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如何书写历史》作者: [英]弗朗西斯卡·韦德

《女性如何书写历史》 作者: [英]弗朗西斯卡·韦德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 后浪文学 副标题: 战火下的伦敦、五位女房客和自由先声 原作名: Square Haunting: Five Women, Freedom and London between The Wars 译者: 林曳 出版年: 2023-3 页数: 448 希尔达·杜利特尔(18861961):现代诗人 多萝西·L.塞耶斯(18931957):推理小说家 简·艾伦·哈里森(18501928):古典学学者、翻译家 艾琳·鲍尔(18891940):历史学家、广播员、和平主义者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作家、出版人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一批女性宣告主动追求精神厚度与智识发展,史称妇女运动的第一波浪潮。 作者探访英国伦敦的布鲁姆斯伯里区现代欧洲思想先锋地,发现有五位不寻常的女房客在世界大战期间住在同一个社区,她们通过选择一处住所,投入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去爱、去生活。这一小小的发现意外掀开了一段壮阔的战时女性私人史。通过挖掘大量史料、文学作品中的蛛丝马迹,作者如实地还原了她们以不同的方式回应女性生活和职业上的焦虑和挑战,并完成最负盛名的代表作的全过程。 这部群像传记着力揭示女性书写的力量,以及每个人如何担当时代的书写者不需要花费、不存在门槛,再私人的写作也具有公共意义。“书写就是找回主导权”。 #人物 #历史 #女性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女性如何书写历史:战火下的伦敦、五位女房客和自由先声》

《女性如何书写历史:战火下的伦敦、五位女房客和自由先声》 简介:女性如何书写历史:战火下的伦敦、五位女房客和自由先声是一门系统性的学习课程,涵盖相关领域的核心知识。通过详尽的讲解和案例分析,帮助学习者深入理解课程主题,提高实践应用能力,适合希望扩展知识储备、提升专业技能的学员。 标签: #知识#学习资源#技能提升 文件大小:NG|链接:

封面图片

《女性与权力》作者: [英] 玛丽·比尔德 / Mary Beard

《女性与权力》 作者: [英] 玛丽·比尔德 / Mary Beard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副标题: 一份宣言 原作名: WOMEN & POWER:A MANIFESTO 译者: 刘漪 出版年: 2019-2 页数: 128 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对性别议题的探讨 从文化叙事的角度揭示将女性排除在权力之外的深层文化结构 探寻“厌女症”背后的文化根基 ◎ 编辑推荐 “你无法将女性轻易置于一个已经被男性化编码的架构里,你必须改变架构本身。” 《女性与权力》收录了比尔德两篇关于女性与权力的演 讲稿。在这两篇演讲稿中,作者从历史上的文学作品和现实情境中挑选了一些案例,来解释女性与权力的关系是如何在文化中被构建的,并指明权力的定义本身就已经将女性排除在外。在这样的情况下,已经在政治、商业领域中成功的女性被视为女强人,她们在无意或有意地扮演一个男性化的角色,同时又排斥这种扮演。除了这少数精英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女性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即她们的声音总被忽略,社会对她们的容错率也更低。作者指出这一问题,并质问目前围绕权力的文化架构,以在更深的层面上引发人们的反思。 ◎ 内容简介 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以其睿智的头脑和辛辣的笔调重探性别议题,揭示有权势的女性是如何为历史所对待的。她选取了自古典世界直至今日的众多案例,探寻“厌女症”背后的文化根基,并将讨论引向公共场域中的女性声音、社会文化对女性与权力之关系的预设,以及少数“成功”女性拒绝将自己嵌入男性模板中的努力。 比尔德本身也曾经历过针对女性的歧视和网络上的性别攻击,在对这些个人经验的反思中,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人们的认知中,女性在已经被男性化编码的权力架构里根本就没有一席之地,那么难道不是权力本身需要被重新定义吗? #女性 #厌女 #女性主义

