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一线街舖商户组合更多元化 料本季整体商舖市道好过上季

中原:一线街舖商户组合更多元化 料本季整体商舖市道好过上季 内地在本月27日起,再开放多8个城市赴港澳个人游,包括哈尔滨、拉萨及乌鲁木齐等,是3个月内第2度扩大适用城市范围。中原工商舖董事总经理潘志明表示,近年内地旅客来港的奢侈消费大幅减少,更兴起「深度游」和到「网红店」打卡,打压一线旅游区街舖租金,但就令一线街道商舖行业更多元化,不单止有奢侈品商店、国际大品牌,亦有更多餐饮食肆及新进本土品牌。潘志明预计,第2季不论商舖租务或买卖,成交宗数及金额都将较首季好。 2024-05-15 10:18:30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金管局:绿色贷款或绿色债券应用更多元化

金管局:绿色贷款或绿色债券应用更多元化 金管局助理总裁(外事)许怀志表示,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亦是亚洲金融中心及区内其中一个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他指出,绿色债券是很多公司绿色融资的重要来源,但亚洲市场企业融资仍以银团贷款为主。不过,过去数年亚洲开始采用绿色贷款,而去年香港绿色债券市场规模逾300亿美元,绿色贷款规模相若,发展令人鼓舞。许怀志在美国三藩市出席一场由特区政府有份主办的商务午餐会,他在讨论环节上提到,不论绿色贷款或绿色债券的应用都越来越多元化,以往在香港及内地主要应用于绿色建筑,但近数年见到能源、交通、废物处理逐渐成为有关融资应用主流,他形容是重要发展。许怀志又提到,过去数年绿色融资活动增加,但世界各地对绿色有不同理解,当融资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引导至需要绿色资本的地方时,出现错配现象。他认为,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让企业知道特定活动及投资是否绿色或可持续,希望香港分类目录可以促进绿色资本,由世界一个地方流向另一个地方。 2024-05-29 13:39:50 (1)

封面图片

有九龙城商户称加强宣传可带动区内人流但提振消费额作用有限

有九龙城商户称加强宣传可带动区内人流但提振消费额作用有限 市建局表示,将以多元化方法更新九龙城「龙城」区,包括增强泰、潮文化,吸引更多旅客到访,当中包括资助8幢大厦美化外墙,首幅外墙壁画设于城南道增褔楼最快明年第二季完成又提出强化「小街饮食文化区」的地区形象。有位于增福楼旁边的泰国菜食肆负责人说,现时当区人流少,周末毋须准备太多存货,又指街道欠缺泰式装饰,日后可以增设泰式按摩和售卖泰国商品的商舖,又说市民喜欢拍照「打卡」,相信外墙壁画会吸引他们到场观赏。有商户认为强化小街饮食文化区形象,加强宣传九龙城区,有助吸引市民及旅客到场「打卡」带动人流,但对生意和消费额提振作用有限。有市民认为,商户可以增加具泰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装饰,相信计划有助于非假日,吸引市民和旅客到场,体验香港的「小泰国」,以及避免太多人在特别节庆或假日才涌到该区。有市民说,如要强化小街饮食文化区域,需要增设垃圾桶,避免影响卫生,又建议外墙壁画可包括四面佛和皇宫等泰国地标元素,壁画要不时更换,否则市民只会「一次起、两次止」到访,对于吸引人流作用不大。 2024-05-19 18:04:28

封面图片

李宁料今年收入将录中单位数增长 同店销售仍受压

李宁料今年收入将录中单位数增长 同店销售仍受压 李宁去年整体平台同店销售录得低单位数下跌,单计第4季有10%至20%的低段增长,是年内表现最好1季,扭转第3季的中单位数跌幅。联席行政总裁钱炜表示,去年下半年店舖客流不达预期,对同店表现带来一定压力,亦令去年收入未达预期。他预料,今年市场仍有很大不确定性,同店销售仍然受压,将稳健、务实发展业务,聚焦高层级市场,提高效率,吸引消费者到店舖消费。钱炜认为,中国市场仍有很大生意空间,集团会先将核心的中国市场做好,今年海外市场拓展亦将有突破。集团会坚持单品牌策略,重塑部分产品线,以带动增长空间。他指,去年库存管理是5年来最好水平,全渠道库销比3.6个月,库存非常健康。另外,副总裁及首席财务官赵东升预计,今年收入中单位数增长,净利润率保持在低双位数水平。他又提到,去年是疫后首年,消费场所多元化,对线上业务有一定挑战,集团审慎看待经济环境。他指,电商占业务比例近30%,已属较高占比,不希望升至3成多水平。 2024-03-20 14:02:27

