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开发出4微米极薄铜箔 有望提高锂电续航

日企开发出4微米极薄铜箔 有望提高锂电续航 从事电镀加工的日本 TEIKOKU ION 公司开发出了厚度为4微米的极薄铜箔。通过在树脂薄膜的两侧镀铜,增加了强度,将厚度降到了原来的一半。设想用作锂电池的电极材料,可延长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该公司使用厚度为2微米的 PET 薄膜,在两侧镀上了1微米的铜膜。中间不夹薄膜的纯铜箔一般厚度是8微米,如果做得更薄,强度就会下降,可能会破裂或断裂。该项目最近已被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的开发项目采纳。希望在2025年度之前确立量产技术。在锂电池中获取电的集电体(负极)通常通过层叠铜箔来制造。如果铜箔变薄,能量密度就会提高,因此更容易提高电池的容量等性能或实现小型化。与纯铜箔相比,TEIKOKU ION 铜的使用量减半,因此电池的重量也会减轻。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诺德江西基地首卷无人机用 4 微米锂电铜箔试产成功

诺德江西基地首卷无人机用 4 微米锂电铜箔试产成功 据诺德股份消息,7 月 5 日,诺德江西基地首卷无人机用 4 微米锂电铜箔试产成功。2022 年初,贵溪市重点工业项目诺德股份江西基地开工建设,项目计划分两期建设,一期项目建成后,这里将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高端锂电铜箔生产基地。

封面图片

工信部:锂电池企业及项目应符合国家资源开发利用等法律法规要求

工信部:锂电池企业及项目应符合国家资源开发利用等法律法规要求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对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及公告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指出锂电池企业及项目应符合国家资源开发利用、节能管理、安全生产等法律法规要求;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工信部在网页刊登的意见稿又指出,企业应具有锂电池行业相关产品的独立生产、销售及服务能力;每年用于研发及工艺改进的费用不低于主营业务收入3%;申报时上一年度实际产量不低于同年实际产能一半。在工艺水平方面,企业应采用技术先进、节能环保、安全稳定、智能化程度高的生产工艺及设备。 2024-05-08 20:58:53

封面图片

研究人员开发出可快速充电的钠电池:几秒钟即可充满,性能媲美锂电池

研究人员开发出可快速充电的钠电池:几秒钟即可充满,性能媲美锂电池 Jeung Ku Kang 表示,这种可实现快速充电、能量密度达到 247 Wh/kg、功率密度达到 34748 W / kg 的混合钠离子能量存储装置,标志着能量存储系统突破了现有瓶颈,他预计这项技术将在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各种电子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

封面图片

中国科研人员研发出废旧动力锂电池分离回收新工艺

中国科研人员研发出废旧动力锂电池分离回收新工艺 中国科研人员研发出废旧动力锂电池分离回收新工艺,有助于保障中国锂、镍和钴的安全供给。 据新华社星期四(2月22日)报道,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了解到,该所绿色分离化学与清洁冶金课题组在废旧动力锂电池分离回收新工艺上取得新突破。 课题组负责人陈继介绍,中国动力锂电池生产、使用和出口均居世界前列。锂电回收和循环利用对解决环境污染实现“双碳”目标,保障中国锂、镍和钴的安全供给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长春应化所于2023年自主建成一条年处理百吨级废旧锂电中试示范线,可满足三元、磷酸铁锂、钴酸锂等锂电黑粉浸出、萃取分离和回收利用,是集新萃取体系评估、新工艺开发和生产示范为一体的中试试验平台。 课题组创新分离工艺,解决了黑粉浸出液中铝和钙镁等杂质元素对镍钴锰和锂的萃取分离影响严重的技术难题。通过发展新分离工艺技术,达到节能减排、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据了解,这项创新研究是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得到中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目前该成果已在《分离纯化技术》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五篇,课题组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 2024年2月22日 1:29 PM

封面图片

哈佛大学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型锂电池,充电只需3分钟,寿命长达20年

哈佛大学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型锂电池,充电只需3分钟,寿命长达20年 一种 "改变游戏规则 "的电动汽车(EVs)新电池,可在三分钟内完成充电,寿命长达20年,可能很快就会出现在新车上。 位于马萨诸塞州沃尔瑟姆的初创公司Adden Energy已经获得了许可证和515万美元的资金,以便大规模地建造适合电动汽车的电池设计。 该电池由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开发,是金属锂,而不是市场上已经出现的电动汽车中的锂离子。 其复杂的设计,受到BLT三明治的启发,可以防止麻烦的 "树枝状物 "的生长,这些树枝状物在锂金属电池中生长并缩短其寿命。 目前,电动车包含的锂离子电池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退化,最多维持7或8年,这取决于它们的使用程度很像智能手机的电池。

封面图片

韩国研究人员为未来的锂电池开发出一种新型轻质结构

韩国研究人员为未来的锂电池开发出一种新型轻质结构 浦项科技大学(POSTECH)化学系的 Soojin Park 教授和博士生 Dong-Yeob Han 与韩国能源研究所(KIER)的 Gyujin Song 博士以及浦项 N.EX.T HUB 的研究团队合作开发出了一种三维聚合物结构。这种轻质结构有利于锂(Li)离子的传输。他们的研究成果最近发表在国际期刊《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的网络版上。电池技术的进步用于电动汽车和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电池技术不断发展。值得注意的是,锂金属阳极的能量容量为 3860 mAh/g,是目前商业化石墨阳极的十倍以上。锂金属阳极可以在更小的空间内储存更多的能量,而且与石墨或硅不同,锂金属阳极可以作为电极直接参与电化学反应。然而,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锂离子的不均匀分布会产生被称为"死锂"的区域,从而降低电池的容量和性能。此外,当锂向一个方向增长时,它可能会到达相反一侧的阴极,从而造成内部短路。虽然最近的研究重点是优化三维结构中的锂传输,但这些结构大多依赖重金属,大大降低了电池的单位重量能量密度。锂电沉积后的混合结构内部几何形状示意图。资料来源:POSTECH用于阳极的创新型三维结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小组利用聚乙烯醇(一种对锂离子具有高亲和力的轻质聚合物)与单壁碳纳米管和纳米碳球相结合,开发出了一种混合多孔结构。这种结构比通常用于电池阳极的铜(Cu)集流体轻五倍以上,对锂离子有很高的亲和力,有利于锂离子通过三维多孔结构中的空隙迁移,实现均匀的锂电沉积。在实验中,采用了该团队三维结构的锂金属阳极电池在经过 200 多次充放电循环后表现出很高的稳定性,并达到了 344 Wh/kg(能量与电池总重量之比)的高能量密度。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实验使用的是代表实际工业应用的袋装电池,而不是实验室规模的纽扣电池,这凸显了该技术商业化的巨大潜力。POSTECH 的 Soojin Park 教授表达了这项研究的意义,他说:"这项研究为最大限度地提高锂金属电池的能量密度开辟了新的可能性"。KIER 的 Gyujin Song 博士强调说:"这种结构兼具轻质特性和高能量密度,是未来电池技术的一个突破"。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