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疫情方面,说几件大家比较关心的事:

关于疫情方面,说几件大家比较关心的事: 1. XBB 1.5 迟早会进来的,它的特殊性在于不是一个类型进行突变而形成的亚株,而是由两种亚株融合重组后产生的新变种,X就是融合的意思,BB就是两个B开头的亚株(BR和BJ)。也就是说,进化形式出现变化。根据美国和新加坡的数据,免疫逃逸能力会增强,但如果我们短期内阳过,体内的CD4 (helper T Cell)和 CD8 (killer T Cell)还是能对XBB做出一定反应和抵抗。有人说复阳概率是3-5%,但没有在国内发生,无法验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现在阳过(非常重要的前提,即已经有免疫),面对XBB,就算复阳,通常会以无症状或轻症为主,重症预计很少,对于老年人是利好。 2. 关于XBB引起消化系统表现,这其实在现有的变异株里都存在,只是比例高低不同罢了,但临床上出现较严重腹泻的比较罕见,故蒙脱石散(思密达)之类的止泻药不需要过多囤积。从另一个方面理解,如果发展到病毒和消化道的ACE2受体结合,说明病毒复制播散已经非常厉害了,也就是前期没压住。因此,如果有条件的话,Paxlovid作为FDA强推荐的唯一药物,还是在一有症状时马上使用为佳。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可以明显控制呼吸道、消化道的一系列相关反应。 3. 不管是在哪个阶段,除非是心肾功能或是儿童对补液有限制,一般情况还是建议多补充蜂蜜水、矿物质水。没腹泻的可以补充柠檬水或橙子水,有腹泻的把苹果放入500ml水中加盐6克煮烂,也可以达到补液及收敛肠道的作用。 4. 家里备药不需要太多,抓重点就行,退烧药、止咳药、抗生素各有两种足矣。部分中成药里也有对乙酰氨基酚的成分,比如999感冒灵、VC银翘片、何济公,如果有服用,则不要与西药重复摄入。 5. 抗病毒药物,包括Paxlovid、Molnupiravir、Remdesivir、以及国产的阿兹夫定,最好都是在5天内服用,越早越好,如果能在头2天内使用,则预后会很满意。 Paxlovid是首选中的首选(我们明白,目前缺药,这里只讲效果),虽然和不少药物有交叉代谢,但总体影响不是太大,重点关注肾功能情况,如果肾小球滤过率太低是不能用的。 而默沙东的Molnupiravir是刚刚获批,根据美国、新加坡的相关报告,对于降低重症的效果没有Paxlovid明显,但比阿兹夫定在临床上的使用数据要多很多,相对安全性更高一些(适用于肾功能不好,不能使用Paxlovid的人群) 6. 印度和孟加拉的仿制药,虽然标注的成分和Paxlovid相同,但国内已经有不少业内人士通过质谱分析发现成分有问题,有的甚至只有抗流感的奥司他韦,因此在购买时一定要谨慎。花钱事小,耽误正经治疗才是大问题。 7. 临床上有医生比较偏循证医学,有人会比较偏经验医学,在这种未知领域,还是那句话,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不管是什么方法,头几天的治疗非常关键,如果能压住,就可以明显降低之后的重症发生率。对于老年人来说,基础病的药一定不能停,特别是“三高”。同时,他们身体反应差,体温稍高一点点就要快速干预,不要犹豫,更不要用一些民间偏方替代正规治疗。对于这种感染,我们能把握的窗口期非常短,务必要抓住。 8. 在时间线上看,第一周主要是抗病毒、退烧、对症,第二周如果还在发展,则以改善心肺功能、抗炎、必要时抗菌等处理。每个医生都需要非常详细地了解病人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最新的检查检验报告,因此不能简单地给医生说得了“白肺”,问怎么治疗,这是无法给出精准答案的。最简单的沟通方式,就是客观阐述病情、提供检查结果即可,具体由专业医生去判断,千万不要自己主观下诊断,或自己用过多感情色彩的语言描述,这样非常容易在无意识下隐藏了重要信息,把医生带偏了,造成误诊或漏诊。 9. 整个患病过程是前期快速冲击,后期缓慢康复。由于病毒在体内的大量复制,各个脏器或多或少都受到影响,因此需要更多摄入、更多休息来帮助康复。业内已经形成共识,2-4周内不宜做过多运动。我们在临床上观察发现,对于一些患病早期就非常注意营养、睡眠方面调节的患者,通常康复速度都很快。有基础病的人群,如果日常有专门的保健医生进行管理的话,也能在较短时间康复。最多问题的往往是对自身情况不管不顾、不说不治,等病情集中爆发时,往往变得非常棘手。 10. 建议各大医院和实验室开展关于新冠IgM和IgG两种抗体的定量检测,这对于评估自身抗体滴度情况以及预估何时打加强针都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普通人新冠确诊后是否需要服用“新冠特效药”辉瑞Paxlovid?

