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手记:第二卷》是作者自1942年1月至1951年3月的手记,在其中他记录了所思所想、读书笔记、作品雏形、写作构思等,且不乏

《加缪手记:第二卷》是作者自1942年1月至1951年3月的手记,在其中他记录了所思所想、读书笔记、作品雏形、写作构思等,且不乏发人深省的哲学思考。读者可以在手记中看到加缪如何面对《局外人》所遭逢的社会议论,《反抗者》出版后引起的激烈笔战,这段期间加缪也完成了《西西弗斯神话》《鼠疫》等重要作品,堪称卡缪人生的精华时期。 本手记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属于哲学思索、片段的描写,如对上帝与无神论、死亡、人民的苦难、「永恒轮回」等的反思与批判。 第二类为读书心得,如《奥德赛》、司汤达、海涅、福楼拜、孟德斯鸠、纪德等大师的讨论。 第三类大部分是未正式发表的作品。 作者简介 · · · · · · 阿尔贝·卡缪 Albert Camus 1913年生于北非阿尔及利亚,1960年于法国因车祸骤逝。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 1957年「因为他的重要文学创作以明彻的​​认真态度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良知的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除吉卜林外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于自身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体的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不因此而绝望和颓丧,而是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加缪手记:第一卷》包含加缪1935年5月到1942年2月之间的手记,是了解加缪其人及其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纪录,更是理解其创作的

《加缪手记:第一卷》包含加缪1935年5月到1942年2月之间的手记,是了解加缪其人及其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纪录,更是理解其创作的关键。他在手记中写下他的读书杂感、生活随想、情感波动,以及写作构思的方式,其中充满了精彩动人的哲学思考。书信手记最能凸显与呈现一个人内心的诸貌与真实,透过加缪的手记,我们更能全面地了解这位被称为「以睿智与热诚,阐明了我们时代良知」的伟大创作者的心智与情感。 本手记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属于哲学思考、片段的描写、从生活中搜罗而来的谈话记录。手记里的许多片段几乎一字不改地用在了《局外人》《婚礼集》和《反与正》等作品中。 第二类是读书心得,包括影响他最大的作者尼采、戴赫劳伦斯、梅尔维尔和马尔罗等。 《局外人》和《西西弗斯神话》的各个主题,不论是死亡的结局、清醒的心智、无神论观点和肉体生活的价值,都有在手记里反复出现与探讨。 第三类大部分都没有用在发表的作品中,有些则改写入早期的小说《快乐的死》。 作者简介 · · · · · · 阿尔贝·卡缪 Albert Camus 1913年生于北非阿尔及利亚,1960年于法国因车祸骤逝。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 1957年「因为他的重要文学创作以明彻的​​认真态度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良知的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除吉卜林外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于自身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体的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不因此而绝望和颓丧,而是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封面图片

手记前两卷在作者过世后不久即出版。但当年还有未曝光的笔记,这正是第三卷的内容。加缪在最后这几本笔记中,与之前相比写了更多他私人生

手记前两卷在作者过世后不久即出版。但当年还有未曝光的笔记,这正是第三卷的内容。加缪在最后这几本笔记中,与之前相比写了更多他私人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希腊旅行、阿尔及利亚战争之惨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些笔记刚开始只是卡缪的写作工具,后来更像他的日记。 第三卷可 看到《夏》《堕落》和《流亡与独立王国》的源起。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对《反抗者》所掀起的激烈论战的反应。还有几个未及完成的写作计划,例如一个写朱莉·德·莱斯皮纳斯的剧本,一个将浮士德和唐璜两主题合而为一的剧本。当然,更有他已著手进行的小说《第一个人》。 作者简介 · · · · · · 阿尔贝·卡缪 Albert Camus 1913年生于北非阿尔及利亚,1960年于法国因车祸骤逝。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 1957年「因为他的重要文学创作以明彻的​​认真态度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良知的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除吉卜林外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于自身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体的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不因此而绝望和颓丧,而是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封面图片

没步入社会能写出深刻的文章吗?

