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极考察队冀香港科技工作者更多参与南极科考工作

中国南极考察队冀香港科技工作者更多参与南极科考工作 国家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及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抵港。「雪龙2」号完成5个多月南极考察后来港,负责大洋科考考察队副领队王金辉表示,今次的南极考察共有460多名队员,没有港人直接参与考察,有间接参与新仪器等研发。他希望香港的科技工作者更多参与南极科考工作。他又说会透过直升机进行考察,强调全球气候变化备受关注,南北两极有如地球的「气候调节器」,有类似空调、冰箱的降温作用,根据衞星遥感数据等可见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加速影响气候。另一名考察队副领队魏福海指出,「雪龙2」号比「雪龙」号的破冰及科考能力更强,破冰高度可达1.5米,同时有助延长考察队在南北极的科考时间,为海洋调查方面的研究,提供更全方位保障。 2024-04-08 14:41:37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将建新站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将建新站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从上海和江苏出发,本次主要任务是在东南极罗斯海沿岸区域建设新的科考站。 据澎湃新闻报道,自然资源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星期三(11月1日)在上海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共同举办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启航活动。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于11月1日从中国出发,2024年4月返回,历时五个多月。 据报道,这是首次派出三艘船进行考察任务;其中“雪龙”和“雪龙2”号船从上海出发,主要执行科学考察、人员运送和后勤补给任务;“天惠”轮货船从江苏张家港出发,主要承担新科考站建设物资运送任务。考察队由来自中国80余家单位的460多人组成。 本次的南极考察将重点开展三项工作包括在东南极罗斯海沿岸区域建设新的科考站。这是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是继长城、中山站之后的第三个常年考察站,也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 另外,南极考察任务也将围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开展调查,以及开展国际南极科学前沿领域合作研究,实施与挪威、澳大利亚等多国合作的恩德比地航空调查任务等活动。 中国在2020年第36次南极考察首次开启“双龙探极”模式。 据人民网报道,今年4月,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顺利完成各项预定任务,“雪龙”号和“雪龙2”号破冰船返回中国。 2023年11月1日 12:40 PM

封面图片

孙书贤:习近平高度重视极地工作 冀更多香港科学家支援极地考察

孙书贤:习近平高度重视极地工作 冀更多香港科学家支援极地考察 国家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 2」号早上于尖沙咀码头泊岸。国家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致辞时指出,国家主席习近平高度重视极地工作,他鼓励更多香港科学家、市民与企业支援并参与国家极地考察工作,为极地事业的高品质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孙书贤又提到,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曾于2004年10月访港,受市民热烈欢迎,时隔20年,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乘坐国家第一艘自主建造的「雪龙2」号破冰船访港,并举办一系列交流活动,向港人展现一代代极地工作者勇斗极寒、坚忍不拔的精神风貌,相信今次活动将促进内地与香港科研机构在极地考察的交流合作,增进市民对极地考察了解及认知,以及激发香港青年对探索极地的兴趣和热情。第40次南极考察队领队张北辰表示,感谢香港的邀请,未来5日将努力增进香港市民对国家极地考察工作的了解及认知,他又感谢香港各界对考察队及「雪龙2」号的深情厚意,队员将全力配合今次访港活动。 2024-04-08 12:30:09

封面图片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抵达中国南极长城站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抵达中国南极长城站 中国“雪龙”号极地考察船,目前已抵达位于西南极乔治王岛的中国南极长城站,开始长城站区域卸货作业。 据央视新闻报道,中国自然资源部透露上述消息。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自12月16日从中国南极中山站区域启航以来,航行近3000海里,向西跨越九个时区。 报道称,此次雪龙号停靠长城站期间,考察队将完成长城站后勤保障、科考设备等近700吨物资的卸运工作,并完成长城站部分物资及垃圾等上船回运。 雪龙号此次执行的是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此次考察从于今年11月1日出发,2024年4月返回,历时五个多月,主要任务是在东南极罗斯海沿岸区域建设新的科考站。 据澎湃新闻早前报道,这是中国首次派出三艘船进行考察任务;其中“雪龙”和“雪龙2”号船从上海出发,主要执行科学考察、人员运送和后勤补给任务;“天惠”轮货船从江苏张家港出发,主要承担新科考站建设物资运送任务。考察队由来自中国80余家单位的460多人组成。 2023年12月31日 10:11 PM

