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空间概念在许多西方理论家的重新讨论与界定下产生了质变。

近三十年来,空间概念在许多西方理论家的重新讨论与界定下产生了质变。   不同学科训练的学者包括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地理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和文化批评家等,纷纷对空间观念提出新的诠释方式,激起跨学科的思辨涟漪。   《文学地理:台湾小说的空间阅读》将新空间理论应用在台湾文学批评,试图为向来处于复杂的空间政治和地缘政治中的台湾文学,解读出更多元深刻的面向。   本书由文本里的空间、文本与空间流动,以及文本与空间性三个面向,应用时空型、地方感、地志学、第三空间、文化旅行、空间三元论、文化地理学等概念进行实际批评。从文本里象征性的空间延伸解读较大范畴的文化符码,借以思索台湾这个地理空间的文学特殊性,以及叙事文体再现空间的艺术性方式。文本空间与流动则探讨文学文化经空间与空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旅行翻译的脉络,以及迁移跨界对主体性建构的贡献和局限。文本与空间性则探究作者和读者对空间的认知与再现,文本与各历史时代的空间性之间如何呼应、协商或对抗,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反映于空间的叙事模式。这种空间阅读的尝试希望能够翻转传统文学批评以时间(文本的情节及角色)演变为阅读重点的方式,以空间的思维向度开展出不同的文学批评模式,开拓另一片文学研究的可能范畴。   本书论及作家甚丰,包括七等生、王家祥、王祯和、王聪威、平路、白先勇、成英姝、朱天心、朱天文、朱少麟、朱国珍、朱点人、宋泽莱、李昂、沉樱、林韦助、林海音、施叔青、洪醒夫、袁哲生、张秀亚、张启疆、郭良蕙、陈玉慧、陈映真、陈雪、黄凡、黄春明、叶石涛、蔡素芬、萧飒、萧丽红、骆以军、龙瑛宗、钟文音等。 作者简介 范铭如   1964年生,台湾嘉义人,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文艺创作组学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东亚文学系博士。曾任教于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系、国立台北大学中国语文学系,现任国立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   著有《众里寻她:台湾女性小说纵论》、《像一盒巧克力:当代文学文化评论》、《大头崁仔的布袋戏》,并主编《岛屿妏声:台湾女性小说读本》、《挑拨新趋势:第二届中国女性书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空间/文本/政治》是台湾文学研究者范铭如的最新论著

《空间/文本/政治》是台湾文学研究者范铭如的最新论著   以台湾文学为例   探究文本作为空间与政治的中介   三者之间如何彼此渗透、拉扯、维持的动态关系   叙事既是建构空间政治的基础,当然也是解构空间政治的核心。文本政治是当代文学理论理关注的一大面向,空间政治则是社会学科里讨论的重点。   置身于象征体系的文本,夹在空间与政治两大外缘势力中,如何被制约渗透、又如何调节制衡彼此、甚或矛盾共生,叙事美学又如何因势碰撞出变化,是《空间/文本/政治》思索的重点。   将文本放在这三元辩证的中间位置,除了彰显文本的中介对话功能,也是在运用跨学科批评方法时强调人文学科的核心价值。   《空间/文本/政治》分为两大区块,第一部分是理论性的从身分的角度,探讨空间政治如何影响身分认同以及书写模式,而空间的书写又如何强化或解构既有的身分认知并与主导政治对话。   第二部分从实际批评的操作里,爬梳台湾近代史中两波空间政治的变动如何连动文学空间的地貌易容,以及美学模式的新建构。   【台湾与东亚】   21世纪的国际学界,强调新的客观条件已经与过去的历史情境产生极大差异。每一个国家的知识分子都站在自己的立场重新出发,因此东亚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概念,不仅要找到本身的历史定位,同时也要照顾到东亚范围内不同国籍知识分子所提出的文化反省。   「台湾与东亚」丛刊的成立,正是鉴于国内学术风气的日渐成熟,而且也见证研究成果的日益丰硕。这套丛刊希望能够结合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尝试探索东亚议题的可能性。无论是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的专业训练,都可以借由东亚做为媒介,展开跨领域的对话。东亚的视野极为庞大,现代性的议题则极为复杂,尤其进入全球化的历史阶段,台湾学术研究也因而更加丰富。本丛刊强调严谨的学术精神,却又不偏废入世的人文关怀。站在台湾的立场,以开放态度与当代知识分子开启无尽止的对话。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范铭如   台湾嘉义人。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东亚文学系博士。现任国立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现当代小说、台湾女性文学、女性主义理论、文学批评理论、空间理论等。著有:《文学地理:台湾小说的空间阅读》、《众里寻她:台湾女性小说纵论》《像一盒巧克力:当代文学文化评论》,并主编多本文学和评论选集。

封面图片

小说里的空间有那些类型?