没步入社会能写出深刻的文章吗? Zpuzzle的回答 文学以及艺术创作中的“经历”、“经验”和大众口中的“阅历”、“经验”并不是一个概念。大众口中的“阅历”,是从“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个层面去说的,意在强调实践经验的重要和不可替代性。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个结论是没错的,如果没有复杂场景的实践经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很难转化为实际的、可被个人完全掌握的知识。但是,艺术创作中的“经验”,强调的是创作者对内心体验的挖掘,而这与一个人的具体阅历多少并无关系。 对此,在《西西弗神话》中,加缪也曾说过:最终还是荒诞及其矛盾的生活能给我们教益。因为,谬误在于认为经验的数量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其实仅仅取决于我们本身。这里不妨简而言之。有两个人,寿命相同,世界也总是提供等量的经验。这要看我们意识如何了。感受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反抗、自己的自由,而且多多益善,这就是生活,最大限度的生活。 …… 因此,任何深度、任何感动、任何激情、任何牺牲,在荒诞人看来(即使他期望也不成),也不可能使四十年有意识的生活,等同于持续六十年的清醒。疯狂和死亡,这是荒诞人无可挽回的事情。人并不选择。荒诞及其包含的生活的增量,“也不取决于人的意志”,而是人的反面,即死亡。仔细掂量掂量的话,这里只关系到一个机会的问题。一定得择机而行。二十年的生活和经验,永远是无可替代的。这里加缪说的“认为经验的数量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就是对那种在创作中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批评。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我之前就曾经说过,那些从红军时期就参加革命的老同志、老干部,一生中可能经历了如四渡赤水、爬雪山过草地、抗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原子弹研发等改变中国命运乃至世界格局的重大事情,他们的阅历不可谓不丰富。可是,看他们写的文章和诗词,绝大多数都不忍卒读,能写成老干体都算是有水平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老干部虽然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但有的没上过几天学,有的虽然上过大学却缺乏文学方面的素养,这使得他们的人生阅历很难变为优秀的文学作品。 相反,很多缺乏“人生阅历”的人,但因为有足够的文学天赋和创作能力,可以从他人的作品中和自己的成长中获得文学创作的经验。如曹禺写出惊世之作《雷雨》的时候只有23岁,还是清华大学的一名在校学生,跟那些爬雪山过草地的红军战士比,他能有多丰富的人生阅历呢?但这并不妨碍他写出《雷雨》。 而且,从各方面的案例来看,对于文艺创作者来说,人生经历过于丰富并不见得是好事,因为人生经历一旦丰富,人就很容易变“油”。这一方面是因为,文艺创作本身是需要有一定的闲暇和余裕支撑的,当人生经历过于丰富的时候,这些文艺创作所必需的闲暇和余裕就可能被挤占;另一方面,很多人在获得更为丰富的人生阅历的时候,也容易把自身的阅历合理化,从而丧失了艺术创作所应该有的内省和批判。 这方面的代表,是一些“官场小说”以及各行业内的人创作的一些以行业内的故事为题材的作品。这里就以“官场小说”为例,很多人在行政体系内浸淫日久,会习惯于这种体制内的生活状态以及在其中所积累的各种“人生经验”。相比于“外行”,他们创作官场小说会有非常丰富的细节这是他们创作的优势但与此同时,因为他们对自身生活方式的认同,又很容易将这种小说写为升官图。站在文学的角度,无论如何称赞其“细节真实”、“情节生动”等,都无法改变它并不是一个好的文学作品的县市。 正因如此,所以很多在青少年时期有一些文学创作天赋的人,在真正进入社会、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往往会发现自己的“灵气”没有了。这个“灵气”虽然有些虚无缥缈,但也不算是全无道理。 所以,在艺术创作中,“阅历”、“经历”这些东西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感受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反抗、自己的自由,而且多多益善,这就是生活,最大限度的生活。这种“感受”的深度和表达技巧的融合,是一部好的作品的基础。比如,你自从大学毕业后没找到工作,就一直在家蹲着,已经有七八年的时间。与那些一毕业就进入职场,发展地顺风顺水的人相比,你固然缺乏职场和社交的经验,但是你对一个宅家的人的心态、与父母相处的细节、对这种相对封闭生活的思考,却一定会比那些一直在职场的人更深一些。再比如,同样是40岁,别人早已结婚,孩子都要考大学,而你还在单身,也没有啥结婚的想法,那么别人固然有养育子女的经验,但你也有三四十岁独自一人生活的经验。尽管在社会层面上,对这这两种生活会有不同的评价,但在文学层面上,二者并没有高下之分。 即便是在学校里,对于有文学天赋的孩子来说,也一定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到很多有趣的东西。而且,由于所处年龄的不同,青少年所感受到的东西与中年人也会存在很大区别,这都是进行文学创作的切入点。 但正如前面所说,那些阅历丰富的老干部,因为缺乏文学创作和表达的能力,终归只能让自己的经历成为别人创作的素材,而对于中学生来说,“感受自己的生活”也只是文学创作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能否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将其真正以“文学的”方式表现出来,则决定了其能否写出好的作品。而文学的“深刻”,更为强调的也是这种表达的深度,而非是思想的“价值”否则,这世界上也就没必要存在艺术,而只需要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等等这些学科也就够了。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Zpuzzle)

