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跨性别门诊:只有来诊者,没有患者】

【中国首家跨性别门诊:只有来诊者,没有患者】 中国约有400万跨性别人口。“跨性别”是指个体的性别认同不同于其出生时被指定的生理性别。TA们的性别认同可以是男性、女性、两者都不是、或两者都是。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科诊室里,TA们并不被视为患者,而被称为“来诊者”,因为医生们的理念是他们并不是在治疗一种疾病。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整形外科医生潘柏林于2017年开设了全中国首家专门面向跨性别者的综合门诊。联合国2012年的一项调查指出,亚太地区约有0.3%的成年人自我认同为跨性别者。根据这个比例估计,中国的跨性别人口总数约为400万。然而对于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TA们的存在却往往很难被看到。 2023年,潘柏林医生的团队共接纳了大约1500名跨性别来诊者,平均每天约20名。在这里,来诊者将和医生探讨TA们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寻找性别焦虑的根源。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零风险零成本的非医疗途径,如心理咨询或改变着装等;以及包括激素治疗、性别重置手术和声音治疗在内的医疗途径。 在开诊以来的七年里,潘柏林和他的团队每天都在和不理解的父母打交道。中国传统思想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性别是天赐的,不应该改变或损害。善待自己的身体才是孝道的表现。许多父母曾对潘柏林的门诊提出质疑:“如果你有自己的孩子,你肯定不会希望他们改变性别。你根本不了解做父母的感受!” 在中国,身份证和户籍登记上的性别只有在进行了性别重置手术后才能更改。然而,接受手术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限制。必须年满18岁,处于未婚或离异状态,还需要无犯罪记录和性别焦虑症的诊断证明,并且手术者的父母必须知情并同意手术。这其中,获得父母的支持往往是最大的挑战。潘柏林曾问一位来诊者的父母:“你觉得什么更重要,你孩子的性别还是他的生命?”父母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性别”。此外,手术的费用也十分高昂,至少需要约15万元人民币。手术还伴随着感染和并发症的风险,可能导致瘫痪甚至死亡。即使手术成功,术后的跨性别人士在重返社会后依旧会在职场面临极大挑战。 根据《2021年中国跨性别健康调研报告》,中国超过三分之一的跨性别人士曾经历过职场歧视,其中最常见的是拒绝录用,其次是被孤立或排斥以及言语上的羞辱。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跨性别者和ta们的被指派性别】

【跨性别者和ta们的被指派性别】 跨性别者可能和ta们出生时医生登记的性别有多种多样的关系。 有些跨性别者可能觉得自己和自己的被指派性别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有些跨性别者可能觉得自己和自己的被指派性别仍有部分联系。 有些跨性别者在描述自己的过去时,会使用自己的被指派性别。比如有些跨性别男性可能会说「当我是个小女孩的时候」。 也有些跨性别者不喜欢这样的说法。ta们觉得自己一直是自己的性别,只是小时候必须伪装成自己的被指派性别而已。 非二元性别者也是如此。 跨性别者对于性别的感受可能会多种多样。这些情况都是正常的。 【注1】跨性别者:出生指派性别与自身性别不同的人。 【注2】一般认为非二元性别是跨性别的一种,但有些非二元性别者可能并不认同「跨性别」这个标签。应以本人所说为准。 【注3】被指派性别:出生时医生登记的性别。

封面图片

【跨性别者自述】请允许跨性别者探索多样的性别表达。

【跨性别者自述】 请允许跨性别者探索多样的性别表达。 社会期待每个人都能符合已有的二元性别规范。这种由健全的多数族裔顺性别者制定的规范伤害到了少数族裔、性少数、残障者、和外来者。 二元性别规范在社会中不断被强化。比如学校里,不断会有活动需要分成男女两组,男生和女生面临不同的期待和要求。 跨性别者也无法逃脱这样的期待。进一步说,这种带有偏见的暴力规范作用在我们身上时,只会更加严苛。 比如,我的人称代词是ta和他。但是为了保证我能够得到应有的跨性别医疗,我的心理咨询师在我的性别证明文书里只采用了“他”作为我的代称。 我的性别表达被一条条审视,我每天戴胸绑的隐私被写在证明文书里,只是为了向有关部门证明我确实是一个男性。 医院为了确保我的医保能支付我手术的费用,在给保险公司的信函中,声称我在内裤中放入衬垫,用来模拟阴茎。这是医院臆想出来的事情。 作为跨性别者,我们的性别表达被社会从各个方面审查。当我们尝试跳脱二元性别规范时,这些审查之手会将我们牢牢压住。这是不对的。

