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警方指控小米等中国企业非法资助当地新闻媒体,为中国做宣传

印度警方指控小米等中国企业非法资助当地新闻媒体,为中国做宣传 路透新德里10月6日 - 周五的文件显示,印度警方正式指控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公司和 Vivo 移动涉嫌向一家因传播中国宣传而接受调查的新闻门户网站非法转移资金。 小米印度发言人强烈否认了这一指控。而 Vivo 发言人没有立即回应多次置评请求。NewsClick 表示,这些指控“站不住脚,而且是虚假的”。 印度的媒体权利和反对派团体表示,对 NewsClick 的调查及相关指控是镇压新闻界的一部分,但政府驳回了这一指控。 周五,在警察突击搜查NewsClick 新德里办事处和记者住所,然后逮捕其创始人兼编辑普拉比尔·普卡亚斯塔 (Prabir Purkayastha) 和一名高级行政官员几天后,起诉书中提到的人士的律师收到了这份文件。 路透社看到了这份诉状的副本,诉状指控 NewsClick 创始人 Purkayastha 与一个鲜为人知的志愿组织合谋,破坏印度主权并引发不满。 警方文件称,作为该计划的一部分,从中国获得了大量资金,用于传播批评印度政策和项目、捍卫中国政策和项目的偏见新闻。起诉书称,“据进一步了解,小米、Vivo等中国大型电信公司违反印度外汇法,在印度设立了数千家空壳公司,非法向印度注入外国资金,以助长这一阴谋”。 中国否认了过去干涉印度的指控,并敦促新德里为中国企业提供公平和非歧视的环境。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小米称印度对中国企业的审查令供应商不安

小米称印度对中国企业的审查令供应商不安 小米在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最大,达到 18%,它在 2 月 6 日的信中还要求印度考虑提供生产激励措施,并降低某些智能手机零部件的进口关税。这家中国公司在印度组装的智能手机主要采用本地元件,其余元件从中国和其他地方进口。这封信是小米对印度信息技术部询问新德里如何进一步发展该国零部件制造业的答复。2020 年两国边境发生冲突,造成至少 20 名印度士兵和 4 名中国士兵身亡,这一事件扰乱了中国大公司的投资计划,并招致中国政府的一再抗议,此后印度方面也加强了对中国企业的审查。尽管在印度运营的中国公司不愿公开谈论审查问题,但小米公司的信表明,它们在印度仍在苦苦挣扎,尤其是在智能手机领域,因为该领域的许多关键零部件都来自中国供应商。小米印度总裁 Muralikrishnan B. 在信中表示,印度需要采取"建立信任"的措施,鼓励零部件供应商在当地开展业务。Muralikrishnan 说:"零部件供应商对在印度开展业务心存顾虑,因为在印度的公司,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公司面临着各种挑战。"信中说,这些担忧与合规和签证问题有关,但没有详细说明,还涉及其他因素。信中说,"政府应解决这些问题,并努力向外国零部件供应商灌输信心,鼓励他们在印度建立生产设施"。小米公司和 IT 部没有回应关于进一步信息和评论的询问。印度当局去年指控中国智能手机公司 Vivo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违反了一些签证规定,并指控该公司从印度抽走了 130 亿美元的资金。印度还冻结了小米 6 亿多美元的资产,原因是小米涉嫌以版税名义向外国实体非法汇款。两家中国公司均否认有任何不当行为。除了对小米和 vivo 等公司的监管审查,自 2020 年以来,印度还下架了 300 多款中国应用程序,包括字节跳动的 TikTok,并停止了中国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和长城汽车等计划中的项目。该消息来源称,由于新德里的严格审查,许多中国电子公司的高管难以获得进入印度的签证,他们的公司在印度的投资仍然面临审批缓慢的问题。就在新德里于 1 月 31 日降低电池盖和手机摄像头镜头进口税之后,小米公司的当地负责人穆拉里希南在信中还提出了进一步降低印度进口关税的理由。信中称,小米还要求印度降低电池、USB 电缆和手机外壳所用子组件的进口关税。信中说,降低进口关税可以"提高印度制造业的竞争力......在成本方面",但要让零部件制造商在印度开店,需要更大的激励措施。今年 1 月,印度工业政策最高官员拉杰什-库马尔-辛格(Rajesh Kumar Singh)表示,如果两国边境保持和平,印度可以放松对中国投资的严格审查。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小米公司:印度政府对中国企业的审查令供应商感到不安

小米公司:印度政府对中国企业的审查令供应商感到不安 路透社2月11日报道,据一封信函和直接了解情况的消息人士透露,中国小米公司已告知新德里,由于印度政府对中国公司进行严格审查,智能手机零部件供应商对在印度设立业务持谨慎态度。小米印度公司总裁穆拉里什南在信中表示,印度需要采取“建立信任”的措施,鼓励零部件供应商在当地开展业务。总裁穆拉里什南表示:“鉴于在印企业特别是那些具有中国背景的公司所面临的挑战,零部件供应商对在印度建立业务持忧虑态度。”

