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还房贷,并不是说大家都可以全款,而是还一部分后,利息会少很多,和别人的利息差距会小一点儿,心里也会平衡点。如果全国的房贷利率

提前还房贷,并不是说大家都可以全款,而是还一部分后,利息会少很多,和别人的利息差距会小一点儿,心里也会平衡点。如果全国的房贷利率都是统一的,也就没那么多提前还房贷的人了,关键是差距太大了 以前贷100万,要还200万,这100万拿去投资收益得300,净赚100 现在贷100万,要还200 万,这100万拿去投资收益得180,算下来还净亏20 现在全款100,要还0,投资收益0,不亏不赚。 全部都不算房产增值减值的情况。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真的万万没想到,我国的房贷利率竟然在全世界排在前列,同样贷款100万的房子,贷款30年,在不同的国家都需要付多少利息呢?

真的万万没想到,我国的房贷利率竟然在全世界排在前列,同样贷款100万的房子,贷款30年,在不同的国家都需要付多少利息呢? 韩国,房贷利率3.4%,贷款100万,30年一共要还60万的利息。 美国,房贷利率3.3%,贷款100万,30年一共要还58万的利息。 英国,房贷利率3.1%,贷款100万,30年一共要还54万的利息。 加拿大,房贷利率2.7%,贷款100万,30年一共要还46万的利息。 中国香港,房贷利率2.4%,贷款100万,30年一共要还40万的利息。 新加坡,房贷利率2%,贷款100万,30年一共要还33万的利息。 德国,房贷利率1.8%,贷款100万,30年,一共要还29万的利息。 中国台湾省,房贷利率1.7%,贷款100万,30年一共要还28万的利息。 法国,房贷利率1.5%,贷款100万,30年一共要还24万的利息。 日本,房贷利率1.38%,贷款100万,30年一共要还22万的利息。 中国,现在首套房房贷利率4.1%,贷款100万,30年一共要还74万的利息。

封面图片

提前还房贷是聪明还是糊涂?

提前还房贷是聪明还是糊涂? 周小淇Colin的回答 大家先思考一个问题: 在什么情况之下,你会去提前还贷款呢? 有几种可能: 情形一,目前自己资金充裕。有可能是投资赚了钱,说明目前市场比较好;有可能是目前经济环境比较好,自己收入增加;总之在经济向好的情况下,自己有钱了,会去提前还贷款。 情形二,目前市场利率下行,而原本的房贷利率比较高。因此提前还贷款,或者进行贷款重整,是有效降低贷款支出的主要手段。而市场利率下行,意味着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说明当前的经济,需要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去适当刺激。 情形三,目前房价上行,价格已经高出当时的买入价很多。需要出手卖出的业主,先归还贷款,而后卖出物业获得收益。 所以,提前还款本身是一种投资行为,将资金用于归还银行的贷款。而前提就是此种做法,有一定的实际收益,并无所谓“聪明”还是“糊涂”一说。 例如情形一:市场好的情况之下获得投资收益,或者经济比较好的情况之下收入增加,用于还房贷,说明没有其他更好的投资需求。如若其他投资可以获取更高的收益,则提前还房贷更大的作用在于降低负债端的风险。 再例如情形二:转贷或者二次按揭,选择利率的时间点很重要。也许市场利率会继续下跌,那么未来的利息支出会更加少。 再例如情形三:卖出房子的时间很重要,也是决定投资收益和还贷时间节点的重要因素。后续房子可升值可贬值。 所以,提前还贷的根本决定因素,在于对于资金利用的选择,本身就是一种投资行为。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周小淇Colin)

封面图片

近期很多人提前还房贷,有多疯狂呢?某银行申请提前还贷的预约日期,到3月31号之前,已经全部约满。(最晚只能约到3月31)