封面图片

《拜占庭的失落之城》作者: [英] 斯蒂文·朗西曼

《拜占庭的失落之城》 作者: [英] 斯蒂文·朗西曼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品方: 甲骨文 副标题: 米斯特拉斯与伯罗奔尼撒的历史 原作名: The Lost Capital of Byzantium: The History of Mistra and the Peloponnese 译者: 谭琦 出版年: 2020-9 页数: 220 独一无二、填补国内空白的经典之作 备受推崇的拜占庭史、中世纪史权威学者斯蒂文·朗西曼 意图呈现“传奇之城”米斯特拉斯的完整历史 重现拜占庭帝国的暮日光辉 【内容简介】 1203年夏,伯罗奔尼撒半岛上无人注意到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大军正乘坐威尼斯人的船驶向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的都城危在旦夕;也无人预见斯巴达谷地最辉煌的两个世纪即将随之而来。 法兰克人征服伯罗奔尼撒后,维尔阿杜安的威廉在斯巴达附近的山丘上建起一座巨大的城堡,它就是后来的米斯特拉斯极富传奇色彩的希腊城市。十年后,米斯特拉斯被转让给拜占庭的希腊人,渐渐发展繁荣,成为学术、艺术乃至欧洲文化发展的中心。它拥有拜占庭建筑和壁画艺术之精华,更是《浮士德》里古典世界与中世纪世界的交会地。最后,希腊以独立王国之姿崛起,米斯特拉斯却沦为一地废墟。如今,它是一座失落之城,被旅行者误认为是斯巴达,更被拜占庭史研究热潮中的历史学家忽视。 这是一部少有的以米斯特拉斯为中心的历史著作,斯蒂文•朗西曼爵士为我们讲述这座伟大城市的过去,重现拜占庭帝国的暮日光辉。 #历史 #政治 #拜占庭 #米斯特拉斯

封面图片

《世界是如何思考的》作者: [英] 朱利安·巴吉尼

《世界是如何思考的》 作者: [英] 朱利安·巴吉尼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副标题: 一部哲学全球通史 原作名: HOW THE WORLD THINKS: A Global History of Philosophy 译者: 赖丹丹 出版年: 2022-5 页数: 384 一部风格全新的世界哲学通史,一幅视野宽广的人类思想地图。 从“轴心时代”到信息时代,从欧洲到东亚,从书写到口述,全景展现世界各地文化传统中的哲学积淀。 观照不同人群的思维方式,镜鉴自我固有的信仰与迷思。 亚洲与比较哲学学会前会长、洛杉矶罗耀拉大学哲学系教授王蓉蓉,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得主、《存在主义咖啡馆》作者莎拉·贝克韦尔倾情推荐 内容简介 在这部具有全球视野的开创性哲学作品中,作者在游历各国后,以文字记录的方式,为读者绘制出了一幅宽广的人类思想地图。 人类历史上有着诸多未解之谜,其中之一就是为什么在历史上的同一时期内,有着书面记录的哲学分别在中国、印度和古希腊繁荣发展起来?这些早期哲学在世界的不同地方对各自的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而西方世界所说的“哲学”在这个故事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到一半。 于是,作者从本书开始拓展我们的哲学视野,广泛挖掘日本、印度、中国、伊斯兰世界的哲学思考,以及我们知之甚少的非洲与澳大利亚早期思想家们的口述传统。他也采访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思想家,并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西方世界的思考更偏向个人主义?为什么世俗化对伊斯兰世界的影响远低于其对欧洲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关于不同地区发展方式的深刻洞见,并关注异中之同,从而表明,我们通过了解其他人是如何思考的,向着更加了解自己迈出了第一步。 #通史 #哲学 #历史 #世界 #人类

封面图片

《日本文化的历史》作者: 尾藤正英

《日本文化的历史》 作者: 尾藤正英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译者: 彭曦 出版年: 2010年03月 页数: 134 页 《日本文化的历史》内容简介:日本文化不是指各种各样的文化遗产以及文化现象本身,虽然也包括那些遗产和现象的,但主要是指对在历史上形成的日本人的生活以及思考方式的整体,特别是对在其中体现出来的民族个性或者特性给予关注、加以思考的概念。那与文化人类学上的文化的意义更为相近。 在所谓日本人论、日本式经营论这些论述的背后,当然有对这种意义上的日本文化的关注。 #文化 #日本 #历史 #日本史

封面图片

《内心垂死》作者: [美] 罗伯特·西尔弗伯格

《内心垂死》 作者: [美] 罗伯特·西尔弗伯格 出版社: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品方: 科幻世界 原作名: Dying Inside 译者: 冯新仪 出版年: 2023-9-30 页数: 291 戴维·塞利格的人生可谓平平无奇,既无工作,也无爱人。然而,他却拥有一项天赐的超能力生来就能读懂他人的内心。这个恩赐与诅咒并存的能力塑造了他的品性和人格。如今,他业已中年,读心能力也随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减弱。他努力维持着自己对现实的把控,却不得不在挣扎中接受一个事实:自己的内心正走向凋亡…… #小说 #科幻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