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皇族》是一部对清代宫廷社会的典范式研究,从物质文化、社会结构和宫廷礼仪三个方面,全方位解读了清代的都城设计、服饰语言、内

《最后的皇族》是一部对清代宫廷社会的典范式研究,从物质文化、社会结构和宫廷礼仪三个方面,全方位解读了清代的都城设计、服饰语言、内廷人员管理、皇室教育、婚丧嫁娶等宫廷生活细节。作者罗友枝是国际知名汉学家,曾任美国亚洲历史学会会长。全书著力讨论清代为何能够建立统治并维系近三个世纪之久。罗友枝认为,清代成功的原因并非是因为其接受了占主体地位的汉文化的同化,而是由于其巧妙地综合了少数民族的统治风格和历代中原王朝的制度政策,针对治下多民族共存的状况采取了富有弹性的多元文化政策。书中运用了大量公开或非公开的满汉文档案,资料丰富,细节生动,可谓清史研究里程碑。 作者简介 罗友枝(Evelyn Rawski) 美国知名汉学家,国际清史研究领导人物,美国哈佛大学东亚历史与语言组博士,曾任美国亚洲历史学会会长,匹兹堡大学中国史杰出荣誉教授。 著有《最后的皇族》,合著有《十八世纪中国社会》,合编有《和谐与冲突:中国语境下的礼乐》《帝制中国晚期与近代中国的死亡仪礼》等。 译者简介 周卫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国边疆学、新疆历史与现况研究。著有《清代新疆官制边吏研究》《中国新疆的治理》等。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超级教授”黄宗智法律社会史代表作,从清代与民国的法律变化看近代中国转型。

“超级教授”黄宗智法律社会史代表作,从清代与民国的法律变化看近代中国转型。 通过比较清代与民国的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展现了近代中国民事法律制度的变与不变。 【本书看点】 1.“大学问·实践社会科学系列”015号图书,丛书主编“超级教授”黄宗智法律社会史代表作。 本书为作者继《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之后的又一部法律社会著作,与前书既有纵向延伸,又有横向补充和延伸。 2.从清代与民国的法律变化看近代中国转型。 本书深入考察了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近半个世纪过渡期内中国民事法律经历的变与不变,还原了清代与民国民法处理户、婚、田土等民事纠纷之异同,由法律变迁之一斑可以窥见转型期内中国之全豹。 3.学术视野广阔,研究方法新颖。吸收大量中外学者如马克斯·韦伯、瞿同祖、滋贺秀三等的权威成果,并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融合法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全方位展现了清代与民国民事法律的种种异同,以及与社会的复杂纠缠。 4.运用比较方法,反映了在不同社会秩序中民事法律制度的变迁。 书中,作者重点关注清代与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着重比较了典、田面权、债、赡养、妇女在婚姻奸情中的抉择等与社会生活关联的内容,展现了法律的实际图景。 5.资料扎实,案例丰富。 从巴县、宝坻、淡水-新竹等地诉讼档案出发,对其进行深挖,展示了丰富的历史细节。 6.极具启发性。 如通过深入比较清代与民国民事法律对妇女权利的规定,反思“进步”等现代价值。带领读者在古今中西的大视野下看中国法律何为,思考中国走向何处。

封面图片

本书为黄宗智教授法律社会史成名作。作者从巴县、宝坻、淡水-新竹等地诉讼档案出发,透过还原清代民法处理土地、债务、婚姻、继承等民事

本书为黄宗智教授法律社会史成名作。作者从巴县、宝坻、淡水-新竹等地诉讼档案出发,透过还原清代民法处理土地、债务、婚姻、继承等民事纠纷的复杂过程,全方位展现了清代法律与社会、历史间的复杂纠缠。全书从「表达」与「实践」的角度切入法律社会史研究,运用跨领域研究方法,吸收大量中外学者如瞿同祖、马克斯·韦伯、滋贺秀三等关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权威成果,并尝试与重要的学术观点展开对话,深化了我们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作者简介 · · · · · · 黄宗智,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华盛顿大学博士,1966年始任教于UCLA历史系,1991年晋升“超级教授”,2004年荣休。主要著作有《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获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获亚洲研究协会列文森奖)等。

封面图片

本书利用类型丰富的史料,著重探讨了先秦至清代历史中文化与军事的关系,以及文人文化如何塑造了军事机构、军事理论和战*争文化。关注中

本书利用类型丰富的史料,著重探讨了先秦至清代历史中文化与军事的关系,以及文人文化如何塑造了军事机构、军事理论和战*争文化。关注中国古代史不同领域的学者重新检视了军事与法律、政府、史学编纂、艺术、哲学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展现了长时段历史中军事文化与文人文化的互动。一幅中国古代战*争与 社会的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作者简介 · · · · · · 狄宇宙(Nicola Di Cosmo)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东亚古代史。代表作有《古代中国与其强邻:东亚历史上游牧力量的兴起》Manchu-Mongol Relations on the Eve of the Qing主编The Cambridge Histor y of InnerConquest;Asia:The Chinggisid Age和Warfare in Inner AsianHistory 500-1800 等 袁剑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国家安全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 任科研处副处长。