近期很多人提前还房贷,有多疯狂呢?某银行申请提前还贷的预约日期,到3月31号之前,已经全部约满。(最晚只能约到3月31) 一位房贷用户张三兴奋的说“一口气还完房贷真的很爽,再也不用每个月还钱了,我想躺平了。” 要不要提前还款的关键是,手机有没有钱,会不会理财赚钱。 如果贷款50万,手里有100万,建议还了。 如果正好有50万,建议先少还点,比如还30万,手里有流动资金很重要。 如果觉得自己理财能力强,收益高与房贷利息,那就一直不还。 如果真要提前还房贷,具体哪一年还最省钱?根据直男的计算: 等额本息30年,第8年还清最省,如果是20年,第6年还清最省; 等额本金30年,第7年还清最省,如果是20年,第5年还清最省。

封面图片

我买的雪球敲入了 300万灰飞烟灭

我买的雪球敲入了 300万灰飞烟灭 实际上,这并非“雪球”近期第一次出现在舆论焦点中。1月中旬,市场流传一张截图显示,一位汤总的雪球产品因为在存续期内,期末价低于期初价25%以上,4倍杠杆之下,汤总投资的200万本金和票息灰飞烟灭。那款雪球挂钩的中证500指数,从2022年1月13日的7097.76点,一路探至2024年1月15日的5193.3点,跌幅达到26.83%。区别于那个知名投资者交流社区,这里提到的雪球是一种投资理财的产品,收益规则复杂,投资门槛较高。业内人士对其的描述更多是,这个产品就像滚雪球一样,只要路面不出现大坑,雪球就会越滚越大。这种有着可爱名字的产品,实际蕴含着高风险。如果不加杠杆,雪球产品更像一种有着20%到25%安全垫的指数ETF。在理财顾问口中,这是一种“类固收产品”。有量化经理告诉《豹变》,多数情况下,雪球是可以赚到钱的。但显然不包括此时,因为当前的市场如同一个不断出现大坑的路面。1月10日以来,雪球产品集中敲入,给市场带来一定抛压,也进一步点燃了个人投资者的焦虑情绪。雪球是否会引发雪崩?雪崩的范围又将有多大?或许我们得先回到那个最初的问题:雪球到底是什么?批量敲入“我买的雪球敲入了。”对于A股市场的投资者来说,2024年开年这段时间,大盘主打一个惊心动魄。与此同时,一个对大多数人来说相当陌生的名词开始频繁出现:雪球敲入。1月10日,老马买的一笔雪球敲入了,300万名义本金,5倍杠杆。他左算右算,发现几乎已经没有挣扎的可能,自有本金60万全部亏掉了,更不要提利息。这还只是一笔,类似的产品,老马一共持有四笔。如果市场持续下行,亏损也将继续扩大。简单来说,雪球是一种金融衍生品,更专业的说法是“添加了两个障碍价格的奇异期权”。期限一般在一年到两年之间,盈亏与其所挂钩标的表现相关联,一般是中证500或者中证1000。如果把雪球产品看成一颗上蹿下跳的小球。从投资人买入的那一天,游戏正式开始。买入当天,挂钩标的收盘价格被定为期初价格。而敲出和敲入价格,分别代表着小球蹦跳的上限和下限。在交易结构中,这两者都被设定为期初价格的固定百分比。市场上一般将小球蹦跶的上限,也就是敲出线设置为100%-110%,下限(敲入线)多在70%-80%。如果在产品期限之内,这颗小球始终在上限和下限形成的区间之内蹦跶,那么它就成为了一只收益较高的固收产品。理想情况下,老马买的那只,年化收益率16.5%。但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在这一种相当理想的情况下,雪球才是一只固定利率、固定期限的产品。和大部分理财产品不同,雪球并不是一个“标的涨得越好,对投资者越有利”的产品。如果标的涨得太好,产品还没到期,小球突破上限飞出去了,那这只产品提前结束,按照约定收益率结算。投资人能赚到钱,但因为时间短,赚的钱也就更少。如果跌大了呢,就是包括老马在内的投资人们所遇到的情况,雪球突破了下限,敲入了。一旦发生敲入,投资人们就必须开始承担挂钩标的的波动风险。敲入后可能会有三种情况发生:小球掉出去后飞回来,还飞出上限,敲出了,这种极限反转状态下,投资人依然会获得相应收益。但如果小球掉出去后,一直上不来,或者上来了只在区间里面,收益率就会转为指数到期的涨跌幅。换句话说,如果不加杠杆,这只产品就相当于变成了一个股指ETF。但加了杠杆,就有可能像老马一样,把本金全部亏完。