封面图片

新生代最才华洋溢的史学家玛雅‧加萨诺夫的「帝国移民三部曲」

新生代最才华洋溢的史学家玛雅‧加萨诺夫的「帝国移民三部曲」 2020年首度在台上市 ◎坎迪尔历史奖(非虚构历史奖奖金最高) ◎纽时书评最受注目好书 ◎纽约时报百大好书 ◎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非小说类奖项 ◎乔治华盛顿好书奖 《黎明的守望人》、《新世界的流亡者》、《大英帝国的东方岁月》是哈佛大学讲座教授玛雅‧加萨诺夫的三部力作。在这三本书中,她透过三种人物:小说家、美国独立中的保皇党、帝国的冒险收藏家,勾勒出这群在18-20世纪的殖民帝国中移动的人物形貌,以及全球化渐渐形成的过程。 「极富启发性与同理心的绝佳之作。」──约翰‧勒卡雷(谍报小说大师) 在首部曲《黎明的守望人》中,作者玛雅‧加萨诺夫教授透过小说家康拉德的人生经历与文学作品,探索19到20世纪动荡转变的全球化时代。但为何是康拉德?其实康拉德的名著的《黑暗之心》曾被质疑,认为那是一种带有白人歧视眼光的作品。但前美国总统欧巴马却认为这本书可以反映出殖民帝国里的白人到底在想些什么。康拉德值得今日的我们继续阅读。 康拉德身处19-20世纪之交,以一名波兰难民的身份来到英国,此后,马来亚、刚果、加勒比海都有他船员生涯的足迹。见证了当时三大成就:苏伊士运河开凿、铁路开展、海底电缆,他也体验到因为轮船发明让帆船上的海员失业,同时又加速洲际间通航的便利性。在甲板上,更目睹了逐渐缩小的世界,从陆地到海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愈来愈靠近,空间压缩带来颠覆性的变革。这个世界便是我们今日的全球化世界。当然,康拉德的旅程体现了世界的「全球化」,他的文学造诣更留下了难得的精彩纪录与历史轨迹。 二十世纪初,移民问题、资本主义全球化与民族主义之间的紧张性,再加上通讯技术革命,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从那个时代起,无人是孤岛,也无人可以独居而活。但并非人人都能有所体会,康拉德比同代人更能觉察他们正在经历一场不复返的转变。而且他还能预言这些转变会带来哪些问题,并写入他的小说里。对他而言的新科技发展会面临的问题,在今日网路时代的我们其实也正在发生,至于反殖民主义的浪潮,则又可对应21世纪的各类冲突与恐怖攻击。本书作者以历史学家的独到见解,带领读者见证康拉德的笔下世界,认识全球化如何生成,并形塑我们今日的世界。在作者眼中,康拉德是见证新时代的先知。 ◎国际好评 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加萨诺夫所撰写的「帝国移民三部曲」,透过政治权力核心之外诸多人物的阅历与迁徙足迹,勾勒出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帝国主义演变至二十世纪全球化时代的开拓与失落。康拉德的世界闯荡、人生飘泊,以及斜杠履历成为这一幅宏观图像中最为生动的身影。 ──黄春木╱台北市立建国高中历史科教师 巧妙融合传记叙事、史学分析与文学解释,让读者得以一瞥康拉德小说中那些在一个迅速失去界限的世界里,走得太远的脆弱个人之命运。加萨诺夫以富说服力的方式向我们证明,这位小说家一直具有诠释当今(后)现代地缘政治与文化难题的资格。 ──《书目杂志》星级评鉴(Booklist (starred review)) 就算我们不认同康拉德的价值观,作者写道:历史有如为现今所开的一堂心理疗程,让它说说关于自己爸妈的事。她这话说得既正确又诙谐。阅读《晓班》能让我们看见自己在许多方面都是康拉德的孩子,就算《吉姆爷》是你高中时代的恶梦,《晓班》也能让你想把它拿起来重温。 ──约翰‧鲍尔斯(John Powers),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 此书在形式上是约瑟夫‧康拉德传记,但事实上她借由康拉德在述说世界史的一整个阶段……玛雅‧加萨诺夫让我们能以二十一世纪的角度审视康拉德。 ──《洛杉矶书评》(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康拉德的人生故事已经被说过很多次,但玛雅‧加萨诺夫这本书因其生动又富想像力的内容脱颖而出。 ──《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 玛雅‧加萨诺夫的杰作……她是年轻一代最才华洋溢的史学家之一,写出我们这时代关于殖民主义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威廉‧达尔林普(William Dalrymple),《卫报》(The Guardian)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玛雅‧加萨诺夫Maya Jasanoff 是哈佛大学历史学库利奇讲座教授,著有得奖作品《帝国边陲:欧洲人在东方的生活、文化与征服,1750-1850》(2005年)以及《被自由放逐的人:革命世界里的美国保皇党》(2011年),后者获得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非小说类奖项以及乔治华盛顿好书奖。加萨诺夫在2013年成为古根汉研究学人,2017年获得非虚构历史奖最高奖金的温德姆坎迪尔文学奖非小说类奖项,她的论文与评论经常刊登于《纽约时报》、《卫报》与《纽约书评》等报章杂志。 译者简介 张毅瑄 台大化学系、台大历史研究所毕业,译有《哺乳动物们》、《地球毁灭记》、《古典洋装全图解》等书,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若以求知的观点看待一切,所有的事都是好事」。

