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很快就可以不用医学干预就能更改正式性别啦,太棒噜!

新西兰很快就可以不用医学干预就能更改正式性别啦,太棒噜! 划一下p2重点: 1. 新西兰在大概18个月后,就可以正式支持跨儿民众在不必接受医学干预的情况下就能更改自己证件上的性别啦。 2. 在这期间,相关团队将与LGBT+社群共同商谈这件事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怎样才能更好地包容非二元性别者们还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 3. 绿党议员Elizabeth Kerekere,作为一名顺性别拉拉,一名跨儿盟友,说了以下这段话:“这一法/案承认了有修改出生证需求的人们的权利。法/院没有代替ta们做决定的权利,ta们的父母也没有替ta们做决定的权利,那些根本不认识ta们不关心ta们的顺性别者们更没有。”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港闻【Now新闻台】跨性别人士只要完成指定手术改变性征,并同时符合指定条件,就可申请更改身份证上的性别。有跨性别组织认为,申请

#港闻 【Now新闻台】跨性别人士只要完成指定手术改变性征,并同时符合指定条件,就可申请更改身份证上的性别。有跨性别组织认为,申请条件对跨性别女性较为不公平。 跨青时刻创办人及总监曾令弦:「对于跨性别女性有更苛刻的要求,甚至觉得跨性别女性一定要切除阴茎和睾丸,先可以符合身份证要求,对于性器官或者阳具,有一个特别大的不好的印象。社会可能对跨性别女性有很多污名化,觉得跨性别女性有这样的性器官,可能进入一个女性空间会怎样,是否真的和日常生活、和大家整体社会性有很大的问题。」

封面图片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于近日正式开设我国首个跨性别多学科门诊。该门诊将通过多学科专家的专业评估、诊断及干预,减少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于近日正式开设我国首个跨性别多学科门诊。该门诊将通过多学科专家的专业评估、诊断及干预,减少特殊儿童青少年人群的负面情绪、改善家庭关系以及帮助青少年找到自我价值的认同。 根据世界跨性别健康协会(WPATH)以及内分泌协会的定义,“跨性别”是用来描述个人的性别认同感与其出生性别不一致时的术语。许多跨性别存在就医的障碍以及误诊误治的严重问题,从而导致了跨性别人群中药物滥用、感染、精神疾病以及癌症等高发。 许多跨性别存在就医的障碍以及误诊误治的严重问题。这些问题也导致了跨性别人群中药物滥用、感染、精神疾病以及癌症等问题的高发。2019年,中国学者对中国跨性别者的自杀想法和企图进行的调查显示,学生群体约41.7%。他们出现严重抑郁、焦虑的比例比普通人群高出很多。 复旦儿科此次成立的跨性别多学科门诊是由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发起,通过伦理委员会专业审查后,由心理科、内分泌遗传代谢科、泌尿外科、社工部共同参与的门诊。通过多学科专业医生的专业评估、诊断、心理治疗以及必要药物干预,对于减少这些特殊儿童青少年人群的负面情绪、提高学习成绩以及改善家庭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较大帮助。 专家们希望这个门诊成为连接跨性别儿童、家长、医生以及社会各界的一个桥梁,帮助到更多我国跨性别儿童青少年人群。 (中国青年报,中新网)

封面图片

【中国首家跨性别门诊:只有来诊者,没有患者】

【中国首家跨性别门诊:只有来诊者,没有患者】 中国约有400万跨性别人口。“跨性别”是指个体的性别认同不同于其出生时被指定的生理性别。TA们的性别认同可以是男性、女性、两者都不是、或两者都是。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科诊室里,TA们并不被视为患者,而被称为“来诊者”,因为医生们的理念是他们并不是在治疗一种疾病。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整形外科医生潘柏林于2017年开设了全中国首家专门面向跨性别者的综合门诊。联合国2012年的一项调查指出,亚太地区约有0.3%的成年人自我认同为跨性别者。根据这个比例估计,中国的跨性别人口总数约为400万。然而对于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TA们的存在却往往很难被看到。 2023年,潘柏林医生的团队共接纳了大约1500名跨性别来诊者,平均每天约20名。在这里,来诊者将和医生探讨TA们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寻找性别焦虑的根源。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零风险零成本的非医疗途径,如心理咨询或改变着装等;以及包括激素治疗、性别重置手术和声音治疗在内的医疗途径。 在开诊以来的七年里,潘柏林和他的团队每天都在和不理解的父母打交道。中国传统思想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性别是天赐的,不应该改变或损害。善待自己的身体才是孝道的表现。许多父母曾对潘柏林的门诊提出质疑:“如果你有自己的孩子,你肯定不会希望他们改变性别。你根本不了解做父母的感受!” 在中国,身份证和户籍登记上的性别只有在进行了性别重置手术后才能更改。然而,接受手术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限制。必须年满18岁,处于未婚或离异状态,还需要无犯罪记录和性别焦虑症的诊断证明,并且手术者的父母必须知情并同意手术。这其中,获得父母的支持往往是最大的挑战。潘柏林曾问一位来诊者的父母:“你觉得什么更重要,你孩子的性别还是他的生命?”父母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性别”。此外,手术的费用也十分高昂,至少需要约15万元人民币。手术还伴随着感染和并发症的风险,可能导致瘫痪甚至死亡。即使手术成功,术后的跨性别人士在重返社会后依旧会在职场面临极大挑战。 根据《2021年中国跨性别健康调研报告》,中国超过三分之一的跨性别人士曾经历过职场歧视,其中最常见的是拒绝录用,其次是被孤立或排斥以及言语上的羞辱。

