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垃圾征费实施多年 环团指减废效果显著倡推循环用商业模式

台北垃圾征费实施多年 环团指减废效果显著倡推循环用商业模式 在台湾,有地区实施垃圾费随袋征收多年,数年前亦提出于明年全面限用塑胶购物袋、免洗餐具等,至2030年更加全面禁用。在台港人Johnson,8年前移居台湾,平日弃置垃圾要付费使用专用垃圾袋。他形容当地环保意识强烈,会做好垃圾分类,归功于当地的宣传教育。Johnson从事餐饮业,做外卖生意有向客人提供塑胶餐具,现时小批次购入环保餐具测试品质。他认为在落实政策前,有足够缓冲期很重要,让持份者逐步适应。当地的绿色和平减塑专案主任张凯婷说,台湾的「走塑」意识高,不过民众日常购物仍大多讲求便捷,市场上亦无很多减塑包装,甚至无塑胶包装的消费选项。她认为最有效方法是尽快立法禁用,并加快推动重复使用的商业模式,例如循环使用的饮品杯,这类新型商业模式既起环保作用,亦可带动新型产业链,创造经济价值。张凯婷表示,台北及新北的垃圾征费措施,带来显著的垃圾减量效果,未来可探讨扩展至台湾其他地区,加强资源做好源头减废。台湾师范大学永续管理与环境教育研究所教授叶欣诚表示,台北当年推行垃圾征费初期,曾遇到很大反对声音和乱象。政策推行多年,现时回收率明显提升,人均垃圾弃置量下降,认为环保政策都要先推行才见到成效,初时必定具挑战。叶欣诚说,核心在于公众认为垃圾太多是否要解决,而解决问题要付出代价。他说在香港观察过,不同种类的垃圾都弃置到垃圾车内,要作为国际化城市,香港宜仿傚欧美国际城市,著力减少废物弃置量。他又说,推动社会追求ESG,即是环境、社会和管治理念,要提供诱因,重点在于是否价格相宜、省钱和便利。 2024-05-27 09:27:54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台湾有环保组织称垃圾征费起减废作用 学者倡提供诱因应对挑战

台湾有环保组织称垃圾征费起减废作用 学者倡提供诱因应对挑战 台湾推动垃圾征费及鼓励减用塑胶多年,当地有环保组织指出,垃圾征费起到减废作用,又认为环保概念可带动经济发展。有台湾学者说,推动环保政策初期都可能面对挑战,解决重点在于提供足够诱因。 2024-05-27 12:27:17

封面图片

配合减塑政策 2022MIECF特设“环保餐具展区”

配合减塑政策 2022MIECF特设“环保餐具展区” #环境保护局 特区政府按序推出减塑政策,包括先后推出《限制提供塑胶袋》法律、制订一次性发泡胶餐具、不可降解一次性塑胶餐饮吸管及饮料搅拌棒、以及不可降解一次性塑胶刀、叉、匙的管制措施等。为配合特区政府的减塑政策,“2022年澳门国际环保合作发展论坛及展览”(2022MIECF)特设“环保餐具展区”,让参会者和相关业界了解最新资讯和进行采购。 是次“环保餐具展区”上展出各类环保餐具,供各界了解最新资讯...

封面图片

环保局向会展业界推广减废工作

环保局向会展业界推广减废工作 #环境保护局 环境保护局举行会展业界减废介绍会,向业界讲解《限制提供塑胶袋》法律、《建筑废料管理制度》行政法规,以及《会议展览活动的减废及废料分类处理指引》的重点内容,加深其对有关法例的认识,期望业界在组展以至举行展会的过程中能尽量减少产生废料和实践分类回收,并遵守相关法例的规定。 其中,《限制提供塑胶袋》法律已实施逾两年,社会的减塑意识明显提升,不少市民已自备购物袋或不索取胶袋...

