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群中的蚂蚁》作者: [美]苏迦塔·基达拉

《象群中的蚂蚁》 作者: [美]苏迦塔·基达拉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 楚尘文化 副标题: 一个不可接触者家庭与现代印度的形成 原作名: Ants Among Elephants: An Untouchable Family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India 译者: 杨怡爽 出版年: 2021-9-10 页数: 432 苏迦塔·基达拉出生于一个不可接触者(俗称”贱民”)家庭。虽然绝大多数不可接触者都是文盲,但她的祖父辈在20世纪30年代接受了加拿大传教士的教育,这使得基达拉具有了能进入精英学校学习并最终移居美国的条件。直到那时,她才意识到自己的家族史是多么的不平凡然而又多么的典型。 她决心揭开那段历史的真相,让那些改变了印度社会与政治的力量浮出水面。通过她母亲、舅舅和朋友们的口述,讲述这一个不可接触者家庭努力活着的故事…… 一部印度的不可接触者家庭的口述史,一部印度底层种姓的革命史诗:兄长成为印共领导人;二哥也参与了运动;小妹接受了高等教育,却仍囿于印度女性的宿命一个最低种姓家庭对命运的抗争,激起现代印度政治与社会的狂澜,为每个读者打开认识当代印度的一扇门:无处不在的种姓歧视,无尽的苦难,与无穷的抗争。 出身、成长于天堑般的种姓隔离与歧视之中,仍怀抱平等而生的尊严与力量。 #历史 #文化 #政治 #阶级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象群中的蚂蚁 ([美]苏迦塔·基达拉).epub

封面图片

《骄傲之塔》作者: [美] 巴巴拉·W.塔奇曼

《骄傲之塔》 作者: [美] 巴巴拉·W.塔奇曼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 三辉图书 副标题: 战前世界的肖像,1890-1914 原作名: The Proud Tower: A Portrait of the World Before the War, 1890-1914 译者: 陈丹丹 出版年: 2016-4 页数: 572 “一战”前世界众生的荣辱与挣扎,普利策奖两度获奖历史作家塔奇曼自己最钟爱的作品。 - 【内容简介】 塔奇曼在这部作品中将视线集中于“一战”爆发前25年的西方社会,以艺术家般的手法再现了彼时的思潮与理想,遽变与纷争:“八月炮火”轰响之前,英国的贵族世界开始倾塌,权力转向新的阶层,热血的无政府主义者畅想着一个和谐世界,帝国主义情绪爬上新大陆,美国海军悄然崛起,德雷福斯事件掀起一场法国人内部的激烈对峙,施特劳斯的音乐与尼采的思想影响着德国……在繁荣的表象之下,旧世界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 【编辑推荐】 ◎普利策奖两度获奖历史作家塔奇曼笔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美世界,不同于其他分析“一战”成因的著作,塔奇曼在这本书中仅力求将战前世界面貌栩栩如生地重现在其笔下,究竟世界大战的原因如何,读者们可以在文字中细细品味和琢磨。 ◎两度普利策奖获奖作家、备受费正清、约翰·肯尼迪、威廉·夏伊勒推崇的历史学家巴巴拉·W·塔奇曼最钟爱的作品; ◎像艺术家一样遴选出关键的材料,以剔透、慧黠、诙谐的文字,将战前世界面貌栩栩如生地重现在其笔下; ◎塔奇曼作品系列包括:《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骄傲之塔:战前世界的肖像,1890-1914》《历史的技艺:塔奇曼论历史》《第一声礼炮:另一种视角下的美国革命》《远方之镜:动荡不安的14世纪》《愚政进行曲:从木马屠城到越南战争》。 #一战 #历史 #社会 #欧洲 #政治

封面图片

《远方之镜》作者: [美] 巴巴拉·W·塔奇曼

《远方之镜》 作者: [美] 巴巴拉·W·塔奇曼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 三辉图书 副标题: 动荡不安的14世纪 原作名: A Distant Mirror: The Calamitous 14th Century 译者: 邵文实 出版年: 2016-10 页数: 764 ◆两度普利策奖获奖历史作家巴巴拉·塔奇曼最精致的作品 ◆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深入文明与野蛮交织的中世纪欧洲 ◆忠实、完整、有趣地呈现中世纪历史的方方面面 ··· 【内容简介】 14世纪的欧洲包含了两个相互冲突的图景:这是一个属于十字军、大教堂和骑士制度的荣耀时代,也是一个堕入混乱与精神痛苦的世界。巴巴拉·W·塔奇曼从这一时期选择了一位贵族昂盖朗·德·库西作为叙事载体,借此人的人生远望中世纪的百年战争、黑死病、奢靡盛宴、雇佣兵制度、残酷税收、农民暴动和教会分裂……最终,承载着那一时代的废墟被留在这里,静观着仿如宿命的人类历史。 #历史 #政治 #社会 #十字军 #欧洲史 #欧洲

