地铁站停电,导致水泵无法工作,导致事故发生。 报道说,依据《国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目前的伤亡情况已属“重大运营突发事件”,仅次于“特别重大”。 早在20日19点左右,微博就出现了求助信息。大约20:20,已有被困人员从现场发回救援了视频。也正是此时,34岁的何夕赶到了沙口路地铁站,他的妻子也困在列车上,他试图亲自去救妻子。 何夕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他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地铁站,“我是一路哭着去找她的”。电话另一头妻子告诉她,氧气越来越少了,有些支撑不住了。到达地铁站后,他试图闯进去,被工作人员拦了下来。直到他拨通了妻子的视频,证明自己是去救人,对方才放手。 快走到车头时,何夕发现,“救援人员太少了,警察也在背人,看到几个人拉一个,他们拉不动,我就把人背了起来”。 “一开始还以为那人是缺氧晕倒了,背着走了一会才发现,其实人已经不在了。”和他妻子一样,这些乘客都被困在车厢里近三个小时,“从18点一直困到21点多才出来”。由于严重缺氧,“大多数人都呕吐,头疼,还有晕倒到水里,窒息,里面非常惨”。 直到20:50,依然有乘客在微博求助,这位乘客在微博说,水位已经到了大腿根部,情况岌岌可危,“有人已经昏倒”。在何夕看来,缺氧是这次事件中伤亡的最主要因素。目前,乘客们都被送往医院接受吸氧和治疗。 7月21日凌晨00:48,郑州消防的官方微博对外通告了救援情况,截至当时共疏散群众三百余人。 背着上述那位逝者走了一会,何夕突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他转头一看,是他的妻子。7月21日凌晨4点,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何夕看着妻子熟睡的脸庞满足地说,“我只能算是我妻子的英雄”。 比起明目张胆的宣战,这场暴雨更像是一次猝不及防的突袭。7月20日16点到17点,郑州地铁公司一位安全部门的主任郑玉堂正在忙着“抽排”和“围堰”。突然,“城市地表水如浪涌来,一切的抢险准备和成果,瞬间冲毁”。 活了半辈子,他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洪水冲进了地铁站,“欲哭无泪,个人在自然界面前,太渺小了”。郑玉堂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当时无力极了,“只好通知大家注意安全”。 与郑玉堂的感觉相对应的是,郑州气象台公布的数据显示,“20日16-17时郑州降雨量达201.9毫米,超过我国陆地小时降雨量极值”。 暴雨突袭时,地铁运营部门的人也和郑玉堂在一起,实时向上级汇报“雨情”是他们一项重要的工作,“如果水倒灌进隧道,或者影响供电的时候,就应该要停站了”。 这是一个矛盾。对于市民而言,地铁是恶劣天气下,回家的唯一希望。郑玉堂和同事们努力的目标也是尽量做到不停运,“我们一直在撑,一直在撑,直到下午六点,实在撑不住了”。这期间,他和他的同事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一直在组织抽排和围堰。直到7月20日18点,郑州市地铁宣布全线停运。 郑玉堂介绍,关于是否停运由地铁公司的运营分公司决定,但是也需要“通过运营公司上报交委和应急管理局”。 一位不愿具名的南方省份地铁运营部门从业者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地铁的反应机制可能没有那么快。暴雨情况下会有停止运行的机制,但需要一定的时间”。至于谁有权决定是否停运,“地铁集团可能都没有权力,要报到上级部门审批才行,停运是个社会事件”。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地铁设计专家也向南方周末记者表达了这一猜想,“有信息差,前面水进来得太快了”。 郑玉堂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为了应对这场暴雨,地铁公司已经开了两次副科级以上级别的部署会议。早在19日22点,他就已经赶到了地铁站备勤,连续工作了五十多个小时,“其间就吃了两个馍”。 21号凌晨,不少地铁站停电,导致沿线的水泵无法工作。这些地铁站只能静静地等待着洪水自己退去,有电的地铁站也正在开足马力抽水,可是这水实在太大了,“已经远远超出我们水泵的设计能力”。 防汛是地铁设计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隧道给排水从业者刘奇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地铁本身不是通过排水来解决的,是通过挡水的方法来解决的,就是要防止水进入车站”。 对于郑州此次暴雨,他认为地铁工程设计方面出问题的可能性不大,“车站的出入口,包括地铁站露出地面上的风亭,都有一个安全高度,一般是比周边路面高45~60公分。如果达不到这要求,或是要考虑到一些暴雨的情况,会加闸板,暴雨时会把水挡在外面,但是这些设计的雨量最多应该也只能按‘百年一遇’来做。郑州的暴雨达到所谓‘千年一遇’,正常情况下,肯定不会存在这个情况”。 设计时一味地提高标准也不合理,“从工程成本上来考虑,应该也不会存在过高的要求。市政平时标准是说车行道至少有一个车道,水面高度不高于15公分,这样就可以保证车不熄火。内涝标准只是15公分,郑州这次已经是洪水的标准了。地铁按照规范来说,不会因为极端情况把要求提得过高,导致造价过高”。 一位隧道设计专业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地铁防洪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在他看来,此次事故的原因更可能出现在非工程措施,“类似这种情况,主要还是通过疏散或停运的方法来解决。建立应急预案,当出现事故征兆或事故发生后,用最快方式救援和降低损失”。 文中部分人物姓名是化名。 (南方周末)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