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人的社会角色》作者: [美] 弗洛里安·兹纳涅茨基

《知识人的社会角色》 作者: [美] 弗洛里安·兹纳涅茨基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Field Notes from A Catastrophe 译者: 郏斌祥 出版年: 2012-6 页数: 150 《知识人的社会角色》一书以“知识人”为研究对象,以角色演变为线索,以文化知识系统为背景,深入剖析了知识人的类别、行动模式以及所创造的知识形态,“知识人”与“行动人”的关系也得到阐述。《知识人的社会角色》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变革时期各种“知识人”和“行动人”的社会作用肯定大有裨益。因此,《知识人的社会角色》是一本既有理论性又富有开创性、启发性的专著。 《知识人的社会角色》是以“知识人”为研究对象,以文化知识系统为背景,对“知识人”可能扮演的不同社会角色作了详细的分类,并追溯了知识人的不同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 本书可能是知识社会学中最具持久广泛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刘易斯•科塞 #文化 #社会 #知识分子 #社会学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独异性社会》作者: [德]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Andreas Reckwitz)

《独异性社会》 作者: [德]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Andreas Reckwitz)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品方: 索·恩 副标题: 现代的结构转型 原作名: Die Gesellschaft der Singularitäten: Zum Strukturwandel der Moderne 译者: 巩婕 出版年: 2019-5 页数: 425 作者凭借此书的研究获2019年莱布尼茨奖 获2018年莱比锡欧洲图书奖提名 获2017年巴伐利亚图书奖 2019年3月15日,世界奖金最高的科学奖项莱布尼茨奖(2019)公布,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获奖。莱布尼茨奖评委会给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的评语是:当 今时代最重要的、最具独创性的社会学家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将凭借其出色的研究工作荣获莱布尼茨大奖。他广泛而细致地研究了现代西方社会的结构转型,并结合了自己对日常生活、工作、消费和数字主体化的社会学观察。 【内容简介】 独异才是王牌,不凡方获推崇,普遍标准之物没有吸引力。过着平凡日子的普通人被看作千篇一律的面孔。万事万物的新准则,就是品位不凡、人生精彩的“真”主体,还有那些 无可替代的货品、文化活动、社团和城市。晚现代是独异性的狂欢。 基于这一论断,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仔细研究了21世纪初以来,独异化进程在经济、劳动、数字技术、生活方式和政治各领域的表现。他意在提出一种现代性理论,借助这种理论,他揭示了这一进程如何与社会的文化产业化紧密交织,揭示了这一进程的矛盾式发展动态,也揭示了它的背面。独异性社会不单单承认胜利者;它还制造着各种不公、悖论和失败者。一本具有指导意义的书。 #社会 #社会学 #现代性 #文化 #经济 #德文

封面图片

《“社会”的发现》作者: 承红磊

《“社会”的发现》 作者: 承红磊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大学问 副标题: 晚清民初“社会”概念研究 出版年: 2023-10 页数: 388 一部研究“社会”概念兴起和广泛运用的思想史著作。以“社会”概念的产生及知识分子对它的使用、理解为切入,考察近代中国的思想变迁,呈现晚清民初各种思想和潮流的角力、争持和交替。大学问出品 梁元生、黄兴涛、潘光哲、张仲民等学术名家一致推荐,研究“社会”概念兴起和广泛运用的首部系统专著。 内容简介 本书是研究“社会”概念兴起和广泛运用的首部系统专著。作者从词汇史和概念史切入,爬梳了“社会”这一词语由西方引介到中国,并且逐步普及的过程。全书研究视角独特,方法创新,以“社会”这一微细的单一概念为基础,将清末报刊和著作中使用“社会”一词的频次进行量化分析,材料丰富,论证周详,揭示了“社会”逐渐取代“群”“人群”等词的原因。同时,作者并不只聚焦于词语的考证和论述,而是以“社会”一词为切入,再现了严复、梁启超等近代学人对“社会”概念的讨论,呈现晚清民初各种思想和潮流的角力、争持和交替。 #社会 #概念 #历史 #文化

封面图片

《置身时代的社会理论》

《置身时代的社会理论》 作者: [美] 史蒂文·塞德曼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原作名: Contested Knowledge: Social Theory Today 译者: 李康 出版年: 2024-1 页数: 592 ◆ 编辑推荐 把道德立场放入社会理论,面向今天的社会理论指南 从社会学经典理论至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酷儿理论、后殖民主义的连贯梳理 ◆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社会学家史蒂文·塞德曼的著作,梳理了从社会学成立伊始至21世纪初期的社会学理论。在清晰明确地概括每个社会理论家、社会理论流派的学说之外,作者还结合写作时的社会环境与背景对各个理论进行了评述,将道德维度加入社会理论,将社会学的种种承诺、概念和知识相对化,试图以此将社会理论带入公共生活的讨论中,融入有关社会世界当下与未来面貌的持续对话和冲突之中。就像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知识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有所不同,其首要价值就蕴含于知识所想象并助力缔造的那些类型的生活。正是这样的希望,在大约两百年的时间里引领着社会学和现代社会理论的。也正是这一希望,激发了本书。” #社会 #社会学 #理论 #流派 #历史

