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第三财季业绩强于预期,盘后股价大幅走高。但作为微软近年来增长引擎的云计算业务在经历多年扩张之后有所减速。

微软第三财季业绩强于预期,盘后股价大幅走高。但作为微软近年来增长引擎的云计算业务在经历多年扩张之后有所减速。 微软关键业务的悲观前景与该公司今年强劲的股价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该公司股价一直在走高,部分原因是投资者对微软拥抱生成式AI感到兴奋。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孙正义AI版图再扩张 软银股价创三年新高

孙正义AI版图再扩张 软银股价创三年新高 软银不仅与科技巨头微软()和新兴企业Perplexity AI Inc.建立了合作关系,还获得了政府的补贴,以支持其建设配备英伟达()加速器的数据中心。此外,软银旗下的芯片部门Arm Holdings()也在努力将其架构定位为一种节能的人工智能设备运行方案。据知情人士透露,软银计划向Perplexity AI投资1000万至2000万美元,该公司的目标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与Alphabet Inc.旗下的Google搜索进行竞争。软银的这笔投资是Perplexity AI 2.5亿美元融资的一部分,这轮融资使Perplexity AI的估值翻了两倍,成为行业内估值最高的公司之一。此外,软银集团今年还向Tempus AI投资了2亿美元,这是一家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医疗数据以制定更好治疗方案的初创公司。软银计划与Tempus AI成立一家价值300亿日元(约1.87亿美元)的合资企业,为日本提供类似的服务。孙正义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解释了他支持Tempus AI的理由,他希望能够对日本50%癌症患者的数据进行集体分析,以提供更精确、更准确的诊断,并希望在几年内在日本实现这一目标。就在本周三,软银的股价成功突破了2021年3月创下的收盘纪录,这不仅是市场对软银业务前景的肯定,也是对其创始人孙正义战略眼光的认可。近年来,孙正义因在初创企业上的大胆投资而饱受争议,但软银与英伟达和OpenAI等AI领域的重量级玩家的紧密联系,无疑加强了其在全球AI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竞争力。软银一直是散户投资者的热门选择,但其股价的波动性也不容忽视。在互联网泡沫的兴衰中,软银的市值一度缩水99%,孙正义的个人财富蒸发了高达700亿美元。然而,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软银在日本铺设了宽带网络,成为首批销售苹果()iPhone的公司,并投资了多家全球知名的初创企业,其股价才得以逐步恢复。尽管如此,软银在2021年的股价再次遭遇重挫,部分原因是北京对科技公司的监管打击,以及对WeWork Inc.、Katerra Inc.、OneWeb Ltd.和Zume Pizza Inc.等初创公司的投资决策失误。尽管面临挑战,软银的这次股价上涨将是对公司长期战略和孙正义领导能力的有力证明。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特斯拉股价单季跌近30% 投行下修交付量预期、FSD尚难挑大梁

特斯拉股价单季跌近30% 投行下修交付量预期、FSD尚难挑大梁 截至发稿,特斯拉市值约为5600亿美元,在美股中排名第12,落后于摩根大通和Visa,并且特斯拉与七巨头其他成员的差距越来越大,即使是排名第六的Meta,市值也比特斯拉高出了一倍之多。不出意外的话,这家电动汽车制造商将于下周初公布其第一季度的交付数据。近期投行频繁下调预测的数字,发稿前不久,摩根士丹利将特斯拉Q1交付量的预测值从46.94万辆下调至42.5万辆,全年数字199.8万辆降至195.4万辆。由于电动汽车的疲软需求可能要持续一段时间,投资者似乎还看不到押注特斯拉反弹的足够理由。DataTrek Research联合创始人Nicholas Colas称,交付预期被大幅下调,这确实打击了投资者对该公司的信心。特斯拉股价表现惨淡的原因有很多,Colas补充道,即使特斯拉Q1财报中的数据超预期,也很难带动情绪,“因为估值往往与公司最薄弱的环节挂钩,对目前的特斯拉而言,这个环节就是汽车业务。”当前,笼罩在特斯拉头上的最大阴云就是电动汽车需求的放缓,同时这家电动汽车龙头又面临着来自同行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投资者对特斯拉的热情已大幅消退,他们担心短期内股价想要上涨缺乏新的催化剂。SPEAR Invest首席投资官Ivana Delevska说道,特斯拉的走势已经反映出相当多的悲观情绪,“如果公司不能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取得进展,那就只能继续在降温的电动车市场里挣扎。”另外,特斯拉先前声称“要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主要参与者”的说法也开始站不住脚,外界认为动驾驶汽车仍然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专家和分析师都预计,它不会很快成为一项被广泛采用的技术。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小米SU7惊艳市场却带不动股价 华尔街投行也很纠结

