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尺度》作者: [美] 唐纳德·R.凯利

《人的尺度》 作者: [美] 唐纳德·R.凯利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副标题: 西方法律传统中的社会思想 原作名: THE HUMAN MEASURE:Social Thoughts in the Western Legal Tradition 译者: 邵六益 等 出版年: 2024-2-1 页数: 558 人是万物的尺度。 (古希腊)普罗塔哥拉 自然与习俗的关系是西方学术中的重要命题,法律思想史提供了观察其演变的舞台,Nomos是这幅历史画卷的中心词。“法”在希腊时期转变为人造的法, 超越了对自然的崇拜, 从而服从人法、服务城邦成为最高的道德;务实的罗马人将神法转变为人法, 法律与罗马城关联起来,成为“善与公正的艺术”的实践智慧;基督教在习俗与自然之间增加了逻各斯,奠定了两者间持久的张力: 一者以罪为基础,一者以恩典为基础; 一者是理性的世界, 一者是信仰的世界…… 作为西方法律思想史著作,本书并没有简单地以时间为经线,以法学学派和人物为纬线展开,而是围绕Nomos展开了一场谱系学的知识探险,为中国读者提供了“教科书”外的另一种选择。 北大、清华、上交、华政教授联袂推荐 本书勾勒出了西方社会思想中十分重要但不为法学领域之外的人士所熟悉的脉络,其核心观点如结尾所言:“这个人类世界,无论好坏,无论被统计学、技术、遗传学、精神疗法怎样改变,无论我们怎样认为或伪装,习俗之王 (King Nomos) 依旧统治着我们。”二十多年前在北大图书馆西文新书阅览室阅读本书时不断被其中微妙的论证和精彩的见解直击心灵的体验,在我阅读这一中译本时又浮现出来,我愿意将它推荐给所有对人的社会处境感兴趣的知识人。 #哲学 #思想史 #历史 #思想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洞穴公案》作者: 秦涛

《洞穴公案》 作者: 秦涛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大学问 副标题: 中华法系的思想实验 出版年: 2024-5 页数: 192 一个虚构案例,14份辩词,直击中国法律的价值命门!以古代 “食人案”为原型,反映礼与法、世俗伦理与儒家统治等核心价值冲突,复活历史中国异彩纷呈的思想流派。 一部极简版的中华法系思想史! 梁治平、邱澎生、尤陈俊、赵晶、张向荣一致推荐,继《洞穴奇案》《电车难题》后又一精彩的思想实验 内容简介 本书杜撰了一个中国式的“洞穴奇案”,书中以中国古代的“管秋阳食人案”为原型,塑造了一场如电影般精彩的“朝堂辩论”。十四位虚构的古代人物围绕该案应如何判决产生激烈讨论,内容涵盖礼与法、世俗伦理与儒家统治、民间舆论与司法审判等价值冲突。通过对虚构案件的辩论,进而深入探究传统中国法哲学究竟可以如何应对“绝境之下杀死、食用一个人,以保全更多人”的这类司法审判难题,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诸多方面。此外,作者大胆地将思想实验这种目前在中国法学界尚很少见的方法运用于对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原创性极强。 #法律 #思想实验 #思想史

封面图片

《乌托邦之后》作者: [美]朱迪丝·N.施克莱(Judith N.Shklar)

《乌托邦之后》 作者: [美]朱迪丝·N.施克莱(Judith N.Shklar)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政治信仰的衰落 原作名: After Utopia: The Decline of Political Faith 译者: 王籍慧 出版年: 2023-8 页数: 350 《乌托邦之后:政治信仰的衰落》是施克莱出版的首部作品,是以她的博士论文为基础,做了大量修改写就的。这本书属于思想史研究。施克莱站在“二战”结束后、西方对启蒙运动以来的历史,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历史感到灰心丧气的时候写了这样一本书。这本书的基本观点是,启蒙时代那种宏大、乐观的政治理论已经失败了,现在已经无法再提出这种类型的政治理论。事实上,不仅是启蒙主流失败了,启蒙运动的批判者主要是浪漫主义思潮同样处在一种非常沮丧衰颓的状态,无法对时代问题作出回应。这本书对启蒙思想、浪漫主义等重要的现代思潮作了极具洞见的诊断,奠定了施克莱对西方现代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理解。 #思想 #政治 #制度 #社会

封面图片

《言语行为》作者: (美) 约翰·R. 塞尔 (John R. Searle)

《言语行为》 作者: (美) 约翰·R. 塞尔 (John R. Searle)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语言哲学论 原作名: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译者: 姜望琪 出版年: 2023-6 页数: 202 本书分为理论和应用两大部分。理论部分包括五章。第一章说明“语言学哲学”是其方法,“语言哲学”是其研究学科。第二章界定了“表达式、意义、言语行为”这三个基本概念。第三章以“允诺”为例具体说明了行事行为的结构,并把这种分析扩展到了其他言语行为。第四、第五章分别讨论了作为言语行为的指称和述谓。第二部分的三章批驳了当代哲学的三个谬误,论证了指称理论的问题以及如何从事实衍生价值的问题。 #语言 #语言学 #行为 #语言哲学 #哲学 #理论

