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手记:第二卷》是作者自1942年1月至1951年3月的手记,在其中他记录了所思所想、读书笔记、作品雏形、写作构思等,且不乏

《加缪手记:第二卷》是作者自1942年1月至1951年3月的手记,在其中他记录了所思所想、读书笔记、作品雏形、写作构思等,且不乏发人深省的哲学思考。读者可以在手记中看到加缪如何面对《局外人》所遭逢的社会议论,《反抗者》出版后引起的激烈笔战,这段期间加缪也完成了《西西弗斯神话》《鼠疫》等重要作品,堪称卡缪人生的精华时期。 本手记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属于哲学思索、片段的描写,如对上帝与无神论、死亡、人民的苦难、「永恒轮回」等的反思与批判。 第二类为读书心得,如《奥德赛》、司汤达、海涅、福楼拜、孟德斯鸠、纪德等大师的讨论。 第三类大部分是未正式发表的作品。 作者简介 · · · · · · 阿尔贝·卡缪 Albert Camus 1913年生于北非阿尔及利亚,1960年于法国因车祸骤逝。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 1957年「因为他的重要文学创作以明彻的​​认真态度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良知的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除吉卜林外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于自身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体的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不因此而绝望和颓丧,而是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加缪手记:第一卷》包含加缪1935年5月到1942年2月之间的手记,是了解加缪其人及其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纪录,更是理解其创作的

《加缪手记:第一卷》包含加缪1935年5月到1942年2月之间的手记,是了解加缪其人及其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纪录,更是理解其创作的关键。他在手记中写下他的读书杂感、生活随想、情感波动,以及写作构思的方式,其中充满了精彩动人的哲学思考。书信手记最能凸显与呈现一个人内心的诸貌与真实,透过加缪的手记,我们更能全面地了解这位被称为「以睿智与热诚,阐明了我们时代良知」的伟大创作者的心智与情感。 本手记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属于哲学思考、片段的描写、从生活中搜罗而来的谈话记录。手记里的许多片段几乎一字不改地用在了《局外人》《婚礼集》和《反与正》等作品中。 第二类是读书心得,包括影响他最大的作者尼采、戴赫劳伦斯、梅尔维尔和马尔罗等。 《局外人》和《西西弗斯神话》的各个主题,不论是死亡的结局、清醒的心智、无神论观点和肉体生活的价值,都有在手记里反复出现与探讨。 第三类大部分都没有用在发表的作品中,有些则改写入早期的小说《快乐的死》。 作者简介 · · · · · · 阿尔贝·卡缪 Albert Camus 1913年生于北非阿尔及利亚,1960年于法国因车祸骤逝。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 1957年「因为他的重要文学创作以明彻的​​认真态度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良知的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除吉卜林外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于自身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体的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不因此而绝望和颓丧,而是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封面图片

手记前两卷在作者过世后不久即出版。但当年还有未曝光的笔记,这正是第三卷的内容。加缪在最后这几本笔记中,与之前相比写了更多他私人生

手记前两卷在作者过世后不久即出版。但当年还有未曝光的笔记,这正是第三卷的内容。加缪在最后这几本笔记中,与之前相比写了更多他私人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希腊旅行、阿尔及利亚战争之惨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些笔记刚开始只是卡缪的写作工具,后来更像他的日记。 第三卷可 看到《夏》《堕落》和《流亡与独立王国》的源起。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对《反抗者》所掀起的激烈论战的反应。还有几个未及完成的写作计划,例如一个写朱莉·德·莱斯皮纳斯的剧本,一个将浮士德和唐璜两主题合而为一的剧本。当然,更有他已著手进行的小说《第一个人》。 作者简介 · · · · · · 阿尔贝·卡缪 Albert Camus 1913年生于北非阿尔及利亚,1960年于法国因车祸骤逝。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 1957年「因为他的重要文学创作以明彻的​​认真态度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良知的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除吉卜林外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于自身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体的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不因此而绝望和颓丧,而是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封面图片

《.哲学 》

《.哲学 》 简介:探讨存在本质与人类自由的学说,强调个体在无预设意义的世界中通过选择塑造自身价值。核心关注人的焦虑、责任及孤独,主张直面荒诞并创造生命意义,反对将人简化为既定规则或抽象概念。 亮点:以激进自由观打破传统决定论,将哲学问题回归日常生活体验,深刻影响现代心理学、文学与艺术创作,为当代人提供审视生存困境的独特视角。 标签:#存在先于本质 #自由选择 #荒诞哲学 #萨特 #加缪 #现象学 #《存在与虚无》 #戏剧创作 链接:

