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来都没变过,一直是封建社会!

中国从来都没变过,一直是封建社会! 现在才是三反五反阶段,好日子还在后头! 1988年,时任香港《解放月报》主编金钟采访刘晓波:“有人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提出批评,你以为如何?”刘晓波毫不掩饰地说:“我绝不认为中国的落伍是几个昏君造成的,而是每个人造成的,因为制度是人创造的,中国的所有悲剧,都是中国人自编自导自演和自我欣赏的,这可能与人种有关。”对于金钟问“什么条件下,中国才有可能实现一个真正的历史变革”的问题,刘晓波毫不犹豫地回答:“三百年殖民地。香港一百年殖民地变成今天这样,中国那么大,当然需要三百年殖民地,才会变成今年香港这样,三百年够不够,我还有怀疑。”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红酒帝国:市场、殖民地与英帝国兴衰三百年 》

《红酒帝国:市场、殖民地与英帝国兴衰三百年 》 简介:红酒帝国:市场、殖民地与英帝国兴衰三百年是一本围绕其核心主题展开的深刻探索之作,书中详细讨论了与其主题相关的各类观点与现实应用,带给读者全新的思考视角。这本书为那些想深入了解相关领域的读者提供了充实的内容,值得一读。更多详情请访问相关链接。 标签: #红酒帝#红酒帝国:市场、殖民地与英帝国兴衰三百年#书籍 文件大小:NG 链接:https://pan.quark.cn/s/9279c88524c1

封面图片

《红酒帝国》作者: [美]詹妮弗·里根·列斐伏尔(Jennifer Regan-Lefebvre)

《红酒帝国》 作者: [美]詹妮弗·里根·列斐伏尔(Jennifer Regan-Lefebvre)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品方: 中科书院 副标题: 市场、殖民地与英帝国兴衰三百年 译者: 陈婕 出版年: 2024-2 页数: 328 本书将过去三个世纪以来葡萄酒生产和消费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历史融合在一起,讲述了殖民地葡萄酒产业借助英国帝国主义实现扩张的过程。 17世纪以来,英国一直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海洋国家,积极从事各种商品的海外贸易。英国长期以来对葡萄酒的旺盛需求,驱使一代又一代英国人前往海外殖民地从事葡萄酒酿造及出口贸易。除了攫取利益,葡萄酒生产商还自诩肩负着“文明教化”的使命,葡萄酒成为一种控制和征服他们眼 中未开化而充 满异域风情的土地,普及西方道德观和生活方式的手段。 在英国消费者眼中,“廉价与劣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殖民地葡萄酒这种“粗制的魔药”挥之不去的标签,无法与高档的欧洲葡萄酒媲美。在一战后,殖民地葡萄酒被赋予了爱国主义的内涵,开始在英国中产阶级和工薪阶层中流行,并加强各自治领、殖民地与英国的商贸联系。二战期间,帝国葡萄酒更加成为一种能够鼓舞士气、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饮品。 本书通过梳理英属殖民地葡萄酒酿造史,以及殖民地与英国之间源远流长的贸易关系,讲述英国三百多年的殖民扩张史,展现两次世界大战前后英国与其殖民地在力量对比、地位关系上的变化,以及英国消费市场由精英垄断转向平民化、大众化的历程。 以葡萄酒为主线书写大英帝国全球扩张与衰落的历程,以追踪英国社会中发生的深刻变迁。 #历史 #政治 #经济 #殖民

