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去Nature官网看了讲福岛废水排放的文《科学家怎么看福岛排放安全性(Is Fukushima wastewater rele

跑去Nature官网看了讲福岛废水排放的文《科学家怎么看福岛排放安全性(Is Fukushima wastewater release safe? What the science says)》,感觉比较可信,我直接翻译一下得了,大意如下: 总体结论:辐射可以稀释到原则上没有,但有些科学家依然担心风险。 (更新加注:注明一下这篇不是论文,是Nature News的新闻,本来没注明是因为我就不会想到Is Fukushima wastewater release safe? What the science says这种标题会被认为是论文) 水里有的放射性元素:碳14、碘131、铯137、锶90、钴60、氚。 部分元素,半衰期短,12年内基本就没了。 (很多人来问氚半衰期12年,12年怎么能没,答案是原文这么写的,这里说的是64种元素中的部分其他元素12年没了,不是说氚没了,原文没说氚也会没) 部分半衰期长的不会衰变完,比如,碳14时间长,半衰期超过5000年(这就是我说的影响考古了)。 水的处理方法就是: 五个阶段,有沉降、吸附、物理过滤这些。 这个系统叫做ALPS。 这些产生的废物未来怎么处理,还没说,日本说以后会说。 说这个工艺可以去掉64种放射元素的62种,两种去不掉,碳14和氚。 多余的科普我不说了,这俩影响不大,大家都有论证。 引用了一个英国科学家Jim Smith的说法,这个人是支持排放的,他认为: 1. 风险约等于0; 2. 把水留在原地更危险,比如再地震或者台风了,岂不是一下子全出来了。 (我插一嘴,日本说连续排放30年,不知道这三十年他们要怎么防震防台风,这具备一定危险性) 水产品有没有问题? 韩国:表示担心,担心会出现“意料之外的冲击”,这个结论是他们5月派了个代表团做出来的; 美国国家海洋实验室协会:反对排海,认为:缺乏足够和准确的科学数据支撑日本说要达到的安全。 菲律宾:让日本不要排海。 夏威夷大学有个海洋生物学家罗伯特·里士满反对意见较大。 这个人,参加了太平洋岛屿的论坛小组,是5个科学家之一。 这个论坛是18个太平洋国家的官方组织,小组就是研究福岛的。 里士满参与审查了东电和日本官方的数据,参观了福岛核电站,但关于氚和碳14依然认为可能有问题。 里士满认为:原则上氚的浓度没问题,因为皮肤能隔绝一定辐射。 但吃了被污染的东西,体内细胞就有危险。 东电认为排水三公里内没啥人捕鱼,里士满认为大鱼吃小鱼这么食物链一级一级积累起来,有可能达不到稀释的作用。 东电还表示:他们在ALPS处理后的水里搞养殖,发现生物体内氚浓度会达到平衡,不会说越积累越多。 等生物回到正常的水里了,体内氚浓度会降低(这是针对氚会富集来说的)。 他们会继续搞养殖,进一步对比。 (对东电这一点,文章没有提到反对意见。) 这篇文章是今年6月22日发布,所以文章末尾让大家去等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 报告有别人科普,我不赘述了。 考虑到时效性问题,有些问题答案可能在原子能报告中得到了回应,这篇文章只代表6月末的观点。 上面这些人和机构的观点会不会看过原子能机构报告改了,我不知道。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为什么说福岛排放核废水,根本不需要抢盐

