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中的自由》作者孙旭

《集体中的自由》 作者孙旭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黔东南侗寨的人群关系与日常生活 出版年:2019年 本书基于历史资料、地方档案、民间文献、口述历史记忆,对贵州东南部都柳江流域九个侗族村寨构成的传统社会组织自清代中期以来的变迁做了细致而微的考察,并探讨了侗人以关系界定历史的历史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人类学田野调查,观察并理解这一区域性社会组织内部群体结合的结构性范畴、礼俗规范、人群关系和日常实践,以呈现侗人集体生活的结构化过程。最后,以该地方人群进入现代性情境中与更广阔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系的遭遇作为落脚点,阐释了传统社会组织的关系结构和社会规则如何通过人们的反思性实践,在现代变迁中延续与转型,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侗人如何因应并达至自我人生意义的实现。“ #乡村 #村寨 #传统 #文化 #集体 #社群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城市里的陌生人》作者: [美] 张鹂

《城市里的陌生人》 作者: [美] 张鹂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中国流动人口的空间、权力与社会网络的重构 原作名: Strangers in the City 译者: 袁长庚 出版年: 2014-1 页数: 254 中国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在三十年的时间里,超过两亿中国农民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寻求务工、经商的机遇。这一现象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文化再生产。本书所展示的,是人口流动所引发的空间、社会关系重构,以及跨区域联系网络的建立。通过展现一个典型的外地人口社区北京丰台“浙江村”的发展、繁荣、拆除、重建,作者展现了后毛时代(post-Mao era)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以及私人社会空间对传统管理制度的挑战。本书挑战了“市场胜利、国家撤退”的简化论,强调要从更为复杂的日常实践和持续的变迁当中去理解当代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 #经济 #人口 #城市 #历史 #流动人口 #农民 #政治 #社会

封面图片

《中国乡村》作者: 萧公权

《中国乡村》 作者: 萧公权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副标题: 19世纪的帝国控制 译者: 张皓 / 张升 出版年: 2018-2 页数: 724 《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是萧公权先生的学术代表作之一,考察了19世纪清王朝统治中国乡村的政治体系,包括理论基础、措施和效果。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乡村地区自然的社会组织划分和基层行政体系,即村、集市、乡镇的划分,保甲和里甲的行政分配和结构特色;第二部分考察国家控制乡村的统治体系,涉及保甲监控、里甲税收、社仓等灾荒控制以及乡约等思想控制系统的设置情况;第三部分讨论乡村控制的合理性及其效果,以及乡村对它的回应。本书附录有关里甲、粮仓等制度的珍贵资料。 #乡村 #历史 #清朝 #政治 #乡镇

封面图片

《昨日之前的世界》作者: [美]贾雷德·戴蒙德

《昨日之前的世界》 作者: [美]贾雷德·戴蒙德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 阅微 副标题: 我们能从传统社会学到什么? 原作名: The World Until Yesterday 译者: 廖月娟 出版年: 2022-1 传统社会对现代社会来说意味着什么?是充满冲突和混乱的蛮夷之地,还是尽享田园生活的世外桃源?无论如何,它离我们并不遥远,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事实上,传统社会的实践要比现代国家更久远,前者在如何组织一个人类社会的问题上,已经进行了成千上万次自然实验。容易迷失于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的我们,不妨回顾人类祖先的原始生活方式,追溯那些曾经帮助人类完善自我、建立文明与有序社会的良好根基,而这就是“昨日之前的世界”。 与新几内亚传统社会长期接触的戴蒙德,通过观察、记录传统社会人们的生存环境、生活习俗、行事方式等来剖析人类社会的历史演变和未来趋势。本书从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生理学、营养学和演化生物学等角度,剖析了划分区域、解决争端、教养子女、对待老人、应对危机、宗教信仰、语言多样性、健康饮食等方面的问题。这些代表传统社会的小切面同样主宰着今日世界,因此值得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思考和借鉴。 戴蒙德在书中再次展现了他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颠覆了我们看待社会与秩序的视角,指引着我们在传统社会中寻找现代文明新脉搏。 #社会 #文学 #传统 #历史 #新几内亚 #政治 #人类学 #社会学 #语言学

