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2 世界史】《玛雅三千年》本书是美国玛雅文明研究代表人物西尔韦纳斯·莫利先生的经典之作。莫利先生通过自己在尤卡坦半岛

【豆瓣8.2 世界史】《玛雅三千年》本书是美国玛雅文明研究代表人物西尔韦纳斯·莫利先生的经典之作。莫利先生通过自己在尤卡坦半岛 20 多年发掘与考察的经历,以专业的视角、流畅通俗的笔触,展现了玛雅文明的历史和面貌。可以说本书是一部从地理、历史、天文、历法、习俗、艺术诸方面,融合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多领域的研究成果,全面系统、深入呈现玛雅文明的作品,也是迄今为止研究玛雅文明的权威著作之一。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古典世界的城市》作者: [英]科林·麦克伊韦迪 著 / [美]道格拉斯·斯图尔特·奥尔斯 编

《古典世界的城市》 作者: [英]科林·麦克伊韦迪 著 / [美]道格拉斯·斯图尔特·奥尔斯 编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新民说 副标题: 从地图探寻文明的细节 原作名: Cities of the Classical World: An Atlas and Gazetteer of 120 Centres of Ancient Civilization 译者: 汤楚珊 出版年: 2022-7 页数: 508 本书是一部西方古典时期的城市史,也是一部简要的古典文明史。作者追溯了120个古城的建城历史,着重厘清它们在古典时期的发展历程,也交代了它们或是被废弃或是幸存至今的命运。作者采用统一的比例尺为每个城市绘制平面图,直观地呈现不同城市之间的布局与规模差异。对于每个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口规模,作者旁征博引,论断有力。除政治史、军事史、宗教史和文化史,本书还涉及交通史、人口统计学、考古学、文化遗产等领域,将城市放在一个宏观、动态的古典世界来研究,由城市路径探寻古典文明的不同侧面。 #历史 #文明史 #建筑 #古城 #文明

封面图片

《历史的偏见》作者: [美]伊恩·莫里斯

《历史的偏见》 作者: [美]伊恩·莫里斯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 中信·万物 副标题: 从觅食社会到工业时代,人类如何看待暴力与不平等 原作名: Foragers, farmers, and fossil fuels : how human values evolve 译者: 马睿 出版年: 2024-5 这是一部跨越两万年的人类价值观演变史,讲述了人类在这段广阔的历史时期,对“暴力”与“不平等”的看法如何悄然而必然地发生转变。 作为当代人,我们如何理解原始社会绝对平均地分配食物,并且一言不合就暴力相向?为何封建社会的居民能接受等级制度的压迫,对男女不平权的容忍度极高?我们或许会认为这些观念过于陈腐落后,但事实上,以当下的视角评判过去的价值观,是一种“历史的偏见”。 在这本书中,全球知名历史学家伊恩·莫里斯大胆地提出,是人类获取食物、燃料等物质能量的强弱,决定了社会的形态和与其相配的价值观。因此,每个时代的价值观都是得其所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在物质匮乏的觅食社会,族群以生存为第一要务,不惜频繁动用暴力保护自己的资源;而在农业社会,定居生活使人们有机会积累更多的物质能量,渴望安稳的他们接受了等级制度所缔造的宁静生活……生存、繁衍、发展,这些与时俱进的价值观保障了物质能量的进一步积累,推动人类社会迈向更高的阶梯。 伊恩·莫里斯以非凡的洞察力和超前的意识,从宏观视角,结合考古学、地理学和生物学等研究成果,论述了物质力量如何悄然影响,进而撼动人类已秉持两万年的文化、价值观和信仰,并反思了人类有无可能正在为自己的灭绝铺路。 这本书为现代人理解乃至宽容过去时代的价值观提供了一种解释的基础,亦为我们更客观地理解当下世界的多元价值观搭建了一座及时且必要的桥梁。 #历史 #文化 #政治

封面图片

《民国史研究的引路人:蒋永敬先生传》

《民国史研究的引路人:蒋永敬先生传》 作者: 林桶法 出版社: 民国历史文化学社 出版年: 2022-5-11 页数: 216 这本传记,内容扎实,行文深入浅出,作者以「真实性,启发性,故事性」自许,当之无愧。读者读这本书,可以在轻松愉快中了解一代学人的生平事迹,余味无穷。──张玉法(中央研究院院士) 蒋永敬,1922年5月6日生于安徽定远县,2018年4月26日逝于台北市,享耆寿96岁。出生民国、研究民国,为杰出的民国史研究学者。 他的一生历经军阀内战、对日抗战、国共内战,从安徽到云南,再赴东北,最后到台湾。从农村「地主」到军人,从公务人员到党史会任职,转任政大教授,成为知名的历史学者,享誉海内外。从颠沛流离的困境迈向康庄大道的生活,可以说是时代的写照,本身就是一部民国的历史。 他的性格,谦和宽厚,为人广结善缘,行事洒脱自在,生活大口吃饭,无所拘束。 他的研究,既「严」又「明」且「勤」。「严」,严谨考订,「明」,叙述明确,「勤」,勤于读写。 他的著作,论点精辟,引领许多学者,启迪后学。 他的学生,桃李满天下,许多弟子已经成为「学霸」,传承他的治学和为人之道。 学界雅称他为「永敬蒋公」。 总结地说,他出生民国,研究民国,拥护民国,在台湾奠定研究的基础,成果斐然。 #传记 #民国 #历史 #台版

