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记前两卷在作者过世后不久即出版。但当年还有未曝光的笔记,这正是第三卷的内容。加缪在最后这几本笔记中,与之前相比写了更多他私人生

手记前两卷在作者过世后不久即出版。但当年还有未曝光的笔记,这正是第三卷的内容。加缪在最后这几本笔记中,与之前相比写了更多他私人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希腊旅行、阿尔及利亚战争之惨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些笔记刚开始只是卡缪的写作工具,后来更像他的日记。 第三卷可 看到《夏》《堕落》和《流亡与独立王国》的源起。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对《反抗者》所掀起的激烈论战的反应。还有几个未及完成的写作计划,例如一个写朱莉·德·莱斯皮纳斯的剧本,一个将浮士德和唐璜两主题合而为一的剧本。当然,更有他已著手进行的小说《第一个人》。 作者简介 · · · · · · 阿尔贝·卡缪 Albert Camus 1913年生于北非阿尔及利亚,1960年于法国因车祸骤逝。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 1957年「因为他的重要文学创作以明彻的​​认真态度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良知的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除吉卜林外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于自身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体的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不因此而绝望和颓丧,而是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加缪手记:第二卷》是作者自1942年1月至1951年3月的手记,在其中他记录了所思所想、读书笔记、作品雏形、写作构思等,且不乏

《加缪手记:第二卷》是作者自1942年1月至1951年3月的手记,在其中他记录了所思所想、读书笔记、作品雏形、写作构思等,且不乏发人深省的哲学思考。读者可以在手记中看到加缪如何面对《局外人》所遭逢的社会议论,《反抗者》出版后引起的激烈笔战,这段期间加缪也完成了《西西弗斯神话》《鼠疫》等重要作品,堪称卡缪人生的精华时期。 本手记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属于哲学思索、片段的描写,如对上帝与无神论、死亡、人民的苦难、「永恒轮回」等的反思与批判。 第二类为读书心得,如《奥德赛》、司汤达、海涅、福楼拜、孟德斯鸠、纪德等大师的讨论。 第三类大部分是未正式发表的作品。 作者简介 · · · · · · 阿尔贝·卡缪 Albert Camus 1913年生于北非阿尔及利亚,1960年于法国因车祸骤逝。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 1957年「因为他的重要文学创作以明彻的​​认真态度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良知的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除吉卜林外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于自身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体的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不因此而绝望和颓丧,而是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封面图片

《加缪手记:第一卷》包含加缪1935年5月到1942年2月之间的手记,是了解加缪其人及其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纪录,更是理解其创作的

《加缪手记:第一卷》包含加缪1935年5月到1942年2月之间的手记,是了解加缪其人及其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纪录,更是理解其创作的关键。他在手记中写下他的读书杂感、生活随想、情感波动,以及写作构思的方式,其中充满了精彩动人的哲学思考。书信手记最能凸显与呈现一个人内心的诸貌与真实,透过加缪的手记,我们更能全面地了解这位被称为「以睿智与热诚,阐明了我们时代良知」的伟大创作者的心智与情感。 本手记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属于哲学思考、片段的描写、从生活中搜罗而来的谈话记录。手记里的许多片段几乎一字不改地用在了《局外人》《婚礼集》和《反与正》等作品中。 第二类是读书心得,包括影响他最大的作者尼采、戴赫劳伦斯、梅尔维尔和马尔罗等。 《局外人》和《西西弗斯神话》的各个主题,不论是死亡的结局、清醒的心智、无神论观点和肉体生活的价值,都有在手记里反复出现与探讨。 第三类大部分都没有用在发表的作品中,有些则改写入早期的小说《快乐的死》。 作者简介 · · · · · · 阿尔贝·卡缪 Albert Camus 1913年生于北非阿尔及利亚,1960年于法国因车祸骤逝。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 1957年「因为他的重要文学创作以明彻的​​认真态度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良知的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除吉卜林外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于自身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体的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不因此而绝望和颓丧,而是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封面图片

《豆瓣中国小说书单(100部)》

《豆瓣中国小说书单(100部)》 简介:通过北方农村一个家族的兴衰变迁,展现中国近代社会的动荡与变革。作品以魔幻现实笔法重构乡土记忆,糅合民间传说与历史事件,在虚实交错中勾勒出血脉传承的沉重与坚韧。 亮点:莫言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将高密乡塑造成世界文学地标。采用三代人视角跨越百年时空,用荒诞叙事解构革命与人性,充满寓言色彩的土地史诗。 标签:#魔幻现实主义 #乡土文学 #家族史诗 #诺贝尔文学奖 #生死疲劳 #莫言 #豆瓣Top250 更新日期:2025-06-19 14:23:37 链接:/url/