封面图片

《认识世界:古代与中世纪哲学》【豆瓣评分8.8。陈嘉映、刘擎、许知远推荐,「现象级」公共哲学家、畅销作家普莱希特,写给所有关心世

《认识世界:古代与中世纪哲学》【豆瓣评分8.8。陈嘉映、刘擎、许知远推荐,「现象级」公共哲学家、畅销作家普莱希特,写给所有关心世界与自己的人,让哲学回归生活,带你清醒看世界。 】 从西方哲学的发源地美丽的小亚细亚海岸,一直到中世纪后期的修道院和书斋、教堂和大学,一代代著名哲学家轮番登上历史舞台,对世界、对自我、对生活进行著探寻与思考。 《认识世界:古代与中世纪哲学》,德国当红哲学家普莱希特,专为大众读者所写的哲学史第一卷,如连载小说一般,将一位位哲学家带到我们眼前,将他们的哲学思考融入故事之中,在轻松的阅读中,帮助我们理解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什么是好的生活?什么是真理?是否有正义?如果有,它如何可能?生命是否有意义? 《季风吹拂的土地:现代东南亚的碎裂与重生》【《金融时报》选书,一本书读懂现代东南亚;旅居四十年,亲历冲突调停,直击重大现场,深度把脉东南亚的社会症结与历史重负;撕开度假胜地、外贸对手种种标签,理解近邻东南亚的赤裸境况。 】 说起东南亚,你会想到什么?海岛、沙滩、购物中心、度假饭店,还是暴力、腐败、军事政变、宗教冲突?一面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物质富足,一面是民主状态的反复和集权政府的冷酷。暴力与奢华并存,闲适与压抑同在。作者麦可‧瓦提裘提斯曾任BBC记者、《远东经济评论》编辑,在东南亚工作、生活近四十年,经历丰富。基于其亲身经历和专业背景,瓦提裘提斯从东南亚当下的政治和社会局面出发,追溯经济与文化、殖民背景与历史遗产,内部分歧与外部渗透,解析地区性冲突的背后原因,及其对于国际局势的影响。 《人类的情感:认知与历史》【豆瓣评分8.3。快乐、愤怒、厌恶、恐惧、悲伤和惊讶,所有人都有的情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催化作用,不同文化在不同时期对情感的处理方式也存在差异。 】 从古希腊到中世纪,从启蒙运动到大众传媒时代,从拿破仑写给约瑟芬的情书到奥巴马写给女儿们的信,从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到史匹柏的《人工智慧》、梦工厂的《史瑞克》,情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催化作用,不同文化在不同时期对情感的处理方式亦存在差异,但关于情感这个古老而新鲜的研究领域其实已经有近一百年的历史… 《瓜亚基印地安人编年史》【豆瓣评分9.3。比肩《忧郁的热带》,击败时间的民族志书写。师承法国国宝级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美国当代小说大师保罗·奥斯特翻译本书英文版并作序推荐。 】 在书中,克拉斯特直面瓜亚基人的残忍、习俗之状况,以及他们缓慢的衰亡。这是一本充满人情味的民族志书写,情感充溢全篇:克拉斯特于瓜亚基人一同经历了生育、成年、死亡与逃亡;它也是一种客观的民族志,摈弃了一切道德偏见:面对瓜亚基人的吃人风俗,卡拉斯特并没有止步于猎奇与惊叹,而给予他们最大程度的理解。 《印度青年狂想曲》【豆瓣评分8.0。黄灯、刘子超诚挚推荐,《金融时报》年度好书,印度「字谜图书奖」最佳非虚构作品,入围美国笔会文学奖长名单;七段疯狂的追梦故事,一个世代的挣扎与力量,年轻人正在如何改变未来? 】 印度目前约有6亿25岁以下的年轻人,约为印度人口比例的一半,然而并不是每个印度青年都能成为软体工程师。他们面对普拉姆概括的三无问题:未受教育、待业、没有工作能力,困境就此滋长。联合国2014年报告称,「先前从未出现过这么多年轻人,这其中蕴含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可能以后再也不会有。我们如何满足这些年轻人的需求和抱负,将决定我们共同的未来。 《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豆瓣评分9.5。著名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力作,民族史与民族志写作范本;十年田野深入羌民千年根脉,剖视华夏边缘的形成演进,诏问「民族」「历史」之新解,经典必读。 