封面图片

《艺术中的精神》作者: (俄罗斯) 瓦西里·康定斯基

《艺术中的精神》 作者: (俄罗斯) 瓦西里·康定斯基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Concerning the Spiritual in Art 译者: 余敏玲 出版年: 2017-7 页数: 132 滥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美术和设计运动,其基本艺术理念之一是要摒弃传统造型艺术中的物象限制,解放视觉元素,使其得以本然面貌自由构成,甚至以抽象完形的方式表达真纯的精神内涵。关于这一艺术理念的经典阐述,无疑当属现代艺术的先驱人物康定斯基(Kandinsky)亲笔所写的《艺术中的精神》一书。 康定斯基于1912年写成的《艺术中的精神》一书,是现代艺术理论的经典文献之一。该书上部探讨艺术与社会文化、艺术与人类精神的关系,以及在现代社会中艺术精神面临的危机问题。下部阐述纯粹绘画的形式和精神问题,并勾勒出现代色彩构成和平面构成的基本设想。全书虽篇幅短小,但提纲挈领,内涵深刻,为现代抽象主义艺术和设计奠定了坚实的美学基础。 #历史 #现代艺术 #设计 #康定斯基 #理论

封面图片

《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

《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 作者: 鲁西奇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新民说 出版年: 2014 王朝兴衰、社会形态演进、国家与社会互动的分析模式与阐述框架,从不同角度与层面揭示中国历史的本质与奥秘,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但都不同程度地忽略了中国历史进程的主体人。本书认为“中国历史”首先是“中国人”的历史,是千百年来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中国人”,为了生存与发展、追求美好生活,不断“适应”并“改造”其所处的环境,摸索并建立适合自身生存与发展需求的社会组织与制度,创造并不断“改进”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的历史。 区域多样性的思想方法,更着意强调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多元构成,强调中国文化的内部差异;促使我们以一种更为宏大、包容的态度,去对待在中国大历史叙述中未能占据“一席之地”的各种区域性的历史与文化,尊重诸种形式的区域特性及其文化表现形态,承认并致力于揭示其在人类文明和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价值与意义。更重要的是,将关注的目光从巍峨的殿堂转移到乡村的庙宇、集市,从“核心”转移到“边缘”,从“正统”转移到“异端”但这不是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改变,因为在“多样性”的思想方法中,朝廷的殿堂与乡村的庙宇、核心与边缘、“正统”与“异端”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同等意义的存在,是并列共存的关系,并无上、下或重要、次要之别。 对“边缘”(边缘区、边缘人群、边缘社会与边缘文化)的关注是作者这些年从事田野与研究工作最主要的倾向之一,也可以说是具有个人特点的研究路径。除了对于边缘人群、边缘社会与文化的“同情”,作者还希望在“边缘”中能看到或“找到”新因素与新的社会群体的孕育与形成的迹象或可能。所以,在田野工作中,作者强调“倾听村落边缘的微弱声音”,用“心”去理解社会边缘人群的话语; 在文献分析与运用中,作者则试图从官府、文人等主流人群留下来的文献中,去挖掘弱势的边缘群体留下来的零星记录。 #历史 #空间 #社群 #社会

封面图片

《人类进化中的宗教》作者: [美] 罗伯特·贝拉

《人类进化中的宗教》 作者: [美] 罗伯特·贝拉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从旧石器时代到轴心时代 译者: 孙尚扬 等 出版年: 2024-4-1 页数: 756 享誉世界的著名社会人类学家贝拉教授《人类进化中的宗教:从旧石器时代到轴心时代》,这是他30多年孜孜矻矻的研究结晶,也是他的人生收官之作。 罗伯特 贝拉吸收海量的生物学、人类学和历史学文献,继承自黑格尔、涂尔干和马克斯 韦伯以来的宗教研究传统,系统而博学地重构了历史中的宗教。 以距今一万年为上限,公元前第一个千年为下限,书中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人类早期文明至轴心时代的宗教演变,渐次讨论部落宗教,上古时代的宗教,以及轴心时代的以色列、古希腊、中国和古印度的宗教。 杜维明:“这本书受到了哈贝马斯、查尔斯 泰勒、汉斯 约亚斯和贝拉学生萧阳的高度赞扬。我们一致认为,这本书可能是自马克斯?韦伯以来,对宗教的历史和哲学的研究至为重要的原创性著作之一。” 著名思想家哈贝马斯评论道:“这部巨著是一位领军性的社会理论家的丰富的学术生涯的思想大丰收,他在从事这一令人讶异的项目的过程中,吸收了海量的生物学、人类学和历史学文献。贝拉首先要探寻的乃是在我们人类的自然进化中,仪式与神话的根源,随后则探寻直到轴心时代的宗教的社会演化进程。在该书的第二部分,他成功地对留存下来了的一些世界宗教甚至希腊哲学的起源做了独特的比较。在这一领域,我还没有见过与之同样雄心勃勃和包罗万象的研究。” #社会学 #人类学 #宗教 #社会 #文明 #演变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