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司负面或内幕消息

#大公司负面或内幕消息 好几年没去夜场KTV了,在一个朋友再三邀请下,最近去了一趟。我很早以前去是因为工作需求,做过4a和销售,宴请客户能降低工作摩擦。 这次去,是好奇。 朋友跟我一样,是一个老4a广告人出身,我们一行人去了后,我故意晚很久才进包厢,有点好奇这代摸摸唱客人们的数量和成色,在走道逛了一大圈,全是中年人,看不见小年轻了。在十多年前到六七年前,那代年轻人是又菜又爱玩的,能占20-30%,结果多年以后的他们,依旧是主力军,而当代年轻人占不到10%了。 当代年轻人夜生活太丰富,握有一大把APP,正经谈恋爱和约的机会很多,加上酒吧、游戏产业蓬勃发展,维护客情关系的方式也变多了,对这种场合的需求锐减,成本上也不划算,大部分年轻人没见过这种阵仗。 等我进包厢的时候,朋友给我预选了一个很甜美的妹子,赛过其他妹子很多,把我当主宾的标准了,他真的是老江湖,会来事… 我呢,就跟妹子攀谈了起来… 她在上海和杭州的夜场做过,两边这么近,风格却有很微妙的不同。 上海台费比杭州便宜1/3到1/4,客人要含蓄一些,因为部分场子能带的出去,那么上海客人选择了人前衣冠楚楚,人后浪荡禽兽。 杭州大部分门店是不允许妹子出台的,有很多制约手段,交代送客后妹子一定要回包厢,当晚还复查IP定位地址,禁止留宿酒店,不得收受客人大额转账等等,导致杭州客人无法完成事后交易,兽性直接释放在了包厢里,摸的狠凶。 所以杭州吸引了一批有“最后底线”的夜场妹子,据她说质量要高于其他地方。 在这位好看妹子眼里,帅的/年轻的客人只占10%不到,而且这部分人非常挑剔,只喜欢凹凸有致大长腿,审美很固定,她用了个词叫抖音化,像她这种个子较矮的不会被选中,即便颜值不差。她认为有趣的客人和没见过场面的新客共占10%,剩下80%都很坏,动作过于猥琐,杭州尤其这样。 其实吧,不是男人到了杭州变更坏,关键点还是在于不能完成最终交付,所以妹子们在包厢内得到了男人们更多的欺负和报酬。 不然他们花超过标准的钱干什么呢? 任何一个人花钱都是爱计算性价比的。 价格差,通常代表了隐性规则。 我几年前见识过的夜场小妹会有恋爱脑,还有为男朋友花钱的,毕竟收入特别高,找男人排解下压力和精力,一般还会喜欢打麻将,看言情小说。 这位03年妹子不同,她说95后和00后妹子普遍恐婚恐育,对爱情没有过多的幻想,一心只想搞钱,有储蓄目标,以后想在条件好的城市定居生活,不一定要跟谁谁谁在一起。排解精力的方式有:看剧、王者荣耀、刺激战场、化妆、扮美、整容。 这个妹子不会打牌,觉得太难学了,输钱也不是办法,干脆不打。我认为喔,她的储蓄稳定心态也会稳定,男人孽缘更要少一些,上一代夜场小妹很多是在牌桌上和客人里认识对象的,不打牌,强化了她个人的非恋爱脑属性。 很明显,两代人的变革,跟社交网络主流价值观有关系,跟娱乐方式迭代也有关系。 当然了,一个样本量太少,只能说明一些显性变化和有趣的社会经济学现象,无法适用于这个群体。 我还套问了她闺蜜的故事,她闺蜜挺好看的,我觉得算茶系颜值吧,打工场子再高级一些,台费比她高一半,这位就不爱上班,因为能说会道,情智双商高,能从客人身上榨取到更多钱,别人也愿意为她闺蜜花钱,上班性价比就变低了,学生时代还是尖子生+语文课代表,高学历小妹最赚钱,在从前现在都是通理。 于是我跟妹子说,你看话术和学习能力多重要啊,很能抬价,你得好好学,多赚几平米的钱,买上大house~ 她悟了,认真点头… 我没有劝人从良的习惯,这是别人的生存之道,我也没有去这种场合的爱好,接触仅到此为止。我的爱好呢,是听故事,写逻辑…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大公司负面或内幕消息

