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的韩国,“机器人经济”在扩张

少子化的韩国,“机器人经济”在扩张 在韩国,“机器人经济”正在扩张。过去,机器人主要用于制造业现场的自动化,但大型企业韩华集团等正在将其应用于烹饪和医疗领域。意在针对韩国的劳动力严重短缺而开拓新需求。机器人的主战场转移到了服务业领域。 韩国一直是使用机器人的发达国家。国际机器人联盟(IFR)统计显示,从 “机器人密度”(每1万名制造业从业人员的机器人拥有量)来看,韩国在2022年达到1012台,位居世界第一,远超排名第2的新加坡(730台),是德国、日本、中国和美国的2~3倍以上的水平。IFR分析称“韩国的电子产业很强,汽车产业中对于机器人的引进居世界首位”。 目前的韩国,机器人在生活场景中也不再罕见。韩华机器人等多家韩国企业致力于研发被称为“协作型”的机器人。与工业用的大型机器人不同,“协作型”机器人的特征是体积小,能与人一起工作,在服务领域的应用已经开始扩大。 频道:@kejiqu 群组:@kejiquchat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少子化的韩国“机器人经济”在扩张

少子化的韩国“机器人经济”在扩张 在韩国,“机器人经济”正在扩张。机器人过去主要用于制造业现场的自动化,但大型企业韩华集团等正在将其应用于烹饪和医疗领域。意在针对韩国的劳动力严重短缺而开拓新需求。机器人的主战场转移到了服务业领域。韩国一直是使用机器人的发达国家。国际机器人联盟 (IFR) 统计显示,从 “机器人密度” (每1万名制造业从业人员的机器人拥有量) 来看,韩国在2022年达到1012台,位居世界第一,远超排名第2的新加坡 (730台),是德国、日本、中国和美国的2~3倍以上的水平。IFR分析称“韩国的电子产业很强,汽车产业中对于机器人的引进居世界首位”。据韩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透露,到2026年,应用于服务业的机器人在韩国国内销售额将达到10亿美元,有望增至2023年的2倍。

封面图片

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 商业化前景广

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 商业化前景广 据中证报,4月9日,在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暨具身智能峰会上了解到,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已形成丰富的技术积累,企业正紧锣密鼓开展产品验证,多款人形机器人小批量量产在即,产业链商业化前景广阔。值得关注的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不断取得突破。近期优必选等企业宣布其人形机器人已进入汽车工厂“打工”。专家表示,人形机器人大规模量产仍需解决降低产品成本、突破核心零部件技术等问题。 来源:格隆汇

封面图片

人形机器人伦理困境,美日制造业竞争路线的缩影

人形机器人伦理困境,美日制造业竞争路线的缩影 核心内容 1、日本人形机器人研发主体由汽车制造和电子技术厂商主导可能意味着,其在该领域的产业领先地位或是基于它在科技消费制造业的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而这一竞争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战后西方盟友的经济援助与技术转让。 2、当昔日“盟友”成“威胁”,美国对日政策从经济扶持转向经济遏制,1985年成为日本电子产品出口的转折点。日本电子产业的衰落和随之而来的消费电子厂商现金流萎缩或在极大程度上削弱了日本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研发能力。 3、机器人破坏和重塑国家权力的世俗条件,并且已经拥有一定程度的本体自主性。正如火药对殖民主义影响深远,核技术是上世纪世界格局的关键决定因素,军事机器人或将重塑战争面貌,颠覆世界秩序。 无论是“机器人武器化”的反乌托邦叙事,还是人类对于高级新物种造成潜在的大规模失业与日俱增的恐惧,机器人都是困扰我们文化潜意识、同时又让人着迷的科幻原型。人类对人形机器人的向往至少能够追溯至以及东方的东周时期中国道家学派哲学家列御寇在《列子》中详细阐述了人形自动机(Automata)概念,以及西方的古典时期希腊神话中的铁匠之神Hephaestus在多则故事中创造了不同形态的人形自动机。从古至今,学者和科研人员常常展望这样一种未来机器人能够模仿人类行为并以类似方式胜任工作。如今,科技进步、商业实体和军事主体等推动力量正在加速缩短人类与这一理想的距离。 来自:雷锋 频道:@kejiqu 群组:@kejiquchat 投稿:@kejiqubot