封面图片

【跨性别小科普】 有些跨性别者希望可以隐藏跨性别身份,并且确实做到了。

【跨性别小科普】 有些跨性别者希望可以隐藏跨性别身份,并且确实做到了。 有些跨性别者并不希望隐藏跨性别身份,或者想隐藏跨性别身份但做不到。 有一些跨性别者还没有性别转换,TA们和同样指派性别的顺性别者看上去很相似。 有些间性别者是跨性别,有一些不是。 人称代词和性别也并不总是一对一的关系。 性别表达和性别也并不总是相关的。 顺性别者可以有非常多元的性别表达。跨性别者也可以有非常多元的性别表达。 很多时候,您并不需要知道别人的性别。 很多不符合社会审美标准的顺性别女性常常被恐跨人误认为跨性别者,并受到歧视和骚扰。比如体毛或唇毛茂盛的顺性别女性,面部更为棱角分明的顺性别女性,或者少数族裔顺性别女性。

封面图片

【跨性别科普】顺性别者认为的跨性别议题:人称代词,上厕所

【跨性别科普】 顺性别者认为的跨性别议题:人称代词,上厕所 实际上的跨性别议题:人称代词,上厕所,没有足够多的跨性别相关医疗,负担不起跨性别手术费用,针对跨性别者的暴力,法律文件上姓名/性别难以更正,被家庭遗弃导致无家可归,跨性别者的是否存在被顺性别者不断争论,无法获得跨性别相关的医疗服务,医疗专业人员没有跨性别相关知识。 【注1】顺性别者:出生指派性别与自身性别相同的人。 【注2】跨性别者:出生指派性别与自身性别不同的人。

封面图片

#跨性别治疗医生看见中国家庭的撕裂#

#跨性别治疗医生看见中国家庭的撕裂# 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开设的“跨性别综合门诊”中,医生潘柏林常常陷入陷入左右为难的处境。 几个月前,急诊收进来一个孩子(“男跨女”)。她按照视频,成功切除了一个睾丸。想切第二个的时候,已经痛得下不去手。过了几天,她又买了一些能让组织坏死的药物,注射到另一个睾丸上。被家长发现后,才送到了医院。 有一个孩子不仅切除了睾丸,还切掉了阴茎。父母在家里慌忙找了半天,找到被丢弃的器官,开车赶到急诊。 “(这种情况)未成年人更多一些,成年人会有更理性的规划,也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潘柏林说。 在新信息的冲击下,家长们显然更愿意退回自己的经验世界,进行符合认知的粗暴归因:“孩子是不是上网学坏了?”“会不会受日本二次元的文化影响?” 有一次,问诊刚刚结束,坐在对面的家长带着孩子离开,在开门的瞬间,家长快速转过身,偷偷给潘柏林递过来一张纸条:“你敢再给我孩子开激素,咱们走着瞧!” 【网评】作为认同自己指派性别的顺性别女性我想我是幸运的。想呼吁一下,我们可以尽自己所能,帮帮身边的她们。哪怕只是一次陪聊开导,帮忙买一次药物,或许也能成为她们努力活下去的一点希望呀

封面图片

【跨性别自闭者发声】[一] 自闭与性别

【跨性别自闭者发声】 [一] 自闭与性别 1. 任何性别的人都有可能是自闭者。但女性自闭者很难得到确诊。 2. 有人误认为「自闭 = 大脑太过男性化」,这是错误的。 3.「直到我作为跨性别男性出柜,医生才开始认真对待我的自闭特征。」 [二] 自闭者完全有能力知道自己的性别 当自闭者作为跨性别者出柜时,ta们可能会面临很多的质疑。这必须改变。 [三] 自闭身份与跨性别身份可能有联系,也可能没有,因人而异 1. 「对我来说,自闭身份和跨性别身份是两个分开的身份。」 2. 「对我来说,自闭和跨性别是结合在一起的身份,两者都和我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3. 「对我来说,我的原住民身份、我的自闭身份、和我的性别身份是交织在一起的。」 [四] 自闭、跨性别、和种族 1. 任何种族的人都有可能是自闭者,但少数族裔更难得到自闭诊断。这阻碍了ta们获得应有的帮助。 2. 「黑人自闭者常常被认为是危险分子,这让我们遭受到了伤害。」 3. 「作为一个跨性别黑人自闭者,我总是格格不入,我不得不隐藏自己的身份,以免成为别人攻击的靶子。我总是很害怕。」 [五] 跨性别自闭者蒙受了很多污名 「作为一个跨性别自闭者,跨性别的污名和自闭的污名,给我带来了很多困难。」 [六] 请了解身份的交叉性 1. 性别是一种由非自闭者创建的社会建构。自闭者往往对社会建构的理解与非自闭者十分不同,这是自闭者性别更多元的原因之一。 2. 「自闭和跨性别是有一定联系的。请认识到这一点,请多多了解我们。」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