封面图片

《统治与抵抗的仪式》作者: [美]威廉·比兹利 / [美]谢丽尔·英格利希·马丁 / [加]威廉·弗伦奇

《统治与抵抗的仪式》 作者: [美]威廉·比兹利 / [美]谢丽尔·英格利希·马丁 / [加]威廉·弗伦奇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副标题: 墨西哥的公共庆典与流行文化 原作名: Rituals of Rule, Rituals of Resistance: Public Celebrations and Popular Culture in Mexico 译者: 李音 / 周燕 出版年: 2023-7 页数: 512 本书向读者呈现了有关墨西哥公共庆祝活动和流行文化的重要研究成果。在15篇文章中,来自美洲和英国的学者讨论了从16世纪到现在墨西哥流行文化具说服力的方面。他们探讨了广泛的墨西哥表达,包括鄙俗的歌曲和舞蹈、节日、石头壁画、圣体节庆典、铜管乐队和民间戏剧。填补需求变得越来越紧迫,这本及时的文集填补了日益紧迫的需求将提供新的见解读者感兴趣的文化史,拉丁美洲,人类学和其他领域。 这些研究以点带面,从不同角度切入,讨论了西班牙殖民者到达以来,墨西哥公共生活、政治文化与社会秩序的复杂互动。本书编者们借助多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如格尔茨的“剧场国家”理论、涂尔干对宗教国家的分析、布克哈特的《作为艺术品的国家》、富勒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等,呈现了墨西哥大众文化发展的整体态势。 15世纪末,西班牙殖民者来到墨西哥,为更好地进行统治,他们带来了语言和仪式。经过三个世纪的发展,19世纪殖民者离开时,外来的仪式、语言、文化已与原住民的历史传统相融合,催生出新的民间行为和大众文化。在后殖民时代独立的民族国家中,这些文化活动成为了阶级、性别、信仰混杂的竞技场,统治与抗争、异化与同化。本书借助对公共庆典、民间仪式、大众娱乐的分析,勾画了文化与政治的精密网络,有助于理解墨西哥从殖民到独立的社会转型,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本书汇集了16位拉美研究顶尖学者的文章,触及了以往研究涉及较少的拉丁美洲文化史领域,特别是在墨西哥流行文化史研究方面开辟了新的道路。作者们回应了格尔茨、莫娜·奥祖夫、詹姆斯·斯科特、涂尔干等诸多学者的经典理论,借助对16至20世纪公共庆典、民间仪式、大众娱乐的分析,勾画了墨西哥社会文化与政治的精密网络,从颇为新颖的角度展现了该国从殖民地到独立民族国家近五个世纪中的社会转型与历史变迁。 #文化 #政治 #墨西哥 #社会 #殖民 #抵抗