封面图片

《引爆》作者: [加拿大]史蒂芬·R.鲍恩 / 斯蒂芬·R. 鲍恩

《引爆》 作者: [加拿大]史蒂芬·R.鲍恩 / 斯蒂芬·R. 鲍恩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浙江人民出版社·好望角 副标题: 炸药、硝酸盐和现代世界的形成 原作名: A Most Damnable Invention:Dynamites Nitrates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译者: 王戎 出版年: 2024-10 页数: 280 在文明诞生之初,人类就渴望利用火的破坏力,但直到19世纪60年代,人类才真正进入炸药时代。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凭借非凡的直觉,通过炸药的研发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炸药,使许多改变地球面貌的大型工程成为现实,同时也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并对环境造成了无法估量和弥补的破坏。在这场社会剧变中,诺贝尔一跃成为最富有的人之一,但这一切却让他心存不安。最终,他用全部财产设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著名奖项诺贝尔奖。 随着炸药消耗的急剧上升,世界各国围绕硝石这种稀缺的自然资源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可以说,硝石在19世纪的价值不亚于21世纪的石油,两者都是国际竞争和权力斗争的深层原因。为了摆脱资源的束缚,德国科学家弗里茨·哈伯解决了人工固氮这一技术难题。这一突破成为绿色革命的基础,使人口大幅增长。哈伯在战争期间也研发了毒气,被认为是毒气战之父。正因如此,当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时,国际社会表达了强烈的愤慨和谴责。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人类的故事,包含人类对科学的痴迷、对道德的践踏,以及历史内在的讽刺性。这个故事证明,人类在战争期间能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同时也警示我们,历史具有周期性,过去的解决方案往往会造成新的亟须解决的问题。 #炸药 #历史 #战争 #社会 #资源 #人类

封面图片

《中国文化的展望》作者: 殷海光

《中国文化的展望》 作者: 殷海光 出版社: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副标题: 殷海光全集 1 出版年: 2009-8 页数: 352 这本书的确说出了些什么,也解答了些什么。不折不扣的,这是讨论中国文化问题的一个新的里程碑。──金耀基 《中国文化的展望》是殷海光最重要的专著,无论就思想史脉络或是就殷海光个人的思想世界而言,本书都深具意义。 近代以来,「中西文化论争」几无已时。殷海光采取西方现代社会科学的概念及逻辑分析的方法,叙述讨论十九世纪以降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也从世界架构的视野,检讨思索中国文化的前景。他的思考研究,充分展现身处二十世纪中叶的华人知识分子,如何以科际整合的认知,借鉴现代社会科学的概念,论列中国近百年来的社会文化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反应,尝试为中国历史文化的近代变迁,提出宏观视野的系统解释。 本书不仅是殷海光对「中西文化论争」这个问题的回应解析,还全面展现了他的文化观、知识观与人生观,具体反映当代自由主义者探求理想未来的思惟世界。在这部书里,殷海光呼吁「道德的重建」,鼓舞知识分子无畏威权,扛起道义责任的大纛。字里行间,透露出自由主义者的学术研究,和他的生命意义,实在不能须臾或离。 #思想 #随笔 #社科 #文化 #中国文化 #台版

封面图片

《日本的思想》作者: [] 丸山真男

《日本的思想》 作者: [日本] 丸山真男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岩波全本 译者: 唐利国 / 区建英 / 刘岳兵 出版年: 2022-11 页数: 203 日本战后民主主义时代思想旗手丸山真男的杰作 兼具理论穿透力和大众影响力的思想史写作范本 《日本的思想》是丸山真男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有着越出学院的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全书收入文章4篇,是丸山19571959年面对战后日本的现实状况,在历史和当下的张力中进行思考的结晶,在其一生的学术研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在书中,丸山对近代以来日本思想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天皇制、传统与现代、锁国与开国、组织与个人、知识分子与大众、抵抗与转向、政治与文学等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放到整个日本思想史的广阔视野下来讨论,概括出日本思想的一些结构性特征,如“杂居性”和“无构造性”等。通过本书,读者可以领略丸山惊人的敏锐和极具穿透力的思考方式,也可在与日本不尽相同的中国的语境内,读出丸山的思想对我们自身的启示。 我店曾出版《日本的思想》节译本(2009)。为更完整地呈现丸山真男的思想,本次出版,根据1961年岩波新书版进行全文翻译,是为“岩波全本”。 #民主 #思想 #政治 #哲学 #社会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