】 作者王明珂在十余年内反复出入四川省西部岷江和湔江流域高山峡谷中的羌族聚居区,具体包括汶川、茂县、理县、北川、松潘等地,进行了多点、移动的田野考察。基于考察所得的田野文本,以及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王明珂以“羌”为案例,深入讨论了“民族”由来问题,以及华夏边缘族群的融合变迁,提炼出“一截骂一截”“毒药猫」「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等具有创造性的历史人类学理论概括。全书分为「社会篇」「历史篇」「文化篇」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了羌族社会结构中的认同与区分、羌族历的典范叙事与历史心性的形成、族群认同下的文化再造与展览。 《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豆瓣评分8.7。搁置定论,厘清王莽真容,揭示两汉皇权真相;丰厚细节,再现政途跌宕,叩问儒家使命得失;新锐文史作家张向荣首部历史非虚构作品,罗新、刘勃、陆大鹏力荐。 】 生于西汉末年的王莽,幼年丧父,并没有得到作为外戚家族成员的优待。他从一介儒生,以其周全的为人处世之道,一跃成为家族寄予厚望的后起之秀。他借助「祥瑞」之说,重返朝堂;又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步步高升,最终合法建立了新朝。那他又是如何在短短的十五年里,就从「天下归心」的「哲人王」成为了一个「天人共弃」的篡汉者?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豆瓣评分8.2。文化史大家、书籍史权威罗伯特‧达恩顿,时隔8年再出新作;集50年档案研究之大成,全面复原法国大革命前的社会生活与大众阅读状况。 】 本书以一位图书销售代表1778年的环法之旅为主线,用浸入式写作带读者亲历图书贸易的各个环节,感受出版业的激烈竞争和大众高涨的阅读热情。作者达恩顿利用丰富的纳沙泰尔出版社档案资料让法国大革命前的图书世界重焕生机。在这里,书商为了实现销售在乡镇奔走,贸易路线受政令影响不断改变,关于图书需求的情报飞速流转。他们把满足读者的需求当作生意努力经营,没有人想到自己正在为一场革命做准备。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豆瓣评分9.0。复旦经院“毕业课”,解读经济生活背后的政府角色。罗永浩、刘格菘、张军、周黎安、王烁联推荐! 】 本书透过对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论述,作者简明地刻画了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治理的基本方式,并指出,中国政府透过深度介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推动了市场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以一种有别于所谓已开发国家经验的方式实现了经济奇迹。基于改革历程与社会矛盾的回顾与分析,作者也在书中对目前推动的市场化改革与政府转型进行了解读,帮助读者增进对中国发展现实的掌握。 《乔姆斯基精粹》【豆瓣评分8.9。跨越半世纪的25篇文章精选,全面概述乔姆斯基思想。一本读懂乔姆斯基。杰出的公共知识分子,深刻剖析美国权力与世界政治。天才的语言学家,被引用数比肩佛洛伊德与黑格尔。 】 作为一个具有世界级声誉的公共知识分子,诺姆·乔姆斯基在其50多年有关政治、哲学和语言的写作中,为现代语言学带来了变革,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蕞具原创力、蕞广博的政治与社会评论家之一。 《乔姆斯基精粹》收集了他1959年以来蕞重要的作品从他对B. F.史金纳的开创性评论到其畅销著作《霸权还是生存》和《失败的国家》涉及的主题从对公司媒体和美国干预越南、中美洲、巴尔干半岛的批评,到思想自由和有关人权的政治经济学。该书是对乔姆斯基思想前所未有的一次全面概览。