封面图片

理想MEGA,傲慢的代价

理想MEGA,傲慢的代价 只是,这些“反击”能否真的扭转局势,调整口碑?目前看来,理想不“理想”。在理想的计划里,这本应该是个无敌的开局。2月26日,理想才发布了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营收首次突破千亿达到1238.51亿,净利润高达118.09亿,理想也是新势力车企中第一家破千亿的企业。千亿营收,百亿利润在手,理想的2024本想用MEGA作为理想首款纯电车型切入MPV细分市场开疆扩土,同时焕新的L系列守好擂台,一手纯电,一手增程,正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时候,忽然落空了。有网友认为这车的外观有点像“棺材”,而有人直接给MEGA的车尾P上了“奠”字样,还在车身上P上了“新能源殡仪车”的小字。本来是一个“公路高铁”,结果成了“送走老铁”。互联网上,跟风玩梗的网友比比皆是:对于大量车主和潜在车主来说,这是非常触霉头的一件事。而这一切,也直接反映在销量上。车企在发布会后24小时、72小时,总爱来一波大定数量公布,也是传递“热卖”信号。此次,理想悄无声息。媒体报道MEGA上市72小时的大定约3218辆,而退定量却超过1万辆。车fans创始人孙少军爆料理想MEGA大定未破万。对此,一向跑在打脸辟谣第一线的李想并没有否认。要知道作为一台售价达到55.98万(仅一款配置)的大型MPV,之前给出的目标是:挑战单月8000台销量,成为50万元以上销量第一的车型。对于这次舆论风波,李想发了几条朋友圈,一条表示:无论多么难,都不能变成【达斯·维达】(电影《星球大战》中的一个反面角色)。另一条则是致理想汽车的用户和朋友们。这个时候,友商们并没有趁机落井下石,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华为的余承东都在朋友圈下发表评论,表示支持。“用光明反击黑暗”,仿佛是某个复仇片里主角的台词。理想反击的第一步是发起了#理想MEGA彩色高铁#的车身涂装二创。只是这活动,远没有恶意P图传播范围广,而且非常可能就是一次线上的活动,很难做到线下的改装落地。从传播范围和传播影响力来看,都非常有限。理想的现状,就像是马上进入next level了,忽然飞升失败,被浇了个透心凉。李想曾说:“营销做得差,是对研发团队最大的伤害。供应做得差,是对研发团队和营销团队最大的伤害。三个都差,是管理团队对员工最大的伤害。”这次的滑铁卢,研发团队自然要担责。但让人奇怪的是,理想的营销一向在车企中“遥遥领先”,这一次,为什么忽然就哑火、失灵了?问题来自内部:一言堂的后果要说之前的团队没有任何人发现这个外观上的“华点”,那绝不可能。你说没这个敏感,羞辱的不仅仅是研发团队的专业性,更是国人朴素的生死观。为什么大家都选择不出声?这时候就该拿出这张表情包了:作为给薪水的李想,曾经在面对媒体采访时称自己能感受到一个轮胎胎压少了0.2,测试车辆时感受到坐垫厚了3毫米。老大都专业到这个地步了,他都没有提出疑问,底下人怎么可以有疑问?早前,有博主发出对于理想MEGA的设计猜想,李想直接回应:“真设计成这鸟样,我就把设计团队都干掉,顺便自己跳楼。”而后来实车图公布,不少网友认为理想MEGA的设计与微博博主制造的渲染图差别不大。网友看热闹不嫌事大,希望李想兑现承诺。眼下,面对恶意P图带来的连锁反应,李想和团队,有没有特别希望穿越回去,不把理想MEGA设计成这鸟样?创始人做KOL的双刃剑创始人李想长期“微博办公”,主打一个口无遮拦,话锋尖锐,在以往的营销中自带流量。出现了对理想品牌的质疑、抹黑?他跑在反黑第一线;行业内营销人员拿回扣的灰色交易?别人不揭他来揭;和其他友商们进行唇枪舌剑的切磋?大多数时候他是撩架的那一个。只是,创始人做KOL,实在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他就带来巨大流量;用不好,就是一个不定时炸弹。