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性别治疗医生看见中国家庭的撕裂#

#跨性别治疗医生看见中国家庭的撕裂# 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开设的“跨性别综合门诊”中,医生潘柏林常常陷入陷入左右为难的处境。 几个月前,急诊收进来一个孩子(“男跨女”)。她按照视频,成功切除了一个睾丸。想切第二个的时候,已经痛得下不去手。过了几天,她又买了一些能让组织坏死的药物,注射到另一个睾丸上。被家长发现后,才送到了医院。 有一个孩子不仅切除了睾丸,还切掉了阴茎。父母在家里慌忙找了半天,找到被丢弃的器官,开车赶到急诊。 “(这种情况)未成年人更多一些,成年人会有更理性的规划,也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潘柏林说。 在新信息的冲击下,家长们显然更愿意退回自己的经验世界,进行符合认知的粗暴归因:“孩子是不是上网学坏了?”“会不会受日本二次元的文化影响?” 有一次,问诊刚刚结束,坐在对面的家长带着孩子离开,在开门的瞬间,家长快速转过身,偷偷给潘柏林递过来一张纸条:“你敢再给我孩子开激素,咱们走着瞧!” 【网评】作为认同自己指派性别的顺性别女性我想我是幸运的。想呼吁一下,我们可以尽自己所能,帮帮身边的她们。哪怕只是一次陪聊开导,帮忙买一次药物,或许也能成为她们努力活下去的一点希望呀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首家跨性别门诊:只有来诊者,没有患者】

【中国首家跨性别门诊:只有来诊者,没有患者】 中国约有400万跨性别人口。“跨性别”是指个体的性别认同不同于其出生时被指定的生理性别。TA们的性别认同可以是男性、女性、两者都不是、或两者都是。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科诊室里,TA们并不被视为患者,而被称为“来诊者”,因为医生们的理念是他们并不是在治疗一种疾病。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整形外科医生潘柏林于2017年开设了全中国首家专门面向跨性别者的综合门诊。联合国2012年的一项调查指出,亚太地区约有0.3%的成年人自我认同为跨性别者。根据这个比例估计,中国的跨性别人口总数约为400万。然而对于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TA们的存在却往往很难被看到。 2023年,潘柏林医生的团队共接纳了大约1500名跨性别来诊者,平均每天约20名。在这里,来诊者将和医生探讨TA们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寻找性别焦虑的根源。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零风险零成本的非医疗途径,如心理咨询或改变着装等;以及包括激素治疗、性别重置手术和声音治疗在内的医疗途径。 在开诊以来的七年里,潘柏林和他的团队每天都在和不理解的父母打交道。中国传统思想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性别是天赐的,不应该改变或损害。善待自己的身体才是孝道的表现。许多父母曾对潘柏林的门诊提出质疑:“如果你有自己的孩子,你肯定不会希望他们改变性别。你根本不了解做父母的感受!” 在中国,身份证和户籍登记上的性别只有在进行了性别重置手术后才能更改。然而,接受手术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限制。必须年满18岁,处于未婚或离异状态,还需要无犯罪记录和性别焦虑症的诊断证明,并且手术者的父母必须知情并同意手术。这其中,获得父母的支持往往是最大的挑战。潘柏林曾问一位来诊者的父母:“你觉得什么更重要,你孩子的性别还是他的生命?”父母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性别”。此外,手术的费用也十分高昂,至少需要约15万元人民币。手术还伴随着感染和并发症的风险,可能导致瘫痪甚至死亡。即使手术成功,术后的跨性别人士在重返社会后依旧会在职场面临极大挑战。 根据《2021年中国跨性别健康调研报告》,中国超过三分之一的跨性别人士曾经历过职场歧视,其中最常见的是拒绝录用,其次是被孤立或排斥以及言语上的羞辱。