封面图片

我们所倚赖的工业社会,正是让人类生病的饮食源头!

我们所倚赖的工业社会,正是让人类生病的饮食源头! 美国饮食界的良心与革命者麦可.波伦 揭开餐桌上的陷阱,追索每日的饮食选择, 如何决定你与世界的未来! 吃,还是不吃?这是21世纪杂食性动物的两难。 肉食动物吃肉,草食性动物吃草,而人类作为杂食性动物,到底要吃什么? 要选择有机苹果还是传统苹果?该购买野生鱼还是养殖鱼? 该吃低卡布丁或代糖饼干吗?封杀淀粉类食物的减肥法到底对不对? 人类透过饮食,将自然转化为文化,将自然界的物质转化成我们的身体与心智,也让自身与万物共享一切关连。数百万年来,人类已把对食物的尝试,融合成一套套饮食禁忌、仪式和食谱,让我们避开有害的食物,摄取有益的食物,免去杂食者进食上的难题。 然而,20世纪后半,在工业化食品和不成熟营养学的推波助澜下,人类创造了新的食物链。餐桌上的食物与它的源头越离越远,而人类则萎缩在工业化食物链的末端,丧失与自然之间的原始记忆,更无从判断哪些食物该吃,重新面对杂食者的难题。 麦可.波伦为了「完整了解一顿餐食的因果关系」,以记者的追猎精神,沿著现代人主要三条食物链:工业化食品、有机食物和野生食物,从产地一路追踪到餐桌。他深入农场、研发室、养殖场、加工场到卖场,亲身观察与访谈,如侦探般揭开现代食品的面貌。 这是深度的调查报导,是趣味的科普作品,更是优美的自然文学。它是一本关于饮食乐趣的书,越了解饮食,才能越享受饮食。 划时代饮食意识觉醒之书──是写实、深入的关键报告,也是无比丰美的饮食写作 为现代人面对的饮食难题,提出最铿锵有力的建言! ※本书为《到底要吃什么?》全新译本 作者简介· · · · · · 美国首屈一指的饮食作家、食物类研究权威,也是无数人的饮食导师。他下定决心追踪一头牛,看看能从牠身上追到什么东西? 事实上,他追踪的不止是一头牛,还有牠背后的牧草、农场,以及食物供应体系。他亲身走访农场、工厂和卖场,以田野调查研究从产地到餐桌的流程,也对饮食文化背后纠结的政商和军事关系进行历史探究。这些调查结果揭露了工业化农作物可笑的命运,揭露了工业饲育场中动物的悲鸣,也揭露了现代人类工业饮食最矛盾且自我毁灭的真相。 然而他也是个自然的爱好者,他在农场、牧场、猎场的体验,亦化做优美而幽默的文字,为工业化食物链下的人类,指出一条古朴、美好,且真实可行的出路。 他是《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出版人周刊》年度好书、食物类大奖「詹姆斯.比尔德奖」的作者,获选美国为《新闻周刊》「10年来10大思想领袖」,更名列2010年《时代杂志》全球百大影响人物。每推出一本著作都是年度出版大事。 代表作《杂食者的两难》(2006)荣获《纽约时报》与《华盛顿邮报》年度十大好书,至今仍是饮食写作的至高典范。最新著作《饮食规则》更引发热烈回响,同时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亚马逊网站不分类总排行第一。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