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电影的人类学家》作者: 保罗·斯托勒

《拍电影的人类学家》 作者: 保罗·斯托勒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薄荷实验 副标题: 先驱让·鲁什的田野与民族志研究 原作名: The Cineatic Griot: The Ethnography of Jean Rouch 译者: 杨德睿 出版年: 2025-1 “让·鲁什故事的故事,吟游诗人传说的传说” 让·鲁什是世界上最多产的民族志影片大师,但他一百多部影片中只有五部流传到北美洲;他是研究非洲社会的民族学家先驱之一,但其民族志作品却罕为人知。尽管在人类学与电影两个领域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人们对他的评价却颇具争议性。已有的对于鲁什的评论实难谓完整,大多是立于真实之外的省思。 作为同样以研究桑海社会生活为职业志向的人类学家,本书作者保罗·斯托勒关注的主要是鲁什的民族学成就。他重新走过鲁什的桑海之路,跃入桑海历史、政治、社会变迁、法术与神灵附体的真实之中,由他讲述鲁什及其作品的故事是再恰当不过了。本书深入分析了鲁什重要的影片和民族志作品,揭示了这两种表现形式之间的内在关联。不仅介绍鲁什的生平与贡献,也交代他所描写的族群尼日尔的桑海人的社会文化向度。 循着鲁什的“真实电影”和“共享的人类学”,我们将走向一种更为深刻的理解。在那里,我们不仅遇见他者,也将遇见我们自己。 #电影 #人类学 #民族 #民族志 #理论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如何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

《如何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 用人类学视角解读日常,发现平凡中的非凡意义,带你重新认识世界与自己。 #人类学 #如何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 #文化观察 2025-06-26 06:01:32 https://pan.quark.cn/s/e3538208d978

封面图片

《病非如此: 一位人类学家的母女共病絮语 》

《病非如此: 一位人类学家的母女共病絮语 》 简介:病非如此: 一位人类学家的母女共病絮语是一本深入探讨其核心主题的著作,作者通过大量案例分析与深入研究,提供了对相关问题的独特见解。书中详细介绍了该领域中的关键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适合各类读者阅读。更多详情请访问相关链接。 标签: #病非如#病非如此: 一位人类学家的母女共病絮语#书籍 文件大小:NG 链接:https://pan.quark.cn/s/e4153500e306

封面图片

《识骨寻踪 1-12 季 》| 简介:识骨寻踪 1-12 季讲述了考古学家兼法医人类学家布莱南博士,凭借对骨头的专业研究协助警方

《识骨寻踪 1-12 季 》| 简介:识骨寻踪 1-12 季讲述了考古学家兼法医人类学家布莱南博士,凭借对骨头的专业研究协助警方破案的故事。她与联邦调查局特别探员布斯搭档,从受害者的骸骨中寻找线索。每一集都是一个独立案件,他们在破解谜团过程中,面临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危险,展现专业的法医知识与精彩的推理过程 | 文件大小 NG | 链接: |标签:# 识骨寻踪 1 - 12 季 #犯罪悬疑影视# 法医题材

封面图片

生而为男?:男性气概的人类学真相

生而为男?:男性气概的人类学真相 【epub 书籍】 描述:人类学家顾德民独辟蹊径,坚信所谓男儿本色,首先是文化上的纵容而非生理上的安排。从上海公园的相亲角,到海地联合国维和人员的性丑闻,从墨西哥城专为女性而设的地铁车厢到印度的海吉拉,从奥克兰的康复项目到伊拉克战争的前线。顾德民带领我们对男性特征进行了一次全球性探索。他以事实证明,男性特征并非铁板一块、一成不变,而是因地而异,甚至因种族而异。书中一再揭示,社会对男性特征的普遍误解,不仅强化了父权价值观,令女性感到畏惧,更对男性自身设定了不必要的限制。《生而为男》以挑战传统智慧、针砭时弊的全新角度,向我们展示了男性气质的复杂性,思索何为男儿本色,让每个男性、每个女性以及我们所有人,更好地理解彼此。 链接: 大小:25.14M 标签:#人类学 #男性 #科普 #书籍 #epub 来自:雷锋 频道:@Aliyundrive_Share_Channel 群组:@alyd_g 投稿:@AliYunPanBot

封面图片

【豆瓣8.9 政治】《反谷:一个政治人类学家对国家形成的反思》颠覆过往对国家与文明成形的基本假设,提出今日国家建立的各种想像。作

【豆瓣8.9 政治】《反谷:一个政治人类学家对国家形成的反思》颠覆过往对国家与文明成形的基本假设,提出今日国家建立的各种想像。作者借鉴过去和最近二十年的考古研究,表明六千多年前出现的农耕从某些方面来看并非进步的过程。例如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终年忙碌于耕作的早期农业社会,这种转变让他们牺牲了原本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取而代之的是长时间劳动、家畜传染病、营养不均、收税征兵等代价。他也未将狩猎和游牧生活描绘成乌托邦的制度,而是仔细观察两者的优缺点,提供读者更全面的观点:进入农耕并不是人类选择了一种比较合理或简单的方式生存,更应该说选择了另一种同样困难的方式,文化也从此改变。

封面图片

《羌在汉藏之间》作者: 王明珂

《羌在汉藏之间》 作者: 王明珂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副标题: 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出版年: 2022-1 页数: 488 •著名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详解川西羌族历史文化 汶川、茂县、理县、北川、松潘,聚十余年田野研究之力,深入羌民千年根脉。 从汉代河湟西羌、唐代西山诸羌、明清羌民,到当今羌族,羌何以为“羌”? 深谷村寨到街市城镇,孟获后代或大禹子孙,白石信仰与端公唱词,当代羌族身份认同何在 ? •民族史与民族志写作范本 “一截骂一截” “毒药猫” “英雄祖先历史心性” “弟兄民族历史心性”,众多创造性历史人类学论述。 以羌民研究实践边缘视角,剖析华夏的融合演进,诘问“民族” “文化” “历史”之新解。 •经典再版,全本修订,新增长篇序言 《羌在汉藏之间》初版由中华书局于2008年推出,现已断版多年。当年出版时正遇汶川地震,举国哗然,汶川、北川、理县等地也因此为大众所知。此次再版全本修订,新增万字长序,及30幅彩图,带领读者走入震前的川西田野。 《羌在汉藏之间》为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王明珂在十余年内反复出入四川省西部岷江和湔江流域高山峡谷中的羌族聚居区,进行了多点、移动的田野考察。基于考察所得的田野文本,以及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王明珂以“羌”为案例,深入讨论了“民族”由来问题,以及华夏边缘族群的融合变迁,提炼出众多具有创造性的历史人类学理论概括。全书三部分分别讨论了羌族社会结构中的认同与区分、羌族历的典范叙事与历史心性的形成、族群认同下的文化再造与展演。与所有其他“民族”一样,汉代的河湟西羌、唐代的西山诸羌,到20世纪前半叶的羌民,以及当今的羌族,都是历史的创作物,而他们也以各种表征与行动回应主流叙事,促成种种现实,并借此完成族群的内部塑造。 #历史 #文化 #羌族 #民族 #人类 #人类学 #历史学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