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马大店的选址模型确实有点严苛,才会到现在270个店,今年也是先选择扩大配送范围来争抢份额。

#内幕消息 盒马大店的选址模型确实有点严苛,才会到现在270个店,今年也是先选择扩大配送范围来争抢份额。 盒马会借助阿里的数据进行点位评估,关注的数据主要是5公围内的用户数、购买频率、客单价。底线是里范围内必线上用户数>10万,客单价>80,购买频次>1.5次/周。 盒马的客群89%是18-45岁,对价格不敏感,对生活品质有一定要求,2020年之前,还会关注支付宝存钱金额是否会>5000元/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朋友今天安利给我一个她女闺蜜创业的项目。

#内幕消息 朋友今天安利给我一个她女闺蜜创业的项目。 具体什么内容呢,就是三个女生一起开了一家美容SPA会所。 会所很多对吧,但是她们不一样,她们只面对男性客户,并且把客单价定在200到500这个价格区间。 就是你花200块钱,在某平台上买张券,就会有一个长发飘飘的漂亮小姐姐给你做脸,内容也很简单,就是洗个脸,去个黑头,敷个面膜,结束。 200到500单次的价位,这么简单的项目,对女生来说,同类型的机构非常多,可供选择范围太大。 但是对男性来说,那可就非常有性价比了。 引流的方式也非常简单。 就是三个美女每天露脸露身材,拍视频。 我问了一下通过抖音单日接待用户数,她说日均20到40组左右。 别说,是个生意。

封面图片

盒马调整薪酬福利 全职员工被要求转签第三方否则降薪

盒马调整薪酬福利 全职员工被要求转签第三方否则降薪 “现在是与盒马签合同的一些全职员工不签三方就降工资。”在成都盒马鲜生烤面包的小罗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拣货员每单的单价年前已降低。同时,主管让他转为与第三方签订合同,还准备采用计件形式为前场员工发工资。同时,上海盒马鲜生的拣货员小陈也注意到超市的变化,即让全职员工转签三方、取消饭补、降低每单收入。去年10月,盒马开启折扣化变革,放弃高端梦,大量商品价格直降。调价后开启降本增效,盒马开年即上调三地免运门槛至99元。3月6日,盒马又因全国多地撤柜关门上热搜。盒马回应关店是物业合同到期和个别商场不景气,上半年会关闭6-7家店,并强调会新开70家门店。实体零售商关闭业绩较差的店止损,求变后开新店落地新业态是转型中的常见操作。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拥抱价格力的盒马深化折扣化改革的同时,也在加速降本。烤面包员工被要求转为与第三方签合同低价竞争时代,线上平台卷价格和服务,将低价和用户体验作为核心战略。线下,受线上冲击较大的实体零售则开启折扣化变革,以供应链为核心,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经营成本,用低价迎合理性消费的消费者。全面对标山姆上线“移山价”后,去年10月,盒马全面启动折扣化变革,门店大部分商品降价20%,SKU数量缩减至2000。对于盒马的“爆改”,联商高级顾问团成员王国平认为,盒马不“装”了,什么新零售、奥莱等概念都不要了,自称就是纯粹的社区超市,卸下了曾经沉重的偶像包袱。“反正就是要降本增效。”在他看来,盒马如果继续追求高客单高价格,被阿里边缘化的概率极大。如果选择迎合消费者追求做转化率,让消费者买到更适合自己的商品,围猎更大的消费群体,替消费者出手压低商品价格就显得非常重要。但商品价格降低,利润随之降低,牺牲毛利的盒马开始控制成本。折扣化改革的第二季,盒马门店的员工感受明显,并选择到网上记录改变。“门店最近清空了香烟,后场的员工要转为三方。”一江苏网友告诉南都记者,要求后场交社保的员工转为与第三方公司签合同。入职成都盒马鲜生门店半年的小罗正是与盒马签订合同的全职员工。“主管们开会说要转签三方,虽没明确说,但不转会影响公司。还听说前场也要改为计件制。”小罗向南都记者表示,已经提离职,门店暂时未同意。在广州盒马做了一年全职拣货员的小何发现降薪降福利。据他介绍,拣货员分为第三方全职和众包两种类型,均为计件制。春节开工一周左右,前场拣货每单由0.4元变0.31元,后场由0.25元变0.21元,打包由0.49元变0.4元,第三方全职取消餐补。他算了下,门店的生意一般,熟手拣货员收入250元/天以内。降薪之后,单日收入减少了70多元,且想要达到200元/天收入有些难度,只能拉长工作时间。上海盒马鲜生的拣货员小陈也注意到超市的变化,即让全职员工转签三方、取消餐补、降低每单收入。次日达的盒马云超提高免运门槛至49元作为新零售标杆,盒马最初凭“一棵葱”也能送货来吸引用户。但对于线下门店来说,履约成本高,企业只能自掏腰包进行补贴。折扣化改革开启后,盒马推出“线下专享价”,如象牌苏打水线上价格为2.4元/瓶,“线下专享价”为1.9元/瓶。因线上配送成本高,盒马意在吸引消费者到门店,降低运营成本。但不可忽视的是,线上的占比并不低。到了今年2月18日起,盒马在北京、南京、长沙三地81家盒马鲜生实行线上线下同价,商品价格普遍的情况下,免运门槛调整至99元。紧接着,南都记者注意到,盒马云超近日发布运费调整规则,并公开征集意见。今年3月18日起,盒马云超自营商品配送不满49元收取6元运费,相比此前上涨10元。据了解,盒马云超的自营商品次日送达,第三方商家的商品按快递发货。盒马鲜生订单中的盒马云超自营商品若不满49元是否收运费?盒马客服告诉南都记者,两者只要是在同一订单内,盒马云超自营商品不满49元无需再支付6元运费。边收缩边扩张盒马今年要开70家店精打细算过日子的盒马并未停止扩张。3月6日,全国多地盒马撤柜关门上热搜。盒马回应称,由于物业合同到期和个别商场不景气等原因,今年上半年盒马鲜生在全国范围内关闭6-7家门店。同时,盒马正在附近寻找更优秀的物业,承接消费需求。目前,盒马有超过360家门店在正常运行中。此外,盒马还强调,今年计划新开70家门店,年内盒马鲜生门店或突破400家。成立于2015年的盒马此前同样经历过高速扩张期。2018年,财报中提到,盒马的门店数为46家,覆盖全国13个城市。2019年,盒马鲜生有197家自营门店,比上一年增加超100家。盒马2021年透露开店要提速,年底店铺突破300家。“开店大年”是在2023年,盒马一年内新开了60多家店。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5月,阿里巴巴公告批准执行本集团新零售业务盒马的上市流程,预计将于未来6-12个月内完成。当年11月,盒马暂缓上市。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告诉南都记者,此前的高速扩张除了新零售较为火热,不排除是为上市而跑马圈地。到了今年,市场一度传出阿里将出售盒马。对此,阿里巴巴集团主席蔡崇信在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会表示,阿里的资产负债表上依然有一些传统的实体零售业务,它们不是核心聚焦业务,退出是合理的。盒马一边“收缩”降低运营成本,一边再次疯狂开店?大润发的变革中,关闭旧店,加速扩张新业态,零售电商行业专家庄帅认为,目前仅宣称开设70家门店,尚未明确业态,无法判断是否真的进行扩张,也无法判断是否通过数十平米的小店业态进行扩张。降本增效中的盒马今年将如何扩张,外界等待其下一步探索。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电商巨头患上“流量焦虑症”

