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蒋凡,突破阿里红线的男人》人物稿已经在写了,大家轻点催更。

#内幕消息 这篇《蒋凡,突破阿里红线的男人》人物稿已经在写了,大家轻点催更。 关于蒋凡的很多信息被阿里洗的很厉害,加上近期他又回归阿里合伙人行列,腾讯、虎嗅、远川研究所等知名商业财经媒体都开始发通稿,拿钱办事,能理解,但是对于还原蒋凡本人是有很大影响的。 就我收集到的资料显示,总感觉阿里在可以包装他,捧得很高,让人们以为他是一位“天才”“完人”,但实际上他的一些事迹、身份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绝大多数人根本不清楚。 就从他当初私自把友盟卖给阿里,都没给李开复打招呼这个事情上来说,他对于李开复就有亏欠。 我还是更希望把这个人很多真实的一面还原出来。当然,文章发出来肯定还会被公关,我早已习惯,百度、知乎的投诉我都接到过很多次了,爱咋咋地,就是倔强。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每次阿里出现重大公关事件,我朋友圈的阿里人就集体失声,不发表任何意见,蒋凡事件,马爸爸说错话事件,还有这次阿里客户性侵阿里员工事

每次阿里出现重大公关事件,我朋友圈的阿里人就集体失声,不发表任何意见,蒋凡事件,马爸爸说错话事件,还有这次阿里客户性侵阿里员工事件。不过当阿里发年报,双十一的时候他们都光速出来了。早在蒋凡事件的时候就有阿里九年陈的高P跟我私下探讨过我对这件事的看法,我说如果按照阿里的传统价值观,蒋凡应该被开除,但是从目前的态势来看,他一时半会不会受到太大影响,而且未来可能还会回归合伙人行列,毕竟马云对蒋凡寄予 #抽屉IT

封面图片

【阿里变阵:CEO 张勇和他的四位分管大总裁】蒋凡从大淘宝被调至负责国际业务,在不少人看来这是被边缘的表现,但对蒋凡来说并没有那

【阿里变阵:CEO 张勇和他的四位分管大总裁】蒋凡从大淘宝被调至负责国际业务,在不少人看来这是被边缘的表现,但对蒋凡来说并没有那么糟。首先他升职了,从过去的副总裁变为分管大总裁;其次海外是新市场,更容易做出业绩,而大淘宝是成熟业务且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处于守江山而非打江山的阶段。 #抽屉IT

封面图片

【蒋凡重整阿里全球业务,速卖通没能抓住的十年】蒋凡上任后将跨境业务相关的所有团队统一到速卖通,交由原淘宝行业负责人张凯夫统一管理

【蒋凡重整阿里全球业务,速卖通没能抓住的十年】蒋凡上任后将跨境业务相关的所有团队统一到速卖通,交由原淘宝行业负责人张凯夫统一管理。由 Lazada 统一主导全球各市场的本地化电商运营。相应的,部分速卖通在欧洲的本地化团队已经转给了 Lazada。 #抽屉IT

封面图片

【蒋凡“杀回”阿里核心层】本次财报的最大亮点是,阿里巴巴集团透露了改革计划的新进展:云智能集团将从阿里巴巴集团完全分拆独立走向上

【蒋凡“杀回”阿里核心层】本次财报的最大亮点是,阿里巴巴集团透露了改革计划的新进展:云智能集团将从阿里巴巴集团完全分拆独立走向上市,菜鸟、盒马启动上市计划,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启动外部融资,六大业务集团正式成立董事会。 #抽屉IT