封面图片

内容简介:本套书由最经典的三部反乌托邦小说《1984》《美妙的新世界》《我们》组成,被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都描绘了在一个技术

内容简介: 本套书由最经典的三部反乌托邦小说《1984》《美妙的新世界》《我们》组成,被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都描绘了在一个技术极端发达的未来世界,精神世界的扭曲,对人类文明提出了警示,是对人类社会最深沉的反思。 《1984》 一部充满预见性和警示性的作品,被誉为描写极权社会的经典范本。村上春树创作《1Q84》的灵感来源。 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高压控制下的社会中,思想与情感被严格控制、伦理被破坏、人性被扼杀、自由被剥夺、真相被扭曲的残酷故事。 《我们》 因其内容与思想的前瞻性被誉为反乌托邦小说的始祖,影响了乔治·奥威尔和阿道司·赫胥黎的创作方向。 小说塑造了一个推崇标准和规则、人们的思想情感与生活方式被完全制约的未来社会,不管是哪一种人,最终都难逃被同化的命运。 《美丽新世界》 一部在百年前就对后世作出了精准预言的惊世之作。因其对人类发展的高度预见性,被誉为描述未来世界的预言之作。 作者阿道司·赫胥黎以传奇性的远见和充满讽刺意味的笔触,塑造了一个物质生活丰富、科技高度发达的“美丽的新世界”。 作者简介: 乔治•奥威尔(19031950)英国著名作家,社会评论家,英语文体家。年轻时曾赴缅甸加入帝国警察部队,后因厌倦殖民行径而返回欧洲,开始文学创作。后参加西班牙内战,并在二战中积极投身反纳粹活动,1950年死于困扰多年的肺病。著有《1984》《动物庄园》等十余部作品,其中充满了社会关怀、人类理想和反极权的思想,被称为“一代人冷峻的良心”。 阿道斯•赫胥黎(18941963)英国著名作家,著名的赫胥黎家族最杰出的成员之一。曾立志从医,却因为视力障碍改变初衷,从事了文学创作。著有小说、诗集、文集、剧本等五十余部,曾获得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等文学奖,因代表作《美妙的新世界》赢得巨大声誉。 叶甫盖尼•扎米亚京(18841937)表现主义和新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作品涉及小说、诗歌、戏剧等多种体裁,主题多为对现实社会的讽喻。早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却因为与当时主流思潮相左的政见和批判主义的文风遭到政府的封杀,多部作品遭禁。于1931年上书斯大林本人,请求离开苏联,在高尔基的多方斡旋下,终于获准出国,同年与妻子在法国巴黎定居,1937年因心脏病去世。 #乌托邦 #反乌托邦 #乔治奥维尔 #小说 #经典 #文学

封面图片

没步入社会能写出深刻的文章吗?