大概是平时李想带来的流量多了,一定程度上养成的营销团队“靠山吃山”的惰性,出现这么高级别的危机公关,居然没有第一时间消除影响,而是任其发酵,一直等到创始人发朋友圈,才算回应。在救火一般的危机公关里,直接失了先机。而李想的回应看起来并没有团队真正把关,动不动提“黑暗势力”,把一些原本跟风、玩梗的网友也无差别划为“反派”,却不思考:为什么这样的恶意P图会刷屏?这样的声明能否让跟风网友站到支持理想的阵营来?这样一来,不少原本只是跟风的网友少不了逆反,对理想的危机公关有害而无一利。此外,李想平时的发言略像“喷子”,自然累积了不少看不惯的网友。在这个时机自然会推波助澜。理想的营销团队,在之前享受创始人带来的流量红利时,似乎并没有预估到这些可能的风险。傲慢的代价:过于自信营销的效果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依维柯就面临过类似的困境。因为卖得过于火爆,被竞争对手们偷偷摸摸买下一些再低价卖给殡仪馆。依维柯被贴上“灵车”标签后,直接销量崩盘。理想早就拿到了错题本,奈何还是不会做。做的事情无非三板斧:媒体发新稿覆盖旧闻、投诉起诉删链接、回应不及时想默默地扛过去。这些,明显不足以扭转负面的口碑,为理想MEGA带来正向的影响。如果营销团队能提早有预案,或发现舆情后立即反应的话,本可以避免这一事件的发生,或起码大幅减小事件的影响。过去过于自信营销的效果,而终究为此付出代价。在推手、黑子、水军混杂的营销圈,火出圈不容易,黑出圈实在太容易了。理想的翻车,给到更多企业以教训:品牌危机到底该如何避免?我们总结了这些点:不要忘记企业的本分产品,始终是品牌的核心。靠流量和营销,绝非长久之计。MEGA作为理想的拳头型产品,确实未达到预期:智驾方面缺乏亮点,5C充电桩还属于画饼阶段,车友纷纷指出“没有电吸门”“没有后轮转向”,并没有营销所烘托的“开创性产品”的实质。在这样的配置上,55.98万的定价显得颇为激进。另一方面,竞品们纯电的小鹏X9、极氪009,插混的腾势D9等各有胜场,积极抢夺市场。同时,产品的设计,不仅仅包括功能的满足、技术的创新,更应该与传统文化、民俗常识相结合,满足用户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才不会踩坑。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当一个专业的人却不能发出专业的声音时,就是对专业本身的浪费。对于企业上位者来说,你无法当一个所有领域都专业的人,也无法做完所有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对内,能让企业高效运行,打造优秀产品;对外,能保持良好的用户沟通,实现品牌向上。经济学者吴小平直言:“我建议理想把整个MEGA团队开除。因为没有人说真话。”虽然颇为偏激,但确实指问题所在。稻盛和夫说:真正决定一个企业兴衰的,是企业家的格局。或许,“李想们”该反思自己了。防患于未然:危机公关的处理&机制在汽车圈,舆论战和价格战一样重要,甚至更为顺序万变,波谲云诡。互联网语境多元化、立场复杂化的当下,一次危机,对品牌来说可能只是短期影响,也可能带来根本性动摇。舆情、声誉管理,必须是一个未雨绸缪的事,必须有品牌自己的机制和处理方式,做好相关预案。而类似这样的事,未来可能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容易被放大。MEGA给理想上了重重一课,也给理想下了一剂猛药。保持警惕,保持清醒,保持谦卑,才能真正追求光明。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在深圳,调香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内幕消息 《在深圳,调香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01 前阵子b站up主【老蒋巨靠谱】发了个关于香水行业调研的视频,刚刚我看了眼播放量,已经突破60w+了。 