封面图片

《三部曲》作者: [挪威]约恩·福瑟

《三部曲》 作者: [挪威]约恩·福瑟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原作名: Trilogien 译者: 李澍波 出版年: 2024-1-1 页数: 288 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言说不可言说之物”的作家约恩·福瑟代表作,曾获北欧理事会文学奖。挪威语原文直译。 这部小说书写了每一个现代人在荒凉大地上寻找家园的孤独感,成为我们生存境况的象征。和书中主人公一样,我们都在一个看似有很多选择、很多不同生活方式的世界中寻找安顿我们精神的事物。读《三部曲》的过程,就像是一次充满启示的宗教性体验,引领着我们发现有关自己内心的真相。 福瑟的语言极简而又致密,在很少使用形容词和隐喻的荒裸语言中,勾勒情感的潮涌与爆裂。他将自己的小说称为“慢散文”,“我希望让故事中的每个时刻都占据它应有的、充足的时间,我希望语言可以非常平静和缓地流动”。这种慢散文包含许多不同的时间层次、不同场景的转换和大量内省。《三部曲》展现了福瑟作为文体大师的独特魅力。 #小说 #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封面图片

《快乐的死》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快乐的死》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博集天卷 译者: 张一乔 出版年: 2023-6-30 页数: 200 快乐需要时间,很多很多的时间 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把生命耗费在赚钱上头 并在必要的时候,用钱来换取时间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生前未发表小说 《异乡人》译者张一乔新译 人唯一的义务,就是让自己快乐 梅尔索,办公室职员,无功无过,禁锢于每天八小时的工作制。 札格厄斯,二十五岁时开始筹谋赚大钱,短短几年时间得偿所愿。 一次偶然的际遇,贫穷而健康的梅尔索遇见了富有但残疾的札格厄斯,在两人的精心设计下,梅尔索获得了大笔财富,尝试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最后幸福地死去。 从想望到征服,梅尔索走了漫长的一路。在无可避免的死期下,快乐的意义浮现:“快乐的生活没有所谓长短这回事,你觉得快乐就是快乐,没什么好讨论的,连死亡也不会构成任何阻碍在那种情况下,死亡只是幸福的一个插曲罢了。” “死”是贯穿加缪一生的写作主题:《异乡人》中默尔索因毫不矫饰被宣判死刑,《鼠疫》中瘟疫肆虐全城,《卡利古拉》中暴君任意处死臣民……“加缪曾经也这样表达过身为一个作家,所要表达的东西其实并不多,作家其实会一遍又一遍写同一本书,但这本书的写法每一遍都是不同的。”(一之)《快乐的死》是加缪的首部小说作品,梅尔索的抉择和省思,也预告了加缪日后的其他小说和论述。 #死亡 #小说 #文学 #思想 #加缪

封面图片

《我的文学奖》作者: [奥]托马斯·伯恩哈德

《我的文学奖》 作者: [奥]托马斯·伯恩哈德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原作名: Meine Preise 译者: 马文韬 出版年: 2025-1 页数: 160 ○ 我蔑视文学奖,但我没有拒绝。这一切都令我厌恶,但最令我厌恶的是我自己。 ○ 托马斯·伯恩哈德对文学界的愤怒和讽刺!他对全人类咆哮,对自己摇头,记录下自己获颁文学奖和奖金的真实经历。 ○ 托马斯·伯恩哈德是20世纪最伟大的德语作家之一,卡尔维诺、厄普代克、桑塔格、帕慕克、耶利内克推崇的文学大师。 ○ 以批判的方式关注人生和社会现实,揭示出不同于卡夫卡的荒诞与悖谬。 托马斯·伯恩哈德是文学奖的常客,先后获得数十种重要奖项,包括德语文学最重要的毕希纳奖、奥地利国家奖等。但他很快就对获奖失去了兴趣,拒绝接受任何文学奖项。 20世纪70年代中期,伯恩哈德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最终评委会鉴于他对奖项的态度,决定避免去碰这个钉子。 《我的文学奖》收录了伯恩哈德9篇关于获得文学奖的爱恨情仇、4场颁奖典礼上的讲话,以及1篇退出德国语言文学科学院的自白。托马斯·伯恩哈德对全人类咆哮,对自己摇头,他记录下自己获颁文学奖和奖金的真实经历。 “在我欣喜雀跃地接受了尤利乌斯·卡姆佩奖之后,每逢再得奖,总觉得索然无味,甚至感到恶心,心中总有一种抵触的感觉。但是许多年里每逢有奖向我颁发,我都显得太软弱,不能坚强地说声“不”。我总是想,在这方面我这个人性格有缺失。我蔑视文学奖,但我没有拒绝。这一切都令我厌恶,但最令我厌恶的是我自己。我憎恶那些典礼,那些仪式,但我却去参加;我憎恶那些颁发奖金者,但我却接受他们的奖金。今天不可能再是这样了。到四十岁为止,我想,然后呢?” #散文 #演讲 #文学 #奖项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