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型父母的10个特征

自恋型父母的10个特征 被自恋型母亲养育的孩子,对于自己和母亲的关系,常常会有困惑。 虽然妈妈和自己的关系并不疏远,彼此互相需要。但在自己表现不能如她所愿时,妈妈会把爱收回去,逼着自己反思做错了什么。 重点: 1.拥有自恋特质母亲的10个特征 2.如何从“自恋型母亲”的伤害中治愈自己?... 来自:雷锋 频道:@kejiqu 群组:@kejiquchat 投稿:@kejiqubot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极度自恋源自于极度自卑」这个说法对吗?是否准确?

「极度自恋源自于极度自卑」这个说法对吗?是否准确? 心理咨询师大刘的回答 过度自恋并不等同于自卑。‌ 只能说自恋的人也可能会表现出自卑的情感。‌ 心理学中有一个术语专门来描述这种「极度自恋」,也就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NPD): 「自恋」一词作为心理病理学的概念起源于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使用自恋这个概念来描述心理动力过程,并指出它的特点是自我爱慕和以自我为重心。 最终,自体心理学家海因兹·科胡特在自恋上的研究取得了极大进展,并向世人科普了“自恋型人格障碍”这个术语。 自恋是人类的普遍特征,也是健康人格的重要构成部分。 自恋能帮助个体对批评和失败进行防护。甚至成为个体成就动机的一种体现。 然而,自恋型人格障碍却却有对自恋的过度要求,他们对自我价值感过度夸大并缺乏对他人的共情。 患者似乎需要他人不断赞美来证实自己的无所不能及特殊性。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有一种不切实际的自大感,他们夸大自己的才能、成就等,并要求别人把他们当作特殊人物对待。 但这种夸大并没有达到妄想的程度,与患者的实际情况有部分相符。 对他人缺乏基本的共情能力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另一个典型特征。 他们往往只能体会和理解自己的感受,但却无法理解、关心他人。 在人际关系中,他们更倾向于成为一个情感上的剥削者,与他们靠近的他人往往成为患者满足白身病理性自恋的工具。 这使患者难于与他人建立起基于相互依赖的长期稳定的人际关系,而这种孤独感又会进一步强化其剥削性的行为。 自恋型人格障碍一般始于成年早期,在多种场景下出现,存在下列5种(或更多)种特征: 1.不切实际的自大感(例如开大自己的成就和才能;没有相应的条件,却希望被当作“特殊”人物)。 2.对无限的成功、权利、才华、美丽或理想爱情的非分之想。 3.认为自己是“特殊”和独特的,并且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地位高的人(或机构)所理解或与之交往。 4.要求过度的赞美。 5.特权感(例如不合理地期待特殊的优待,或他人自动顺从他的愿望)。 6.人际剥削(例如利用他人达到自己的目的)。 7.缺乏共情:不愿意了解或认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8.经常嫉妒他人,或认为他人嫉妒自己。 9.傲慢、自大的行为或态度。以上内容不具备任何诊断建议,仅供参考,切勿对号入座贴标签。 专业的医生对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是极其复杂且没有较多参考数据和资料作为辅助诊断的。 但是从目前网络上看到的一些信息来看,好像很多人都具备了给他人或者给自己诊断为NPD了。 例如现在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提问:父母/父亲/母亲是NPD怎么办? 朋友/伴侣是NPD怎么办? 隐性NPD有多可怕? 怎么改变自己的NPD? 综上,聊一聊为什么NPD如此难以诊断。 也建议大家不要随意给他人或自己贴标签。 心理咨询中一直遵循的就是【谁痛苦,谁改变】。 你不需要去定义你的痛苦,你只需要看见它,接纳它,改善它,就可以了。 1、【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亦可能出现与【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相似的行为,例如情感戏剧化、喜欢性挑逗等,以获得他人对其特殊身份的赞同。但总体来说,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性格常外向、表现得更热情,而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则更内向、冷漠。 2、同时,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更容易受到心理伤害,这方面的特征对治疗和预后有较大的影响。相对稳定的自我意象以及相对缺少自我伤害、冲动和放纵的特点使【自恋型人格障碍】与【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相互区别。 3、对个人成就的过度自豪、相对少的情绪外露,以及对他人关心的蔑视是【自恋型人格障碍】与【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区别。 4、尽管【边缘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和【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都需要被关注,但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更需要那种带有崇拜性的关注。 5、【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与【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亦具有一些共同特点,例如意志坚强、能说会道、猜疑、剥削他人、缺乏同情心,但是,自恋型患者一般不具有冲动、攻击和欺骗的特点。 6、此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可能并不缺少崇拜,以及对他人的嫉妒,而【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则常常没有儿童期「品行障碍」史和成人期犯罪史。 7、【自恋型】与【强迫型】患者可能都会承认有完美主义倾向,并认为别人做不好事情。但与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伴随相反的自我批判,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更愿意相信自己是完美的。 8、猜疑和社会退缩常常将【分裂型人格障碍】或【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与【自恋型人格障碍】区别出来,即便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出现这些症状,也通常是因为担心其缺陷被别人发现。 9、许多【高成就个体】都具有一些【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质(但有可能不是)。但只有当这些特质变得固着、适应不良以及持续存在,并导致明显的功能损伤或主观的痛苦时,才考虑自恋型人格障碍的问题。 10、【躁狂】与【轻躁狂】:自大亦可能在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中出现,但是这些症状与情绪改变或功能损伤间的紧密联系使其与【自恋型人格障碍】区别。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看晕了没?反正我在找资料和在写的时候直接把自己写晕了...补充说明: A族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 B族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 C族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 其他人格疾病:由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人格变化,其他特定的人格障碍,为特定的人格障碍。以上。 我是 @心理咨询师大刘 ,一个专注于帮助他人获得个人成长、调解亲密关系矛盾,引导关系和谐发展的专业持证心理咨询师。 期待您的来访。 (争渡心理咨询预约表,提供免费心理评估分析)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心理咨询师大刘)