为什么说福岛排放核废水,根本不需要抢盐 8月24日,日本福岛核电站开始将经过ALPS处理的核废水排放入海。在中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很多人都在担心这是否又是一次核事故,而同时日本海产品被禁,也让一些人担心市面上到底哪些海鲜是安全的。 而提到海变得不安全,很多人又开始担心盐的问题:听说防核辐射需要用盐,或者是海盐是否变得不安全。 于是,网上又开始传食盐抢购。而盐业公司也特意宣称食用盐绝大部分都是陆地产,海盐只有很小一部分。 实际上,无论福岛排不排核废水,都没必要囤盐!而且福岛排不排核废水,也不影响海盐安全性! 先说防核辐射用盐这事儿。这其实是很多人对一个核事故或核战后应对措施的误解。 在核事故或核弹爆炸后经常会形成的一种放射性物质是碘131。我们平时说补碘,是指碘127,它很稳定不会衰变。碘131不一样,它会发生β衰变,半衰期大约是8天。这些其实也都不重要,你只需要记住核事故或核弹爆炸后会产生碘131就行。 我们说补碘都是为了甲状腺健康。确实,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必须要有碘。不过这其实还有另一个表现,那就是碘元素进入人体后会富集到甲状腺。碘131也是如此,如果有人不幸遭遇核事故或核爆炸,他(她)的甲状腺就会因为碘131入侵受到辐射伤害。 有没有办法应对碘131呢?有的。就是让甲状腺充满普通碘。普通碘127很稳定,当它把甲状腺给占满时,碘131就进不去了,也就能保护甲状腺。 怎么补充碘?不是用碘盐!而是用碘化钾,有专门的药片或液体。但这需要在核事故前或事故后赶紧用。一般来说成人需要用130mg的碘化钾,能保护24小时。 很多人一看,那不就是碘吗?那咱搞点盐不就行了,里面都有碘啊。 盐不能用于取代碘化钾!因为即便是加碘的盐,加碘的量是根据如何让甲状腺正常运作不至于缺碘,不是用来过饱和覆盖的,因此碘盐里面的含碘量不够阻断碘131。另外,不是所有盐都加了碘了,海盐其实就没有碘。 甚至就是碘化钾,也只有在突发事件时,公共卫生部门建议下才有必要使用,不要乱用!如今都有炒作碘化钾的,不得不说,真是什么牛鬼蛇神都有。 碘化钾只能防护碘131对甲状腺的伤害,不会防护其它放射性威胁,而且使用时间很关键,服用一个剂量后只保护24小时,所以要尽量贴近保护时间。吃多了也不会多保护,它还有副作用,因此,不要乱来! 而且福岛排放核废水,根本就没有碘131,更加没必要搞什么碘盐或碘化钾。 福岛是排放经过ALPS系统处理的核废水,ALPS能吸附过滤62种放射性元素,碘131就是其中之一。福岛排放的核废水,放射性主要来自氚,而碘131在内的其它各种放射性元素都在可以忽略不计的范围内,相关检测数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网站上都有。 而且排放前,这些氚提供了绝大多数放射性的核废水还会经过100倍以上的稀释,让氚也在排放标准之下。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因为核废水导致碘131摄入过量吗?! 有些人可能会说了,我抢盐不是为了补碘防护核辐射,而是担心以后海里的一切都不安全了。你看,以后的海盐哪还敢买啊。 当然,根据盐业公司的公告,国内海盐只有食用盐的10%。是不是就意味着大家只有10%的概率吃到受福岛影响的盐呢? 不是!无论是哪里产的盐都不会受福岛影响! 盐的绝大部分成分都是氯化钠,无论哪种盐都是如此。你以为核事故后,海盐里就有碘131了吗?不会!海盐是没有碘的。任何碘盐里的碘都需要另外添加。 现在对福岛核废水排放的担忧,是出于这些废水还是具有一定的放射性,主要来自氚,那么这些氚会不会对海洋环境造成影响。氚是什么?氢的同位素,所以福岛核废水实质就是那些水里有一定量的氚水。食盐可能受氚水影响吗?都提炼成氯化钠了,哪来的氚啊。 而且要注意,自然界任何水里都有很小一部分是氚水,不是说有氚就是多大的事儿,关键是量有多少。 在IAEA的建议下,福岛核电站排放核废水过程中的放射性检测数据都可以实时查看,像IAEA和东电的网站上都有 (图) 8月24日实际排放时,稀释后排放入海的核废水中氚放射量只有206 Bq/L。而原定的上限是1500,WHO饮用水的氚上限是1万。 这样的放射量能否对环境造成影响,全世界可以继续争论。但要说海盐会受到影响,这恐怕超出了科学现实。

封面图片

#日本 #核废水 将在排放240天后到达中国沿海,计划17天排放7800吨,在未来30年内向海洋排放约125万吨。

#日本 #核废水 将在排放240天后到达中国沿海,计划17天排放7800吨,在未来30年内向海洋排放约125万吨。 这些水中含有氚等放射性物质,虽然日本声称已经通过先进液体处理系统(ALPS)去除了大部分放射性元素,但仍有部分残留,并且无法去除氚。氚是一种重氢同位素,具有较低的放射性和较长的半衰期(12.3年)。氚可以与氧结合形成氚水(T2O),进入生物体内后,会对细胞和DNA造成损伤,增加癌症和遗传病的风险。