普通人新冠确诊后是否需要服用“新冠特效药”辉瑞Paxlovid? 作为一个有基础疾病的青年女性,今年九月在美国得过新冠且已康复,症状比普通人较重(高烧近一周),并与医生交流申请过辉瑞Paxlovid和默克的Molnupiravir的人,我想要聊一下自己的经历,希望能有稍许帮助。 我是发病第四天向家庭医生申请Paxlovid的处方。医生给我打了近半个小时视频电话,询问我的病程和身体情况,确认我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最后在权衡之下,她建议我不要服用辉瑞的Paxlovid,给我开了默克的Molnupiravir处方。 按照医生的原话,Paxlovid效果很好但与很多药相冲突(包括我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和慢性避孕药),Molnupiravir效果较温和但与大部分药不冲突。为了消除我的疑惑,她很耐心地向我科普了原因以及Paxlovid的其他注意事项。 1. Paxlovid不是必需品,无基础疾病且无重症风险因子的青壮年轻症患者大部分可以自愈,没有必要服用Paxlovid,更没有必要在家囤药。 2. Paxlovid作为抗病毒药的主要作用是防止重症,无法在感染新冠前预防,也无法在已重症后帮助治疗,必须在症状显露的五天内开始疗程。症状开始五天后,抗病毒药很难阻止病程的继续发展。 3. Paxlovid不推荐用于有严重肾功能损害或肝功能损害的患者。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在与医生讨论后,减少Paxlovid的剂量。 4. 许多药物可能会与Paxlovid产生药物交互作用,包括且不限于抗痛风药(colchicine、抗心绞痛药(ranolazine)、抗精神病药(lurasidone、pimozide、clozapine)等等,所以平时有服药习惯的患者,必须与医生详细沟通后才能开始疗程。除此之外,Paxlovid还可能使HIV患者对HIV药物产生耐药性。 5. 不建议孕妇、有备孕计划、或正在母乳的女性服用。(但我刚查了下,11月底医学界已经允许孕妇服用Paxlovid,但还是请遵医嘱服用)。 6. Paxlovid和Molnupiravir都是严格处方药,必须在与医生沟通后遵医嘱用药,不能擅自服药或停药,否则可能引起严重后果。 以我的经历而言,在美国开具Paxlovid的过程虽便捷但十分严格,若有基础疾病,医生会反复询问你的病史和药物及保健品使用史才为你开具处方。 Paxlovid和Molnupiravir目前在美国对公众免费,我周围的药房都有足够储量,取药时无需提供保险(但也有新闻称,美国国会可能不会再批准免费抗病毒药,但还没有具体信息)。而且Paxlovid和Molnupiravir在美国不是治疗轻症的标准药物,我周围几乎所有人都得过新冠且康复,只有我服用过抗病毒药。 所以大部分人不要迷信Paxlovid,不要囤药,把药物留给老年人和有重症风险因子的其他患者。如真有需要,也请和医生详细沟通过再遵医嘱用药。

封面图片

财联社12月13日电,新冠特效药可以网售了。1药网旗下互联网医院的新冠咨询门诊开始预售新冠口服抗病毒药物Paxlovid(奈玛特

财联社12月13日电,新冠特效药可以网售了。1药网旗下互联网医院的新冠咨询门诊开始预售新冠口服抗病毒药物Paxlovid(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定价为2980元/盒。用户在咨询问诊后,向导诊员回复新冠,即会被分配医生,由医生询问是否已确诊新冠,是否需要购买Paxlovid。医生强调该药不能用于预防,仅用于确诊患者的治疗,需要用户上传核酸或抗原阳性证明后开具处方。上传抗原阳性照片后,被诊断为新冠病毒感染,即顺利开出Paxlovid处方,每次口服3片,每天两次,线上付款后可以快递配药到家。