小米SU7惊艳市场却带不动股价 华尔街投行也很纠结 小米SU7的火爆显然吸引了海外资本市场的关注目光。近几日,华尔街多家投行发布关于小米SU7的研究报告,纷纷表达了对小米SU7产品和火爆预定表现的看好。不过,尽管多家投行上调小米集团(01810.HK)港股目标价,但也有不少投行对小米汽车业务的盈利能力和需求持续性提出质疑。而野村证券更是选择了下调对小米的目标价,并提出对电动汽车市场整体疲弱风险的担忧。在经历两天休市后,周二恢复交易首日,小米公司开盘一度大涨近14%,但之后便回吐涨幅,最终收盘时涨幅仅剩9%。本周三,小米股价进一步下挫4.42%。小米股价的走势或许也验证了市场纠结的心情。SU7首发预订火爆 带给华尔街大惊喜对于众多华尔街投行来说,小米SU7的首发预定表现实在令人惊叹,也获得了众多投行的共同“点赞”。小米微博信息显示,SU7汽车刚发布四分钟后预订即破万辆,七分钟破2万辆,上市27分钟大定量达5万辆,上市24小时内订单量达到8.9万份。摩根大通就在报告中特别强调,小米SU7的定价极具吸引力,配置也具备竞争力,这使得SU7销售势头开局强劲:仅仅开放预售27分钟就获得了5万份预订单,相比之下,极氪007花了40天时间才取得同样多的预订单量。高盛也在报告中写道,小米SU7的首发表现远强于其预期,订单异常强劲,对高盛而言,这是一个“惊喜”。汇丰全球研究也提到,小米将售价定在21.6万元人民币,低于该券商预期的26万元人民币,这将为该汽车带来强劲需求。野村则在报告中指出,小米SU7的预订量高于预期,该公司的电动汽车市场份额预计将迅速增长。小米造车前景真的一片光明?然而,尽管首发预定表现火爆,但对于小米的电动车业务的后续发展前景,华尔街却意见不一。汇丰全球显然是最为乐观的投行之一。汇丰全球表示,在看到小米SU7火爆的预订表现后,该公司将SU7的交付量预测分别上调了40%和97%,这意味着其预计小米SU7在2024年和2025年分别交付7万辆和11.8万辆。考虑到小米计划在今年年底推出的首款SUV,汇丰银行还将其对小米2024/25/26年度电动汽车总交付量的预测分别上调了40%、53%和43%,分别达到7万、16.8万和25.2万辆。汇丰还将小米2024-26年的净利润预测也上调了14% -19%,这反映对小米电动车交付量预测的上调,以及对其毛利率的更积极展望。该券商维持小米的买入评级,目标价从20.2港元上调至21.8港元。高盛提到,小米推出了SU7的三个不同版本,这意味着产品结构更加均衡,可能会带来高于预期的销量和平均销售价格。因此,高盛将小米-W的目标价从18.9港元上调至20港元,评级维持“买入”。造车或拖累小米盈利能力相对而言,也有一些投行并不那么乐观。摩根大通指出,小米的电动车业务预计将在头几年亏损,从而拖累小米集团的盈利能力。这一预期实际上并不令人意外,因为就连雷军本人,也在SU7发布会上坦言,现在的定价是亏钱的。随着国内车企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从巨头比亚迪、特斯拉到车企新秀蔚来汽车目前都已发起价格战,以期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抢占份额。这对于小米来说,显然也意味着更大的销售压力。摩根大通表示,投资者将持续关注该公司的电动车销售势头及电动车发展战略。小摩重申对小米-W的买入评级,目标价维持在21港元不变。美银证券则评论称,虽然小米SU7因价格优势而吸引了良好的需求,然而,美银对SU7的需求可持续性和高昂的运营费用持谨慎态度。美银特别提到,国内电动汽车市场上已经有数百个品牌,这意味着小米预计将分配更多资源用于销售和营销,以推广其电动汽车,同时继续投资于第二款车型的研发,这将对其核心智能手机业务的盈利能力构成压力。因此,尽管美银将小米的目标价从15.7港元上调至16.2港元,但仍维持其中性评级。该券商认为,在SU7取得令人满意的订单表现后,投资者将开始关注该公司电动汽车业务的估值。电动车市场整体疲弱风险相比之下,野村证券可能是对于小米股价前景最为悲观的一方。尽管该投行也看好小米SU7的市场表现,但却并不因此看好小米公司的股价前景。野村在报告中欲抑先扬,先指出,小米SU7的预订量高于预期,该公司的电动汽车市场份额预计将迅速增长。小米还通过HyperOS展示了其生态系统集成能力,使其成为华为的有力竞争对手。这些因素可能在短期内对小米的股价产生积极影响。但是,报告亦指出,电动汽车市场目前整体面临估值下降的窘境,市场情绪疲软且仍存不确定性,这些都可能会对小米的经营业绩产生影响。因此,该券商将小米的目标价从18.6港元下调至17港元,并将其评级为中性。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微软、苹果、英伟达跻身3万亿美元市值俱乐部 谁才是“美股一哥”?

