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感与他者》作者: [德]马克思•舍勒 / 刘小枫 主编

《同情感与他者》 作者: [德]马克思•舍勒 / 刘小枫 主编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谭徐锋工作室 译者: 朱雁冰 等 / 朱雁冰 出版年: 2014-6-1 页数: 296 在“本质直观”的天赋上,舍勒独占魁首。根据舍勒的理解,现象学是一种独特的直观行动,把握最原初的实际现象,而非从既有理论引导出来的现象。从基本情感现象学分析出发,舍勒向具体的基本价值感现象推进,分析同情、怨恨、害羞、懊悔、受苦感,恭顺感,广为论者称道,这些分析与他关注的现代人心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失序问题丝丝相扣,让人叹为观止。 #现象学 #哲学 #同情 #社会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康德的批判哲学》作者: [法]吉尔·德勒兹

《康德的批判哲学》 作者: [法]吉尔·德勒兹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Kants kritische Philosophie 译者: 夏莹 / 牛子牛 译 / 吴子枫 校 出版年: 2018-12 页数: 259 该书是德勒兹1963年出版的著作,原版在一百余页的篇幅中,将康德的三大批判体系解释为诸职能(faculté)的三种“法权的”关系构成的一架宏伟“机器”,并将代表着“自由的和谐”的第三批判奠立为代表着“有所立法的一致”的前两个批判奠基的“起源(genèse)”。在德勒兹哲学生涯的早期,即“哲学史”时期,这本小书紧随着其成名作《尼采与哲学》(1962)出版,它被德勒兹自己称作对康德的一次“敌情侦察”,但也包含着德勒兹对康德哲学的态度的转折。这一转折对理解德勒兹思想整体的发展都有着指示作用。进一步发挥其中对第三批判的解释的论文《康德美学中的起源理念》收录在《荒岛集》中。 #康德 #哲学 #德勒兹

封面图片

《疼痛现象学》作者: [立陶宛] 索利乌斯·吉尼萨斯

《疼痛现象学》 作者: [立陶宛] 索利乌斯·吉尼萨斯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译者: 尹汛文 出版年: 2025-1 本书开创性、系统性和启发性地开启了现象学与认知科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之间的对话。作者认为,如果不纳入现象学方法,仅靠科学无法阐明疼痛经验的本质;作者从现象学角度提出了一个新颖的疼痛概念: 疼痛是一种具有特定的经验性特征的厌恶性身体感觉,无论是作为感受-感觉还是情感,疼痛只能在原初的第一手经验中得到。 在本书中,作者详细阐述了现象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论原则,从而对疼痛经验的基本结构进行了现象学的澄清,并对现象学与内省主义的共同融合提出了质疑。在此过程中,作者分析了疼痛解离综合征,重点阐述了慢性疼痛经验的去人格化和再人格化本质,并证明了躯体化和心理化在疼痛经验中的作用。至此,他将胡塞尔现象学推向了一个胡塞尔自己也没有明确指出的方向。 英文原书获爱德华·G.巴拉德奖(CARP)、赫尔墨斯奖(IIH)。 #现象学 #人类学 #认知科学 #实验 #疼痛

封面图片

《经验与判断》作者: [德]胡塞尔

《经验与判断》 作者: [德]胡塞尔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译者: 李幼蒸 出版年: 2019-3-1 页数: 376 《经验与判断》是胡塞尔三部逻辑心理学的最后一部,前两部是《逻辑研究》和《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本书是胡塞尔生前亲自订定的最后一部专著,也是其逝世后出版的第一部著作。本书可视为《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的姊妹篇。《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讨论先验性论域课题,本书讨论经验性论域课题,两书共同构成了胡塞尔逻辑心理学的上下两层结构。 本书由两大部分组成: 述谓判断的样态分析与前述谓判断的经验分析,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为本书论题的重点所在。 胡塞尔认为, 意向性机制不仅体现在意识层和判断逻辑域内,而且也体现在前意识层和前知觉、前认知、前意志的动机层内。意识层与前意识层的经验性互动关系问题是胡塞尔现象学逻辑认识论的主要特征之一。 #心理学 #逻辑 #经验 #判断