没步入社会能写出深刻的文章吗? Zpuzzle的回答 文学以及艺术创作中的“经历”、“经验”和大众口中的“阅历”、“经验”并不是一个概念。大众口中的“阅历”,是从“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个层面去说的,意在强调实践经验的重要和不可替代性。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个结论是没错的,如果没有复杂场景的实践经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很难转化为实际的、可被个人完全掌握的知识。但是,艺术创作中的“经验”,强调的是创作者对内心体验的挖掘,而这与一个人的具体阅历多少并无关系。 对此,在《西西弗神话》中,加缪也曾说过:最终还是荒诞及其矛盾的生活能给我们教益。因为,谬误在于认为经验的数量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其实仅仅取决于我们本身。这里不妨简而言之。有两个人,寿命相同,世界也总是提供等量的经验。这要看我们意识如何了。感受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反抗、自己的自由,而且多多益善,这就是生活,最大限度的生活。 …… 因此,任何深度、任何感动、任何激情、任何牺牲,在荒诞人看来(即使他期望也不成),也不可能使四十年有意识的生活,等同于持续六十年的清醒。疯狂和死亡,这是荒诞人无可挽回的事情。人并不选择。荒诞及其包含的生活的增量,“也不取决于人的意志”,而是人的反面,即死亡。仔细掂量掂量的话,这里只关系到一个机会的问题。一定得择机而行。二十年的生活和经验,永远是无可替代的。这里加缪说的“认为经验的数量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就是对那种在创作中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批评。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我之前就曾经说过,那些从红军时期就参加革命的老同志、老干部,一生中可能经历了如四渡赤水、爬雪山过草地、抗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原子弹研发等改变中国命运乃至世界格局的重大事情,他们的阅历不可谓不丰富。可是,看他们写的文章和诗词,绝大多数都不忍卒读,能写成老干体都算是有水平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老干部虽然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但有的没上过几天学,有的虽然上过大学却缺乏文学方面的素养,这使得他们的人生阅历很难变为优秀的文学作品。 相反,很多缺乏“人生阅历”的人,但因为有足够的文学天赋和创作能力,可以从他人的作品中和自己的成长中获得文学创作的经验。如曹禺写出惊世之作《雷雨》的时候只有23岁,还是清华大学的一名在校学生,跟那些爬雪山过草地的红军战士比,他能有多丰富的人生阅历呢?但这并不妨碍他写出《雷雨》。 而且,从各方面的案例来看,对于文艺创作者来说,人生经历过于丰富并不见得是好事,因为人生经历一旦丰富,人就很容易变“油”。这一方面是因为,文艺创作本身是需要有一定的闲暇和余裕支撑的,当人生经历过于丰富的时候,这些文艺创作所必需的闲暇和余裕就可能被挤占;另一方面,很多人在获得更为丰富的人生阅历的时候,也容易把自身的阅历合理化,从而丧失了艺术创作所应该有的内省和批判。 这方面的代表,是一些“官场小说”以及各行业内的人创作的一些以行业内的故事为题材的作品。这里就以“官场小说”为例,很多人在行政体系内浸淫日久,会习惯于这种体制内的生活状态以及在其中所积累的各种“人生经验”。相比于“外行”,他们创作官场小说会有非常丰富的细节这是他们创作的优势但与此同时,因为他们对自身生活方式的认同,又很容易将这种小说写为升官图。站在文学的角度,无论如何称赞其“细节真实”、“情节生动”等,都无法改变它并不是一个好的文学作品的县市。 正因如此,所以很多在青少年时期有一些文学创作天赋的人,在真正进入社会、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往往会发现自己的“灵气”没有了。这个“灵气”虽然有些虚无缥缈,但也不算是全无道理。 所以,在艺术创作中,“阅历”、“经历”这些东西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感受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反抗、自己的自由,而且多多益善,这就是生活,最大限度的生活。这种“感受”的深度和表达技巧的融合,是一部好的作品的基础。比如,你自从大学毕业后没找到工作,就一直在家蹲着,已经有七八年的时间。与那些一毕业就进入职场,发展地顺风顺水的人相比,你固然缺乏职场和社交的经验,但是你对一个宅家的人的心态、与父母相处的细节、对这种相对封闭生活的思考,却一定会比那些一直在职场的人更深一些。再比如,同样是40岁,别人早已结婚,孩子都要考大学,而你还在单身,也没有啥结婚的想法,那么别人固然有养育子女的经验,但你也有三四十岁独自一人生活的经验。尽管在社会层面上,对这这两种生活会有不同的评价,但在文学层面上,二者并没有高下之分。 即便是在学校里,对于有文学天赋的孩子来说,也一定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到很多有趣的东西。而且,由于所处年龄的不同,青少年所感受到的东西与中年人也会存在很大区别,这都是进行文学创作的切入点。 但正如前面所说,那些阅历丰富的老干部,因为缺乏文学创作和表达的能力,终归只能让自己的经历成为别人创作的素材,而对于中学生来说,“感受自己的生活”也只是文学创作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能否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将其真正以“文学的”方式表现出来,则决定了其能否写出好的作品。而文学的“深刻”,更为强调的也是这种表达的深度,而非是思想的“价值”否则,这世界上也就没必要存在艺术,而只需要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等等这些学科也就够了。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Zpuzzle)