小说里的空间有那些类型? 空间的配置和结构如何影响对故事的推进? 不同类型的空间上在小说的叙述上发挥何种功能?   小说家与小说研究者向来关注人物、情节、叙述与时间等议题,《小说点线面》一书则另辟蹊径,挑战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将空间元素置于小说分析的核心。   范铭如提出了独特的空间分类理论,以「点、线、面」三个基本类型,再加上复合空间和边界等变异形式,涵盖从微观到宏观的各类空间形态,也深入探讨了这些空间在文本中的多重功能。   点,包含小面积的居室、单一功能建筑体和特定园区,偏向个人的日常活动领域;线,是路径,是具有联结、憩止、冲突、逃逸、抉择性质的中途性空间;面,则是较大范围的空间,是由许多定点与路径组织而成偏向集体的公共活动领域,侧重于呈现集合性的特征。   透过细致梳理百年来的台湾文学,《小说点线面》试图建构一个既具普遍性、又涵纳特定历史地理弹性的理论模型,不仅揭示空间在文学创作与阅读中的重要性,为文学研究者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也为跨学科的叙事研究开辟出崭新视野。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范铭如   台湾嘉义人。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东亚文学系博士。现任国立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现当代小说、台湾女性文学、女性主义理论、文学批评理论、空间理论等。著有《空间╱文本╱政治》、《文学地理:台湾小说的空间阅读》、《众里寻她:台湾女性小说纵论》、《书评职人:失忆时代的点书》、《像一盒巧克力:当代文学文化评论》,主编多本文学和评论选集,合编Taiwan Literature in the 21th Century 和 The Columbia Sourcebook of Literary Taiwan。

封面图片

在所有的狗血国家中,俄罗斯还是尚存希望的,在那片土地上产生过许多世界一流的文学家,哲学家,音乐家,画家,科学家,他们是一个有思想

在所有的狗血国家中,俄罗斯还是尚存希望的,在那片土地上产生过许多世界一流的文学家,哲学家,音乐家,画家,科学家,他们是一个有思想的民族,同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基辅罗斯开始,神一直在引领著他们,俄罗斯人明天的美好是可以期许的。世界上最可怕的,最没有希望的是神弃之地,等待他们的一定是硫磺与火。

封面图片

唐代诗歌与性别研究──以杜甫为中心

唐代诗歌与性别研究──以杜甫为中心 作者: 欧丽娟 出版社:里仁书局 出版日期:2008/09/30 语言:繁体中文  本书考掘文化的古老地层,进行以杜甫为核心的唐诗的性别研究,冀图从研究文化的角度,重新思考文学中的两性关系,并对男性诗人笔下的象征符号进行解码。   由亲子互动模式与儿女教育内涵的差异,及其所导致的女儿形象的扁平化幼弱书写为肇端,在一系列针对各种女性形象的议题中,可以探测到从「女儿」到「女人」,从「家内」到「家外」,从「现世」到「方外」,简化而固定的性别编码以二元形式及其小幅变奏演绎了任何时间范畴与空间范畴的女性生命型态,透过男性对女性的命名,塑造出消音失语的女性图谱,而揭示性别意识建构的深沉面向。 作者简介 欧丽娟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现任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著有《唐诗选注》、《杜诗意象论》、《唐诗的乐园意识》、《诗论红楼梦》及《红楼梦人物立体论》等书,并合编有《历代诗选注》(以上均由本书局出版)。 #诗歌 #历史 #社会 #女性 #台版