封面图片

「雪龙 2」号破冰船设多项智能科考设备 有理髪室健身房

「雪龙 2」号破冰船设多项智能科考设备 有理髪室健身房  国家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 2」号于尖沙咀码头泊岸,为期5日,期间开放予已预约团体及公众免费登船参观。传媒今日率先获安排上船导赏,在驾驶舱除了有人手操作的仪器,也设有一套动力定位系统,当人员疲劳时,可以切换至电脑自动操作,系统会根据当时环境,自动去调动推进器。船上有理发室、图书室,并设有学术厅,让队员开研讨会及进行娱乐活动,走廊挂有多张多年来国家南北极考察团员合照。有讲解员表示,亦有最受欢迎的健身房,全船能容纳101人,健身房经常需「抢」来用。负责协助极地科考的雪鹰301直升机停靠在甲板上。机长介绍,直升机配备雪橇设置,可以满足在极地冰面起降,主要作用是人员和物资的运输、航道探冰、吊挂飞行、海上救援及航空拍摄等任务。他说由于极地天气比较复杂,需要事前协商好飞行方案。破冰船设有多项智能科考设备,包括「月池车间系统」,可以通过船底的闸门,将探测仪器直接放入海底,展开海洋水体环境的调查。在海底采集到的生物样本,均会送到月池车间的实验室处理,今次任务便采集到南极大磷虾、南极深海鲑、棘蛇尾及柳珊瑚等。第40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魏福海表示,月池车间可以直通海底,在冰区将设备放到海里面,协助采集海里面的样本。他说,雪龙2号的破冰能力比雪龙号更强 ,意味著可以延长到南极考察的时间,考察队可以提早出发、提早到达南极 ,然后晚一点从南极返航,为他们在海洋的调研提供更全方位的支撑及保障。 2024-04-08 17:14:11

封面图片

雪龙2号访港 陈丹红︰南极「秦岭站」将成中外科学家合作平台

雪龙2号访港 陈丹红︰南极「秦岭站」将成中外科学家合作平台 国家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及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应邀以香港为回航首站,昨日抵港展开访问。国家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陈丹红出席由中大主办的气候变化国际会议致辞表示,中国的极地考察已有40年历史,从派出第一支南极考察队起,中国致力促进对南北极的认识等,加强极地气候、环境、海洋和生态研究,为认识、保护及利用极地,贡献中国力量。她表示,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今年2月开站,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将成为中外科学家合作的开放平台。中大校长段崇智提到,「雪龙2」号科学家将会与本地的大学生及中学生对话,相信能启发学生为气候变化作出更多贡献。「雪龙2」号访港筹备委员会主席马逢国表示,相信科学家在分享经历及发现时,能提升年轻人对科研的兴趣。他又认为「雪龙2」号能体现爱国精神,展示中国对气候变化的贡献,可激发更多年轻人投入有关工作。 2024-04-09 11:22:25

封面图片

「雪龙2 」号结束访港行程 正返回上海基地补给准备下次考察

「雪龙2 」号结束访港行程 正返回上海基地补给准备下次考察 国家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 」号结束5日访港行程,下午2时启程返回上海基地补给,准备下一次极地科研考察。送别仪式在尖沙咀海运码头举行,「雪龙2 」号访港筹委会主席马逢国、「雪龙2 」号访港执委会主席何建宗,以及环境及生态局副局长黄淑娴等送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魏福海及「雪龙2」号代表与众人挥手道别并合照。特区政府及民间多艘船只组成船队护送「雪龙2 」号离港。「雪龙 2」 号访港期间举办多场活动,包括市民登船参观、科学家与学生交流、文艺晚会,及科学馆展览等,估计近十万名市民直接参与相关活动。原定周三晚上举行的无人机表演,则因佐敦道华丰大厦致命火警而取消。 2024-04-12 14:17:34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