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隐喻的建筑》作者: 柄谷行人(Kojin Karatani)

《作为隐喻的建筑》 作者: 柄谷行人(Kojin Karatani)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译者: 应杰 出版年: 2011-1 页数: 177 《作为隐喻的建筑》是一部关于解构主义的理论著作,集中反映了1980年代身处后现代思潮旋涡中的作者在日本语境下对“解构”方法的独特思考。作者认为,西方20世纪人文和自然科学领域中普遍存在一种“形式化”的倾向,但这种“形式主义”革命不仅没能真正颠覆传统形而上学,反而使种种思想努力落入“结构”的深渊。而出路则在于通过“世俗批评”,在马克思“社会性外部”和维特根斯坦“绝对他者”的概念之上重建作为批判理论的“解构主义”方法。 #建树 #理论 #解构 #解构主义 #设计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隐喻学范式》作者: [德]汉斯·布鲁门贝格 / [德国] 汉斯·布鲁门伯格

《隐喻学范式》 作者: [德]汉斯·布鲁门贝格 / [德国] 汉斯·布鲁门伯格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原作名: Paradigmen zu einer Metaphorologie 译者: 李贯峰 出版年: 2023-3 页数: 275 隐喻在哲学语言中扮演什么角色?它们是否阻碍了清晰的思考和清晰的表达?修辞有助于使哲学更容易被普通听众理解,但为了术语的精确性,在理想的情况下是否应该被消除?或者说,哲学家所使用的形象能否比他们精心设计的思想体系更能告诉我们规范一个时代的希望和关怀、态度和冷漠?在《隐喻学范式》中,汉斯•布鲁门贝格通过研究隐喻和概念之问的关系来处理这些问题,作者认为存在着不能翻译回概念语言的“绝对隐喻”。这些隐喻回答了 所谓本源的、理论上无法回答的问题,它们的相关性在于它们不能被揭示开来,因为我们并没有对此提出问题,而是发现它们已经在我们存在的基础上被先行提出了。因此作者认为,隐喻跃进了概念所无法填补的空白。 #隐喻 #哲学 #思考 #语言 #术语

封面图片

《拉康式主体》作者: [美]布鲁斯·芬克

《拉康式主体》 作者: [美]布鲁斯·芬克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拜德雅 副标题: 在语言与享乐之间 原作名: The Lacanian Subject: Between Language and Jouissance 译者: 张慧强 出版年: 2024-10 页数: 308 ● 系统、精要、清晰得“可怕”的绝佳拉康入门读物,拉康派精神分析研习者必读 拉康多部著作及研讨班的英译者布鲁斯•芬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拉康深奥的概念转化为生动的案例和清晰的解释。 ○ 在一个不弃置临床考量的语境中,着手重新定位对拉康作品的讨论 长期忽视拉康理论的临床源头导致人们歪曲或片面地呈现了他的思想。虽然本书不是专门为临床工作者所写,但作者本人的精神分析实践的经验确实构成了本书的背景。 ● 主要概念+基本概念:用概念构想精神分析的经验 本书遍及拉康的主要概念,解释了为理解这些主要概念而生发的更多基本概念,有助于我们在作者对这些广泛概念的阐述中见林见木。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拉康的主体性理论。在后结构主义思想家宣布“主体死亡”的浪潮中,作者逆流而上,探讨了作为一个主体诞生的意义,带领读者一步步进入拉康的概念体系,解释了一个人如何成为主体导致精神病。本书清晰地引导读者穿越拉康理论的迷宫,将他者、对象、作为语言结构的无意识、异化与分离、父性隐喻、享乐和性差异等核心概念拆解开来,结合拉康在临床上的关注点来阐述他的理论,提供了迄今为止对拉康作品最平衡、最精密、最有洞察力的见解,特别适合入门者阅读。 #拉康 #精神分析 #日本 #语言 #主体

