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物短缺危机中国新冠防控政策突然松动导致疫情蔓延,感染人数上升。从而引起各地医疗用品及药品供应得不足问题。

中国药物短缺危机 中国新冠防控政策突然松动导致疫情蔓延,感染人数上升。从而引起各地医疗用品及药品供应得不足问题。 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药出现了抢购现象,且一药难求。不少地区同时也出现了药品大幅涨价的情景,有些地方布洛芬涨价达三倍多。 同时,上市公司亨迪药业因微博话题#卖退烧药45天赚近60亿# 登上热搜。 但从中央到地方,中国大大小小各类媒体选择传递“正能量”,聚焦药物紧缺下民众之间的相互帮助。相关话题引起网民愤怒。 #药物 #清零 原文链接 《财经大健康》 《新京报》 《纽约时报中文网》 《美国之音中文网》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海外华人札记 中国突然放弃“清零”,民众在缺乏更有效疫苗、足够药物和正确疫情防治知识的情况下面对席卷全国的感染潮,老人和弱势群

#海外华人札记 中国突然放弃“清零”,民众在缺乏更有效疫苗、足够药物和正确疫情防治知识的情况下面对席卷全国的感染潮,老人和弱势群体被推入险境。 从抢购退烧药到抢购新冠口服药Paxlovid,在在政府治理缺位的情况下,人们只能基于有限甚至可能错误的信息自救。

封面图片

腾讯出行的这个药物互助公益平台因为做得仓促,隐私保护方面做得不够完善,送药人电话地址身份证全部实名得清清楚楚,取药人找上门来倒是

腾讯出行的这个药物互助公益平台因为做得仓促,隐私保护方面做得不够完善,送药人电话地址身份证全部实名得清清楚楚,取药人找上门来倒是可以连电话甚至姓什么都可以不给一个。 一些应该有的安全提示这个平台也没有,比如双方请尽量选择无接触取药(隐私保护不说,哪怕是出于减少传播风险的考虑,这也是必要的),比如最好提供药品使用说明规避用药风险(比如我会发药品说明书给对方,用药剂量和禁忌都会给出,万一对方拿退烧药下酒或者是不能吃布洛芬的人群,出了什么事,我这边已经事先告知尽了义务,责任追不到我身上)。 虽然不论男女,只要确实是高烧急需,我都会给药而且不止只给四粒,给出的一百多粒药虽然样本小了点,但实打实的观察结果是,求药的女性普遍更有礼貌和素质更高,沟通过程更愉快。无论是事后答谢还是追着给我塞礼物的,无一例外全都是女性。 我以为上海已经是中国男性家务参与率比较高的地方了,没想到求药的人里女性还是主要的家庭照料者角色,电话打过来时问及病患情况,最后还是得换成女性接听才把需求讲清楚。 我运气大概还不错,没碰到新闻里会踹门骂人去死的男性求药者这种极端案例。但是没礼貌的确实都是男性,比如而有些男性求助者在我送出药后就没任何下文了,还要我问药有没有丢,才告知“收到药了谢谢”。女性求助者则全部都没有这种情况。我遇到最糟心的例子,是有人根本没生病,通过这个平台找过来,想免费囤药。没错是男性。 当然,男性求药者里也有不错的人。比如有一个突然留言说谢谢我但自己退烧成功不要药了,不想占用资源,请我留给其他需要的人。这么有道德的高素质男性同胞真是令人印象深刻,已经达到遇到的女性求助者的平均素质水平了。

封面图片

中国医疗系统面临压力胡锡进在微博提到北京出现了发热门诊看病的紧张和相关药物购买的困难,并表示市的医疗挤兑已经到来,但他同时指出远

中国医疗系统面临压力 胡锡进在微博提到北京出现了发热门诊看病的紧张和相关药物购买的困难,并表示北京市的医疗挤兑已经到来,但他同时指出远没有达到“人道主义灾难”的程度。 中媒和港媒都有报道,中国多地出现求诊难,购药难的现象。目前最难买的药品之一是布洛芬,有媒体报道黄桃罐头都出现断货。 BBC报道,中国目前的医疗系统面临的巨大压力,受访教授表示有新冠阳性的医护人员被要求在医院工作。 为减轻医院压力,中国国务院发布《通知》,允许医生线上为居家隔离患者和发热患者开处方,是首次允许互联网医疗平台在患者没有线下就医的情况下,为患者提供在线处方服务。 #解封 原文链接 《胡锡进》 《中国经济网》 《香港01》 《BBC》 《新京报》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