封面图片

香港暂缓实施垃圾征费计划

香港暂缓实施垃圾征费计划 香港决定原定8月展开的垃圾征费计划,将暂缓实施。 据香港01、香港中通社和《明报》报道,副政务司司长卓永兴星期一(5月27日)在立法会委员会联席会议上,交代早前展开的垃圾征费“先行先试”计划时说,有市民认为,指定袋收费过高,回收配套严重不足,也使清洁工的工作量大增。 卓永兴说,考虑到不同研究结果及媒体反映,预计约七至八成市民反对如期推行垃圾征费。先行先试结果显示,市民认为操作繁多复杂,试行住宅楼宇参与者没有善用指定袋,情况到试行后半段更明显,垃圾弃置量及回收量也无大改变。基于有关结果,香港环境及生态局建议,暂缓实施垃圾征费计划。 垃圾征费条例草案于2021年8月在立法会通过,垃圾征费计划早前原定去年底推行,但港府当时考虑到去年底至今年农历新年期间垃圾量大增,以及清洁服务业人手紧绌,故延至今年4月1日起实施,后来再推迟至8月1日。港府也在4月1日试行垃圾征费计划。 在卓永兴交代垃圾征费“先行先试”计划前,香港媒体已引述消息人士报道,港府不会在8月如期推行垃圾征费,也不会订出具体实施日子。环保团体批评,如果不订出具体实施日子,政府部门又不率先落实垃圾征费,这就属于不负责任的做法。 卓永兴也说,港府未来会继续展开一系列宣传工作,并将在2025年中向委员会汇报。 2024年5月27日 6:11 PM

封面图片

环保署署长徐浩光:继续推出源头减废分类回收工作

环保署署长徐浩光:继续推出源头减废分类回收工作 环境保护署署长徐浩光表示,当局暂缓推行垃圾收费,但署方会继续推出源头减废、分类回收的工作。管制即弃胶餐具和其他塑胶产品的相关法例上月开始实施。徐浩光出席有关环境、社会和管治 ESG的活动致辞表示,发现在条例推出前,已有很多餐饮业采用环保的餐具,亦有餐饮业集团供应可重用的不锈钢的餐具,又或推出鼓励客人自备餐具的奖励计划。他表示,愈来愈多人不要餐具,对公司而言,是会减低食肆的运作成本,并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徐浩光表示,很多的消费者愈来愈留意一间公司的ESG表现,如有好感,会多加光顾,因此ESG不只是挑战亦是机遇。他希望餐饮业界会因应ESG的要求,加强回收、特别是减少和回收厨余。 2024-05-29 16:15:17

封面图片

首阶段管制限塑令4月22日实施 环保署相信对市民生活影响有限

首阶段管制限塑令4月22日实施 环保署相信对市民生活影响有限 首阶段管制即弃塑胶产品的新法例4月22日起实施,涵盖即弃餐具及其他塑胶产品。所有发泡胶餐具、即弃胶杯、胶碗、胶刀叉、胶饮管等,堂食全面禁止供应,亦不能销售;而外卖同样禁止使用发泡胶餐具、胶饮管、胶刀叉、胶匙、胶碟等;不过胶杯、胶杯盖、胶碗、胶盒仍然可以使用,商户亦可以继续售卖。其他即弃塑胶产品方面,胶柄棉花棒、雨伞袋、胶牙签、食物胶签、充气打气棒、派对帽、荧光棒等,将禁止销售和免费供应;不过,宣传用塑胶包装纸巾、非医疗用的胶手套,就可以收钱提供。另外,酒店及宾馆将不能够免费提供部分即弃梳洗用品,包括胶柄牙刷、牙膏、胶梳、小樽装的沐浴露等,胶樽装水亦不能免费供应,旅客如果有需要,可以付费购买。环保署助理署长郑健接受本台专访表示,塑胶对环境生态以至人类健康都可以造成深远祸害,「走塑」及「减塑」已是大趋势,政府希望透过新法例达致源头「减塑」及「走塑」。郑健相信新例对市民日常生活的影响有限,因为受管制的塑胶用品,市场上已有充足的替代品,例如木制的刀、叉、纸饮管、木柄棉花棒等。他强调市民日后无论购买或使用受管制即弃塑胶产品,都不会违法,又相信市民适应使用有关替代品后,再在网上、或在海外购买即弃塑胶产品回港的意欲将愈来愈低。环保署已设立专题网站「截塑」,提供相关法例资讯,并针对市民的误解及担忧,制作简单资讯和懒人包,透过社交平台及政府新闻网,释除市民的疑虑,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2024-02-12 09:09:49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