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的方法》作者: [美]墨磊宁 / [加]雷勤风

《研究的方法》 作者: [美]墨磊宁 / [加]雷勤风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品方: 得到图书 原作名: WHERE RESEARCH BEGINS 译者: 叶塑 出版年: 2023-9-20 页数: 308 你是否曾经面临以下这些情境? 1. 同学都开始做调研了,我还不知道该写什么。 2. 好不容易想出个选题,导师却说不行,让重选。 3. 开题报告写到第三稿,又被导师驳回了。 4. 看了几百篇文献,很吃力地写出一篇论文,但最后也不知道自己写了什么,写的有什么意义。 …… 很多书都在告诉你该如何做研究,却通常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到底该研究什么? 这本《研究的方法》解决了每位研究者都要面临的两个挑战:我该如何找到一个真正的问题一个与我切身相关、真正重要的问题?在找到它之后,我又该如何设计我的研究项目,也就是我的选题,让它对我、对全世界都有意义? 本书将通过一系列简单巧妙的练习和真实的研究案例,用轻松通俗的语言,带你以正确的方式找到一个有价值的研究项目。它不像一本书,而更像一本工作手册。你只需要按照手册里的指南一步步操作,当所有步骤全都完成的那一刻,你会发现,你不光找到了一个合适的项目,还在不经意间拥有了论文的第一稿。 #研究 #方法 #科普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艺术史的艺术》作者: [美]唐纳德•普雷齐奥西(Donald Preziosi)

《艺术史的艺术》 作者: [美]唐纳德•普雷齐奥西(Donald Preziosi)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副标题: 批评读本 原作名: The Art of Art History: A Critical Anthology 译者: 易英 / 王春辰 / 彭筠 / 等 出版年: 201 艺术史研究于何处起源? 它与艺术的关系如何? 两百年间,艺术史研究的目标和方法经历了怎样的改变? 从古典时期起,艺术的历史就不断被书写及重写。历史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及人类学家纷纷在这一领域发声,改变了我们对于“艺术史是什么及将会是什么”的看法。 本书选介了艺术史研究 领域迄今为止最具开创性与影响力的35篇批评文章,分为九章,每章聚焦一个艺术史研究议题:美学、风格、作为艺术的历史、图像与符号、性别、现代与后现代、解构主义、博物馆学,并配以74幅相关作品图片。从古典理论到现代主义,从康德到福柯,从现代艺术史与科学考古学创始人温克尔曼到当代艺术史学大师级人物贡布里希。35位学术巨擘及艺术家,帮助读者从第一手资料了解艺术史的发展脉络。编者普雷齐奥西教授为每个主题均撰写导言,以批判性的阐述,为读者提供背景信息与参考书目。 #艺术 #历史 #艺术史

封面图片

《“社会”的发现》作者: 承红磊

《“社会”的发现》 作者: 承红磊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大学问 副标题: 晚清民初“社会”概念研究 出版年: 2023-10 页数: 388 一部研究“社会”概念兴起和广泛运用的思想史著作。以“社会”概念的产生及知识分子对它的使用、理解为切入,考察近代中国的思想变迁,呈现晚清民初各种思想和潮流的角力、争持和交替。大学问出品 梁元生、黄兴涛、潘光哲、张仲民等学术名家一致推荐,研究“社会”概念兴起和广泛运用的首部系统专著。 内容简介 本书是研究“社会”概念兴起和广泛运用的首部系统专著。作者从词汇史和概念史切入,爬梳了“社会”这一词语由西方引介到中国,并且逐步普及的过程。全书研究视角独特,方法创新,以“社会”这一微细的单一概念为基础,将清末报刊和著作中使用“社会”一词的频次进行量化分析,材料丰富,论证周详,揭示了“社会”逐渐取代“群”“人群”等词的原因。同时,作者并不只聚焦于词语的考证和论述,而是以“社会”一词为切入,再现了严复、梁启超等近代学人对“社会”概念的讨论,呈现晚清民初各种思想和潮流的角力、争持和交替。 #社会 #概念 #历史 #文化

