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跨性别门诊:只有来诊者,没有患者】
【中国首家跨性别门诊:只有来诊者,没有患者】
中国约有400万跨性别人口。“跨性别”是指个体的性别认同不同于其出生时被指定的生理性别。TA们的性别认同可以是男性、女性、两者都不是、或两者都是。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科诊室里,TA们并不被视为患者,而被称为“来诊者”,因为医生们的理念是他们并不是在治疗一种疾病。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整形外科医生潘柏林于2017年开设了全中国首家专门面向跨性别者的综合门诊。联合国2012年的一项调查指出,亚太地区约有0.3%的成年人自我认同为跨性别者。根据这个比例估计,中国的跨性别人口总数约为400万。然而对于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TA们的存在却往往很难被看到。
2023年,潘柏林医生的团队共接纳了大约1500名跨性别来诊者,平均每天约20名。在这里,来诊者将和医生探讨TA们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寻找性别焦虑的根源。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零风险零成本的非医疗途径,如心理咨询或改变着装等;以及包括激素治疗、性别重置手术和声音治疗在内的医疗途径。
在开诊以来的七年里,潘柏林和他的团队每天都在和不理解的父母打交道。中国传统思想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性别是天赐的,不应该改变或损害。善待自己的身体才是孝道的表现。许多父母曾对潘柏林的门诊提出质疑:“如果你有自己的孩子,你肯定不会希望他们改变性别。你根本不了解做父母的感受!”
在中国,身份证和户籍登记上的性别只有在进行了性别重置手术后才能更改。然而,接受手术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限制。必须年满18岁,处于未婚或离异状态,还需要无犯罪记录和性别焦虑症的诊断证明,并且手术者的父母必须知情并同意手术。这其中,获得父母的支持往往是最大的挑战。潘柏林曾问一位来诊者的父母:“你觉得什么更重要,你孩子的性别还是他的生命?”父母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性别”。此外,手术的费用也十分高昂,至少需要约15万元人民币。手术还伴随着感染和并发症的风险,可能导致瘫痪甚至死亡。即使手术成功,术后的跨性别人士在重返社会后依旧会在职场面临极大挑战。
根据《2021年中国跨性别健康调研报告》,中国超过三分之一的跨性别人士曾经历过职场歧视,其中最常见的是拒绝录用,其次是被孤立或排斥以及言语上的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