封面图片

中国各个核电站放射性核素年累计排放总量。日本福岛核废水每年排放的氚的量预计2.2x10^13 Bq,中国大亚湾核电站排放海里的氚

中国各个核电站放射性核素年累计排放总量。日本福岛核废水每年排放的氚的量预计2.2x10^13 Bq,中国大亚湾核电站排放海里的氚为4.96x10^13 Bq。日本福岛核废水每年排放的碳14的量预计2x10^9 Bq,中国大亚湾核电站排放海里的碳14为1.85 × 10^10 Bq。大亚湾核电站还有排放海里的其他核素8.63x10^7 Bq。

封面图片

科学家揭开北极湿地甲烷排放量激增之谜

科学家揭开北极湿地甲烷排放量激增之谜 畜牧业和化石燃料生产每年向大气中排放数吨甲烷,其作用已被充分研究。尽管不确定性更大,但量化自然湿地的排放量对于预测气候变化非常重要。科学家们预计,湿地甲烷排放量正在上升,因为北方地区和北极地区生态系统的气温正在以大约全球平均气温四倍的速度上升,但是很难说上升了多少,因为在这些广阔且经常被水淹没的环境中监测排放量一直非常困难直到现在。伯克利实验室研究科学家、资深作者朱清(音译)与伯克利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袁坤晓佳(音译)解释说:"北方和北极环境富含碳,容易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本周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上的一篇论文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方法。""气温升高会增加微生物活动和植被生长,"朱清说,"这与甲烷等气体的排放有关。通过了解甲烷的自然来源是如何变化的,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监测温室气体,让科学家们了解当前和未来的气候变化状况。通过更准确地了解湿地在全球气候系统中发挥的作用,以及湿地甲烷排放量的增加方式和速度,这项研究可以提供一个科学基线,帮助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高纬度湿地:量化甲烷排放量及其变化情况尽管甲烷在大气中停留的时间远远少于二氧化碳(10 年对 300 年),但甲烷的分子结构使其使大气变暖的能力是二氧化碳的 30 倍。气温升高不仅会增强饱和土壤中甲烷释放微生物的活动,而且还会增加水渍土壤的面积,因为冰冻的土壤会解冻,更多的降水会以雨水而不是雪水的形式降下,这些微生物会在水渍土壤中茁壮成长。这就是为什么科学家们预计这些高纬度地区的甲烷排放量会增加,以及为什么迫切需要更准确地量化甲烷。出版物中的地图,显示了北极和北方地区湿地甲烷热点的具体位置和面积。资料来源:伯克利实验室测量温室气体释放的最常见方法是在一个室内的固定位置捕捉土壤中释放的气体,让它们在一定时间内积累。另一种方法是更自主的数米高的涡度协方差塔,它可以在生态系统的大片区域内通常是在湿地等难以到达的地方持续测量土壤、植物和大气之间的温室气体交换。伯克利实验室的研究团队结合使用这两种方法获得的数据,分析了北极-北方地区各湿地超过 307 年的甲烷排放数据,从而更好地了解了影响数百英亩土地和数分钟至数十年内甲烷排放的各种因素。研究小组发现,从 2002 年到 2021 年,这些地区的湿地平均每年释放 20 太克(teragrams)甲烷,相当于约 55 座帝国大厦的重量。他们还发现,自 2002 年以来,排放量增加了约 9%。此外,研究人员还考虑了北极和北方地区的两个"热点"地区,与周围环境相比,这两个地区的单位面积甲烷排放量要高得多。他们发现,大约一半的年均排放量来自这些热点地区,这有助于为缓解工作和未来的测量提供信息并确定目标。影响湿地排放的环境因素研究人员还调查了甲烷排放量增加的环境因素,发现有两个主要驱动因素:温度和植物生产力。气温升高会增加微生物的活动;当气温升高时无论是由于气候变化造成的平均气温升高,还是由于气候变异造成的某些特定年份的气温升高,都会在这一过程中释放出更多的甲烷。研究小组发现,温度是控制北极-北方生态系统湿地排放及其变化的主要因素。这可能会导致气候反馈,即微生物活动增加所产生的甲烷排放会提高大气温度,从而导致更多的甲烷排放,如此循环。植物生产力越高,土壤中的碳含量就越高,从而促进甲烷微生物的繁殖。研究人员发现,当植物的生产力更高、更活跃,释放出有助于微生物生长的基质时,湿地的甲烷排放量就会增加。研究小组还发现,湿地甲烷排放量最高的 2016 年也是高纬度地区自 1950 年以来最温暖的一年。由于甲烷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很短,因此可以相对较快地减少和清除,"朱解释说。"通过更准确地了解湿地在全球气候系统中发挥的作用,以及湿地甲烷排放量的增加方式和速度,这项研究可以提供一个科学基线,帮助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科学家关注黄石公园旅游业带来的十亿公斤级排放危机