封面图片

新生代最才华洋溢的史学家玛雅‧加萨诺夫的「帝国移民三部曲」

新生代最才华洋溢的史学家玛雅‧加萨诺夫的「帝国移民三部曲」 2020年首度在台上市 ◎坎迪尔历史奖(非虚构历史奖奖金最高) ◎纽时书评最受注目好书 ◎纽约时报百大好书 ◎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非小说类奖项 ◎乔治华盛顿好书奖 《黎明的守望人》、《新世界的流亡者》、《大英帝国的东方岁月》是哈佛大学讲座教授玛雅‧加萨诺夫的三部力作。在这三本书中,她透过三种人物:小说家、美国独立中的保皇党、帝国的冒险收藏家,勾勒出这群在18-20世纪的殖民帝国中移动的人物形貌,以及全球化渐渐形成的过程。 「极富启发性与同理心的绝佳之作。」──约翰‧勒卡雷(谍报小说大师) 在首部曲《黎明的守望人》中,作者玛雅‧加萨诺夫教授透过小说家康拉德的人生经历与文学作品,探索19到20世纪动荡转变的全球化时代。但为何是康拉德?其实康拉德的名著的《黑暗之心》曾被质疑,认为那是一种带有白人歧视眼光的作品。但前美国总统欧巴马却认为这本书可以反映出殖民帝国里的白人到底在想些什么。康拉德值得今日的我们继续阅读。 康拉德身处19-20世纪之交,以一名波兰难民的身份来到英国,此后,马来亚、刚果、加勒比海都有他船员生涯的足迹。见证了当时三大成就:苏伊士运河开凿、铁路开展、海底电缆,他也体验到因为轮船发明让帆船上的海员失业,同时又加速洲际间通航的便利性。在甲板上,更目睹了逐渐缩小的世界,从陆地到海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愈来愈靠近,空间压缩带来颠覆性的变革。这个世界便是我们今日的全球化世界。当然,康拉德的旅程体现了世界的「全球化」,他的文学造诣更留下了难得的精彩纪录与历史轨迹。 二十世纪初,移民问题、资本主义全球化与民族主义之间的紧张性,再加上通讯技术革命,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从那个时代起,无人是孤岛,也无人可以独居而活。但并非人人都能有所体会,康拉德比同代人更能觉察他们正在经历一场不复返的转变。而且他还能预言这些转变会带来哪些问题,并写入他的小说里。对他而言的新科技发展会面临的问题,在今日网路时代的我们其实也正在发生,至于反殖民主义的浪潮,则又可对应21世纪的各类冲突与恐怖攻击。本书作者以历史学家的独到见解,带领读者见证康拉德的笔下世界,认识全球化如何生成,并形塑我们今日的世界。在作者眼中,康拉德是见证新时代的先知。 ◎国际好评 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加萨诺夫所撰写的「帝国移民三部曲」,透过政治权力核心之外诸多人物的阅历与迁徙足迹,勾勒出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帝国主义演变至二十世纪全球化时代的开拓与失落。康拉德的世界闯荡、人生飘泊,以及斜杠履历成为这一幅宏观图像中最为生动的身影。 ──黄春木╱台北市立建国高中历史科教师 巧妙融合传记叙事、史学分析与文学解释,让读者得以一瞥康拉德小说中那些在一个迅速失去界限的世界里,走得太远的脆弱个人之命运。加萨诺夫以富说服力的方式向我们证明,这位小说家一直具有诠释当今(后)现代地缘政治与文化难题的资格。 ──《书目杂志》星级评鉴(Booklist (starred review)) 就算我们不认同康拉德的价值观,作者写道:历史有如为现今所开的一堂心理疗程,让它说说关于自己爸妈的事。她这话说得既正确又诙谐。阅读《晓班》能让我们看见自己在许多方面都是康拉德的孩子,就算《吉姆爷》是你高中时代的恶梦,《晓班》也能让你想把它拿起来重温。 ──约翰‧鲍尔斯(John Powers),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 此书在形式上是约瑟夫‧康拉德传记,但事实上她借由康拉德在述说世界史的一整个阶段……玛雅‧加萨诺夫让我们能以二十一世纪的角度审视康拉德。 ──《洛杉矶书评》(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康拉德的人生故事已经被说过很多次,但玛雅‧加萨诺夫这本书因其生动又富想像力的内容脱颖而出。 ──《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 玛雅‧加萨诺夫的杰作……她是年轻一代最才华洋溢的史学家之一,写出我们这时代关于殖民主义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威廉‧达尔林普(William Dalrymple),《卫报》(The Guardian)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玛雅‧加萨诺夫Maya Jasanoff 是哈佛大学历史学库利奇讲座教授,著有得奖作品《帝国边陲:欧洲人在东方的生活、文化与征服,1750-1850》(2005年)以及《被自由放逐的人:革命世界里的美国保皇党》(2011年),后者获得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非小说类奖项以及乔治华盛顿好书奖。加萨诺夫在2013年成为古根汉研究学人,2017年获得非虚构历史奖最高奖金的温德姆坎迪尔文学奖非小说类奖项,她的论文与评论经常刊登于《纽约时报》、《卫报》与《纽约书评》等报章杂志。 译者简介 张毅瑄 台大化学系、台大历史研究所毕业,译有《哺乳动物们》、《地球毁灭记》、《古典洋装全图解》等书,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若以求知的观点看待一切,所有的事都是好事」。

封面图片

《蛋先生的学术生存》作者: 施爱东

《蛋先生的学术生存》 作者: 施爱东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艺文志eons 出版年: 2024-7 页数: 400 传统学术史多为思想史、发展史或者编年史。当我们借助“发展”和“进步”的眼光来回望一个学科的学术历程时,我们已经做了许多常规预设,比如:学术发展是在传统继承基础上的学术创新,学术发展是沿着一条从低往高、后出转精的道路不断前进的,学者的学术影响力与他的学术贡献大致成正比,等等。在这些预设之下,成王败寇,能够进入学术史大门的永远只是极少数知名学者,而绝大多数普通学者都被排斥在了学术史的大门之外。可是,只要我们换一种眼光,参照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思想方式,把学术研究看作一种特殊的行业类别,就会发现,作为“学术工匠”的普通学者,他们的行业习俗以及他们所处的学术生态,一样应该得到我们的讨论。 在学术行业,一样有祖师崇拜、学术赶集、资辈亲疏、派系与行规、控制与反抗、顺从与革命,有主流与边缘的分野、师承与圈子的壁垒、尊老与维亲的传统,还有自卖自夸的学术营销、连横合纵的操纵方略。有些看似国民性的学界弊端,其实是国际性的科学社会学难题;有些貌似公平的行业规则,其实严重束缚着学术发展。常规研究和科学革命,既是学术发展不可或缺的行进双轨,也是无需蓝图规划的自然历程。本书就是这样一部关注普通学术工作者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工作者,供普通学术工作者尤其是青年学术工作者参考的“社会生态志”。 #学术 #历史 #研究 #社会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