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性别肯定相关的治疗和资源】

【关于性别肯定相关的治疗和资源】 如果你是顺性别,你不明白为什么跨性别社群总是在争取“获得性别肯定相关的治疗和资源”的权利,请你想一想: 如果你是男生,你有没有植发?植胡子?用伟哥?运动之前吃蛋白粉帮助你长肌肉?剃头发以免头发太长?恭喜你,这些都是性别肯定相关的治疗和资源,这些治疗和资源让你外在的性别表达和你内心的性别认同更为融洽了。 如果你是女生,你有没有隆胸?做医美?打玻尿酸?打肉毒杆菌?用塑形的胸罩?染发?做不孕不育治疗?除体毛?恭喜你,这些也都是性别肯定相关的治疗和资源,这些治疗和资源让你外在的性别表达和你内心的性别认同更为融洽了。 跨性别想要的,正是你已经享有的这种“获取性别肯定相关的治疗和资源”的权利。 贴主补充:当然,我举得这些例子里的事情你可以都不用做,这些事情也完全不必和性别联系在一起。我想说的是,当一个顺性别者想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社会会为TA提供资源和渠道。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爱 性欲与母权》关于性别[pdf]

《爱 性欲与母权》关于性别[pdf] 简介:《爱 性欲与母权》是一本以PDF格式呈现的探讨性别相关话题的书籍。它围绕爱、性欲与母权这几个关键概念,从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多学科角度深入剖析性别议题。书中可能会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爱与性欲的观念差异,以及这些观念如何受到性别角色的影响;研究母权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演变,分析其与性别平等之间的关系。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对性别相关的复杂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有助于打破性别刻板印象,促进性别平等的思考,适合对性别研究、社会学、文化研究感兴趣的读者 标签: #性别研究#爱与性欲#母权#社会学#文化研究 文件大小:NG 链接:

封面图片

关于跨性别医疗的误解和事实:

关于跨性别医疗的误解和事实: 误解:跨性别医疗很危险,而且没有足够的研究。 事实:无数研究已经证明,跨性别医疗可以解决跨性别者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的问题,降低跨性别者的自杀率。 误解:医生会给跨性别孩子做不可逆的手术。 事实:青春期前的跨性别孩子不需要医疗干预,只需要身边的人认可TA的性别。青春期开始后跨性别孩子可能需要青春期阻滞剂和激素替代治疗。 误解:很多跨性别孩子会后悔性别转换。 事实:可靠的研究表明,至少97.5%以上的跨性别孩子不会后悔。 误解:科学不支持跨性别。 事实:所有的医疗组织都支持跨性别者,支持为跨性别者提供医疗帮助。 误解:孩子还没有能力做出跨性别的决定。 事实:一个人不能自主选择自己是否是跨性别。性别不能自主选择。多项研究表明,性别认同的出现大致在3-5岁。

封面图片

爱:关于性别简介:爱:关于性别是一份深度解析爱:关于性别主题的学习资料,提供系统性讲解,帮助学习者理解核心概念。内容涉及基础知识

爱:关于性别 简介:爱:关于性别是一份深度解析爱:关于性别主题的学习资料,提供系统性讲解,帮助学习者理解核心概念。内容涉及基础知识、关键技巧以及实际应用,适合各类学习者拓宽视野。 标签: #爱:#学习#成长#进步 文件大小NG 链接:

封面图片

关于跨性别者参与体育运动的误解和事实:

关于跨性别者参与体育运动的误解和事实: 误解:如果允许跨性别女性参赛,跨性别女性会占领女子体育。 事实:跨性别女性被允许参加女子奥运比赛已经有20年了,其中只有一位跨性别女性拿到奥运奖牌。跨性别女性被允许参加美国大学体育赛已经有12年了,其中只有两位跨性别女性拿到奖牌。跨性别女性不会占领女子体育。 误解:在竞赛级别的比赛中,跨性别女性比顺性别女性有生理优势。 事实:最近的研究表明,在竞赛级别的比赛中,开始激素替代治疗的跨性别女性和顺性别女性比较起来,并没有明显的生理优势。并且,在竞赛级别的比赛中,只有开始激素替代治疗的跨性别女性才被允许参加女子比赛。 误解:学校的体育课程里,因为跨性别女生可能比顺性别女性有生理优势,所以跨性别女生不该和顺性别女生不该分在一组。 事实:学校体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和朋友们一起运动一起玩。将一部分学生排除在外是不合理的。

封面图片

旅美跨性别网红伊登·奈特被家人安排强制带回沙特,接受“扭转治疗”。

旅美跨性别网红伊登·奈特被家人安排强制带回沙特,接受“扭转治疗”。 “扭转治疗”通过伤害性少数的身心健康,来试图将性少数变成顺性别异性恋。“扭转治疗”不仅无效,还会极大地加剧性少数群体抑郁和自杀的风险,是一种极不人道的虐待行为。 一个月后,伊登·奈特自杀身亡。 请使用#JusticeForEden#(为伊登伸冤)和#HerNameWasEden#(她叫伊登)标签,呼吁大家关注这件事情。 【网评】这就是恐跨人口中的“应该为跨性别者提供性别肯定治疗以外的措施”。

封面图片

【关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关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对受心理问题困扰的人来说,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往往是遥不可及的。请不要随意说出「去看咨询师吧」,这往往并不是一个好建议: 1.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对很多人来说过于昂贵,且大多数保险无法报销。 2. 很多人无法承担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所需的大量时间与精力。 3. 很多残障者,偏远地区的人无法找到合适的心理医生。 4. 线上就诊需要稳定的网络环境与合适安全的就诊空间。这两样,很多人并没有,比如身陷有毒家庭环境的人。 5. 对很多人来说,心理问题的根源是歧视:种族歧视,性向歧视,性别歧视,残障歧视等等。此时,治疗师的偏见 / 歧视 / 无知不仅影响到这些人顺利就诊,甚至会加重这些人的心理创伤。 6. 心理治疗发源于对非自闭白人的研究。现有的心理治疗方法,并不一定适合于每一个人。 7. 除了心理治疗外,药物治疗,亲友同事的支持也很重要。「去看咨询师」常常是一个过于简单的建议,不合适随意给出。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