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被动投资风头正劲,持续引领新潮流还需问计差异化

公募基金被动投资风头正劲,持续引领新潮流还需问计差异化 国内被动投资产品(含权益类和债券类)总规模已超 3.2 万亿元,相比 2023 年底的 2.48 万亿元增长 7200 亿元。今年 4 月,国务院发布的新 “国九条” 提出,大幅提升权益类基金占比,建立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快速审批通道,推动指数化投资发展。可以预见,国内被动投资的增长潜力巨大,崛起势头不改。毫无疑问,被动投资已成为当下主流投资方式之一,如何掘金自然也成为公募基金亟待破解的重要命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公募基金发展被动投资仍面临着产品同质化严重、头部公司优势集中等诸多挑战。未来,公募管理人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开展差异化、特色化的产品布局和服务,将是引领被动投资继续成为新潮流投资的关键。(证券时报)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严格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第三方基金代销主动破局

严格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第三方基金代销主动破局 2023 年国内公募基金迎来历史性变化,当年 6 月末,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 25.34 万亿元,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达到 27.69 万亿元,公募基金规模超越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成为国内资管行业 “领头羊”。 然而,深入大众理财生活的公募基金依然存在一些销售乱象,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体验和获得感。近期监管机构接连对多家银行基金销售的违规行为作出处罚。 除合规问题外,基金销售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排榜化、盲目推崇明星基金经理等现象也不容忽视。对此,以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主动破局,严格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多元满足投资者差异化需求,从选品、适配、投教到陪伴 “全流程顾问式服务” 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探索 “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 难题的解决路径。(中国证券报)

封面图片

证券日报文章指出,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正式启动一年来,基金行业出现了三大可喜的新变化。首先,客户意识深入人心,着力提升投资者获得感。

证券日报文章指出,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正式启动一年来,基金行业出现了三大可喜的新变化。首先,客户意识深入人心,着力提升投资者获得感。其次,创新思维显著增强,加速练就差异化竞争优势。费率改革对基金传统销售模式,特别是与券商的合作模式带来了直接影响。最后,“长跑” 能力持续提升,聚力打造投研能力。费率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还将持续深化,加速行业优胜劣汰,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投研能力扎实、风控水平突出的优质机构将更具竞争优势。这无疑将推进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让投资者分享经济发展的红利。

封面图片

中国多家头部公募券商资管开启“自购潮” 合计金额已达6亿人民币

中国多家头部公募券商资管开启“自购潮” 合计金额已达6亿人民币 中国多家基金公司星期一(8月21日)宣布自购旗下基金,目前合计金额达6亿元(人民币,下同,1.13亿新元)。 据《第一财经》报道,多家基金公司均称自购原因是“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信心”,且本着与投资者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自购基金类别为权益基金。 截至目前,包括华夏基金、嘉实基金、汇添富基金、易方达基金、富国基金等八家公司宣布自购,合计金额达6亿元。 其中,国泰君安资管自购2亿元、中信证券自购1亿元,易方达、华夏、广发、富国、嘉实、汇添富等公司均宣布自购5000万元,投资旗下权益类基金产品。 证监会上星期五(18日)提及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是投资端改革的重要内容,重点措施包括引导公募基金管理人加大自购旗下权益类基金力度。 此前,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于7月24日对资本市场工作作出部署,明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

封面图片

公募量化基金遭遇 “滑铁卢” 年内份额缩减近 150 亿份

公募量化基金遭遇 “滑铁卢” 年内份额缩减近 150 亿份 公募量化按照其交易策略,主要分为主动型量化、指数增强量化和对冲量化三大类。据统计,A 股公募量化最新份额为 2269.57 亿份。以绝对量来看,市场中主动型量化、指数增强量化基金占据大头,最新分别为 823.44 亿份、1373.29 亿份。年内市场大幅波动。在此背景下,公募量化基金份额较年初减少 145.71 亿份,降幅 6.03%。其中,依托基金经理能力、捕捉市场超额收益的主动型量化基金成了基金份额减少的 “重灾区”,累计减少 123.15 亿份,占比高达 84.52%;指数增强量化基金份额减少 24.78 亿份。力求摆脱市场整体波动,以获得绝对收益的对冲量化基金份额则有所增长,增量 2.21 亿份。 (证券时报)

封面图片

中国股市疲弱 权益类公募基金清盘数量至5年高点

中国股市疲弱 权益类公募基金清盘数量至5年高点 中国股市持续疲弱,导致公募基金清盘数量升至五年高点。 彭博社报道,去年共有240只公募基金清盘,创下2018年以来的最高,其中约五分之四为股票和混合型基金。这一清盘潮延续至今年。根据彭博的估算,今年已有14只基金产品清算,另外有20多只基金警告称即将关闭。 《证券时报》则引用Wind数据统计,截至星期四(1月18日),今年以来已经有43只基金(仅统计主代码基金)发布总规模低于5000万元(954万新元)、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的公告。 根据规定,基金产品连续2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在定期报告中予以披露;连续50个工作日出现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在履行清算程序后终止基金合同。 彭博报道指出,公募基金产品清盘加速,加上投资者新认购数量大幅下降,创下10年新低,对公募行业造成了双重打击。 2024年1月19日 12:54 PM

封面图片

中国部分公募基金据报已开启退薪工作

中国部分公募基金据报已开启退薪工作 中国部分公募基金实施限薪举措,超出标准的退薪工作已于本周启动。 综合彭博社、财联社和券商中国报道,彭博社星期四(6月27日)引述知情人士消息,随着中国政府收紧对金融业精英的监管,多家行业巨头已要求高级别员工放弃递延奖金,或是将超出290万元人民币(54万新元)部分的薪资返还。 据悉,传达上述指示的国有实体包括招商局集团、光大集团和中信集团。 对于上述消息,财联社从行业相关人士处了解到,目前,确有央企旗下公募基金实施限薪举措,且自2022年起超出标准的退薪工作已于本周启动,但退薪标准并非上述290万元,而是达到一定标准后部分退回。 另外,有基金业内人士告诉券商中国记者:“目前传闻是有几家央企子公司采取了限薪措施,可能是来自于股东压力。”不过,也有基金公司内部人士称自己公司不太可能发生退薪。 有法律从业人员认为,在员工没有违法违规的情况下,要求退还收入是不合法的。除非经过法院判定这些员工存在违法行为,才可以追缴工资和奖金。 中国公募基金行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中国基金业协会2022年发布《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指引》,对公募基金公司的薪酬结构、薪酬支付、绩效考核、薪酬内控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引》明确规定了绩效薪酬的递延支付期限、递延支付额度应当与基金份额持有人长期利益、业务风险情况保持一致。 2023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公募基金需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朝着建设一流投资机构的方向努力,更好服务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改革。2023年,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方案》,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修订发布《基金从业人员管理规则》。 今年3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和公募基金监管 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提出以全面强化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风险为重点,引导公募基金行业更加注重投资者获得感,更加注重功能发挥,大力推进一流投资机构建设。《意见》强调,要进一步严格监管执法,强化全链条问责,督促行业机构树牢“合规创造价值”理念。 ... 2024年6月27日 4:26 P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