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一批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表明用人单位“996”的要求以及放弃加班费的协议违法。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一批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表明用人单位“996”的要求以及放弃加班费的协议违法。 案例1的分析指,某快递公司规章制度中“工作时间为早9时至晚9时,每周工作6天”的内容,严重违反法律关于延长工作时间上限的规定,应认定为无效。张某拒绝违法超时加班安排,系维护自己合法权益,不能据此认定其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故仲裁委员会依法裁决某快递公司支付张某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 案例2的分析指,某科技公司利用在订立劳动合同时的主导地位,要求张某在其单方制定的格式条款上签字放弃加班费,既违反法律规定,也违背公平原则,侵害了张某工资报酬权益。故仲裁委员会依法裁决某科技公司支付张某加班费。 除此之外,文中还包括了针对加班审批手续、包薪制、加班费争议、加班事实认定等案例。 (最高人民法院)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内地法院裁定员工胜诉获补加班费 助提升「隐形加班」关注

内地法院裁定员工胜诉获补加班费 助提升「隐形加班」关注 一宗「隐形加班」劳动争议案件在内地引起关注,北京的法院早前审理一宗案件,裁定一名员工在非工作时间要用社交媒体回复同事及客户讯息,应当认定为加班,因为已超出一般简单沟通的范畴,明显占用员工休息时间,公司要向员工支付加班费3万元人民币,这是全国首宗在裁判文书中明确针对「隐形加班」问题的案件。内地不少「打工仔」面对类似情况,如一名在北京一间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员工说,常在下班后的深夜、休息日收到客户讯息,不时要迅速回复求助,否则会影响客户的营运。他表示处理这些情况时,都会影响个人生活规律,亦对心情有负面影响。内地律师赵琮指出,今次裁决对各地法院审理同类案件有重大参考价值。他说《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星期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今次案件突破传统认定加班案件中,有固定工作场所、有量化工时等的固有要求。他认为案件在新时代下能保障员工权益,但员工有举证责任,需要提供聊天纪录、邮件等。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彭澎认为,内地仍有加班文化,估计有不少员工会选择忍气吞声,但相关案件可以提升社会对「隐形加班」的关注。他又表示,当局可以考虑向公司、机构管理层等宣传相关资讯,增加他们的法律意识。 2024-04-08 09:17:33

封面图片

武汉男子长期下班后处理工作 公司被判支付5000人民币加班费

武汉男子长期下班后处理工作 公司被判支付5000人民币加班费 武汉一名男子因长期下班后需用微信处理工作,将前公司告上法院,要求公司支付共计8万余元(人民币,下同,约1万4974新元)加班费。法院一审判决公司支付加班费5000元。男子的公司提起上诉后,法院在二审维持了原判。 据极目新闻上星期五(9月22日)在微博发布信息,王先生(化姓)于2021年5月开始就职于某团购公司,并在2021年11月与公司解除了劳动关系。因发生劳动争议,王先生申请了劳动仲裁,并于今年3月将公司告上了武汉市洪山区法院,要求该公司支付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工资,共计8万余元。 报道称,王先生的每月工资为1.6万元,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他在入职以后经常要使用微信回复公司信息,处理工作事务。他称,自己有时需要开会到凌晨两点,每天几乎处于24小时待命状态。 涉事公司辩称,王先生是公司的管理人员,在工作群里沟通信息属于正常工作交流,而且王先生接洽相关事务后,并不需要他亲力亲为,所以王先生不存在加班行为,公司不应该向其支付加班工资。 经审理,法院认为,从王先生提交的微信聊天记录来看,他存在利用休息时间回复工作相关问题,该回复超出了简单沟通范畴,需要王先生进行问题处理,应当认定王先生存在加班。 最终经过核算、综合考虑王先生的工资情况、职务要求、加班频率、时长、内容等情况,法院今年7月在一审判决该公司支付王先生加班费5000元。 不过,王先生的公司不服,提起上诉。法院在二审维持了原判。