电商巨头患上“流量焦虑症” 一个微不足道的流量因子,一笔不到200元的订单,暴露了电商平台的流量焦虑。对用户好,不是平台良心发现了,是流量更值钱了。流量这个词,是互联网行业的高频词汇,每一个触网的人,都可以被抽象为流量。你在微信聊天,就成了腾讯的社交流量,去抖音刷短视频,成了字节的娱乐流量。这些流量被平台拿到手里,最后一定会被“榨干”,变现形态最优的是游戏,其次是广告,然后就是电商。电商是流量黑洞。过去,电商平台喜欢从内容平台给自己导流,阿里、京东、拼多多购买流量的费用都在百亿级别。在抖音自己下场做电商之前,淘宝一年要花费六七十亿元从抖音购买流量。京东、拼多多也在快手上大量投放广告。现在,随着互联网的新增流量急剧减少,抖音、快手做了自有电商,微信视频号发力直播带货,所有电商平台都开始大力做内容。图文种草、直播、短视频、短剧,各种能产生流量的内容形式都被装进了购物APP里。去哪里获取流量,如何“榨干”既有流量,成了摆在电商巨头眼前的一道难题。人从哪里来,钱往何处去电商平台对流量的不安全感,从平台诞生那一刻就存在了。以淘宝为例,它不像小红书、抖音等内容平台,从一开始就自带流量。它需要去站外(淘宝外)找流量,所谓“全网营销,淘宝成交”。很多公司都曾当过淘宝的流量入口。十多年前甚至有一批专职给淘宝导流的平台,如返利网、蘑菇街、美丽说、折800、楚楚街等,它们先用内容资讯、优惠券返利、特卖导购的形式吸引用户,然后把订单引向淘宝。但这些导购平台后来基本都没落了,一旦它们占据淘宝外部流量来源的比例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被限制淘宝不想受制于某个单一平台。这种不安全感,用马云的话说:淘宝的流量来源应该是草原,而不是森林。如果某些大树出问题,可能威胁淘宝整体。基于这一指导思想,阿里此前切断了很多外部链接,杜绝扶持单一流量入口,还投资了微博、小红书等自带流量的内容公司。但互联网有个特征,流量总是会向头部平台集中。PC时代的百度、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微信、短视频时代的抖音,这三大超级流量平台,任何一个电商平台都绕不过。电商平台花钱从它们那里采买流量,流量平台也长成了参天大树。这种流量采买关系一直存续至今。今年618期间,有人还在微信订阅号的信息流里,刷到了淘宝的广告。微信订阅号信息流里的淘宝广告对于电商平台而言,巨头的导流有利有弊。当年淘宝从百度采买大量流量,导致用户都在百度进行购物搜索,流量入口和用户数据都落在了百度手里,没多久百度就自己下场搞了电商C2C平台“有啊”。后来淘宝卖家用各种方式从微信进行流量转移,数百万淘宝客像工蜂一样,从微信给阿里导流获利。警惕的淘宝屏蔽了微信,要求所有跳转淘宝的链接都直接提示用户下载手淘APP。阿里一直不希望流量巨头具备电商能力,转身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电商这事,百度失败了,腾讯也没做成。腾讯用微信的巨大流量池,扶持了两个代理人京东、拼多多。京东和拼多多的崛起,证明了流量巨头的助攻威力巨大。京东在微信九宫格获得了一级流量入口,有很长一段时间,京东超过四分之一的新用户来自微信。腾讯在2016年领投拼多多1.1亿美元融资,拼多多用户量当年突破1亿。短视频时代,流量被快速转移到抖音和快手这两个超级APP里,所有电商平台都开始向它们采购流量。2018年底抖音开放购物车功能,接入第三方电商平台,淘宝跟抖音签订导流年框,金额数十亿元级别。字节跳动跟腾讯不同,腾讯没做成的事,它做成了。2020年,抖音摸清电商门道后,一脚踢开淘宝,切断淘宝外链,自己下场做了抖音电商,此后不断蚕食淘系电商的市场份额。另一大流量平台快手,也做了快手电商。