封面图片

新生代最才华洋溢的史学家玛雅‧加萨诺夫的「帝国移民三部曲」

新生代最才华洋溢的史学家玛雅‧加萨诺夫的「帝国移民三部曲」 2020年首度在台上市 ◎坎迪尔历史奖(非虚构历史奖奖金最高) ◎纽时书评最受注目好书 ◎纽约时报百大好书 ◎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非小说类奖项 ◎乔治华盛顿好书奖 《黎明的守望人》、《新世界的流亡者》、《大英帝国的东方岁月》是哈佛大学讲座教授玛雅‧加萨诺夫的三部力作。在这三本书中,她透过三种人物:小说家、美国独立中的保皇党、帝国的冒险收藏家,勾勒出这群在18-20世纪的殖民帝国中移动的人物形貌,以及全球化渐渐形成的过程。 「极富启发性与同理心的绝佳之作。」──约翰‧勒卡雷(谍报小说大师) 在首部曲《黎明的守望人》中,作者玛雅‧加萨诺夫教授透过小说家康拉德的人生经历与文学作品,探索19到20世纪动荡转变的全球化时代。但为何是康拉德?其实康拉德的名著的《黑暗之心》曾被质疑,认为那是一种带有白人歧视眼光的作品。但前美国总统欧巴马却认为这本书可以反映出殖民帝国里的白人到底在想些什么。康拉德值得今日的我们继续阅读。 康拉德身处19-20世纪之交,以一名波兰难民的身份来到英国,此后,马来亚、刚果、加勒比海都有他船员生涯的足迹。见证了当时三大成就:苏伊士运河开凿、铁路开展、海底电缆,他也体验到因为轮船发明让帆船上的海员失业,同时又加速洲际间通航的便利性。在甲板上,更目睹了逐渐缩小的世界,从陆地到海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愈来愈靠近,空间压缩带来颠覆性的变革。这个世界便是我们今日的全球化世界。当然,康拉德的旅程体现了世界的「全球化」,他的文学造诣更留下了难得的精彩纪录与历史轨迹。 二十世纪初,移民问题、资本主义全球化与民族主义之间的紧张性,再加上通讯技术革命,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从那个时代起,无人是孤岛,也无人可以独居而活。但并非人人都能有所体会,康拉德比同代人更能觉察他们正在经历一场不复返的转变。而且他还能预言这些转变会带来哪些问题,并写入他的小说里。对他而言的新科技发展会面临的问题,在今日网路时代的我们其实也正在发生,至于反殖民主义的浪潮,则又可对应21世纪的各类冲突与恐怖攻击。本书作者以历史学家的独到见解,带领读者见证康拉德的笔下世界,认识全球化如何生成,并形塑我们今日的世界。在作者眼中,康拉德是见证新时代的先知。 ◎国际好评 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加萨诺夫所撰写的「帝国移民三部曲」,透过政治权力核心之外诸多人物的阅历与迁徙足迹,勾勒出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帝国主义演变至二十世纪全球化时代的开拓与失落。康拉德的世界闯荡、人生飘泊,以及斜杠履历成为这一幅宏观图像中最为生动的身影。 ──黄春木╱台北市立建国高中历史科教师 巧妙融合传记叙事、史学分析与文学解释,让读者得以一瞥康拉德小说中那些在一个迅速失去界限的世界里,走得太远的脆弱个人之命运。加萨诺夫以富说服力的方式向我们证明,这位小说家一直具有诠释当今(后)现代地缘政治与文化难题的资格。 ──《书目杂志》星级评鉴(Booklist (starred review)) 就算我们不认同康拉德的价值观,作者写道:历史有如为现今所开的一堂心理疗程,让它说说关于自己爸妈的事。她这话说得既正确又诙谐。阅读《晓班》能让我们看见自己在许多方面都是康拉德的孩子,就算《吉姆爷》是你高中时代的恶梦,《晓班》也能让你想把它拿起来重温。 ──约翰‧鲍尔斯(John Powers),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 此书在形式上是约瑟夫‧康拉德传记,但事实上她借由康拉德在述说世界史的一整个阶段……玛雅‧加萨诺夫让我们能以二十一世纪的角度审视康拉德。 ──《洛杉矶书评》(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康拉德的人生故事已经被说过很多次,但玛雅‧加萨诺夫这本书因其生动又富想像力的内容脱颖而出。 ──《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 玛雅‧加萨诺夫的杰作……她是年轻一代最才华洋溢的史学家之一,写出我们这时代关于殖民主义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威廉‧达尔林普(William Dalrymple),《卫报》(The Guardian)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玛雅‧加萨诺夫Maya Jasanoff 是哈佛大学历史学库利奇讲座教授,著有得奖作品《帝国边陲:欧洲人在东方的生活、文化与征服,1750-1850》(2005年)以及《被自由放逐的人:革命世界里的美国保皇党》(2011年),后者获得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非小说类奖项以及乔治华盛顿好书奖。加萨诺夫在2013年成为古根汉研究学人,2017年获得非虚构历史奖最高奖金的温德姆坎迪尔文学奖非小说类奖项,她的论文与评论经常刊登于《纽约时报》、《卫报》与《纽约书评》等报章杂志。 译者简介 张毅瑄 台大化学系、台大历史研究所毕业,译有《哺乳动物们》、《地球毁灭记》、《古典洋装全图解》等书,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若以求知的观点看待一切,所有的事都是好事」。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