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勇气>作者: P.蒂利希 Paul Tillich

<存在的勇气> 作者: P.蒂利希 Paul Tillich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The Courage to Be 译者: 成穷 / 王作虹 出版年: 2009-6 页数: 123 《存在的勇气》是现代社会与人名著译丛之一。什么是勇气?概言之,就是不顾非存在的威胁而对存在进行自我肯定。《存在的勇气》成书于1952年,是一本专论勇气的著作。作者之所以要选择“勇气”来作他的论题,是因为他认为这一概念能够突出地揭示出入类的处境;通过对“勇气”的深入开掘,可以把“存在-本身”(being-itself)的结构加以敞开,但这样一种勇气,正如作者所说,已经超出了伦理学的范畴而进入了本体论的领域。 #社会 #伦理 #伦理学 #哲学 #英文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费希特的伦理思想》作者: 艾伦·伍德

《费希特的伦理思想》 作者: 艾伦·伍德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黄涛 出版年: 2022-11 页数: 565 定价: 96.00 装帧: 精装 丛书: 伦理学名著译丛 本书于2016年出版,是英语学界一部对费希特伦理思想进行系统性研究的著作,也是艾伦•伍德教授在德国观念论的伦理学研究领域的研究作品。本书对费希特的代表性伦理学著作《伦理体系》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将《伦理体系》置于费希特知识学发展的总体背景下进行考察,并且涉及了它同费希特权利哲学或政治哲学之间的关系。 在这本书中,伍德教授讨论了费希特对意志自由的辩护,讨论了他对于道德原则的奠基、他的道德良知理论以及交互主体性的先验演绎,并且讨论了费希特有关自由理性的交往和理性社会的理论。在这本书中,伍德教授强调和发展了费希特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激进主义,阐明了费希特的立场和论断对于当代哲学的启示。本书通过对费希特伦理思想的讨论表明,在伦理思想史上,费希特仍然是一位重要的作用,并且是19世纪大陆哲学发展史上的最为重要的学者之一。 #费希特 #思想 #自由 #哲学

封面图片

《道德》作者: [英] 伯纳德·威廉斯

《道德》 作者: [英] 伯纳德·威廉斯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艺文志eons 副标题: 伦理学导论 译者: 魏犇群 出版年: 2024-7 页数: 176 伯纳德•威廉斯是过去五十年里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道德:伦理学导论》是他出版的第一部著作,也是道德哲学的经典之作。 在本书中,威廉斯直面道德哲学写作的危险:空洞无聊与误导人;并以自己锐利的思想风格破除了这些危险。他通过讨论伦理学,引出道德的诸多局限和问题;解释、分析并区分了无道德、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等主要道德立场,之后联系责任、选择、角色、标准及人性探究“善好”,最后考察并批判了用道德达成幸福的最头脑简单的方式功利主义。 “一个人研究道德哲学最开始的责任是要直面把握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中的道德现象,并且在更为理论化的层面,满足哲学其他分支的要求……没有理由认为道德哲学或者‘价值理论’竟会生产出某种有趣的自成一体的理论。” #道德 #伦理 #伦理学 #哲学

封面图片

《康德的伦理思想》作者: [美]艾伦·伍德

《康德的伦理思想》 作者: [美]艾伦·伍德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黄涛 出版年: 2023-4 页数: 601 《康德的伦理思想》出版于1999年,是当代康德伦理学研究不可忽视的代表作品之一。 本书第一部分聚焦于定言命令的解释和相关讨论,第二部分则深入康德的一系列历史和人类学著作中,展示了康德伦理学的广度和深度。近10万字的注释列举丰富的文献资料,因此亦可以将本书视为20世纪英美康德伦理学研究的一部总结性作品。 本书强调,康德的伦理观点奠基于每个人的理性本性之尊严这一理念之上。在经历自然竞争和社会敌对之后,人类发展出了可以同冲动做斗争的理性能力,最终走向所有人的目的相互一致与和谐的人类共同体。本书首次集中讨论了作为目的自身的理性本性的价值在康德伦理学中的核心作用,表明了康德有关人性和历史的体系性理论的重要性及在康德道德原则的结构、表达和运用中的内涵,为当下汉语学界的康德伦理学研究呈现了全新视野。 #康德 #思想 #哲学 #伦理 #理论

封面图片

《总体与无限》作者: [法]伊曼纽尔•列维纳斯

《总体与无限》 作者: [法]伊曼纽尔•列维纳斯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论外在性 原作名: Totalité et infini: essai sur l'extériorité 译者: 朱刚 出版年: 2016-8 页数: 340 本书是著名现象学家列维纳斯的代表作,是其前期思想的核心,对现象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本书中,列维纳斯把西方传统的存在论哲学视作一种总体哲学。这种哲学以作为总体的存在为最终的意义来源,抹杀作为个体的个人的意义与价值,充满了对于他者的暴力。与这种总体哲学相反,列维纳斯通过对面容的现象学分析表明,在面容中呈现出来的他人标志着绝对的外在性,是真正的无限,不可还原为内在性。他进而证明,自我与他人的伦理关联既先于自我与他人的存在关系,也先于自我与对象的存在关系。在此意义上,伦理学先于存在论。本书最终表明,自我与他人之间有着一种不可还原的非同一性,自我与他人的面对面是存在中的终极关系。因此,哲学必然是“多元论”的,世界的本原是多元,是每一个表达着的自我。这多元之间则通过作为主体性的善良而最终走向和平。 #现象学 #思想 #哲学 #伦理学

封面图片

《审美正义论》作者: 徐岱

《审美正义论》 作者: 徐岱 出版社: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伦理美学基本问题研究 出版年: 2014-11 页数: 404 “人之为人”这一永恒命题无法在学理上做出一劳永逸的抽象解答,而须在生活世界中通过具体生活形式的选择与持守来获得应有之义。或许,我们不难理解伦理学与美学本质上是同一件事情,问题在于:私人化的审美体验如何激发审美主体的社会实践并保障其伦理正当性?人性的实现以及对生命的怜悯与尊重,在我们这个时代如何演绎,才不致沦为时代精神的共谋者或孤独的流放者?在此意义上,以“审美正义”为核心的“伦理美学”之立足点与意义,无疑值得学界深入思考与讨论。 #审美 #哲学 #正义 #人文

封面图片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作者: [美]斯蒂芬·P.欣肖 / [美]凯瑟琳·埃利森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作者: [美]斯蒂芬·P.欣肖 / [美]凯瑟琳·埃利森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译者: 罗小平 / 郝燕 出版年: 2020-8 近年来,ADHD 的发病频率突飞猛涨,已遍及美国和世界其他各国。相比 10 年前来说,美国青年患 ADHD 的比例增长了 40%。目前,已确诊患 ADHD 并接受药物治疗的成年人群体呈迅速增长趋势。注意力缺陷很痛苦,严重者有时可致人瘫痪,并使社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然而,广泛传播的错误信息、怀疑论,以及众多未解谜团都会危及关于ADHD 的诊断和治疗。 本书作者斯蒂芬·P.欣肖是 ADHD 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他在此领域的研究颇有建树。本书另一位作者凯瑟琳·埃利森,同时也是一名记者,曾获普利策奖。 本书问世后将会成为目前全球关于ADHA方面颇具权威的著作,内容准确、有时效性且具说服力。 本书剔除了极端观点及误导信息,为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医疗健康专家、家长以及公众提供最真实的信息和合理准则。本书展现了 ADHD 现状,但并未忽视提高诊断率所带来的惊人力量。 #adhd #多动 #注意力缺陷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