封面图片

抖音“抚州发布”制作视频称“员工将每日打卡拍照刻录成光盘,离职后向公司索要十八万加班费。法院:员工系恶意收集证据,公司无需支付”

抖音“抚州发布”制作视频称“员工将每日打卡拍照刻录成光盘,离职后向公司索要十八万加班费。法院:员工系恶意收集证据,公司无需支付” 法院的操作引来的网友的愤怒,6万多网友在评论区纷纷指责中国所谓法治的荒谬可笑以及整个国家虚假的劳动保护。 吃瓜俱乐部 @ChiGuaClub

封面图片

女子隐瞒婚姻状况被解约 中国法院裁定公司违法

女子隐瞒婚姻状况被解约 中国法院裁定公司违法 中国一名已婚女子在入职登记表填“未婚”,被任职的公司发现后将她解约。女子于是提出诉讼,当地法院裁定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应向女子支付赔偿金。 中国北京海淀法院星期六(5月4日)在微信公众号公布一起案件,张某在攻读硕士期间领取了结婚证,后入职某科技公司担任运营专员工作。在填写入职信息时,张某留意到人事对其婚育情况的关注与盘问,担心填写已婚后不能被录用,故在入职简历及入职登记表中的“婚姻状况”一栏中填写“未婚”。 张某入职后科技公司与其签订的劳动合同中约定,“员工入职需提供真实简历,员工入职后如被发现存在虚假陈述,公司可随时解除劳动合同且无需支付补偿金。” 这家公司之后发现张某已婚,便以隐瞒伪造个人经历为由,解除了双方劳动合同。张某通过诉讼程序,要求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 北京海淀法院经审理认为,张某的婚姻状况并非其工作的实质性要件,也非公司进行正常营运的合理需要,更非其应聘所需的基本职业资格,因此作为个人隐私的婚姻状况与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无直接相关性,公司以张某隐瞒伪造个人经历为由解除劳动合同是违法解除,应支付张某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 法院认为,张某隐瞒自己的婚姻状况不是出于欺诈的故意,而是担心受到歧视而丧失工作机会,其对此无关事项的隐瞒不会使公司作出错误判断而订立劳动合同,因此公司以此为由辞退张某构成违法解除双方劳动合同。 澎湃新闻发表评论文章说,这一判决不是鼓励求职者在简历中做虚假陈述,而是警示用人单位,在招聘用人中,不得以婚姻状况为由拒绝录用女性求职者,对女性求职者进行隐性歧视。文章强调,婚姻状况与学历、资历、能力不同。 文章称,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用人时,还是存在对女性的歧视行为。这类歧视行为往往十分隐蔽,女性求职者就是感觉因性别原因不被录用,也很难提供证据,因为用人单位可以随意编造一个拒绝录用的理由。 文章也说:“在此背景下,女性求职者在求职时隐瞒自己的婚姻状况,就属于反歧视的无奈之举。这不能责怪她们进行‘虚假陈述’‘不诚信’,而是要反思导致她们要做出‘虚假陈述’的原因。” 2024年5月5日 5:19 PM

封面图片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为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活动,有效维护公民人格权益和正常网络秩序,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典、民事诉讼法及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有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起草了《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日期为2023年6月25日。 公众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出意见: 一、电子邮件请发至:[email protected]; 二、信件请寄至: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邮编:100745;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147号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邮编:100726。请在电子邮件主题或信封上标注“惩治网暴文件反馈意见”。

封面图片

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1日依照法定程序对许国利执行死刑。在执行死刑前,中院安排许国利会见了近亲属。

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1日依照法定程序对许国利执行死刑。在执行死刑前,杭州中院安排许国利会见了近亲属。 2021年7月26日,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许国利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许国利上诉后,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最高人民法院经复核认为,第一审判决、第二审裁定认定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依法核准对许国利判处死刑的刑事裁定。 (杭州中院)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