封面图片

《27型自恋人格:从性格、驱力、动机、行为辨识我们的自恋倾向 》

《27型自恋人格:从性格、驱力、动机、行为辨识我们的自恋倾向 》 简介:27型自恋人格:从性格、驱力、动机、行为辨识我们的自恋倾向是一本围绕其核心主题展开的深刻探索之作,书中详细讨论了与其主题相关的各类观点与现实应用,带给读者全新的思考视角。这本书为那些想深入了解相关领域的读者提供了充实的内容,值得一读。更多详情请访问相关链接。 标签: #27型#27型自恋人格:从性格、驱力、动机、行为辨识我们的自恋倾向#书籍 文件大小:NG 链接:https://pan.quark.cn/s/e205a4ee1cc2

封面图片

什么是「全能自恋」?从「全能自恋」到「健康自恋」是否需要经历「接纳不完美」这个阶段?

什么是「全能自恋」?从「全能自恋」到「健康自恋」是否需要经历「接纳不完美」这个阶段? 情感酒馆的回答 讲起「全能自恋」这事儿,我得说,这可不是啥稀罕词儿,但在心理学圈子里,那可是一块大石头,扔进水里能激起不小的涟漪。我的观点嘛,简单来说,从「全能自恋」到「健康自恋」,确实需要经历「接纳不完美」这个坎儿。为啥这么说?咱们慢慢聊。 「全能自恋」,听着挺霸气,其实背后藏着不少辛酸。这词最早出自精神分析大师梅兰妮·克莱因之口,说的是婴儿早期的一种心理状态。那时候的孩子,觉得自个儿无所不能,妈妈就是自己的专属天使,能满足所有需求。但随着成长,现实总会给这股子天真泼冷水,我们开始意识到,哦,原来世界不是围着我转的,妈妈也有累的时候,不能随时满足我的小任性。这时候,「全能自恋」就开始逐渐褪色。 但问题来了,有些大人,可能是因为童年没得到足够的安全感,或者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没能顺利地从「全能自恋」过渡到「健康自恋」。他们可能会过分追求完美,害怕失败,担心别人的评价,总觉得自己应该做到最好,不然就是一无是处。这种心态,说白了,就是内心深处那个还没长大的孩子在作祟。 要从「全能自恋」跳到「健康自恋」,这中间的桥梁,就是「接纳不完美」。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因为这意味着你要面对自己的缺点,承认自己不是超人,有时候也会犯错。但恰恰是这一步,让我们的自我形象变得更加立体,更加真实。健康自恋的人,他们知道自己的价值不取决于外界的评价,而是源于内心的坚定。他们会犯错,会失败,但也能从中学习,继续前行。 记得有个朋友,他以前是个完美主义者,做啥事儿都力求完美,生怕别人挑出半点毛病。但后来,他遇到了一次重大挫折,项目失败,被同事质疑,那段时间,他简直是要崩溃了。不过,正是这次经历,让他开始反思,开始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他开始尝试新的事物,不再怕失败,反而从中找到了乐趣。现在,他成了一个更加自信,也更加接地气的人,他的故事,就是从「全能自恋」到「健康自恋」的一个生动案例。 所以说,「接纳不完美」不仅是从「全能自恋」到「健康自恋」的必经之路,更是个人成长的重要一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自我接纳,学会了与自己和解,也学会了更好地理解他人。人生嘛,本来就是一场修行,而「接纳不完美」,就是修行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 总之,从「全能自恋」到「健康自恋」,就像是从青涩的果实成熟为甘甜的果子,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更需要勇气去面对真实的自己。当我们学会了「接纳不完美」,就会发现,原来生活可以如此美好,原来,真正的力量,来自于内心的平和与自在。这,大概就是成长的魅力所在吧!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情感酒馆)