封面图片

《置身时代的社会理论》

《置身时代的社会理论》 作者: [美] 史蒂文·塞德曼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原作名: Contested Knowledge: Social Theory Today 译者: 李康 出版年: 2024-1 页数: 592 ◆ 编辑推荐 把道德立场放入社会理论,面向今天的社会理论指南 从社会学经典理论至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酷儿理论、后殖民主义的连贯梳理 ◆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社会学家史蒂文·塞德曼的著作,梳理了从社会学成立伊始至21世纪初期的社会学理论。在清晰明确地概括每个社会理论家、社会理论流派的学说之外,作者还结合写作时的社会环境与背景对各个理论进行了评述,将道德维度加入社会理论,将社会学的种种承诺、概念和知识相对化,试图以此将社会理论带入公共生活的讨论中,融入有关社会世界当下与未来面貌的持续对话和冲突之中。就像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知识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有所不同,其首要价值就蕴含于知识所想象并助力缔造的那些类型的生活。正是这样的希望,在大约两百年的时间里引领着社会学和现代社会理论的。也正是这一希望,激发了本书。” #社会 #社会学 #理论 #流派 #历史

封面图片

《爱的终结》作者: [法]伊娃·易洛思

《爱的终结》 作者: [法]伊娃·易洛思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出品方: 浦睿文化 副标题: 消极关系的社会学 原作名: The End of Love 译者: 叶晗 出版年: 2023-10 页数: 528 为什么我们不爱了? 这似乎是一个人人崇尚自由、追求自主的时代,无论男女都可以自行定义自己的爱情样貌,随意选择交往的对象。但更多的选择,并没有为人们带来更高的情感满意度。爱的前景正变得愈发不确定,经历分手和离婚的人也仍然经历着心碎…… 这既是一部关于“心碎”的历史记录,也 是一部批判资本主义和消费文化的学术扛鼎之作。伊娃·易洛思潜心二十年研究,结合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相关理论资源,从大量文学作品、社交软件、影视、访谈和咨询中抽取出丰富的案例,为我们展现出现代社会如何影响了人们的情感结构和关系。 - “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12位思想家之一”(德国《时代周刊》)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社会学和人类学教授伊娃·易洛思潜心20年研究成果 梳理18世纪至今人们爱情观念的演变,并分析背后的成因 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多学科视角,一本书让你读懂当下我们情感关系的困惑:为什么我们“不爱”了。 直击当下情感关系的病症:日益常见的分手、离婚,不断下降的生育率…… 更少的承诺、更多的自由,这样的情感关系真能幸福吗? 男性和女性在自由恋爱中的处境有何不同? 性自由真的为两性带来了实质的解放吗? #关系 #爱 #社会 #社会学 #人类学 #心理学

封面图片

《宋代科举社会》作者: 梁庚尧

《宋代科举社会》 作者: 梁庚尧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年: 2017-1 页数: 249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滥觞于隋唐,成熟于宋代。宋廷以考试选拔人才,不限门第,且因出版市场发达,教育机会扩大,知识传播日益普遍,许多没有家世背景的子弟为了出人头地,有志于读书应考,以求仕进。读书人不论出身,均有机会经由科举考试晋升为官宦,演变而为所谓的科举社会。 庞大的士人队伍壅塞于科举管道,只有极少数人功成名就,士人难免产生前途茫茫之感,而求神问卜、祈梦相命,甚至发展出梓潼信仰。不过,大多数的士人在一两次落第后,可能碍于生计,放弃科举入仕的目标,或从事教书、改业经商,或表演伎艺、卖卜,各觅出路。 本书深入剖析宋代科举制度的运行模式,及其背后推动的力量,进而阐述此一制度对社会的影响与科举文化的形成,呈现出宋代科举社会丰富的内涵,引领读者深入了解科举制度,并通过此一制度了解中国社会,尤其是文化担纲者士人的生活、心理及其相关文化。本书是中国科举文化研究、宋代社会史研究的典范之作,问世以来深受海内外学界好评。 #科举 #制度 #历史 #政治 #社会 #宋代 #宋史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