封面图片

1617世纪,中国丝绸风靡太平洋两岸,从王公贵胄的独有之物变为跨越社会阶层的「尤物」。跨洋丝绸贸易的出现,象征全球商业网络的形成

1617世纪,中国丝绸风靡太平洋两岸,从王公贵胄的独有之物变为跨越社会阶层的「尤物」。跨洋丝绸贸易的出现,象征全球商业网络的形成,一种世界性的物质文化随之产生。与印度洋航路相比,太平洋航路的独特之处是将明朝中国与西班牙帝国直接联系在了一起。这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生丝与丝织品会在美洲市场流行?面对丝绸全球化的浪潮,明朝中国和西班牙的因应有什么异同?全球世界,如何影响这两个历史悠久的国度?本书透过跨太平洋的对比,为上述问题提供了答案。 作者简介: 段晓琳,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宋代到明代的社会文化史,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史,特别是城市史、环境史、视觉与物质文化。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获华盛顿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博士阶段师从著名汉学家伊佩霞。著有《西湖的诞生:宋代的文化地标》(The Rise of West Lake: A Cultural Landmark in the Song Dynasty)等。 译者简介 柴梦原,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中国艺术史专业博士候选人,先后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伦敦大学亚洲与非洲研究学院艺术史与考古学系。

封面图片

《半透明镜》作者: 柯娇燕

《半透明镜》 作者: 柯娇燕 出版社: 八旗文化 副标题: 清帝国意识型态下的历史与认同 原作名: A translucent mirror: 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 译者: 赖芊晔 出版年: 2024-10-11 页数: 384 荣获2001年美国亚洲研究协会列文森奖 ◆新清史是什么? 新清史是1990年代发源于美国汉学及历史学界的学派,代表学者有罗友枝、欧立德、濮德培、柯娇燕等人。该学派从「少数满洲人如何统治广大且复杂的中国」、「由满洲人建立的王朝对中国传统(汉人)的历史论述有何影响」这两个问 题意识出发,试图从「非中原王朝史观」、「内亚/东亚帝国史观」、「非汉族中心主义」、「多民族」视角,来重新修正、书写过往的清代史。 ◆柯娇燕的《半透明镜》最大贡献为何? 本书梳理复杂多元的清代前期历史,提出一套理论框架,进而对早期清帝国统治的意识形态,与历史书写及身分认同之间的关系,有全面且深入的解释。 ◆半透明镜是什么意思? 对古代皇帝来说,镜子有两个意涵,一是具有道德或规劝意涵,「历史之镜」可以指出统治者的缺失,即「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但「历史之镜」在帝国的意识形态上,却是不透明的,其起源、动机及手段都被刻意隐匿,本书期望能揭露当时的主旋律,进而让意识形态的形象变成可见的、半透明的。 ◆什么是清帝国统治的意识形态? 由于清帝国是由皇帝所统治,我们可以将清帝国统治的「意识形态」跟清帝国的「皇权」视为互为表里、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清代的皇帝会利用政治、文化、经济、仪式等手段拓展皇权的影响力。具体操作上,皇帝会利用诏令、日记、纪念碑文等官方文件,并以多语言形式(满文、汉文、蒙文等)来强化皇权的正当性与普世性,皇帝应统御率土之滨,皇帝应抚育普天之下所有子民。 ◆清帝国的意识形态与现代中国 清帝国在试图在强化国家权力的同时,也同时维持政治组织上的相对多元及独立性,例如始终维持著高度独立状态的蒙古与西藏,这是清帝国从本质上有别中国历代王朝的关键之处。清帝国并非单纯的「汉化帝国」或「满洲帝国」,而是建立在「多元且统一」意识形态上的多民族帝国,这最终深深影响了现代中国的国家/民族认同之建构。 #历史 #清史 #民族主义 #意识形态 #台版 #英文

封面图片

美国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SSRC)和富布赖特奖学金研究资助项目

美国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SSRC)和富布赖特奖学金研究资助项目 李鸿宾、李志生、瓦莱丽•斯蒂尔、乔吉奥•列略等相关领域知名学者,《哈佛亚洲研究》等权威学术期刊推荐阅读。 一直以来,时尚、丝绸、女性都是唐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书超越传统研究框架,将三者有机勾连。从解构西方的时尚观开始,在物质文化史的视角下,将时尚置于经济和道德价值结构之中心予以考虑,著力揭示唐代时尚的独特内涵、形成的特定原因与脉络,为唐史、时尚史、性别史研究带来若干新视野。 运用130幅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图像资料,包括织品、陶俑、绘画、雕塑、饰品、文书等,集城市研究、法律史、考古学、纺织学、文学于一体,以跨学科的视角呈现唐代时尚体系的结构。 作者简介 · · · · · · 陈步云(Buyun Chen),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博士,现为斯沃斯莫尔学院历史学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史丹佛人文中心客座教授,曾为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对性别、科技、工艺和物质文化有广泛兴趣。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