封面图片

《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_日斋藤环》

《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_日斋藤环》 简介:该书探讨自伤行为与自恋心理的深层关联,通过精神分析理论解析个体通过自我伤害获取存在感的矛盾机制。作者结合临床案例,揭示当代社会人际疏离下,自残如何演变为维持心理平衡的病态策略。 亮点:创新性地将自伤行为纳入自恋理论框架,挑战传统病理学认知;运用客体关系学派视角解读青少年自愈机制,为心理干预提供新范式;附录含20例边缘型人格障碍治疗实录。 标签:#精神分析 #自恋心理学 #自伤行为 #临床案例研究 #客体关系理论 #斋藤环著作 更新日期:2025-04-24 06:02:21 链接:https://pan.quark.cn/s/092008d1a477

封面图片

【#正式被确诊为榴莲型人格】#完全不内耗的人都有一个特质# “榴莲型人格”,意思是表面带刺、避免内耗,这种人格有三个主要特征

【#正式被确诊为榴莲型人格# 】#完全不内耗的人都有一个特质# “榴莲型人格”,意思是表面带刺、避免内耗,这种人格有三个主要特征:1.有脾气。不求被所有人喜欢和认可,而是保持自我。2.有勇气。敢于说出心中所想,能坚定、平和地拒绝和反对。3.有底气,不轻易接受外界的指责和诋毁,能为自己辩护。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容易内耗的人,不妨学着做个“榴莲”。 多关注自己的感受 多问自己“我现在有什么感觉”“什么对我触动最大”“我做什么会快乐,做什么会痛苦”……这些答案很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我,发现内心真正所爱和所需。 隔离无效信息 隔离无效信息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控制手机的使用频率,尽量少沉迷于那些让你“玩物丧志”的娱乐软件。 接纳自己的脆弱和局限 更理性看待和应对他人的评价,不必活在他人的言语和眼色中,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无条件爱自己 捍卫自己的边界、尊严和权利并不是狡辩,当忍受不了攻击和承受不住压力时,你是唯一能为自己说话的人。 via 生命时报的微博

封面图片

废物 的 五个特征1.固执

废物 的 五个特征 1.固执 软硬不吃 油盐不进 看起来很随和 实际接触才知道有多固执 不为别人考虑 只顾自己爽 2.自以为是 明明啥也不是 却谁也看不上 傲慢至极 又无用至极 脑子里面都是些没用的东西 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做到 实际什么都做不到 3.浪费生命和机遇 总是把生命浪费在没用的事情上 对有用的事却竭尽全力逃避 机会如雨点般落下 但都凭实力一一躲过 4.废宅 死宅 废宅 肥宅 宅到世界末日 丧尸 死尸 5.毫无集体荣誉感 不愿意为任何集体奉献任何一点力量 逃避责任 很多还有回避型依恋 不接受任何亲密关系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