不过产品还设计了一项:观察日。一般来说,敲出的观察日一个月只有一次,只有在观察日当天,挂钩标的达到了敲出价格以上才算数。而敲入的观察日,则是每个交易日。据悉,这段时间批量敲入的雪球,不少是像老马一样在2022年2月到4月间购入的,距离产品到期仅有短短几个月或者一周,等于是倒在了黎明之前。这样一来,产品连时间换空间的资格都没有,更不要说等待敲出。1月22日市场传出江疏影雪球爆了那天,中证500跌去了4.73%,中证1000跌去了5.77%。如果放长周期来看,从2022年1月21日算起,中证500跌了超31%,中证1000跌幅达32%。指数变化之快,谁又能摸得透。“雪球”怎么就滚起来了?事实上,雪球在内地市场大规模发行的时间并不长。2017年到2018年,内地市场才出现第一只雪球,但由于当时处于熊市,这类产品受到了较大打击。2020年后,雪球产品开始大量被投资人所接受。《银行家杂志》此前发布的一篇文章称,截至2021年7月底,全市场存量产品已达到5000亿元左右。“雪球产品适合震荡市。”被问及为什么雪球在那时大量上市,上述量化经理告诉《豹变》,“毕竟高票息非常吸引人,再加上券商的营销,股票上遇到挫折的客户自然就被吸引了。”来自券商营业部的人士同样表示:因为信托和P2P暴雷,以前投资这种高收益的、有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需要雪球这类产品对接。市场中也逐渐延伸出了大雪球和小雪球两大类。简单来看,小雪球在券商等APP上就可以购买,通常以收益凭证的方式发行,没有门槛,一般5万元起投,收益率低但是可以做到保本,结构相对简单;大雪球则有较高的资金门槛,是标准的奇异看跌期权,一般面向高净值客户或机构,高风险也对应着高收益。2023年3月,王奕收到了理财顾问发来的两款雪球产品。在理财顾问的介绍中,现在指数点位低,可以考虑买雪球产品,有25%的下跌保护,上涨3个点就敲出,“现在买基本不太可能会敲入,安全性高,相当于固收产品了”。但王奕对这类结构复杂的产品有些犹豫,最终放弃。北川从2020年开始购入雪球产品,从未加过杠杆,“2022年以前买,是能赚到钱的。”北川前后买过四个雪球产品,金额在40万到100万元不等。前三个都是在2020年到2021年末购入。持有最成功的一只产品,2020年9月份买入,期限为12个月。整个过程中,雪球没有经历任何敲入或敲出,他顺利得到了18%的年化收益。第二只雪球在第二个月就经历了敲出;第三只一度涨得比较好,后来一路下跌,终于在快要跌破敲入价格的时候到期,保住了收益。而第四只则让北川亏了40万。2021年9月买入,挂钩恒生科技指数,两年期。“当时买的时候觉得中概股已经跌了很多了,点位是6000多。”北川说。几经挣扎,2022年底这只产品正式敲入,根据产品规则北川相当于投了一个普通的ETF,亏了40%。虽然敲入距离到期还有一段时间,但北川的产品最终没能飞出区间,都说时间换空间,但日渐低迷的走势下,再长的时间也换不来空间。时间推移至2024年1月末,随着指数不断下探,雪球集中敲入所带来的压力,抛向各个参与方和市场。王奕庆幸自己当时“看不懂”所以做出的放弃决定,遭遇敲入的投资人们也在不确定性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判断。也有不少讨论将股市的大跌指向了雪球敲入。有金融人士表示,雪球对冲会对市场形成冲击,但并非市场持续下跌的主因。上述量化基金经理告诉《豹变》,这次的雪球集中敲入对期货的踩踏非常严重,当敲入发生时,券商会卖出多头的头寸,而踩踏则会加速下跌,形成连续性的雪崩。但其仍旧表示,雪球其实无法直接影响到现货走势,因此对A股市场的影响有限。抄不到的底老马坦诚地告诉《豹变》,2022年4月进场,自己进去就是为了抄底。如今经历敲入的大部分投资者,也都跟老马有一样的心态。如今“底”到底在哪儿呢?没有人知道。上述券商人士告诉《豹变》,2022年5月以来销售的雪球产品,目前大概已经有1/3敲出,没有敲...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理想业绩“大变脸”