封面图片

《另类的现代性》作者: 罗丽莎

《另类的现代性》 作者: 罗丽莎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 原作名: Other Modernities 译者: 黄新 出版年: 2006-5-1 页数: 331 《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作为最早探讨社会性别、现代性与权力之间关系的人类学名著之一,着重考察了中国自社会主义革命以来所进行的交叉重叠的现代性项目以及社会性别在其中的中心地位。作者通过比较杭州一家丝绸厂里分别在解放初期、“文革”中和后毛时代进厂的三个代群女工对工作、政治和社会性别文化的不同态度,展示了中国在全球想象的不平等交叉中进行的各种现代性想象,以及女工们与中国各个现代性项目之间的多样关系。《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还借鉴了后结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研究成果,对跨文化研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和东方主义倾向进行了批判。全书夹叙夹议。深入浅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精良的女性主义人类学研究典范。 #社会 #性别 #改革开放 #全球化 #历史 #政治

封面图片

《艺术中的精神》作者: (俄罗斯) 瓦西里·康定斯基

《艺术中的精神》 作者: (俄罗斯) 瓦西里·康定斯基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Concerning the Spiritual in Art 译者: 余敏玲 出版年: 2017-7 页数: 132 滥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美术和设计运动,其基本艺术理念之一是要摒弃传统造型艺术中的物象限制,解放视觉元素,使其得以本然面貌自由构成,甚至以抽象完形的方式表达真纯的精神内涵。关于这一艺术理念的经典阐述,无疑当属现代艺术的先驱人物康定斯基(Kandinsky)亲笔所写的《艺术中的精神》一书。 康定斯基于1912年写成的《艺术中的精神》一书,是现代艺术理论的经典文献之一。该书上部探讨艺术与社会文化、艺术与人类精神的关系,以及在现代社会中艺术精神面临的危机问题。下部阐述纯粹绘画的形式和精神问题,并勾勒出现代色彩构成和平面构成的基本设想。全书虽篇幅短小,但提纲挈领,内涵深刻,为现代抽象主义艺术和设计奠定了坚实的美学基础。 #历史 #现代艺术 #设计 #康定斯基 #理论

封面图片

《道德》作者: [英] 伯纳德·威廉斯

《道德》 作者: [英] 伯纳德·威廉斯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艺文志eons 副标题: 伦理学导论 译者: 魏犇群 出版年: 2024-7 页数: 176 伯纳德•威廉斯是过去五十年里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道德:伦理学导论》是他出版的第一部著作,也是道德哲学的经典之作。 在本书中,威廉斯直面道德哲学写作的危险:空洞无聊与误导人;并以自己锐利的思想风格破除了这些危险。他通过讨论伦理学,引出道德的诸多局限和问题;解释、分析并区分了无道德、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等主要道德立场,之后联系责任、选择、角色、标准及人性探究“善好”,最后考察并批判了用道德达成幸福的最头脑简单的方式功利主义。 “一个人研究道德哲学最开始的责任是要直面把握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中的道德现象,并且在更为理论化的层面,满足哲学其他分支的要求……没有理由认为道德哲学或者‘价值理论’竟会生产出某种有趣的自成一体的理论。” #道德 #伦理 #伦理学 #哲学

封面图片

《超现实主义宣言》作者: [法] 安德烈·布勒东

《超现实主义宣言》 作者: [法] 安德烈·布勒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原作名: Manifestes du surréalisme 译者: 袁俊生 出版年: 2020-6 页数: 384 奇异、疯狂、直觉、非理性、反逻辑、梦幻全能…… 超现实主义革命,是梦的浪潮! . 作为一种革命思潮,超现实主义要求对社会进行深刻的变革,其意图创造一种包含着“诗歌、自由与爱”的光明。而作为先锋艺术的重要思想源头,超现实主义对整个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美学、绘画、电影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本书收录了布勒东的《超现实主义宣言》《超现实主义第二宣言》《超现实主义的政治立场》等作品,这些文章最终确立了超现实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为布勒东赢得了巨大声誉,使他成为超现实主义运动当之无愧的标志性人物。 #艺术 #历史 #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 #先锋艺术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