封面图片

【3月31日】【跨性别现身日】

【3月31日】【跨性别现身日】 在今天,让我们介绍几位为跨性别权利作出过贡献的跨性别男性。 里德·埃里克森,1917-1992,美国人,慈善家。他用家产建立了艾瑞克森教育基金会。该基金会主要的项目包括:研究跨性别相关的社会议题和医疗议题、资助跨性别者和TA们的家人获取医疗、资助各类性少数群体。 卢·沙利文,1951-1991,美国人,作家、人权活动家。1986年,沙利文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跨性别男性组织,FTM国际。他对美国的跨性别男性社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贾米森·格林,出生于1948年,美国人,作家、人权活动家、教育家。他致力于为跨性别获取医疗支持和法律支持发声。在沙利文去世之后,格林继续为FTM国际撰写新闻报道。他另著有《成为看不见的男人》,讲述他性别转换的经历和性别转换之后的经历。 鲁伯特·拉吉,出生于1952年,加拿大人,作家、人权活动家。他创立过多家跨性别组织和跨性别相关的杂志。 马克斯·沃尔夫·瓦莱里奥,出生于1957年,美国原住民,诗人、作家、音乐家、演员、人权活动家。他著有《睾酮记录》,讲述他性别转换的经历和性别转换之后的经历。 佩佩·朱利安·奥齐马,出生于1980年,乌干达人,性少数权利活动家、人权活动家。他组织了关于乌干达反同法律的抗议,并参与组织乌干达性少数骄傲游行。

封面图片

昨天,英国首相里希·苏纳克在保守党大会上再次将矛头对准跨性别者,声称“我们不应该被欺负(bullied)去相信人们可以改变Ta们

昨天,英国首相里希·苏纳克在保守党大会上再次将矛头对准跨性别者,声称“我们不应该被欺负(bullied)去相信人们可以改变Ta们的生物性别(sex),一个男人是男人,一个女人是女人,这是基本常识而已”。近年来,恐跨宣传的主流化与大量反跨立法已经使英国的跨性别权利大幅倒退,原本就在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处于劣势的跨性别群体的生存境况雪上加霜。人们重访了玛格丽特·撒切尔在1987年发表的臭名昭著的恐同演说她称“本应被教导尊重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孩子们如今被告知Ta们有变成同性恋(gay)的权利”是荒谬的。五十年,历史仍会记住可耻的此刻。 【网评】需要纠正一下,对于措辞非常明确、完全明白自己的言论会带去并且旨在带去怎样的物质后果的政客来说,恐同/恐双/恐跨作为描述是不够准确的。撒切尔是同性恋灭绝主义者,苏纳克是跨性别灭绝主义者 it is what it is 但撒切尔失败了,苏纳克也会失败。

封面图片

【#加纳首位跨性别艺术家发布歌曲#】 #彩虹视界#

【#加纳首位跨性别艺术家发布歌曲#】 #彩虹视界# 加纳首位公开的跨性别音乐家发布了一首歌曲,以鼓舞西非国家 LGBT+社群,因为ta们面临了一些困境。 来自Hiplife 和 Afropop 的艺术家 Angel Maxine 说,她写了一首名为“Wo Fie”的歌曲,在提维语中意为“你们的家”,以安慰加纳LGBT+群体,ta们不仅面临当局的威胁,而且还面临公众的口头和身体攻击。在加纳,同性恋最高可被判处三年监禁,虽然很少被起诉,但LGBT+人群经常面临虐待和歧视,包括敲诈和攻击。 “作为加纳唯一的跨性别音乐家,我必须做一些事情来帮助我的社群。这首歌是告诉ta们,ta们并不孤单,也告诉其他人我们也是人类,应该像他们一样存在。”Maxine表示,在加纳的主流媒体中几乎没有 LGBT+人群的空间,这促使她写了一首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歌曲。 这首歌的歌词由加纳音乐家Wanlov the Kubolor和Sister Deborah共同创作,讲述了任何人朋友、家人、同事,都可能成为LGBT+群体的挑战。 国际名人、国际组织等等对加纳的 LGBT+人群的境遇表示关心。数十名英国名人、设计师和政治家在三月份呼吁加纳总统 Nana Akufo-Addo与加纳LGBT+社区互动。英国流行歌星Boy George 还发布了一首歌曲,表达对加纳LGBT+人群的声援,并呼Akufo-Addo 尊重他们的权利。 【图片、文字翻译整理自网络 主要来源:Openlynews】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