封面图片

@onlychigua #xbb 近日,一张“关于XBB.1.5毒株在美国登顶,大家要囤点蒙脱石散、整肠生、诺氟沙星”的截图在网

@onlychigua #xbb 近日,一张“关于XBB.1.5毒株在美国登顶,大家要囤点蒙脱石散、整肠生、诺氟沙星”的截图在网络流传。浙江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朱海峤介绍:“蒙脱石散是一种治疗腹泻时常用的辅助药物”,如果感染XBB,出现相关的胃肠炎症状,可以用蒙脱石散。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黏膜科主任医师刘宏伟表示,蒙脱石散有副作用,其颗粒比较难排出体外,留在体内可能造成便秘。 蒙脱石散会成为新的『布洛芬』吗?

封面图片

港医管局:若冠病流感同时肆虐 公立医院服务会更紧张

港医管局:若冠病流感同时肆虐 公立医院服务会更紧张 香港医院管理局预计,公立医院将在冬季出现服务需求高峰情况,并说如果冠病及流感疫情同时肆虐,公立医院服务会比目前更加紧张。 医管局总行政经理李立业在香港商业电台星期天(12月24日)播出的节目上说,病毒会随天气转冷变得较活跃,相信未来会踏入病毒感染的高峰期。 李立业指出,实验室的病毒检测阳性比率呈轻微上升趋势,并担心解除口罩令后首个冬季,流感和冠病病毒传播风险会增加。 李立业坦言,目前无法准确估算,哪种病毒会传播得较厉害,但局方已做好应对准备,有需要时会启动预案,包括加强急症室服务,以及支援各医院,加快病人流转,腾出更多病床。 对于世卫将冠病变种病毒株JN.1列为需监察变异株,李立业引述文献称,JN.1没有诱发较严重的并发症,也没有构成较多入院个案。他也说,虽然JN.1与目前主流的XBB变异株,由不同的母株变异出来,但是现有的XBB疫苗及抗病毒药物仍然有效,市民毋须担心。 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上星期四(21日)通报,根据污水监测结果推算,XBB及其后代谱系仍占超过70%,而JN.1则占所有病毒株约15%。 卫生防护中心也说,目前没有证据显示,JN.1较其他流行的变异株,例如XBB及其后代谱系,为全球带来额外的公共卫生风险,所以评估JN.1的整体风险为低,并说XBB疫苗对JN.1有效。 2023年12月24日 11:48 AM