封面图片

印度警方突袭涉嫌中国宣传媒体的新闻网站

印度警方突袭涉嫌中国宣传媒体的新闻网站 新德里警方搜查了 NewsClick 记者、撰稿人和支持人员的家,对一家被印度官员称为中国宣传渠道的新闻网站进行的打压。 该网站的几名记者和撰稿人表示,警方在周二的行动中没收了他们的手机和笔记本电脑。该网站的撰稿人巴沙·辛格在推特上写道:“终于是这部手机的最后一条推文了。”她补充说,德里警方已没收了她的手机。 “德里警察来到我家,”另一位与该网站相关的记者阿比萨尔·夏尔马发帖称。“拿走我的笔记本电脑和手机。” 一位要求匿名的印度官员告诉英国《金融时报》:“中国向所谓记者支付了报酬,以传播中国的宣传。”“现阶段,重要的是保护证据并追根溯源”,包括访问存储在被扣押设备上的电子记录,“以防止证据被篡改”。 印度新闻俱乐部表示对袭击事件“深感担忧”。该组织表示:“PCI 与记者站在一起,并要求政府公布细节。” 媒体倡导团体表示,这些突袭行动表明纳伦德拉·莫迪总理领导下的言论自由气氛日益恶化。 自 2014 年莫迪上台以来,印度的新闻自由指标排名有所下降。无国界记者组织在最新的世界新闻自由指数中将印度排在 180 个国家中的第 161 位,比上一年下降了 11 位。

封面图片

印度突击搜查中国手机厂商 vivo

印度突击搜查中国手机厂商 vivo 根据环球时报引述印度新德里电视台报道,印度执法局当天在全国44个地点突击搜查中国手机厂商vivo及其他相关公司,称要调查其是否从事所谓洗钱活动。 vivo就此事回应媒体称:“vivo正在配合印度相关部门,为他们提供所需的所有信息。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企业,我们在印度严格遵守当地的所有法律法规。” 据报道,这次针对中企的搜查分布在印度比哈尔邦、贾坎德邦、北方邦、喜马偕尔邦、中央邦和旁遮普邦等地。大约两个月前,在对另一家中国手机厂商小米以涉嫌违反外汇管理法为由采取司法行动后,印度企业事务部的文件即显示,印度政府正在调查vivo等在印中资企业可能存在的“不当财务行为”。 联合早报

封面图片

下午察:中国企业进军欧洲杯

下午察:中国企业进军欧洲杯 足球界三大顶级赛事之一的欧洲杯正在德国进行得如火如荼,不在参赛队伍之列的中国,却以另一种方式刷屏了欧洲杯。 本届欧洲杯公布的13个最高级别的赞助商中,中国占了五席,他们分别是电视品牌海信、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及跨境电商平台速卖通、手机品牌vivo以及电动车巨头比亚迪(BYD)。 这五个品牌占据了欧洲杯官方赞助商超三分之一的席位,刷新中国企业赞助欧洲杯数量最多记录,也是中国连续第二次成为欧洲杯赞助商最多的国家。 2024年6月27日 8:03 PM

封面图片

印度媒体:vivo、OPPO等中国智能手机品牌需要“做好三件事”

印度媒体:vivo、OPPO等中国智能手机品牌需要“做好三件事” 报道称,印度政府首先希望看到的是中国智能手机企业聘用印度人出任当地分公司的管理层。据称,小米(印度)已经聘请了印度籍经理,但OPPO、vivo还没有相关的动作。不过,报道援引业内高管的话说,“(尽管小米更换了外籍经理,)发号施令的仍然是中国管理层”。其次,印度经销商要在本地销售环节中占据更重要位置。印度《经济时报》报道称,从4月起,vivo将撤销在新德里、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的中方代理商,并设立印度经销商。第三则是中国企业要与本地公司共同生产智能手机。报道提到,OPPO、vivo、小米等正在或商讨与迪克森、卡邦等本土电子产品制造商合作。熟悉中企在印情况的人士向《环球时报》记者透露,中国手机品牌把生产转移到印度本土企业是真的,“将经销商更换为印度公司应该也不是假的”。另一匿名业内人士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智能手机企业在印度的生产经营策略已悄然转变,“他们正在寻求将印度作为海外的一个重要生产和出口中心”。“通过稳住印度,可以辐射扩大对印度周边国家的出口,继续保持中国手机品牌的海外市场优势”,“这可能是印度政府笃定这些企业会接受所谓本土化要价的底气”。近一段时间,印度政府不断罗织罪名,打压中国企业,并趁机提出苛刻要求。去年6月,印度政府就对在印中国智能手机品牌提出多项要求,即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首席运营官、首席技术官要由印度籍人士担任。在印媒报道上述印度政府的三项要求时,也提到中国手机品牌在印度受到严格审查,面临洗钱、逃税等指控。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研究员林民旺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印度政府打压包括中资在内的外国企业,其目的已经暴露得很清楚。“这个往轻说,就是要逐步实现本土化,往重说,就是典型的政府主导下的‘抢劫’。”林民旺表示,包括中资在内的外国企业在印度“遭罪”,说明印度政府非常短视,最终将破坏印度的经济开放以及莫迪政府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形象。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