科学家关注黄石公园旅游业带来的十亿公斤级排放危机 昆尼自然资源学院(Quinney College of Natural Resources)和户外休闲与旅游研究所(Institute of Outdoor Recreation and Tourism)的最新研究对这样一个地方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进行了案例研究,以计算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每年因游览公园而直接增加的碳排放量。环境与社会学系的艾米莉-威尔金斯和乔丹-史密斯及其同事利用现有数据,统计了黄石国家公园一年的游客量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据他们估计,到该公园游玩的游客每年产生的碳排放量略高于一百万吨,平均每位游客产生 479 公斤的碳排放量(大约相当于一架三角钢琴的重量)。这些排放物大部分发生在游客看到间歇泉或游荡的狼群之前。往返于公园入口处的旅行产生的排放量几乎占总排放量的 90%。另外 5% 来自游客在公园范围内的移动,4% 来自过夜住宿。仅有 1% 来自游客中心、博物馆、商店和餐馆等公园运营活动。在黄石公园游览的游客中,乘坐飞机的游客仅占三分之一,但这些特殊行程的排放量却占公园外交通排放量的 72%。游客走在黄石国家公园大棱镜泉的木板路上。图片来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目前在美国地质调查局工作的威尔金斯说:"随着旅游业探索减少碳影响的战略,这可能是一个低垂的果实。未来鼓励更多游客来自附近地区而非欧洲或亚洲,或者鼓励自驾游而非乘飞机的活动,都有可能对减少这些排放数字产生巨大影响。"不过,黄石国家公园的碳核算似乎仍处于亏损状态。"有趣的是,公园边界内的生态系统每年从大气中吸收约 150 万吨碳,"史密斯说。"因此,即使考虑到旅游业的重大影响,该系统作为碳汇也有净效益。"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对于游客人数较多的小型公园来说,情况并非如此。史密斯说,这种计算国家公园旅游业碳影响的新方法旨在适用于其他公园和保护区,以帮助决策者评估潜在减排战略的有效性。旅游业在全球碳排放总量中的地位不容小觑。据统计,旅游业占全球年碳排放量的 8%,而美国则赢得了旅游业碳足迹全球最高的殊荣。预计这一数字还将增长。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作者的说法,这项研究并不是一项全面的政策分析。生态旅游还有其他的成本和效益,但在这项研究中没有考虑到。例如,虽然旅游业对全球碳排放的贡献很大,但在黄石公园等地的积极体验和教育有可能带来间接的环境效益,例如鼓励人们在家乡采取环保行为。"我们确实需要就旅游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开展更多研究,"威尔金斯说。"这些课题都会对经济和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管理者和决策者需要一个更全面的视角,来看待公园旅游业是如何对脆弱的全球气候系统产生影响的。"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福岛核泄漏产生64种放射性核素(其实经过12年衰变就剩28种) ,ALPS系统可去除62种,剩下碳14和氚。废水中碳14很少,只

福岛核泄漏产生64种放射性核素(其实经过12年衰变就剩28种) ,ALPS系统可去除62种,剩下碳14和氚。废水中碳14很少,只是限值的2%,稀释后更可忽略不计(大气中本来就有碳14)。需要重点监测的是氚。氚的排放限值是60000 Bq/l,饮用水的限值是10000,计划稀释到1500以下,第一天测得废水中氚的强度为207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