#大公司负面或内幕消息 初中就毕业的一同学跟我说,她姐不让他去流水线工厂,那样人就废了,我之前不太理解,直到我去了一个互联网大厂。 在体制中待久了,很多人会成为零件,刚开始只是像零件一样,后面会由外而内,彻底认同。 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老布,当他刑满释放,却如同走进地狱,不得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因为离开了监狱,他已经没有了生命。 年轻时有朋友推荐我去阿里,我特别讨厌阿里,因为我不喜欢马云说的狼性文化。 与其说讨厌,不如说害怕,我内心其实渴望安全,稳定,赚钱,又体面。 马云没说错,想做自由翱翔的鹰,必有狂风暴雨的夜,必有腥风血雨的虐! 想过安逸的生活,饿了有餐食,困了有觉睡,生病有人照顾,定期有人体检,这样的生活确实有,但养猪人不会告诉你,八月十五,你就上桌了。

封面图片

#大公司负面或内幕消息

#大公司负面或内幕消息 我现在对方言的精准把控在于: 查房的时候我们白压压一群人刚从某个河南病人前走过,他就在背后悄咪咪指着我同事骂:“他个信球货…吧啦吧啦”,我立刻用每秒3次的心跳速度绕房间蹦跳5圈期间伴随扭来扭去25次翻跟头5个,扭头就用河南话回:“你骂谁呢,你个信球货。” 上海方言也分地域的,南汇的、青浦的、崇明的都不一样,我基本上见谁说谁那边的话,导致某次一个房间的四个病人开始打赌我到底是哪个区的,四个人全说我是他们自己区的本地人,结果全猜错了。 还有一次我同事和成都病人搞起来了,对方说了好几遍“我凯西特尔疼啊”,我同事领悟了半天也没搞懂,“大哥,他说膝盖疼…”,于是我假装四川老乡还上去唠嗑了一会… 东北话最好学,就是要注意那个调调,屡试不爽,常常被老乡“老妹儿老妹儿”追着叫。 湖北话就更不用说了,我可以6到飞起… 但是呢,现在有一点十分困扰我,前阵子很流行xx话上分的时候我录了一个上海话上分,结果评论里每一条都在说我“洋泾浜”和“新上海人”… 伤害不大,侮辱性极强…

封面图片

#大公司负面或内幕消息

#大公司负面或内幕消息 很多从拼多多、小红书、B站主动离职的上海朋友,现在都非常后悔,下家太不稳了,要么被辞职,要么公司垮了,要么创业创的一头血,开始成为缅怀大厂的第一批年轻人… 目前卷的排序是字节>小红书>拼多多>B站

