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年多的锻炼,我终于不再怯于跟「硅谷/常青藤 AI 创业者们」沟通了。
经过一年多的锻炼,我终于不再怯于跟「硅谷/常青藤 AI 创业者们」沟通了。
过去的几年,我一直有个心结:
那就是,跟这帮背景好的人比,我在学校成绩不如人家,出来也混得不如人家。 再加上本身就内向,又不懂技术,所以很担心对方会看不起自己。
于是,每次跟他们沟通,我都特别紧张,时刻担心自己表现不好。
1、
毕业的前些年,确实混得贼不好。早期报名群响的时候,填完报名表,都没人愿意联系我。
现在仍然混得也不好,比如今晚聊的那位硅谷创业者,虽然跟我同一年从同一所学校毕业,但人家出完国就进了世界级大厂,干的都是影响几亿人的工作。几年前出来创业,已经融了不少钱。
不过,还是能跟他们聊得比较开心的。
原因在于,我也终于可以给他们提供点增量信息了(也就是,他们之前没听过,但确实会感兴趣的信息)。
最近一年多聊下来,发现我最能勾起他们兴趣的增量信息,一共分两种:水下信息和下沉市场。
2、水下信息
“水下”,是跟“水上”相对应的,所谓“水上信息”就是大家通过公开渠道可以搜索到的,比如各家大厂的产品或新闻。
所以,“水下信息”就是市面上搜不到的一些信息。它们真实发生过且影响过不少的人,但只在一些小圈子流传。比方说,某些国内真正赚到钱的“AI 团队”的生意模式。
“水下”,并不意味着上不得台面,更多属于闷声赚钱类型。赚钱的人,不一定愿意分享出来;外面的人,乍一看觉得不是多么高大上。
例如早期的微商,人家微信生态做得好,确实能提一辆车,但正经人都看不上,只在微商和流量玩家的小圈子里流传。
等到公域流量没有红利了,各家大厂也开始学微商的搞法,顺便搞造了个高大上的概念“私域流量”。
3、下沉市场
下沉市场的信息,又至少可以分两类。
第一类是二三线以下城市的消费者的情况,比如短剧的核心受众。这类他们可能懂一些,但知道的肯定没我多。
因为我本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出来的,又在 58 同城跟乡镇一级的代理们打过一年多的交道,更有切身体会。
第二类则是草根的创业者,他们不奢求融资,不玩高大上,更不会一上来就要造平台。
比如聊创作者经济,今晚的这位非草根的硅谷 AI 创业者,更多会是从平台的角度去分析,有很多基于 web3 的洞察,甚至会带入马化腾等巨头老板的视角。
但我更多会补充真实抖音草根创业者的做法,比方说早在 2020 年他们就不再盲目准求流量,而是争取来的第一个粉丝就会付费。
4、最后的话
在他们还可以聊梦想、谈高科技的时候,看到我还聊这么“LOW”的内容,他们多多少少会觉得高出我一头。
高就高吧,反正我不乐意参与这帮人的鄙视链游戏。因为我确实玩不过,也从来没玩过过。
随着融资越来越难,市场对创业者造血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在这种时候,某些踏踏实实独立面向市场的能力,也未尝不是他们所缺失的。而这,也正是我得以跟他们平等交流的底气之一。
此外,对某一个事物的热爱,也是不会受鄙视链的影响的。无论彼此处于所谓鄙视链的哪个环节,只要是有共同的热爱,总是能找到畅聊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