封面图片

「稚晖君在上海发布AI人形机器人,要应用到家政服务和制造业」

「稚晖君在上海发布AI人形机器人,要应用到家政服务和制造业」 上海智元机器人公司发布了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样机“远征A1”,这家“独角兽”企业已进入新赛道,开启了向“具身通用人工智能”这个目标的远征。 上海智元机器人公司发布了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样机“远征A1”,意味着这家“独角兽”企业已进入新赛道,开启了向“具身通用人工智能”这个目标的远征。该机器人具有高度自主性,拥有49个自由度和高密度电驱动方式,可以进行步行、避障等动作。稚晖君作为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负责人形机器人的整体设计和架构。他的创业故事也备受关注,从华为离职后,他选择在上海创立智元机器人,借助上海的高端研发人才和制造业供应链,推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发展。 文章链接:

封面图片

马斯克:人形机器人Optimus可能在明年年底前开始出售

马斯克:人形机器人Optimus可能在明年年底前开始出售 早在2021年8月的“人工智能日”上,特斯拉就首次公布了关于Optimus机器人的研发计划,展示了其作为通用机器的巨大潜力。马斯克在随后的微博中提到:“鉴于我们已经成功制造了带轮子的机器人特斯拉汽车,因此制造人型机器人所需的所有零件和技术,我们已经掌握。”这款人形机器人身高约1.75米,体重56公斤,采用轻质材料打造,外观光滑细腻,几乎可以媲美人类的皮肤。其设计不仅注重美观,更在功能和性能上进行了深入优化。马斯克强调,Optimus将能够执行重复性任务,有效缓解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他表示,这种机器人的出现将彻底改变世界,其影响力甚至可能超过特斯拉汽车。Optimus的推出不仅展示了特斯拉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也预示着未来制造业和服务业将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全球近乎一半的工业机器人在中国

全球近乎一半的工业机器人在中国 对美国工业来说,认为它在制造业中拥有技术领先优势可能是一种自我安慰,即使大部分的制造业都在海外进行。当然,美国拥有最先进的制造业自动化、精确度和工业机器人。我们想到的是灯火通明的工厂,自动化的装配线,装配线上的机器人在火花中进行点焊,以及无人驾驶的材料处理机。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中看到一个人,他们无疑会是美国人。 我们认为计算机化的装配和制造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权利,我们在人工智能和创新方面的优势,是一种力量的倍增器。为什么,我们的一个机器人可以做一百个外国劳工的工作,对吗? 阅读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最近的会让人感到震惊,报告显示,中国现在拥有世界上所有机器人装置的近一半,而且它的领先优势正在迅速增加。IFR的存在是为了 "促进整个机器人领域的研究、开发、使用和国际合作",在过去8年中,中国一直是实施工业机器人的世界领导者。 我们没有注意到。在3年内,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安装数量几乎翻了一番。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到2020年,中国的机器人安装量为24.3万台,几乎占到了世界上所有工业机器人的一半。德国是工业4.0的发源地,也是1987年IFR成立的国家,它很可能期待着报道自己在工业机器人方面的领先地位,结果却被中国抢了风头。 大多数新的工业机器人被用于电子制造(电路板、消费类电子产品等)和汽车组装,特别是在激增的电动汽车(EVs)生产中。 人们必然想知道,为什么中国这个拥有如此多廉价人工的国家会选择昂贵的机器人,并对技术支持有特殊要求。中国可能拥有庞大的人口(14亿人),但其劳动力实际上正在减少,《国际金融报》说,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口老龄化和服务工作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政府决心不让劳动力的减少导致制造业的下降,而且只有中央集权的威权政府才能做到这一点,它已将机器人化作为国家优先事项,并动员其力量。 中国从10年前每万名员工拥有10个机器人,到2020年每万名员工拥有246个机器人,排名世界第九。为了保持机器人的先进性和可操作性,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6月推出了18个新的职业名称,包括 "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