封面图片

XBB.1.5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

XBB.1.5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 这两天网上对XBB以及其下属分支XBB.1.5的传言颇多,还上演了一出一张朋友圈截图引发止泻药脱销的大戏,不得不令人感到十分的震撼与十二分的佩服。如果我有这等带货能力,嗯,还是别做梦了。。。 对XBB或XBB.1.5的担心,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担心1月8日国门开放后,国外流行的XBB分支会进来,网上传得比较厉害的一个说法是XBB是更“高阶”的病毒株,进来后要引发一波严重的二次感染。第二类担心也是出于对二次感染的担忧,不过侧重点不一样,想的是XBB的毒力更强或特殊,比如让止泻药一夜脱销的朋友圈谣言就是说XBB专门攻击心脑血管、肠道。 相较这些不着调的担心,我个人认为更值得担心的是我们的无知。 这种无知有两个方面,一是我们对科学原理的无知,另一方面是我们对现实情况的无知。 先说对科学原理的无知。 XBB不是一个全新的突变株,9-11月已经在新加坡形成了一波疫情(图1 新加坡奥密克戎疫情演变) 无论是担心XBB的二次感染风险还是有什么特别的疾病症状,都可以从新加坡XBB疫情中汲取经验教训。 从二次感染角度看,新加坡XBB疫情明显比夏天的BA.5缓和。无论是XBB还是XBB.1.5,在中国的二次感染能超过当下的感染高峰吗?可能性不高。另外,要注意新加坡BA.5与XBB两拨之间还隔了几个月,随着时间推移,前一次感染获得的免疫力会下降,让二次感染风险增加。中国刚经历至少包括BA.5.2与BF.7两个BA.5支系的感染,就算1月8号XBB支系进入,那时人群免疫水平在什么程度?二次感染能突破那么短时间内建立起来的免疫屏障限制? 从特殊症状看,新加坡都走完了XBB的疫情高峰,听说那里的人出了什么特别病症了吗?新加坡突然大量使用止泻药了吗? 一些人可能会说现在更厉害的是XBB1.5,都不是XBB了。可XBB.1.5和XBB有多大区别?实际上看S蛋白上的突变,XBB和BF.7以及BA.5.2也有很多类似(图2. XBB与BA.5.2、BF.7的S蛋白突变比较) XBB1.5是XBB.1下演化出来的,区别是F486位置的突变是F486P而不是F486S。几个XBB突变株的相似性很高,凭什么XBB.1.5就可能引起特殊的疾病? 从国内研究人员最近分享的一些研究进展看,XBB,XBB.1和XBB.1.5的免疫逃逸特征类似(图3. XBB下几个分支免疫逃逸特征类似) XBB.1.5在美国占据优势,可能是因为F486位置的突变一般对病毒与ACE2受体结合有负面影响,这会限制病毒入侵人体,而F486P突变弥补了该缺陷。也就是说XBB.1.5在维持XBB的免疫逃逸特征的同时,不再像XBB,在ACE2结合上相对其它一些突变株处于劣势。这种综合实力上的优势,让它在不同奥密克戎亚株的竞争下占据了优势。 但XBB.1.5在美国引发了更多重症或什么特殊症状吗?要知道XBB.1.5是在美国东北部先占据主导。可是美国东北部的住院率与其它地区比没有出现更大的波动。而且我们也没听说美国东北部的人就腹泻多了。 知道这些XBB分支的科学信息,二次感染、新冠致病性原理,还会担忧XBB是什么进阶版病毒株,会引起二次感染的大爆发或特殊疾病吗? 所以说网上对XBB的担忧是一种惊弓之鸟式的恐惧,是一种出于无知的恐惧。 除了对科学知识、科学原理的无知,XBB的热议还体现了另一个层面的无知对现实情况的无知,这种无知也值得我们担心。 对XBB或XBB.1.5的焦虑贩卖,很大的一个卖点是说1月8日开放国门后,这些进阶版病毒株将大举入侵。说这些话的人就不会想一想,这些病毒株现在就没在中国吗? 最近发表的一篇上海奥密克戎亚株的基因组测序论文,随机选了从11月16号到12月20号的378个感染者做测序,测出了多少XBB?25个。虽然24个是最近从国外来的,可也已经有本土一例了,这还是12月20号以前的部分抽样。同样在这个研究里,BQ.1也检测出了112例,其中7例是本土病例。 境外输入病例中这两个亚株多反映了在国外不少地方这段时间是这两个亚株占主导。可有限的抽样里都有了本土病例,这些病毒株大概率也已经扎根中国了,何必再谈什么开放国门后它们会进入中国。真正需要关注的问题早已不是国外有什么突变株会进来,而是要搞清楚国内流行的突变株到底是什么情况。 在国内一些专家们张口就来的宣传下,很多人都非常确认北京流行了BF.7,广州流行BA.5.2,甚至扩展到北方BF.7,南方BA.5.2。可这种说法的数据支持是什么? 看一下GISAID(国际上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的共享数据库)里BF.7的数据(图4)。自从BF.7出现到12月19日,中国递交上去的BF.7测序只有两条。