封面图片

《怪异与阴森》作者: [英] 马克·费舍

《怪异与阴森》 作者: [英] 马克·费舍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新行思 原作名: The Weird and the Eerie 译者: 王知夏 出版年: 2024-11 页数: 202 深深影响年轻一代的英国思想家、评论家马克·费舍生前最后一部作品。 深入流行文化腹地,细致剖析H. P. 洛夫克拉夫特、H. G. 威尔斯、菲利普·迪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大卫·林奇、塔可夫斯基、诺兰等人的作品,解读隐藏其中的文化符码。 以“怪异”与“阴森”为窥镜 ,观察当代日常生活中的隐秘角落,探究人们对奇怪之物因何痴迷。 在最可怕、难解之地,我们发现,“着迷是最大的宿命驱动力”。 费舍的写作严肃而生动,激昂而严谨,既有理论视野,又深具政治性与现实性。 …………………… 《怪异与阴森》是英国当代文化理论家马克·费舍生前最后一部著作,全书共十四篇文章,集中探讨了流行文化中的 “怪异”与“阴森”两个主题。 怪异是无所归属之物。与怪异一脉相承的谬误感对它无所归属的确信往往是我们正在面对新事物的一个标志。它表明,我们过去的概念和框架已经 过时了。而阴森则关于从日常生活的紧要事物中抽离。它带我们从凡庸中超脱,从通常被人当作现实的禁锢中逃离。 怪异和阴森从根本上说,是对未知的刺探,是日常世界偏离自身的方式。从洛夫克拉夫特、菲利普·迪克的小说,到斯坦利·库布里克、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再到堕落乐队、布莱恩·伊诺的音乐,我们一次次陷入对奇怪之物的痴迷,一次次偏离日常,借离魂之眼回望此在。 #惊悚 #流行文化 #克苏鲁 #恐怖 #电影 #文学

封面图片

《性别麻烦》作者: [美] 朱迪斯·巴特勒

《性别麻烦》 作者: [美] 朱迪斯·巴特勒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出品方: 浦睿文化 副标题: 修订版 原作名: Gender Trouble 译者: 宋素凤 出版年: 2024-2 页数: 320 “过去50年最受关注的学术著作之一” 女性主义理论必读书,性别研究的开创性著作 全新译文修订版 自1990年出版以来,《性别麻烦》已成为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重要著作,也是任何对性别、酷儿理论感兴趣的人的必备之作。它一经出版即引来赞誉和争议无数,巴特勒因此书而一举成为当代思想界最闪耀的学术明星之一。 《性别麻烦》融合了哲学、人类学、文学理论、精神分析等多学科话语,对波伏娃、福柯、拉康、弗洛伊德、克里斯特娃、露西·伊利格瑞等人的理论进行批判性地审视和分析,推翻了女性和男性的区别根植于身体本质的基本前提,为性别研究打开了新的方向。巴特勒在1999年发行的十周年纪念版序言中写道,《性别麻烦》的 “重点不在于提出一种新的性别化的生活方式”,而是“想为性别打开可能性的领域”。 #哲学 #社会学 #性别 #女性主义

封面图片

《总体与无限》作者: [法]伊曼纽尔•列维纳斯

《总体与无限》 作者: [法]伊曼纽尔•列维纳斯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论外在性 原作名: Totalité et infini: essai sur l'extériorité 译者: 朱刚 出版年: 2016-8 页数: 340 本书是著名现象学家列维纳斯的代表作,是其前期思想的核心,对现象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本书中,列维纳斯把西方传统的存在论哲学视作一种总体哲学。这种哲学以作为总体的存在为最终的意义来源,抹杀作为个体的个人的意义与价值,充满了对于他者的暴力。与这种总体哲学相反,列维纳斯通过对面容的现象学分析表明,在面容中呈现出来的他人标志着绝对的外在性,是真正的无限,不可还原为内在性。他进而证明,自我与他人的伦理关联既先于自我与他人的存在关系,也先于自我与对象的存在关系。在此意义上,伦理学先于存在论。本书最终表明,自我与他人之间有着一种不可还原的非同一性,自我与他人的面对面是存在中的终极关系。因此,哲学必然是“多元论”的,世界的本原是多元,是每一个表达着的自我。这多元之间则通过作为主体性的善良而最终走向和平。 #现象学 #思想 #哲学 #伦理学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