有一位业内人士将抖音电商崛起的核心原因,归结为逍遥子做了一个误判,认为抖音跟微信一样只是一个流量入口,但是没想到抖音做得这么好。时间拉回到今天,中国电商江湖形成了两大阵营、五大玩家:古典派的“猫狗拼”,由交易驱动;新兴派的“抖快”,由内容驱动。其中“抖快”既产生流量也掌握交易,在电商这场仗里,它们既是参战方,也是军火商。唯一的变量是视频号。腾讯一直想做自己的电商业务,如今随着视频号步入正轨,成为“全村的希望”,腾讯重燃电商野望,或许会改变行业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淘系、京东、拼多多面临流量焦虑是必然的。在既有的流量池子里,流量平台的格局已经固化,只剩几个大平台,即马云所谓的“流量森林”,曾经百花齐放的“流量草原”各种中小站、博客、微博、导购网站,要么被大平台收至麾下,要么被巨头消灭了,流量中心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个池子也不再扩大了,抖音、快手、小红书之后,互联行业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超级流量平台。这让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变成了赤裸裸的存量博弈,也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案例用户手机里同时安装了淘宝、京东、拼多多、抖音,在哪里下单成交,这是个问题。过去电商竞争激烈,大家还可以去找增量,拼多多的错位竞争、抖音的换道超车,都是在找尚未被充分开发的市场。现在,锅里的肉已被瓜分完毕,再要增长就只能从他人碗里抢了。要转化还是要时长拼多多、京东在两年前就已不再公布用户数据,当时有8.8亿人在一年中至少会在拼多多购物一次,现在这个数据只会更大。对于淘宝、拼多多而言,当绝大多数网民都已注册成为用户,拉新意义不大了。即便是男性用户居多的京东,年度活跃用户也到了6亿级别,快触及天花板了。时不时唤醒这些用户,延长他们的停留时长,让他们多下单,就成了更重要的事情。电商巨头们想到的办法是做内容。图文种草、短视频直播、短剧,这些看起来跟卖货没直接关联的内容形式,都被加进了电商APP里。过去几年,直播和逛逛一直是淘宝APP里最核心的两大内容场,去年合并后,直播和短视频、图文在淘宝打通。淘宝短剧也在发力,定制了很多品牌合作剧。京东今年全力做直播,标志性的事件是,京东把老板刘强东做成了数字人,放到直播间里在线营业。刘强东数字人京东是典型的货架电商。过去用户在京东的购物轨迹是:用户带着明确的购物需求进入京东商城,只需去货架上找到自己想要的货即可,买完即走。这跟内容电商的逻辑完全相反。比如抖音,用户进来是想刷短视频,刷着刷着看到一款不错的商品,就下单了。基于兴趣,被内容吸引,再到成交转化。货架是冰冷的,而内容是有趣的,用户天然愿意留在内容平台上,所以京东也要做直播,留住用户。拼多多同样需要内容。虽然拼多多一直说自己是“货找人”而不是“人找货”,平台通过算法和社交关系链,把商品分发给需要的人,但它同样需要用内容加强用户粘性。去年,“多多视频”成为拼多多APP首页一级入口,今年多多视频上架大量免费微短剧,以增加用户停留时长。拼多多里的短剧截图有业内人士说,拼多多用很低的价格,从外面买了一堆“过气”短剧,虽然内容不是独家也不新,但也够用户看了。从单纯卖货到主动做内容,电商平台的流量分配机制也变了。从图文到视频,从看中成交效率到看中注意力停留,平台表面上不那么功利了,实则是拉长了变现周期,为后续变现埋下了伏笔。电商平台要产生跟抖音快手一样的原生流量并...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