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正义论》作者: 徐岱

《审美正义论》 作者: 徐岱 出版社: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伦理美学基本问题研究 出版年: 2014-11 页数: 404 “人之为人”这一永恒命题无法在学理上做出一劳永逸的抽象解答,而须在生活世界中通过具体生活形式的选择与持守来获得应有之义。或许,我们不难理解伦理学与美学本质上是同一件事情,问题在于:私人化的审美体验如何激发审美主体的社会实践并保障其伦理正当性?人性的实现以及对生命的怜悯与尊重,在我们这个时代如何演绎,才不致沦为时代精神的共谋者或孤独的流放者?在此意义上,以“审美正义”为核心的“伦理美学”之立足点与意义,无疑值得学界深入思考与讨论。 #审美 #哲学 #正义 #人文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总体与无限》作者: [法]伊曼纽尔•列维纳斯

《总体与无限》 作者: [法]伊曼纽尔•列维纳斯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论外在性 原作名: Totalité et infini: essai sur l'extériorité 译者: 朱刚 出版年: 2016-8 页数: 340 本书是著名现象学家列维纳斯的代表作,是其前期思想的核心,对现象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本书中,列维纳斯把西方传统的存在论哲学视作一种总体哲学。这种哲学以作为总体的存在为最终的意义来源,抹杀作为个体的个人的意义与价值,充满了对于他者的暴力。与这种总体哲学相反,列维纳斯通过对面容的现象学分析表明,在面容中呈现出来的他人标志着绝对的外在性,是真正的无限,不可还原为内在性。他进而证明,自我与他人的伦理关联既先于自我与他人的存在关系,也先于自我与对象的存在关系。在此意义上,伦理学先于存在论。本书最终表明,自我与他人之间有着一种不可还原的非同一性,自我与他人的面对面是存在中的终极关系。因此,哲学必然是“多元论”的,世界的本原是多元,是每一个表达着的自我。这多元之间则通过作为主体性的善良而最终走向和平。 #现象学 #思想 #哲学 #伦理学

封面图片

《设计哲学论》作者: 吴兴明

《设计哲学论》 作者: 吴兴明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21-3-1 页数: 278 本书旨在从哲学角度探讨设计活动,为在全球化时代对设计活动展开理论思考建构一个具有规范性意义的“思想理论”框架。因此,本书可以说意在建构一种为一般设计行为确定思想基础的通用设计学理论纲要。本书包括:设计哲学总论、设计的思想视野、“物”的内在结构、设计演变简史、消费社会与“物”的变迁 、设计领域的通用理论、先锋设计形态、中国式造物空间的现象学分析等章节。本书是对设计这一技术手段的理论探讨和思想史关照,既展现了理论深度,也充分调用了设计实例,图文并茂,充满可读性。 #设计 #艺术 #哲学

封面图片

《被遗忘的真迹》作者: 徐小虎 / 徐小虎

《被遗忘的真迹》 作者: 徐小虎 / 徐小虎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吴镇书画重鉴 译者: 刘智远 出版年: 2012-10 页数: 650 一张中国古代绘画里头藏了多少的纠葛?如果是某大师的真迹,那么,它透露大师创作时的特征又是什么呢?创作的时空背景是如何?而作品代表了哪些典型的风格?或者是一张假画,那么它与大师的真迹有哪种关联?是如实的临摹,对原作者的误解之作,甚至是全新的创造? 面对这些真迹与后作的层层关系,作者以元代画家吴镇(1280354)为研究对象,逐一分析出这位十四世纪艺术家的真迹与后世伪作群,同时开拓出一套清楚明了、完整又缜密的方法学,鼓励中国绘画史的学者和爱好者用开放的眼光,重新审视研究的对象,提出新的怀疑、厘清差异所在,进而重建更详实的“真相”。 这不仅是探究创作者归属问题的专业人士应该阅读的一本书,论述过程中抽丝剥茧、脉络分明的交叉对照过程,就一般大众而言,读来也是引人入胜。但更重要的是中国艺术史长久以来对于书画时代风格的混乱认知状态,通过这一套方法学,将能够透析与解决各种真假画问题背后的实际状况。 此书除了追求真相的理性研究外,作者对于假画横行的现状,更大力倡导一个实际且包容的角度,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并不是一门如何地深邃、神秘、无法理解的学问,相反,只要具备不带任何成见的一双眼,抛下任何既定诠释与包袱的开放态度,直接面对作品,透过作品直接与其创作精神面对面,那么我们所接触与感受到的,当不只是单纯的笔墨与二分法的真假问题,获得更多的,将是各个时代的审美观与宇宙观。 #艺术 #书画

封面图片

【书名】审美即信仰【作者】郭婷

【书名】审美即信仰 【作者】郭婷 【格式】#mp3 #pdf 【分类】#听书 #艺术 【简介】十组不同背景的英国代表性艺术家,立足自己的时代,或通过创作,或通过著述,对审美成规与旧有秩序发起了挑战,开创了新的审美风潮。追溯这些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与创作背景,青年学者、作家郭婷勾勒出英国艺术发展的脉络,探讨了政治、宗教、社会文化与艺术间的互动,以及“审美”如何记录、改变和超越时代。 音频 频道 群组 商务

封面图片

《宋式艺术生活》作者: 邵晓峰

《宋式艺术生活》 作者: 邵晓峰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23-9 页数: 298 帧帧画现繁华景,由画入宋。在专家视角的引领下,经由政治与图景、皇家与审美、文人与情怀、主题与技法、世俗与气象、家具与起居、收藏与传播七个篇章 ,观览宋代,解密活色生香的艺术与生活。多层次、多角度、小见大式的多元化视域,趣味性和揭秘性并重的可读方式,以画观宋,人间有味,感知宋代的烟火气与文人气。 #绘画 #艺术 #宋朝 #历史 #美术

封面图片

《理解工作》作者: [荷] 扬·卢卡森

《理解工作》 作者: [荷] 扬·卢卡森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品方: 方寸(The Unique World ) 副标题: 一部人类劳动史 译者: 王小可 出版年: 2024-11 页数: 712 沈原、刘擎、周飞舟等多位学者诚挚推荐 《经济学人》2021年度推荐图书 荷兰著名社会史学家、欧洲社会科学史大会创始人扬 · 卢卡森教授重磅作品 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劳动史,跨越亚洲、非洲、美洲与欧洲,从狩猎采集时代到如今的视频会议时代,全面呈现70万年人类工作史 劳动关系、劳动分工、劳动时间、工作与休闲、市场与货币、薪酬与福利……一部关于工作的百科全书 该如何定义工作?人类怎样从平等社会过渡到了阶级社会?为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工作时间反而越来越长?男女间的劳动分工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发展?……重新理解工作对于我们的意义 - 内容简介 我们该如何定义工作?人类怎样从平等社会过渡到了阶级社会?为何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的工作时间反而越来越长?男女间的劳动分工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发展?工作又会走向怎样的未来? 从70万年前的狩猎采集到现在通过视频会议进行的工作,横跨亚洲、非洲、美洲与欧洲,作者扬·卢卡森研究了人类工作的组织方式:家庭、部落、城市和国家;研究了狩猎采集、农业、手工业、工业等不同时代合作和从属劳动关系的变化;研究了劳动如何在男人、女人和孩子之间分配,货币发明的分水岭时刻,劳动者的集体行动,以及移民、奴隶制和休闲观念对工作的影响。最终完成了一部有关人类在各个时代繁忙工作的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劳动史,并对未来的人类发展给出了乐观的评估。 #历史 #历史学 #社会学 #工作 #劳动 #社会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