封面图片

#港闻【Now新闻台】跨性别人士只要完成指定手术改变性征,并同时符合指定条件,就可申请更改身份证上的性别。有跨性别组织认为,申请

#港闻 【Now新闻台】跨性别人士只要完成指定手术改变性征,并同时符合指定条件,就可申请更改身份证上的性别。有跨性别组织认为,申请条件对跨性别女性较为不公平。 跨青时刻创办人及总监曾令弦:「对于跨性别女性有更苛刻的要求,甚至觉得跨性别女性一定要切除阴茎和睾丸,先可以符合身份证要求,对于性器官或者阳具,有一个特别大的不好的印象。社会可能对跨性别女性有很多污名化,觉得跨性别女性有这样的性器官,可能进入一个女性空间会怎样,是否真的和日常生活、和大家整体社会性有很大的问题。」

封面图片

丁香医生上这篇文章说出了我们跨儿家长的心声,真挚客观。跨性别家长和孩子本来已经很痛苦了,天生如此,这不是ta们自己能选择的。我作

丁香医生上这篇文章说出了我们跨儿家长的心声,真挚客观。跨性别家长和孩子本来已经很痛苦了,天生如此,这不是ta们自己能选择的。我作为一个跨性别孩子的妈妈,请求大家心存善念,口下留德,给自己和孩子多积福报,让这些生而不同的孩子有一片生存的空间不要以多欺少,恃强凌弱

封面图片

如果您认识跨性别孩子的家长,那么您对跨性别议题的认知会和其他人很不一样。

如果您认识跨性别孩子的家长,那么您对跨性别议题的认知会和其他人很不一样。 这些跨性别孩子的家长往往对于孩子会不会自杀整日整夜担惊受怕,根本来不及想什么孩子能不能参加体育比赛。 对保守派来说,跨性别议题不过是煽动信徒的工具。 对我来说,跨性别议题事关我最最亲爱的侄子的生命。 我看着我侄子出生,看着他长大。他是跨性别这件事情,丝毫没有改变我对他的爱。 我侄子的爸爸很担心自己无辜的儿子。他知道,像我侄子这样的跨性别者的自杀率是非常非常高的。 那些保守派对跨性别者的妖魔化,那些保守派煽动的恐跨反跨仇跨情绪,并不是没有代价的。这些做法威胁到的,是我侄子的生命。 跨性别者和支持跨性别者的人,那些被保守派妖魔化了的人,是我最最亲爱的亲人。我会为我的亲人争取权利,永不放弃。 保守派自称自己关心孩子。但实际上,保守派根本不关心孩子,保守派关心的是强求所有人遵循自己制定的那一套规定。保守派会牺牲所有在自己那套规定之外的孩子。 请保护你的跨性别朋友。如果你有特权,如果你是顺性别,如果你是白人,请你站出来放大跨性别者的声音。

封面图片

1. 跨性别孩子有权享受跨性别医疗。

1. 跨性别孩子有权享受跨性别医疗。 2. 跨性别医疗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3. 家里认可孩子的跨性别身份,可以降低孩子得抑郁症的风险。 4. 跨性别医疗对跨性别孩子的身心健康往往是不可或缺的。 5. 那么小的孩子怎么能肯定自己是跨性别?孩子以后后悔了怎么办?研究表明,性别认同大约在3-5岁时发展完成,也就是说孩子完全能知道自己的性别。 6. 获得医疗是基本人权,不应该被政治立场和政治斗争所左右。

封面图片

关于跨性别医疗的误解和事实:

关于跨性别医疗的误解和事实: 误解:跨性别医疗很危险,而且没有足够的研究。 事实:无数研究已经证明,跨性别医疗可以解决跨性别者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的问题,降低跨性别者的自杀率。 误解:医生会给跨性别孩子做不可逆的手术。 事实:青春期前的跨性别孩子不需要医疗干预,只需要身边的人认可TA的性别。青春期开始后跨性别孩子可能需要青春期阻滞剂和激素替代治疗。 误解:很多跨性别孩子会后悔性别转换。 事实:可靠的研究表明,至少97.5%以上的跨性别孩子不会后悔。 误解:科学不支持跨性别。 事实:所有的医疗组织都支持跨性别者,支持为跨性别者提供医疗帮助。 误解:孩子还没有能力做出跨性别的决定。 事实:一个人不能自主选择自己是否是跨性别。性别不能自主选择。多项研究表明,性别认同的出现大致在3-5岁。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