微软、苹果、英伟达跻身3万亿美元市值俱乐部 谁才是“美股一哥”? Wedbush证券的董事总经理Daniel Ives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预测:“在未来一年内,苹果、微软和英伟达将围绕4万亿美元市值展开激烈竞争。”尽管微软在生成式AI领域被认为占据先机,而苹果此前在AI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但现在华尔街对苹果的看法正在发生转变。然而,仅时隔一天,苹果“全球市值第一”宝座就又易主了。截至14日收盘,美股市值排名前三依次是:微软、苹果、英伟达,市值分别为3.29万亿美元、3.26万亿美元和3.24万亿美元。随着AI成为这些科技巨头竞争的核心,围绕“市值霸主”地位的争夺战愈发激烈。如今同时跻身3万亿美元市值俱乐部的苹果、微软、英伟达,谁才是“美股一哥”?AI霸榜美股市值前十,全球市值排行座次不断洗牌截至13日美股收盘,苹果总市值约为3.29万亿美元,超越微软。这是苹果收盘市值自1月份以来首次超过微软,华尔街大市值股座次再度重排。不过,14日,微软市值再度反超苹果,市值来到3.29万亿美元,苹果市值跌至3.26万亿美元。目前,在美股公司市值排名中,微软、苹果、英伟达盘踞前三。随着这三家科技巨头纷纷角逐AI, “全球最大市值”这一宝座的争夺也进入白热化阶段。美股公司市值排名图片来源:companiesmarketcap.com《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美股公司市值排行榜前十中,与AI相关的企业高达8家。“人们非常相信自己会成为AI的赢家,而在这个市场,似乎如果你是AI的赢家,你就会被炒得很高,”Wayve Capital Management首席策略师Rhys Williams表示,“微软和苹果都在角逐,英伟达也在其中。”前述三家公司跻身市值前三,AI功不可没。6月10日,苹果公司在一年一度的WWDC大会上宣布了一个新的智能助手“苹果智能”,其将深度集成到iOS、macOS和visionOS等各操作系统中,标志着苹果正式揭开了传闻已久的AI面纱。自6月11日~6月13日,苹果股价实现三连涨,三日涨幅超10%创2020年8月以来最大。图片来源:雅虎财经老牌科技巨头之一的微软与苹果的“美股一哥”之争从未停止。手握明星公司OpenAI,微软此前在生成式AI市场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风光无两。利用GPT系列模型,微软推出和更新了一系列应用:Microsoft 365、New Bing(Copilot)、Azure智能云等,为自身的收入增长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今年1月,微软继(当时的)苹果之后成为第二家市值达到3万亿美元的公司,迎来新的里程碑。之后,微软曾多次超越苹果,坐上华尔街市值的头把交椅。在13日苹果夺回市值第一之前,这一宝座也一直掌握在微软手中。今年以来,微软涨幅已接近20%。图片来源:雅虎财经在微软和苹果这对“欢喜冤家”之外,英伟达也加入到了华尔街市值第一的争夺之中。自ChatGPT引领的生成式AI浪潮盛行以来,英伟达凭借旗下王牌GPU创下了惊人的表现。今年以来,英伟达股价已累计上涨超过160%,去年涨幅更是接近240%。图片来源:雅虎财经今年6月5日,英伟达市值一举突破3万亿美元大关,跻身3万亿美元市值俱乐部。回顾英伟达市值的发展历程,去年5月30日,该公司市值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成为美股市场中首家市值破万亿的芯片企业;今年3月1日,英伟达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而在一年前,英伟达市值尚不足1万亿美元,位列科技巨头排行榜的后列。从2023年6月到2024年6月的一年间,英伟达市值实现了从1万亿美元到3万亿美元的飞跃式增长。至此,AI已经成为美股巨头的主流叙事。4万亿美元市值争夺战打响,谁才是“美股一哥”?“在未来一年,苹果、微软、英伟达有关4万亿美元市值的竞争将成为焦点。”Wedbush董事总经理Daniel Ives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尽管微软一直被认为在生成式AI领域占据先机,苹果不断被诟病“没有清晰的AI故事”而落后于其他对手,但现在,华尔街关于“美股一哥”的辩论有了新的声音。本周,苹果公司在官宣 “苹果智能”之后的市场表现亦说明了这种态度的转变。6月10日,由于苹果在WWDC大会上自始至终强调苹果智能,ChatGPT出人意料地仅沦为一个附属性功能,苹果股价在10日以下跌2%收场。但戏剧性的事情在一天之后出现了,11日苹果突然暴涨7%创出历史新高。对于一个超3万亿的巨大市值体量的科技巨头来讲,资金背后情绪的巨大反差,原因只有一个:在大模型时代,苹果可能并不像大众所认为的那样落后。