这个视频的标题不带香水二字,反而用尽方法论:《一个小时调研全新领域,能了解到什么程度?》,激发好奇心,紧接着在内容里讲香水,再给分析框架,属实是求知欲强(信息焦虑)的b友们的最爱。 但今天我们不聊自媒体,我更想聊的是关于【调香】行业在深圳目前的市场情况。 去年5月中旬,我为了给朋友做生日礼物,去了大冲商圈附近一家调香店做DIY香水,并就此和老板娘认识上了。当时老板娘想拉我入伙,彼时的我对这个行业尚不了解,就拒绝了,但自打那时候起,我就有意识开始关注起调香这个市场。 我了解到,这家店是在2021年6月开的。开店第一年,冷启动碰上yi情管控,客流不稳定,同行打击,山寨遍地都是,开局艰难。好在从22年6月开始,客流就慢慢趋于稳定,产品复购向好,每月的流水能稳定在4、5w,有时做活动还能冲个10w+。yi情尾声,单店模型跑通后,老板娘看准趋势又迅速扩张;22年下半年,宝安和华侨城相继开设第二、三家分店,招兵买马,目前经营极其火爆。 /02 可能会有蛮多人好奇,现代香水在欧美属于平常日用品,但在中国向来和【奢侈】的印象挂钩,再加上香水属于消费品里的慢速消费,一般都要用上一段时间才会换。那么,这样“又贵又慢”的生意能持续带来现金流吗? 这也是我最初犹豫不决的原因。 老蒋视频有说到,香水行业本身的毛利非常高,能达90%以上。其实大部分液体行业的毛利都高,这是事实。毕竟原材料结构单一,产品的加工环节越少,压缩成本的空间就越大。 落到调香店的话,实体生意要多个选址,该店位于大冲核心地段,万象天地辐射圈内的商住两用公寓楼里,把店租人力水电管理费刨掉,利润还是相当可观。 问题来了,调香既然是香水香氛大赛道下的细分领域,还踩中了体验经济,更确切地,调香要属于香水消费品手工艺的多元素复合赛道。因此,如果只是单纯的香水香氛,都是产品。 但调香的本质是服务。 既然是服务,它的玩法就非常多了。老板娘双管齐下,ToC做私人调香,ToB做沙龙团建。 除此之外,她跟我说,你要记住,凡事都可以使用“外包”思维,把你的模式SaaS出去。我把这个称作To9(to 韭菜,笑死)。对于有兴趣开调香店的人,她会准备好相应的材料包和模式设计,将这套生意模式"卖"出去,定价小几w。又或者直接做香水零售,按照模板调制好后发货,给以香水为辅的产业如时装、美妆或是酒店餐饮等需要空间气味的行业作为上游供应商。 其实一个完整的销售模式往往来源于资源整合。如果一个人有产品,另一个人有渠道,那么两者就可以结合,利益最大化。我在跟老板娘的聊天过程中了解到,她将自己认识的专业调香老师也放进了生意的一环里,安排专业系统的调香课程,给想要更深入了解调香领域的客人们上私教课,将单一的消费关系转化为有情感链接的教授关系,无形中加深了品牌的消费绑定。 至于价格门槛,比如ToC调香是单人178/12ml的价格。老板娘说,价格不是结果,是工具。价格能帮你筛选出真正的目标群体,真正会复购的客户。小剂量+DIY,既能隐性提高复购频次,还在顾客心里增添了新的一层锚定效应,对标动辄大几百甚至上千的国际大牌香,显得极其友好。(其实这里又可以引申出,在咖啡领域,星巴克set up了足够高的floor price,让中低端咖啡品牌有了小杯+特调(某幸)生存之地的商业思路,有空我再写~) 我问,你的链路跑通了,就不怕有些人出去外面复制你然后抄袭吗? “有啥好怕的,抄说明我被市场认可了,我要高兴才是。”老板娘轻轻一笑,“而且,你以为香水的区别在于味道,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其实味道没那么重要。但凡是人做的东西,都不可能一模一样。” 那为啥人家会来我这?建立品牌认知才是关键。 众所周知,香水是抽象产品,需要人为赋予意义,所有香水营销的第一关都在于取名和讲故事。我问老板娘,为什么店名叫“兜售呼吸”?老板娘说,“因为所有气味都是从呼吸开始的”。 越抽象越好,越反差越好,越无法形容就越想尝试看看。