封面图片

《我为什么要听你的》作者: [法] 伊莎贝尔·娜扎雷-阿加 著 / [法]索菲·兰布达 绘

《我为什么要听你的》 作者: [法] 伊莎贝尔·娜扎雷-阿加 著 / [法]索菲·兰布达 绘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品方: 智元微库 OPEN MIND 副标题: 如何与强势的人相处 原作名: LES MANIPULATEURS SONT PARMI NOUS 译者: 胡婧 出版年: 2022-9-15 页数: 208 畅销全球20年特制图文版,第4次修订! 如何对付那些平时让你受委屈、让你明明很难受又找不到理由反驳对方的人?以及勉强你、强迫你的人? 在亲戚、友情、爱情、职场关系中,夺回你的主动权! ◆ 内容简介 ◆ 为什么与某些人相处会累、焦虑、压抑、委屈、悲伤,甚至有种难以言说的不舒服? 有这样一类人,他们能够巧妙地利用一些技巧,打着为了你好的旗号,潜移默化地影响你,使你按照他们的意愿行事,而这种过程常常发生得很隐匿。 与这类人相处时,我们可能会在本该拒绝的时候说了Yes,在争取自己应得利益时却感到内疚,在表达合理不满时却充满恐惧,甚至频繁地自我怀疑、患得患失。 这类人通常表现得很强势,但更多情况下,他们会带戴着各种各样的面具,让你难以识别却总会感到与他们相处时被影响和支配。 那么,该如何识别并学会与这类人相处?该如何夺回人生的自主权? 本书有你想要的答案。 #心理 #社交 #亲情 #友情 #爱情 #图文

封面图片

《女人的事》作者: [美] 梅根·斯塔克

《女人的事》 作者: [美] 梅根·斯塔克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原作名: Women's Work: A Reckoning with Work and Home 译者: 詹涓 出版年: 2023-8 页数: 432 当战地记者成为母亲,家是新的战场: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私人战事,也是所有女性面对的现实 “无论你是什么样的女性,总会有那么一刻,你仍然只是一个女人。” 上千个日日夜夜,与中国“阿姨”和印度女佣的攻心与交心,在微小家庭内部照见巨大的世界格差 一次对家务分工的有力追问,看见看不见的家政女工和无偿劳动,“女人的事”应由女人定义 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决选作家,《纽约时报》年度推荐图书,《卫报》《华盛顿邮报》一致推荐 ◎ 内容简介 在你们家,谁做饭,谁照顾孩子,谁刷马桶? 你如何走向外面的世界?如果你在外工作,谁在家里呢? 无论你是什么样的女性,总会有那么一刻,你仍然只是一个女人。 女性的日常生活被怀孕、流产、婚礼、家庭暴力、葬礼、生病的孩子和学费打碎。我的,你的,全世界女人的那些事情。 家务就是一切。这种无处不在的生理需求,一直阻碍着女性的发展,让女性保持缄默。 这个故事关于每个成为母亲后依然想要自食其力的女人。同样的故事在全世界重复发生。 我听得到你。我看得到你。我理解你。 #女性 #母亲 #非虚构 #社会 #回忆录

封面图片

《文明的经纬》作者: [美] 弗吉尼亚·波斯特雷尔

《文明的经纬》 作者: [美] 弗吉尼亚·波斯特雷尔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纺织品如何塑造世界 原作名: The Fabric of Civilization: How Textiles Made the World 译者: 张洁 出版年: 2024-5 页数: 384 《文明的经纬》是一部揭示纺织与人类文明关系的杰作,向我们展示了一件件普通布匹背后的非凡故事。丰富的图文资料使得每一页都生动有趣,作者弗吉尼亚·波斯特雷尔带领我们穿梭于丝线之间,探索纺织如何编织了人类的历史。 纺织品,一个驱动技术进步、商业繁荣、政治动态和文化交融的核心载体,显露其对文明的深远影响。从古埃及的羊毛到中国的丝绸,波斯特雷尔精妙地述说了布匹贸易如何塑造古代社会、纺织业如何推动社会革新。她通过考古、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以及亲身实践和深入访谈,为读者带来对纺织历史的全新认识。这本书不仅是对过去文明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纺织科技的期待。 #历史 #文明 #纺织品 #贸易

封面图片

《风痕》作者: 潘绥铭

《风痕》 作者: 潘绥铭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我与性社会学互构 出版年: 2023-9 页数: 396 性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短而且研究人员少,但是,它研究的却是人类生活中发生最频繁、体验最深刻、意义最广泛的重大活动之一。人类智慧数千年来对于自身的几乎一切认识和争论,都可以在“性”这里得到集中的体现:精神与肉体、个人与社会、美与丑、生命与死亡,等等,不一而足。不妨说,“性”是研究人类的最佳切入点之一。 然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大众对于性社会学普遍存在误解,就是把它混同于“黄”或者“求医问药”,即使在学术界,非本专业的师生也往往认为:性社会学很有意思,但是不重要,尤其是学术价值有限。本书所呈现的研究成果,能够促使大众知道这是一门学问,而且很有用。作者用这些在经典社会学领域中也顶天立地的创新成果,来推广性社会学的学术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的学术研究回顾,以他从1981年开始的经历与心路为线索,详细介绍了性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及取得的成果。其纵向描述,以作者投入某项研究的年头为序(他几乎全都是第一个投入该研究的);横向描述,则以性社会学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为线索(作者几乎涉及一切方面)。也就是说,通过作者一个人的经历,反映出了中国性社会学这个学科的发展脉络和全貌。 #社会学 #研究 #学术 #历史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