“华尔街的延迟积极反应表明投资者开始完全理解AI革命将在未来一年通过苹果的消费设备实现。”Daniel Ives表示,“苹果在未来几年将创建一个新的AI应用商店,这将成为消费者与生成式AI互动的主要方式。我们相信,其将是未来几年苹果的另一个主要增长点。虽然苹果在AI领域起步较晚,但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者安装基础,库克和他的团队拥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将AI变现。”随着全球智能手机行业进入AI手机时代,苹果凭借坚实的生态壁垒,可能是唯一一家能够短时间打通所有硬件终端设备AI体验和流转的公司。与此同时,华尔街对微软一如既往颇为看好。微软利用ChatGPT改善产品服务,再将AI能力通过云服务输出,助力其云收入增长,使其迅速弯道超车。当下,微软也在试图建立自己的AI帝国。近几个月来,微软一直在分散赌注,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投资初创公司,还开始在内部构建自己的AI力量。InvestorPlace认为,其Azure云业务整体上将更多地从AI中受益,将成为下一个令人兴奋的业务。微软最有可能成为首个突破 4 万亿美元估值的公司。不过,以目前的水平,微软通往 4 万亿美元的路可能不会那么平坦。对于英伟达来说,短期来看,科技公司需要不断投入算力和资源,芯片需求持续走高。MarketWatch有观点认为,英伟达GPU本质上是科技领域的新黄金/石油,其可能成为全球首支市值4万亿美元的股票。但在乐观声音之外,也有分析称,无论是ChatGPT等闭源模型,还是Meta、谷歌等旗下的开源模型,都尚未探索出稳定的商业化路径。从价格和市场商业模式的维度考量,以及科技巨头扎堆自研芯片,未来英伟达的芯片采购亦呈现出不确定性。从1万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苹果用时2年,微软用时2年零2个月,而英伟达仅用时8个月。从2万亿美元到3万亿美元,苹果用时1年5个月,微软用时2年7个月,而英伟达仅用时3个多月104天!从1万亿美元到3万亿美元,黄仁勋用不到1年,走完了库克3年5个月的路。在冲刺4万亿美元市值的赛道上,谁又将率先撞线?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科技七巨头”时代终结?开启分道扬镳模式:英伟达领涨,特斯拉领跌

“科技七巨头”时代终结?开启分道扬镳模式:英伟达领涨,特斯拉领跌 早在2023年4月,O'Rourke就发明了这个名词(尽管还有人说这个词是由美国银行的Michael Hartnett创造的)。然而,“科技七巨头”如今对市场的控制已经松动。今年1月,Michael Hartnett指出,苹果、谷歌、Meta、英伟达、特斯拉、亚马逊和微软这7只最大的股票占标准普尔500指数涨幅的45%。虽然这看起来还是很多,但它明显比以前少多了。现在,随着市场涨势的扩大,以及“科技七巨头”中的股票走上了不同的轨迹(想想英伟达和特斯拉的表现差异),投资者越来越容易区分这一组合中各公司的强弱。O'Rourke说:“我认为,这七家公司的上涨浪潮将推动股市的所有船只。但我不认为这七个名字会同时出现。”他解释道,首先,“科技七巨头”不再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以英伟达为例。该公司搭乘“人工智能火箭”起飞,其股价飙升,今年迄今为止已上涨了63.63%。这家芯片制造商上周发布了井喷式的业绩报告,股价在一天内上涨了16%,创下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市值涨幅。就在几周前,Meta也公布了类似的纪录,此前该公司的业绩报告使其股价在一天之内上涨了20%。这些涨势与特斯拉今年的命运形成了鲜明对比。由于电动汽车需求前景黯淡,该股自今年以来下跌了22%。就连苹果(Apple)自2024年初以来也举步维艰,股价下跌了约1.68%。“他们在市场上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力,”O'Rourke指出。“现在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将开始相互抵消,而不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因AI分裂这个群体“分道扬镳”的一个原因是现在每个人都在谈论的东西:人工智能(AI)。对投资者而言,像英伟达和Meta这样的公司是人工智能交易的坚定组成部分。在为OpenAI的ChatGPT等大型语言模型提供动力的技术方面,英伟达将自己定位为“唯一的游戏”。英伟达在最新的业绩报告中说,其数据中心销售额飙升至180亿美元,较去年增长了409%。