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见了个从大厂跳出来创业的程序员,聊了一顿饭的功夫,最终得出一个反复被验证的结论:
昨天见了个从大厂跳出来创业的程序员,聊了一顿饭的功夫,最终得出一个反复被验证的结论:
大厂误人。
至少是误创业人。
具体的之后写稿子细说,这里简单提炼一下:
1)这个兄弟说,他去字节上班是为了学习两年然后出来创业。
这逻辑就很不通顺。
在大厂当然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但是这些东西是为了成熟系统服务的,不是为了创业服务的。
在大厂你能够磨练自己成为优秀协作者的能力,但是很少有机会可以练习创业的全环节。
2)这个兄弟经历是名校-理工专业-毕业即大厂程序员-在多个大厂之间切换。
这就导致了他的整个青春年华都处在一种相对单纯的环境里。
人际关系也好,碰到的事儿,思考的办法也好,都很单纯,直线条,社交少。哪怕在上海这么精彩的城市也没什么离谱遭遇。
这就直接导致他对人的理解很单薄,对事情的期望很理想化。
比如被朋友带去销售场子里忽悠花了几千块他就觉得很崩溃了,人性太黑暗了。遇到个gay搭讪就吓坏了,很崩溃。
但是这才哪到哪啊………
这种情况长出来的人很适合做技术专家型,稳固系统型,不适合搞复杂系统,走野生路线。
3)在大系统里长出来的人,还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思考冗余太多,具体执行太少。
先做大量的(用来糊弄甲方和上级的)调研,然后各种内部琢磨,内部产出,最后磨磨蹭蹭对外,战线拉得非常长。
大公司可以这么干,因为有钱有人烧得起,小个体这么干,那就是找死。
4)这可能是大厂技术员独有的单纯,会觉得事情不够好都是产品做得不够好,换我上手分分钟给你搞定。
但是具体的链路,具体的解决办法,真正深入的分析,对用户的触摸把握,没有。
然而很多事儿之所以是现在那个样,很可能那就是当前条件下的最优解。
先写这些,别的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