封面图片

关于这条新闻,中国的逻辑非常清楚。对北京来说,俄罗斯是纯粹的殖民地。这意味着大都会与殖民地之间的经济关系有一条绝对铁定的规则

关于这条新闻, 中国的逻辑非常清楚。对北京来说,俄罗斯是纯粹的殖民地。这意味着大都会与殖民地之间的经济关系有一条绝对铁定的规则 "从那里"来的是价格低廉的原材料,到"那里"去的是价值最高的高端产品。 在殖民地领土上进行生产,尤其是全周期生产,就意味着要把部分附加值留在那里。商业逻辑中不存在这种慷慨。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是类似"莫斯科人"那种"全散件"组装,也就是重新贴铭牌,而且还得有一个强制性条件,即铭牌也必须在中国生产。 出于同样的原因,中国人对为自己的任何产品建立完善的服务基础设施都不会有太大兴趣。坏了就去买个新的。一口气换全套都不是太过复杂的事。尤其是考虑到目前的竞争几乎为零,那么这种做法就显得再合理不过了。 尤其是,中国自身就处于规划期限相当短的情况。,。因此北京认为眼下的利润比未来的利润“更可取”。甚至更“前瞻”。 总之,任何在中俄“盟友”关系问题上吞吞吐吐的描述,非傻即坏。殖民者和殖民地之间是无法成为盟友的。且,所以…… #Russia #China #Colonialism #Geopolitics

封面图片

自1960年创刊来,《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一直是中国研究领域的顶级刊物,成为深入评析当代中国事务

自1960年创刊来,《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一直是中国研究领域的顶级刊物,成为深入评析当代中国事务的重要平台。过去10年间,面对中国政治环境收紧,这对中国研究带来了怎样的影响?BBC中文采访了这份刊物的主编。

封面图片

兰屿的废料场一直是最受人关注的台湾原住民议题之一。他们一直是岛屿上的主要居民,直到殖民者陆续来到这里。

兰屿的废料场一直是最受人关注的台湾原住民议题之一。他们一直是岛屿上的主要居民,直到殖民者陆续来到这里。 达悟族人一直在为废料场搬迁努力,政府的承诺却始终未能兑现。对达悟族人来说,这是政府违背承诺的痛苦提醒,也象征着原住民为争取更多自治权所进行的漫长斗争。

封面图片

《香港》作者: 珍.莫里斯(Jan Morris)

《香港》 作者: 珍.莫里斯(Jan Morris) 出版社: 八旗文化 副标题: 大英帝国的终章 原作名: Hong Kong: Epilogue to an Empire 译者: 黄芳田 出版年: 2017-5 页数: 400 借来的时间,借来的空间,它的命运,似乎永远都无法自己作主…… 一百五十年,英治香港的桑田沧海 五十年,马照跑、舞照跳的不变承诺 二十年,香港政权转移后的巨大变化 「作者描绘了一座带有悲剧性格、在殖民历史与中国未来的不确定性之间游荡的城市。她记录了香港的矛盾和疯狂,宛如一部充满戏剧张力的纪录片。」──《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 香港自一八四二年从大清割让给英国,至一九九七年政权移交给中国为止,有长达一百五十多年的时间处于独特的时空背景下,正是这样的机缘,使它从最边缘的海岛渔村跻身为远东金融大港,看似与英国亲密,却也始终脱离不了中国的羁绊。 本书写成于一九九七年香港政权转移前,被誉为追探香港发展史最经典的报导写作。作者珍.莫里斯采用双线叙事,一边穿插亲身见闻,一边探寻当地的历史变革,最有特色之处便在于,作者以大英帝国的角度和香港「局外人」的身分现身书中,观察香港与中国、英国密不可分的关系。 香港在每个阶段的变迁都与中国的内部动乱有关,同时也被动荡不定的国际局势左右,而生活在当地的政商名流、妓女、海盗更影响著香港的社会发展。作者以老练精湛的笔法描绘了这座华洋杂处的城市、它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形象;固然它与英国的关系更贴近,但实际上,这个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从来不曾真正脱离过中国,从来不曾失去骨子里的华化之感。 既然香港最终要与大英帝国分道扬镳,那么,英国最后还能为自己的最后一块殖民地留下些什么,足以让后世来评价呢?这便是作者写作本书最重要的初衷,也因此使得作者在一九九七年之前,再一次来到香港,记录下了殖民帝国的最后一页。 #香港 #英国 #殖民地 #历史 #政治 #台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