Meta也表示,在第四季度的财报中,它在“推进人工智能和虚拟世界的愿景”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虽然像特斯拉这样的公司愿意将自己视为人工智能巨头,但市场仍然认为它的核心业务是制造汽车。此外,该组合中的命运分化还有其他原因。苹果和特斯拉对中国的敞口都要大得多,而全球地缘政治局势正愈发复杂。O'Rourke表示,“科技七巨头”的标签不会这么快退役,但随着该组合继续看到不同的表现,很有可能会被重新命名。萨托里基金创始人兼投资组合经理丹·奈尔斯表示,该组合应该会只剩下英伟达、Meta、亚马逊和微软。奈尔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盈利在挣扎,他们遇到了竞争问题,我认为你可以从股价中看到这一点苹果、特斯拉今年都在下跌,谷歌的表现也落后于市场。”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没想象中糟糕:苹果财报业绩超预期 将启动史上最大规模回购

没想象中糟糕:苹果财报业绩超预期 将启动史上最大规模回购 财报显示,在截至2024年3月30日的第二财季:苹果公司总营收为907.53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948.36亿美元相比下降4%,不过要好于市场预期的903.3亿;净利润为236.36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241.60亿美元相比下降2%,但同样好于市场预期的231.7亿美元;每股摊薄收益为1.53美元,创下了3月份当季的历史最高,这一数字与去年同期的1.52美元相比略有增长,也超过了分析师预计的1.50美元,毛利润为422.71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419.76亿美元相比也出现增长。上述整体业绩表现无疑让投资者松了一口气,他们一直在等待这家iPhone制造商走出长期的低谷。受智能手机市场低迷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苹果公司在过去六个季度中有五个季度的销售额出现下滑。该公司在2月份曾警告业内人士,最近一个季度的收入可能将比去年同期下降约5%。苹果公司在财报中并未提供正式的业绩展望,但该公司CEO库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第三财季整体总营收预计将可实现“较低的个位数增长”。苹果在去年第三财季的营收为818亿美元,LSEG分析师目前对今年第三财季的营收预期为832.3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苹果董事会还批准了又一项股票回购计划,未来将按此计划回购价值最多1100亿美元的普通股。根据股市研究机构Birinyi Associates提供的数据显示,这是苹果公司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项股票回购计划。此外,苹果公司董事会批准将季度股息调高4%,将向公司的普通股股东派发每股0.25美元的现金股息,这笔股息将于2024年5月16日向截至2024年5月13日营业时间结束的在册股东发放。在最新财报发布后,苹果股价在盘后大涨了近7%,若这一涨幅能保持到周五开盘,苹果市值将有望增加约1800亿美元。大中华区业绩表现没想象中糟糕分区域来看,苹果第二财季在其第三大市场大中华区的营收为163.72亿美元,尽管与去年同期的178.12亿美元相比大幅下降8%,但要优好于市场预期的两位数百分比降幅。在财报发布前,华尔街曾悲观地认为这一数字可能同比下降11%至158.7亿美元。近几个月来,苹果在中国市场的增长放缓尤其令投资者感到担忧。中国消费者逐渐开始对本土智能手机品牌趋之若鹜,这在很大程度上挤压了苹果的市场份额。据Counterpoint Research此前估计,今年前三个月,iPhone在中国的销量下降了19%,这是该系列产品自2020年以来销量最差的一个季度。IDC的数据显示,该季度全球iPhone出货量也下降了近10%,创下自2022年新冠疫情封锁供应链以来的最大降幅。不过,在上述背景下,苹果当季最终在中国的业绩表现却要比预期乐观一些。苹果首席财务官Luca Maestri表示,对中国市场的担忧被夸大了。他指出,“我们对在中国的业绩感到满意。现实情况可能与你有时读到的不同”。库克也反驳了iPhone在中国市场受挫的说法,称至少在智能手机方面在中国大陆的营收实际上有所增长。他表示,疲软源于业务的其他部分。他在电话会议上说,“其他产品的表现并不理想。