封面图片

背景和文本尽管分析哲学和欧陆哲学之间的争论发生了许多转变,包括 20 世纪下半叶部分实用主义意义理论的发展( 由 Wittgen

背景和文本 尽管分析哲学和欧陆哲学之间的争论发生了许多转变,包括 20 世纪下半叶部分实用主义意义理论的发展( 由 Wittgenstein、Donald Davidson、Richard Rorty、Hilary Putnam 等人提出 ),显著分歧的观念得到了支持,特别是在心灵哲学的背景下 ,强烈的自然主义和的持续存在。对于这一立场的追随者(包括 Alfred Rosenberg、Georges Rey、Paul Churchlands 和 James Ladyman)来说,事情本身并不像我们每天所看到的那样。相反,物理学和生物学表明,从根本上讲,现实恰恰由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感知或概念上未遇到的实体组成。Wilfrid Sellars 将这一世界图景称为人类的 “科学形象 the scientific image”,并将其与我们日常经验和实践的 “显性图像 manifest image” 进行对比( “Science, Perception and Reality-Ridgeview (1991)”)。 与当代唯物论的这一(无可否认高度简化的)图景相反,欧陆实在论或思辨实在论的代表试图重新捕捉古典欧陆传统作者(如 Hegel、Schelling、Husserl 和 Heidegger 等)的方法和思想。这些当代代表尤其关心的是,要表明真理形式之间的差异不能简单地基于其整体特征的科学或后现代概念。因此,对「存在的东西 what there is」的研究与无限制的相对主义有著明显的区别,但也同样需要受到保护,以免还原为科学事实的同质空间。就自然科学而言,甚至可以说,宇宙作为研究对象,只是人类经验领域中的一个局部的、甚至是极小的「区域」。概念、观点或「感觉场 fields of sense」( Markus Gabriel -“Fields of Sense: A New Realist Ontology-Edinburgh UP (2015)”)是实际事实以逻辑和现象学形式呈现的媒介。因此,「存在甚么」的问题必须与对存在量词作为命题真值分析的唯一工具的简单反思脱节。 在英语世界,哲学家 Ray Brassier ( “Nihil Unbound: Enlightenment and Extinction-Palgrave (2007)”; “Collapse: Philosoph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peculative Realism. 2-Urbanomic (2007))”)、Graham Harman ( “Towards Speculative Realism: Essays and Lectures (2010)”) 和 Paul M Livingston ( “The logic of being: realism, truth, and time-Northwestern UP (2017)”) 最近提出了实在论的新概念。在德语世界,哲学家 Markus Gabriel( “Sinn und Existenz : eine realistische Ontologie; Suhrkamp-Taschenbuch Wissenschaft-Suhrkamp (2014)”)发起了当前的争论。他与义大利哲学家 Maurizio Ferraris( “Manifesto of New Realism(2014)” )一起将「实在论」概念引入哲学讨论,开启了一场备受国际关注和赞誉的对话,并直接或间接地塑造了许多哲学家,其中包括 , Johannes Hübner ( 'Existenz und Ontologie. Anmerkungen zu Markus Gabriels ontologischen Thesen' In: Markus Gabriel (Ed.): “Jahrbuch-Kontroversen 2. Neutraler Realismus”. Freiburg, München: Karl Alber, pp. 150–164.)、, Andrea Kern ( “新实在论 超越时空界限的思维躁动 (德)布鲁诺·伏格曼(Bruno Vogelmann)著;张丹忱译 2001 北京_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 “New Realism: 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 Sofia UP(2020)”) 、Anton Friedrich Koch ( “Jahrbuch-Kontroversen 2. Neutraler Realismus”. Freiburg, München: Karl Alber, pp. 163–172.)、Sebastian Rödl ( “Jahrbuch-Kontroversen 2. Neutraler Realismus”. Freiburg, München: Karl Alber, pp. 173–176 ) 。它也被一些哲学期刊(例如,Philosophisches Jahrbuch 和 The Monist)收录。令人惊讶的是,这一讨论也得到了公共媒体的广泛接受,尤其是在德国。它在与知识本质相关的问题上被介绍给更广泛的受众,特别是在关于 “另类事实 alternative facts” 和 “假新闻 fake news” 的流行讨论中。

封面图片

《二十一世纪西方电影思潮》

《二十一世纪西方电影思潮》 作者: 孙绍谊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7-12 定价: 48 本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总结了新世纪以来西方电影思潮和流派的八大走向及其主要观点,第一至八章分别介绍了以芝加哥大学为中心行成的“现代性理论”;以银幕为中心的电影研究趋势;后人类主义思潮和生态电影观以及生态思想对传统电影观念的重构等。下编主要是作者以其中某些观念或理路为基础,对中国电影所做的一些思考和理论回应,着重对国内电影中的革命叙事、“神经影像”、易装扮演等现象进行了分析与阐释。 孙绍谊,美国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博士,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教授,曾任教于台湾中兴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上海大学、上海纽约大学,主要著译包括《电影经纬:影像空间与文化全球主义》(复旦大学出版社)、《想象的城市:文学、电影和视觉上海,1927-1937》(复旦大学出版社)、《灯光、摄影机、开始!走近中国新生代导演》(英文)、《原初的激情:视觉、性欲、民族志与中国当代电影》(译著),另主编有《新媒体与文化转型》、《历史光谱与文化地形:跨国语境中的好莱坞和华语电影》、《亚洲传媒发展的结构转型》与《国际传媒政策新视野》等。 #电影 #理论 #西方电影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