在特定的圈层里进行传播,渲染一种自性化的产品概念,没有人比香水市场更懂怎么做营销。 但再怎么玩概念,香水始终不是虚拟产品,需要回归线下。这时香水又能准确发挥优势。香水的特性决定了它不似实体产品,需要拿出来展现介绍才能引导购买行为。香水本身就是行走的广告,天然的商业,传播能力极强。人的嗅觉是无法忽略的本能,只要一个人走出家门,这个香水就开始在扩散打广告形成潜在复购了。因此,香水的个人购买力存在上限,但奈不住辐射效应强,破圈传染力大,群体复购率高。 可能有人觉得这套从线上概念营销到线下实物体验的转换的模式非常熟悉,没错,香水行业天然就和电商的销售逻辑极其适配,但凡能把这个闭环做好,都不愁生意没有增长空间,只是里边存在太多细节,远不是我在这里叨逼叨几句这么简单。 当时在调香水的时候,我就问老板娘,这个有没有什么规则呢?比如哪个味跟哪个味比较搭? 老板娘是个很有个性的人,她不屑地看了我一眼,说,没什么规则搭不搭的,这就是体验,你要自己找答案。我把规律告诉你,你花钱走个流程,这有什么意思? 最后我不断尝试,终于调出了喜欢的果香木调。当我把这个味道喷在身上时,无形中增强了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其实每个人都在寻找一种气味记忆,调香过程就是自我追逐的探险游戏。 口罩时期,口红效应渐渐退出市场,同时嗅觉经济慢慢起来。人嘛,总归要有个标签装扮自己,总想有自己的符号,与众不同。 创造属于自己的气味符号,把人格穿在身上,这才是调香消费能够兴起的人性逻辑。 中国人的含蓄,喜欢不外露,内心的骄傲,这些其实都和香水的性质完美契合,只是之前没人把这些联系起来,直到观夏出现。 但凡能洞察人有自我表达的需求,品牌都可以在市场厮杀中杀出一条生路,而光扯自我表达的slogan又是远远不够的,找到一个实际的产品,能契合这个时代真正的【自我表达】,将会是接下来很多消费品牌创业的方向。 /03 说回老蒋的视频。 我相信今天过后,又会有很多人看完老蒋的视频开始研究着怎么入局香水行业。 其实一个行业从有人嗅到入局,到向外辐射一小波人,再到成为公众话题,市场动向一般都会比公开信息早个差不多1到2年,甚至可能是3到4年。 当我们再去看网上探讨某个生意模式的时候,你必须意识到这些东西都过时了。过时的东西才会被最后一波人拿出来当成割韭菜的工具。没过时的东西都在闷声发大财,谁有空跟你讨论模式怎么跑出来的,格局未定,谁想引入新的竞争者? 那什么是没有过时的呢? 逻辑不会过时,人性不会过时,这些东西仍然是有迹可循的。 我很庆幸去年一个误打误撞认识了老板娘,但我的确也很后悔当时没抓住机会skin in the game。 可惜啊,人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是极其盲目又普信的。风口到来时,你压根不知道风口长啥样。 但也是这份遗憾,让我越来越知道,前沿的机会都在市场上流动,而非落在碎片化的赛博空间里。一定一定要多在市场上走动,跟身在一线做着生意、做执行的老板聊天,看真正做事的人在做什么,而不是看大众在“讨论”什么。 我想起在北京出差的时候,有位高管前辈跟我说,“但凡你从学校出来后,学习都不再是第一位了。重要的是不断训练你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把它练到极致。” 商业的结果从不来源于群体的嗅觉,而是源于个人的判断和执行力。换句话说,任何一件事,请努力成为抢先入局的前100个人,而不是想着要做100个人里的第一再入局。看准了赶紧行动,拿到更多的牌,就不愁没有打法。 时隔两年,我终于理解了张潇雨老师在得到课程里说的“商业即人性”是什么。 做更好的商业,需要不断锤炼更原始的人性。下注的第一件事往往不是掂量筹码,而是克服恐惧。对未知的好奇和恐惧的平衡,才是我们每个人下注前最大的挣扎。 这大概也是创业这场游戏最迷人的地方了吧。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