因此,我们显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其他主要营收区域方面,苹果公司第二财季在美洲市场的营收为372.73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377.84亿美元相比有所下降;欧洲市场营收为243.12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239.45亿美元相比有所增长。在电话会议上,苹果高管们还称赞了公司在新兴市场的增长。其中包括在印尼创下的历史收入纪录,库克上个月在东南亚之行中访问了印尼。库克指出,“我们在这些市场的份额还很低。这些市场的人口众多,而且还在不断增长。我们的产品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服务收入成为财报亮点分业务来看,苹果公司目前最赚钱的产品仍然是iPhone,约占总营收的约一半。苹果公司第二财季来自于iPhone的营收为459.63亿美元,高于预期的458亿美元。不过,与去年同期的513.34亿美元相比,这一数字仍急剧下降业内预计这可能预示着去年9月发布的iPhone 15系列需求疲软。iPad业务上一季度营收继续下滑,降至了55.6亿美元,低于分析师平均预期的59.1亿美元。在该产品的历史上,苹果首次整整一年没有升级iPad的硬件,不过该公司希望在5月7日开始纠正这种情况。届时,苹果计划推出新款iPad,这是其平板电脑产品系列1年半以来的首次更新,被压抑的需求预计可能将助推下周发布的新机型的销售。Mac业务的销售额在第二财季为74.5亿美元,超过了67.9亿美元的市场预期。新款MacBook Air在3月份更新了M3芯片,推动了该业务的增长。据媒体报道,苹果正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发布首批配备M4处理器的Mac,并将人工智能功能作为新的重点。苹果公司的可穿戴设备、家庭和配件业务在第二财季带来了79.1亿美元的收入,与去年同期的87.57亿美元相比有所下降,也未能达到分析师预期。分析人士指出,这可能是因为最新Apple Watch型号只是经历了小幅升级,而且该公司还没有解决围绕计算血氧饱和度的禁用功能的诉讼。相比之下,服务收入显然是此份财报中最大的增长亮点。苹果利润率最高且占总收入两成的服务收入,在第二财季同比增长14.2%至238.7亿美元,高于市场预期的232.8亿美元,同时已连续五个季度创下新高。苹果服务类业务包括Apple Music、TV+流媒体平台和iCloud订阅,不过其主要收入主要仍来自App商店。苹果高管预计,未来两个季度的服务收入的百分比增幅预计仍将会保持在两位数。苹果在今年还进军了混合现实(MR)头显市场,于2月2日推出了Vision Pro。但该产品起步缓慢,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为苹果带来有意义的收入增长。苹果公司周四没有披露Vision Pro的销售数字,但表示该设备正在引起企业客户的兴趣。即将强势发力AI领域?这家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库比蒂诺的全球科技巨头,还计划进军期待已久的人工智能领域。今年6月,苹果首席执行官库克将在年度全球开发者大会上阐述苹果的人工智能战略。苹果首席财务官Luca Maestri周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正在这个领域进行大量投资。我们相信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库克周四也指出,该公司正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进行重大投资。苹果将通过紧密整合硬件和软件、使用自主芯片以及将隐私和安全作为优先事项,在人工智能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今年1月,微软一度取代苹果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投资者认为苹果在华尔街科技巨头之间的人工智能竞赛中落后,这也直接导致了苹果股价在年内承压。不过即便如此,不少人仍对苹果的AI战略期望很高,正非常热切地关注苹果迈向AI的任何信号。摩根士丹利此前预计,下一代iPhone“可能会成为一款语音激活的智能个人助理,由升级后的Siri主导,例如可以通过语音控制与手机上的所有应用程序进行交互,改变普通消费者的游戏规则。”对于苹果当前的股价表现,高盛认为,投资者已经充分了解苹果股票的风险,焦点应从盈利转向下半年的增长催化剂,包括iPhone 16和iPad、Mac等新产品的发布。高盛在报告中指出,“6月份季度可能标志着市场情绪的转折点下一催化剂将是当月的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届时将讨论新的操作系统和生成式AI功能”。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