封面图片

#大公司负面或内幕消息

#大公司负面或内幕消息 疫情后不会有报复性消费。 我不幸经历过武汉(湖北)、上海(江浙沪)两波特大疫情,前者在疫情之后,商业步行街肉眼可见的凋零。 两个因素:居民和中小微企业的负债崩溃。 以上海为例,/为外地户籍 居民封了-天, 单人房租区间在-/月, 菜价是平常两倍,-元/天,含肉翻倍 工资是平常的%-%,公务员%-全薪奖金打折 假设上海居民平均.个月解封 .月*元=元房租 天*元=元菜钱(顿顿有肉翻倍) .月水电+杂项开销元 人均支出.万元以上 (其实支出-万很常见,仅计算最节省水平) 许多年轻人收入在-元,折元/月 元*%*.月=元总收入 这些年轻人净亏损元左右,往往还有消费贷。收入高的壮年人更惨,可能还背负着房贷。刚到上海找工作的人特惨,平白无故损失.万元,对于普通工薪阶层来讲是需要一年回血的。 这种情况,大家如何报复性消费? 被年轻人称为资本家的老板们是最最最惨的。 中小微企业一般账上只有两个月的钱,能趴更多钱的都是富二代和暴利行业,关键此时她们可节流,却无法开源。 商业合作是人情世故,也是一场高风险的赌博。 谈大单合作都是要面聊的,方便确信这个人是不是长袖善舞,有没有商业逻辑,诚信、财力、人资的表象又如何。 总之想看供应方口述的实力是否值得青睐。 当前这个防疫策略,所有人都躺在家里了,上海当地的老板们也没有钱,企业主只能想办法去外地洽谈合作,当年武汉人就是这么四处奔波的,解封第一时刻疯狂出差,寻找新的稳定的商单。 没钱的和有钱的,同样痛苦。 %的中小微企业能发两个月工资,%的中小微企业能发三个月工资,包括借钱发薪和折价发薪,所以封城策略一般以三个月为限。 我前女友在上海有六套房子,这次卖掉了一套来解决生意亏损问题,这届承担境外输入职能的省城市民哪一个不难? 深圳损失+%,上海损失+% 所以报复性消费根本不会出现,甚至消费意识还会出现降级或者改观,国潮顶替国外奢侈品服饰,就是疫情引发改变的表象之一。 还有一件微妙的事情很值得研究。 当年武汉疫情发生后,没有发生报复性消费,大批人离开了武汉,随后年净流入武汉万人,让人啧啧称奇。 实际上是湖北省受武汉影响,中小微企业崩溃了一波,很多人跑到了省城工作/重整山河,紧接着各地接连发生疫情,很多外地人选择到有防疫经验的武汉工作,形成了庞大的净流入人口,抬升了武汉的GDP总值。 但这些人也没能刺激武汉各大步行街的回暖。 原因是很多青年居民/中小微企业主存在负债,花了一年多时间消解封城影响。再就是行为习惯悄然改变,两个月的断离舍与经济紧张,迫使很多人反省了自己的交友逻辑,给无关紧要者降低了评级,社交活动更加追逐自我需求。 疫情重构了市场信心,与消费惯性。 然而上海与武汉有一点巨大不同,上海一直是境外输入的承责省份,假如防疫等级严峻化,常态化,上海等承责省城的防疫数据不可能像武汉那样,在疫情熄灭之后显得极其平静。 各大品牌、制造商很可能会有外移的想法,这太耽误工作效益了,至少要多点建分仓。除非上海、深圳等国际航线省城,把航空港的防疫配套设施再度升级,扩大规模,确立细节,或者专门为疫情建立隔离用的卫星城市/专用航站楼/隔离酒店生活群落。 建设/加固境外输入与沿海省城之间的“跳板”,显得极其重要。 总之,报复性消费不会来临。 吃上一顿好饭,只不过是缅怀曾经富裕过的生活。