封面图片

看了《人物》这篇讲“脑机接口治抑郁症”的文章,写了很多微妙的东西。

看了《人物》这篇讲“脑机接口治抑郁症”的文章,写了很多微妙的东西。 首先,和很多人一样,本能地会有伦理发问,这样做好不好。读了文章里面说的,目标不是要“治”或者“控制人的感受”,而是“有效减少重症抑郁带来的巨大痛苦”,从这个角度看,至少这个层面的应用,大的局面是善的,也很有必要的。 但从这里出发,文章没说的,是这种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等等,处在整个照护环境里的哪一环?精神疾患,从初级医疗、低门槛日常诊疗、行为改善,社会支持,对于病人的体恤和关怀等等,缺一不可。实在不行,才做手术。需要避免的,是其它环都失灵了,不得不靠这一环,最后发展成无论如何先动刀子再说。 或者说,一个技术会不会被“曲解”,是由其社会网络形塑的,在一个将精神治疗作为“矫正手段”的社会,没有杨永信,也有朱永信。如果一个社会没有能够去关怀、包容抑郁病人,去理解精神疾患的社会根源,只把它们当作脑子坏掉的人,我觉得这种技术就会被带偏。 最后,是人机伦理的问题:靠机器产生的感受还是真实的感受吗?文中有非常有意思的探讨,即在技术和药物支持下的我们,已经不存在自然和人工的绝对二元分野了,技术在这个互动中扮演什么角色、我们能多大程度上左右这种“赛博”的演化?最后谈到的那个同学说想自己控制接口参数,我觉得是个非常大胆的提法,我们是否能安全、公平、自由地,依靠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去与技术手段相处、并生出更丰富的感受和经验?我觉得可能会有那么一天的。

封面图片

《阿里本地生活的颓废往事》

#内幕消息 《阿里本地生活的颓废往事》 我是2018年在阿里口碑服务商工作做一段时间,当时的口碑在团购业务上对美团点评基本不构成任何威胁,也就是阿里人自己整天鸡血满满罢了,而且“口碑”这个名字在商家心中的认知识别度很低,很多人不知道口碑,甚至都不知道是阿里巴巴旗下的。 后来口碑的老大“程咬金”(范驰)拿到了资源,【口碑】被加到了支付宝首页最中间的Tab栏,算是获得了不小的流量优势。即便如此,依然无法撼动美团点评的团购王者地位,特别是在普通用户心中的地位。但是阿里内部一直坚持要做,因为这块流水(GMV)要是做起来还是非常可观的,所以当时全国很多一线城市有口碑的分公司。 而服务商赚的钱,也是GMV的提点,也就是做到的GMV越高,收益越高。中途还会设置很多活动奖励和补贴,以此激励服务商多开门店,多成单。 各地阿里人也在带着服务商发起着一场又一场“打峰值”运动,也就是周末的时候去门店驻守,让用户选择在口碑团购然后到店核销,整个城市冲GMV的峰值流水。 故事就在这个背景下展开了。 热血的小二带不动服务商老板 为什么服务商老板要加入口碑服务商行列?想做团购业务?根本原因无非是搞钱,赤裸裸地搞钱。但是有一个很严重的冲突就是,他们很多人就想直来直去地知道怎么做事,不想听阿里那一套一套的说辞,对于所谓的阿里文化和阿里土话,他们一直很挠头。 土话是真的土,所以很多人不想听,特别是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早就腻了。我经常看到一些阿里的小二,说是来辅助老板的,一呆一上午,对着数据后台各种分析总结,然后各种献言献策,结果到了下次开周会的时候再看报表,好像没什么变化,自己说了一大堆的金玉良言,到最后是对牛弹琴。 老板想赚钱的心一直没有变,怎奈何他没有办法自己一家一家门店去BD,自己去做客情,更多的还得是仰仗下面的BD去做这些基础的事情。可是这些人员骨子里的文化可不是你阿里巴巴给熏陶出来的,人家就是出来赚钱,心里也没有装那么多大道理,想要感化他们,很难。况且,阿里小二的月薪是服务商小二的好几倍,他没有理由理解你要完成指标的决心,因为双方从骨子里就不是一路人。 我记得曾经有一次打峰值的前夕,负责这块业务的北方大区副总经理从北京过来做战前动员。那是个夏天,他戴着眼镜,穿着白T,人比较文静,说话也比较和蔼,跟我平时接触的那些鸡血满满的阿里人看起来很不一样。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