封面图片

《集体中的自由》作者孙旭

《集体中的自由》 作者孙旭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黔东南侗寨的人群关系与日常生活 出版年:2019年 本书基于历史资料、地方档案、民间文献、口述历史记忆,对贵州东南部都柳江流域九个侗族村寨构成的传统社会组织自清代中期以来的变迁做了细致而微的考察,并探讨了侗人以关系界定历史的历史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人类学田野调查,观察并理解这一区域性社会组织内部群体结合的结构性范畴、礼俗规范、人群关系和日常实践,以呈现侗人集体生活的结构化过程。最后,以该地方人群进入现代性情境中与更广阔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系的遭遇作为落脚点,阐释了传统社会组织的关系结构和社会规则如何通过人们的反思性实践,在现代变迁中延续与转型,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侗人如何因应并达至自我人生意义的实现。“ #乡村 #村寨 #传统 #文化 #集体 #社群

封面图片

《无路可逃》作者: 冯骥才

《无路可逃》 作者: 冯骥才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副标题: 19661976自我口述史 出版年: 2016-8-1 页数: 215 尽管这一切都已时过境迁,物去人非,连那个时代种种标志物都成了收藏品,但它在社会生活里和我的心里却还时隐时现,并使我不得安宁。 这一次,冯骥才讲述自己的“文革”十年 历史不是他者,它已是你生命深处的一部分 #回忆 #文革 #口述史 #历史

封面图片

《追忆阿哈纳格兰》作者: [美]理查德·怀特

《追忆阿哈纳格兰》 作者: [美]理查德·怀特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讲述一个家族的历史 原作名: Remembering Ahanagran: Storytelling in a Family's Past 译者: 于占杰 出版年: 2023-11-9 页数: 368 通过口述历史讲述家族历史的经典之作,历史与记忆的对话揭示爱尔兰裔美国人崛起的秘密。 ※华盛顿州图书奖作品 ※通过口述历史讲述家族历史的经典之作,对于口述历史、家族历史正日益发展的中国而言具有借鉴意义 ※据爱尔兰移民博物馆(EPIC)官网,美国46位总统中23位有爱尔兰血统,除了拜登,人们所熟悉的肯尼迪、尼克松、布什和奥巴马也拥有爱尔兰血统。爱尔兰裔美国人令人惊叹的政治影响力要从马铃薯饥荒与爱尔兰人大规模向美国移民的历史谈起。本书为读者提供了爱尔兰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形成政治影响力过程的一个生动的剪影。 ※历史学家探究历史与记忆的关系,讲述爱尔兰移民追寻美国梦的故事,对美国移民经验的一次深思 ※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移民女性的新机会,芝加哥的爱尔兰裔与波士顿的犹太裔跨越信仰和种族边界的婚姻 内容简介: 本书生动讲述了爱尔兰女子萨拉·沃尔什在20世纪上半叶移民美国、跨越大西洋两岸的社会边界(包括国籍、宗教信仰和阶级)的经历,是通过口述历史讲述家族历史的经典之作。作者理查德·怀特通过母亲的口述历史讲述移民追寻美国梦的故事,探究历史与记忆的关系,语言优美,融史料于叙事之中,对于口述历史、家族历史正日益发展的中国而言,具有借鉴意义。本书不只是萨拉·沃尔什的回忆录,萨拉的儿子、杰出的历史学家理查德·怀特与家族其他人进行交谈,搜集所能找到的证据,对记忆进行检视、证实和情景还原,并且多次发现,档案记录并不支持他母亲、家庭其他成员乃至他本人回忆的内容,而历史记录有时也会与真相不符,从而再现了一个比回忆更丰富、更全面、更准确和更有意义的过去。 #历史 #口述史 #家族史 #二战 #移民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