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近日印发《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办法》,其中删除了有关城市低保、农村低保的概念,所有规定不再区分城乡,统一规范为“最低生活保

民政部近日印发《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办法》,其中删除了有关城市低保、农村低保的概念,所有规定不再区分城乡,统一规范为“最低生活保障”。下一步,民政部将指导地方逐步减少低保工作的城乡差异,推动低保制度城乡统筹发展。 《办法》明确,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可以单独提出低保申请。 为减轻基层工作负担,《办法》不再将民主评议作为必须环节,仅提出对公示有异议的低保申请对象,可以开展民主评议。 (民政部)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民政部要求加强低收入人口认定监测工作

中国民政部要求加强低收入人口认定监测工作 中国民政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加强低收入人口认定和监测,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更好发挥社会救助“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功能作用。 据央视新闻星期天(5月5日)报道,中国民政部的通知要求,全面开展低收入人口认定工作。各地要在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人员认定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开展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工作。 通知具体规定,对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但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5倍,且家庭财产状况符合当地相关规定的家庭,认定为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上年度当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财产状况符合当地相关规定,且医疗、教育等必需支出占家庭总收入比例超过当地规定比例的家庭,认定为刚性支出困难家庭。 通知要求,各地要根据申请家庭实际生活状况开展低收入人口认定工作,防止和避免采用“虚拟收入”等方式认定对象、实施救助帮扶。 在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方面,民政部要求各地以“防风险”为目标,逐步扩大监测范围,在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人员、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监测的基础上,将防止返贫监测对象,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的申请对象,退出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不满两年的对象以及当地政府认定的其他困难人员等更多有潜在困难或风险的低收入人口,全部纳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强化分层管理、动态监测。 另外,民政部也要求加强政策宣传,让群众知晓实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对于有效防范风险、缓解生活困难的积极作用,了解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以及其他救助帮扶政策措施的申请条件、救助内容等,合理引导群众预期。 根据中国民政部去年10月公布的信息,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已归集了6600多万低收入人口的基本信息,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7%。 这6600多万人主要包括低保对象近4000万、特困人员460多万,还有低保边缘家庭成员600多万等。 2024年5月6日 1:38 PM

封面图片

民政部等10月20日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健全完善非本地户籍人员临时救助制度,全面推行

民政部等10月20日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健全完善非本地户籍人员临时救助制度,全面推行由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救助。 对因疫无法返岗复工、连续3个月无收入来源的,由务工地或者经常居住地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 上海封城期间,市民政局4月15日公布对基本生活临时出现困难的群众“由户籍所在地街镇”安排临时救助,曾引起一定关注。8月1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布置低保扩围、加大遇困群众救助力度,民政部社会救助司9月5日将《通知》成文征求意见,至此番公布实施。 (民政部)

封面图片

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规定,民政部对婚姻登记程序进行调整,在离婚程序中增加冷静期。新调整后的离婚登记程序

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规定,民政部对婚姻登记程序进行调整,在离婚程序中增加冷静期。新调整后的离婚登记程序包括申请、受理、冷静期、审查、登记(发证)等。 一年过去,各地陆续发布的数据展示了离婚冷静期的成果。据齐鲁晚报报道,2021年1月至11月,济南办理离婚登记的人数为17271对,去年同期的人数为25308对,同比减少8037对。“很多人还真就被冷静期给搞‘冷静’了。”律师杜芹透露,在受理的咨询案例中,一些当事人属于“可离可不离”人群,但是因为离婚冷静期增设了难度,所以他们表示不会轻易尝试离婚,“他们会更加安心生活,我觉得还是挺有意义的。” 不过,离婚冷静期实施一周年之际,四川安岳县法院公布《反映离婚冷静期制度实施以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称,部分当事人为了规避冷静期,直接向法院起诉离婚,致使诉讼离婚数量显著增多。2021年1至11月,安岳法院共受理离婚案件1163件,已高于前三年全年平均受案数1033.67件。北京一位律师透露,案多人少,离婚案件的诉讼周期普遍延长。“有的8月立案,12月才开庭。这也侧面反映出法院现在案子的确比较多。” 加设冷静期后,协议离婚转向诉讼离婚的趋势几乎是受访者们共同的感受。“当事人今年通常选择直接(到法院)起诉。”杜芹认为,离婚冷静期对当事人心理是有影响的。一些当事人早期曾计划协议离婚,但冷静期的不确定性因素导致他们认为与其花费一至两月进行等待,还不如用法院的诉前调解时间来冲抵协议离婚的“冷静”时间。多位受访者均表示,多地的预约号排期非常紧俏,甚至有当事人委托律师操办此事。 诉讼离婚其实也存在“冷静期”。第一次申请诉讼离婚,法官若认为现有证据无法证明夫妻感情破裂,大概率会驳回当事双方请求,并给出6个月的修复期。6个月后方可提起第二次起诉,这是诉讼离婚中一直存续的规定。在我国的离婚诉讼中,夫妻感情破裂的标准没有外在形式的判断标准,容易造成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 家暴是离婚过程中的另一变数。据现代快报报道,2021年11月30日,江苏省人民检察院通报命案办理和防控工作情况。2020年,婚恋、家庭矛盾是引发命案的重要原因,引发的命案占比约65%,个别地区占比高达80%。 安岳法院在《建议》中提出了对离婚“冷静期”变“危险期”的担忧。其中包括,冷静期对被家暴者不利,受害方不知也不愿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冷静期内一方可能恶意制造夫妻共同债务,《民法典》中日常家事代理权适用规则还需完善。《建议》提出,应完善离婚冷静期反家暴制度,对于存在家暴行为的诉讼离婚,可适当缩短、提前结束或免除冷静期。 “婚姻家庭关系具有封闭性、私密性,双方矛盾不能有效化解,容易走极端。”律师认为,家庭暴力和恶性案件在离婚诉讼中是一直存在的、复杂的社会问题,不仅仅因为离婚冷静期的设置。多位受访者均建议,涉家暴类离婚案件不要试图采用协议离婚的方式解决。司法实践中,被施暴方容易为了尽早摆脱婚姻关系,而对财产、权利等离婚条件作出妥协。 一名法官透露,普通法官如今一年要审理500件以上的案件。一位北京的家事法庭法官则称,今年她手里的案件有400件左右。而在往年,婚姻家事法官一年审理的案件约为200件。“再这么下去别的不说,法院都得先散摊儿了。”一位曾经的家事法官说。 (中国新闻周刊)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