封面图片

#大公司负面或内幕消息

#大公司负面或内幕消息 刚跟Ai分享身边朋友的一些最近比较刷新我认知的操作,比如通过一些看不懂的食物疗法调理并改变身体的状态,改变精神比如抑郁状态等 结果Ai听完无比淡定,跟我说: “化疗、抗生素、外科手术……才存在多少年,在这些事物被发现出来,人类生病依靠什么?只能依靠内服或者外敷。 我不是中医黑,因为我和我爸都吃过中草药,而且我们经历过吃西药一个月都没用,结果吃中药三天就好的事儿。你朋友的身体变化和精神状态变化在我看来是合理的。 你或许觉得抑郁找心理医生这是常见的治疗手段,但是抑郁症这个看起来现在很新的心理疾病,其实并不新颖,它很可能古代就存在,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准确的名词,但是症状是类似的。 你记得有一章节孙悟空去了朱紫国,结果发现皇帝得了疾病,号召如果能治好,就赏重金。于是孙悟空要去治疗,唐僧奇怪怎么他知道医术。孙悟空说自己知道,于是就去望闻问切,后来发现皇帝不是物理身体问题,他发现那个皇帝有心痛症,他sick产生了悲伤,就问皇帝是不是发生什么事情。” 我听到这里,已经一脸懵逼,我压根儿没想到他能扯到西游记,立刻打断:“你怎么知道他是抑郁症?心痛怎么就抑郁症了??” 他:“那个皇帝心痛症,所有的状态都是现在抑郁症患者状态会表现出的好吗?长年忧思悲伤,因为皇后被妖怪抓走了。后来孙悟空给他开了个药方,让他食用。” 我:“…好像有点印象” 他:“《西游记》是明朝写的吧,几百年前对吧?他写得是发生在唐朝的故事,那就是千年前,这说明古代已经存在这种病症,而他们的办法也是靠食物草药解决,所以你说她喝了东西,精神状态变好了,我觉得是合理的。 你知道不同食物会给人不同反应对吧?比如一些食物吃下去会让你身体寒冷或者发热,一些食物不易吸收消化,还有些食物让人犯困没精神,不同食物会有不同功效,自然能改变身体的状态。 我之前去亚马逊丛林玩,那里的蚊虫很多,当时当地人看到我喷蚊虫水直接跟我说别喷那些,因为根本没用,反而带我去了丛林里,随手摘了一些红色的花,搓成汁液涂抹在我手臂,脖颈,背部这些位置。你知道我多招蚊子,可我那三天几乎没被蚊虫叮咬过。” Ai有个比他大一岁的姨妈,也在读大学,在学中医。 我当时很震惊,姑娘我见过,在阿根廷读医学。我当时很好奇为啥姑娘会学中医。 结果Ai跟我说,教授她医学的一个老师是台湾人,阿根廷的台湾人很多,而那个台湾人建议她去学一些中医,并给她介绍了一些相关药材和原理,建议她可以两者结合,为治疗疾病多提供一种视角和解决方案。她对中药充满了兴趣,于是就开始跟老师学了。 虽然熟悉的故事被奇怪的角度解读了一遍,但的确我没想到他能用“魔法”打败“魔法”,《西游记》都掏出来用上了,真的绝……我当时听他说的时候,我真的全程懵逼,他还描述的特别细致,这个记性也是无敌了。 当然,我其实很喜欢跟他聊天,因为我们这几天聊了很多有意思的话题,他给我又提供了不少自己的思考。 我记得我在感慨今天跟朋友聊佛教的时候,我说我人生的奇遇有点多,经常能遇到可能别人这辈子都遇不到的神奇的事儿。朋友跟我说:“一切的相遇都有它的原因。” 我转述给Ai后,结果镜头里的Ai突然兴奋地跟我说“I love you”说了四五次,我又???? 随后他说:“我最近在写歌,想把我们的故事写成歌,但是最后一小节歌词我没想好怎么写,就在刚在你脱口而出的那句话给了我灵感,我的歌词完整了。” 我:“……………???你偷我观点?版权费呢?” 他:“你不是也偷我观点?你看看你的状态有多少在引用我?” 我:“…那我备注了,每次都Ai冒号!” 其实我们今天还聊了关于“有爱比有钱更重要”的话题,这个想写公众号……我就不写了…… 唉,被榨干了,天天脑子里一堆灵感飞来飞去,写都来不及写,真的要命…… 不过,我是真喜欢跟他聊天啊,都快三年了……我们天天聊,真的是永远都不会没话聊,每次聊天都感觉有很多的新鲜和灵感,聊这么多年还没完没了……可是真的聊不腻,经常聊得我上瘾又上头…… Ai是我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除了信息书籍外,没有他给我的宝贵的视角和思想,我这些年的小作文真的未必能写出来。 我是真佩服他的,在沟通聊天这事儿上真的是经常令我印象深刻,拍案叫绝…… 先不说到底皇帝是不是抑郁症啥的,但这个关联视角我的确是想不到的,包括他在听到我的很多描述后,都会用不同的经历和视角帮我补充完善,让一个事情的思考变得更立体多元,总之,我的确很感激,太有意思了这个人……

封面图片

#大公司负面或内幕消息

#大公司负面或内幕消息 一个朋友跟我抱怨,说初创公司不需要品牌部,她觉得自己很没有价值。我问她你日常做什么。她说她开发产品、做品牌背书的内容,还有品牌官方的内容小红书号、知乎号等。她说她年初还有一些品牌投放预算,年末也都没了。自己很委屈。 我说是你自己把「品牌营销」这件事做窄了。品牌营销如果只是花钱不赚钱,在当下肯定是越来越没有效益的。整个就是cost center而不是revenue center。你要做的品牌营销是能直接看到收益和效果的。品牌营销分成短期产品种草营销能和电商销售直接挂钩效果型的,例如小红书种草。也有长期用来卡位某个品类人群或者场景心智的。 品牌营销人,不能只是为互动和曝光做自嗨营销,而是要「见效」,这件事说了几年了,现在还是有那么多人没有做到啊。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