到底是怎么做的抽样,让我们能确信北京是BF.7呢? 上文提到的上海奥密克戎亚株测序论文,里面也提到来自北京的病例测序出来主要是BF.7,可这个“主要”的结论基础是什么?是总共7例来自北京的病例做了测序,6例是BF.7,剩下一例是BA.5.2。同一个研究里广州来的病例是7例,全是BA.5.2。当然,我们可以说确实从这个研究看北京的病例以BF.7为主,广州是BA.5.2。可这六七个人,能代表北京、广州这样两千万或近两千万的城市? 真正需要担忧的不是说1月8号开放国门后,国外有哪些突变株,而是就在当下,中国国境内,我们没有病毒株流行程度的可靠数据。这就是另一种令人担忧的无知对疫情现状的无知。 我们对疫情现状的无知还不仅是病毒株鉴别这一点上。还有对实际疫情感染状况、各地差异等多方面的无知。其实,因为检测与检测统计的缺失,我们对疫情的各方面都处在一个无知的状态。 疾控中心正式发布的确诊病例基本可以当笑话看,除了确诊病例四个字没写错,后面报道的病例与实际病例数,说是毫无关系也不算夸张。各地以及各位专家估计的感染状况更是随机分布,除了数据来源、科学依据没有,别的都全了。 像有位专家张口就是北京80%的感染过了。就算是人口密度很高的大都市香港、新加坡,第一次奥密克戎暴发也没人估计一波上50%。这么惊世骇俗的说法,依据是什么呢?没说,反正根据专家们的说法,都是能“估计”出来的。 三年疫情,我们看到国外很多的疫情建模,一个普遍的规律,也是任何建模都无法超越的现实是:模拟出来的结果只是建立在诸多假设并依赖当下数据的一种推测,不是未卜先知,也不是预言!如今我们却用数据根源极为薄弱的模拟,来代替现实的数据收集,这不是在弥补我们认知上的漏洞,是在助长无知。 国内疫情的状况包括具体流行的病毒株,对判断今后疫情的走向至关重要。实际有多少人在第一波奥密克戎疫情中感染,主要感染的是什么突变株,关系到在这一波感染过去后,人群的免疫基础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例如,80%的人感染过,意味着短时间内该地区内易感人群比较少。可如果是40%,那么下一波奥密克戎疫情降临比如另一个突变株出现时,大部分人仍面临很高的感染风险(都不是二次感染的风险)。即关系到免疫屏障的实际高低。 我们可以参考不同国家地区过去这一年的奥密克戎疫情变化(图5)。有的国家如日本后续疫情比前一波疫情更严重,有的如新加坡逐渐变缓,台湾地区也类似,不过第一波后下降得不如新加坡那么明显,印度则是在第一波后很长时间没有明显波动。这些差异都是基于当地每一波疫情来临时不同的人群免疫背景。如果说中国真一波感染了60-80%,说不定会和印度类似,如果是30-40%,那更可能是新加坡、台湾。可没有切实的数据,我们只会陷入臆测的陷阱。 相比如今已知的某个具体奥密克戎亚株,如XBB或XBB.1.5,更值得我们担忧的是国内病毒株监测的、疫情走势检测的薄弱。已知的东西永远没有无知可怕。 #我的防疫手册##xbb会在我国引起新一轮流行吗#

封面图片

钟南山:近期将有冠病感染小高峰 建议老年人接种二代疫苗

钟南山:近期将有冠病感染小高峰 建议老年人接种二代疫苗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预测,今年底明年初会有一波冠病感染小高峰,建议老年人或免疫力低下人群尽快接种二代疫苗。 据南方+客户端报道,钟南山星期五(11月10日)在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大会发表演讲时说,近期新发冠病病毒变异毒株变化不大,但对疫苗逃逸作用有所增强,建议大家尤其是老年人或是免疫力低下人群尽快接种二代疫苗。 秋冬各种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对于冠病病毒流行趋势,钟南山说,“在使用了相关模型后,我们预测近期,这个月、下个月,包括1月份,会有一波小小的感染高峰,建议尽快接种疫苗”,他还提到,国家已准备好应对,有六种疫苗可供选择。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消息,中疾控星期五公布10月份全国冠病病毒感染疫情情况,中国全国报告新增重症病例209例、死亡病例24例。 中疾控数据显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0月份共报送7646例本土病例冠病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涵盖73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XBB系列变异株,占比前三位的分别为XBB.1.9及其亚分支、XBB.1.22及其亚分支、XBB.1.16及其亚分支。 2023年11月11日 12:30 P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