理想业绩“大变脸” 那段时间,像博世这种给车企做配套的供应商日子不好过。车企是甲方,都在打价格战,吉利在外边挨完打,转身就来打博世这个乙方,博世是有苦说不说。“甲方爸爸”中有一个例外理想汽车。这一年理想可谓风头无两,L系列的几款车,不仅卖得多,还卖得贵,且不降价。销量节节攀升之下,公司有赚头,员工有奔头,供应商有搞头。那些给理想供货的零部件公司,都发展得很好。今年初,理想董事长李想大手一挥:今年的销量目标提高到80万辆。话音未落,供应商马上跟着扩产、招人,步伐跟上。没多久就发生了理想MEGA的P图事件。有人给理想的新车MEGA P了一张图,本来设计很前卫的一款车,一下就有了阴森的味道。随后,大量用户退单,理想的月销量大幅下滑,公司股价暴跌。那些追高买入理想股票的投资人傻眼了,他们发动集体诉讼,要求理想汽车赔钱;刚买了2024款理想L系列和MEGA的车主也傻眼了,因为刚提完车就降价了;供应商在发愁,刚布置完产能和员工,这眼看着要减量了;员工也很慌,理想开始大裁员了……根据5月20日发布的财报,理想一季度盈利闪崩,经营利润转负,车辆销售毛利率跌至20%以下。财报发布后,理想股价大跌超过12%。陈玉东的那把“刀”,如果给到理想,应该往哪砍呢?MEGA拖累了理想的业绩MEGA上市失利,是理想由盛转衰的开始。3月1日MEGA发布之后,理想的股价持续下跌,市值腰斩。这的确是MEGA的锅。MEGA不仅自己销量崩了,还影响了理想L系列的销售,进一步影响了公司的财务业绩。首先是占用了公司资源。此前李想承认,理想MEGA节奏的混乱,让销售团队大幅减少了服务L系列用户的时间和精力,主力车型理想L8甚至连店面摆放的位置都没有了。其次是损害了品牌形象。MEGA被P图恶搞,理想是受害方,但客观上确实影响了一些用户买车的“心情”。被P图植入的主观印象,是做多少精美的宣传片都极难挽回的。MEGA上市的第一个月,只交付了3000多辆,距离“单月8000台销量,成为50万以上销量第一”的目标差了很远。而且目前来看,MEGA的销量没有太大起色。这不是竞品的问题,也不是产能的问题,完全就是产品自己的问题。整个一季度,算上MEGA与预期销量的差额,以及被影响而减少的L系列销量,理想一共少卖了大约2万辆车,少赚了60亿人民币。这让理想的收入增速,从百分比前遥遥领先的三位数,降到了36%一季度收入256.3亿元,近四个季度最低。制图 / 定焦理想甚至亏钱了。一季度,理想产生经营亏损5.8亿元,去年同期是盈利4.1亿元,上个季度是盈利30.4亿元。落差太大了。经营利润是最能反映企业真实经营情况的利润指标,它不受利息支出、投资收益等各种杂项的影响。经营利润转负,说明理想的压力确实很大。但在账面上,理想的净利润是正的10.69亿元的利息收入和投资收益,直接抵消了经营层面的亏损,最后在账面上还盈利5.9亿元。当然,下个季度这笔钱能有多少,就不好说了。无论财务数字怎么变戏法,理想今年一季度的财务业绩,都是过去五个季度最差的。还有一些账是很难算清楚的,比如MEGA的前期投入、沉没成本,以及对后续纯电车型开发的影响。汽车的产业链条很长,从产品定义、平台开发,到零部件定制采购,再到整车生产,以及最后的交付,一般要花费数年。这意味着今年我们看到的理想MEGA,很多成本是在前几年就砸下去了的。如果这款车的销量一直不及预期,影响可不只是少卖几台车,前期的研发成本如何分摊将会是个问题。而很多成本,是收不回来了的。这也是理想的业绩,在一季度受到这么大影响的原因之一。降价“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一季度理想还干了一件事降价。之前理想一直不肯降价,或者不承认降价,一般是门店给出各种优惠让利,起售价却一直死死咬住不松口。这么做,一是想多赚点,二是怕老车主闹事。但为了给2024款理想L系列车型让路,今年1月,理想把老款车型降价了,幅度在3.3万-3.5万元。这在之前从未有过。所以一季度卖出去的理想L9、L8、L7三款车,是历史上最便宜的,它们直接拉低了理想的单车售价,也降低了单车收入从去年的34.9万元降到了30.2万元。请注意,这还是包含了MEGA的前提下,MEGA售价50多万,如果将它去掉,L系列的实际单车收入更低。制图 / 定焦MEGA上市失利后,理想又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对刚上市不久的2024款理想L7、L8、L9与MEGA进行降价,幅度在1.8万-3万元。其中,明显定价过高的MEGA直降3万元。降价的副作用很大,直接伤害毛利率。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代表企业的造血能力,是投资人最关注的指标之一。理想将20%设为公司的毛利率目标。李想曾说过,保持20个点以上的毛利率,企业才能健康地发展,在做任何长期投资的时候,才可以不怂。在年初财报会上,CFO李铁也重申了2024全年的毛利率目标“仍是保持在20%以上”。一季度,理想的车辆销售毛利率降到了19.3%,跌破了20%的分界线,公司毛利率降到20.6%,勉强维持在20%之上。制图 / 定焦了解了理想的毛利率变化,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最近理想要裁员,甚至连被视为“长期投资”的智驾团队也未能幸免。降价的车企也分为两种,一种是要面子的,会在意老车主的感受,给点权益和好处,弥补老车主遭背刺之后的心理落差;还有一种是不怕死的,任凭车主拉横幅闹事,管它洪水滔天。理想,属于前者。2024款L7、L8、L9以及MEGA降价后,理想拿出来一笔钱,给那些已提车的用户补偿。比如有人3月提了2024款L8 Max,4月这款车降价了2万,理想直接把这2万退给车主,现金打款。客观地说,钱进了腰包还能再掏出来的车企,真的不多。厚道如蔚来,去年降价3万那波,也只是把换电权益拆分,给了老车主几万块钱的现金抵扣权益,“铁公鸡”特斯拉就更别提了。降价补差价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这个窟窿谁来填。 有人简单测算了下,如果理想3月交付的都是2024款新车,要付出的现金补偿大约在4.8亿元左右。这是要直接从收入中减掉的。消息公布当天,理想港股股价一度跌超9%。不过事情没那么简单。自己挖的坑,不一定自己填。就像我们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吉利不是给博世送了一把刀么?供应链伙伴们降一降,一起扛,主机厂的压力就小了。目前尚不明确这部分成本具体有多少,以及理想让供应商承担了多少,要到二季度财报中才会揭晓。李想纠错,理想开始过紧日子在推进纯电车型、推广理想MEGA的过程中,毫无疑问,理想犯错了。李想也很坦诚地进行了自我批评和反思,他说:“对于欲望的追求,让我们变成了自己讨厌的人。”因为去年的成功,李想被神话了,以至于“从上至下过于关注销量和竞争,让欲望超越了价值”。具体而言,理想对纯电战略节奏误判,错误的把理想MEGA的从0到1阶段(商业验证期)当成了从1到10阶段(高速发展期)进行经营。这是很多创业公司容易犯的错,一上来就想做从10到100的阶段,没有苹果的命(人和资源),得了苹果的病(胡乱招人和花钱)。事实上早在多年前,李想就曾总结过,很多行业领先者在行业转型和技术转型的时候之所以不成功,也是因为不愿意再干从0到1的阶段。他特意强调,这是大企业转型失败的根源所在,也是后来者和新势力们的机会所在。看来道理他都懂,但最后他还是踩了这个坑。图源 / 理想汽车微博2021年结束的时候,理想有11901名员工,2022年底这个数字变...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