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员工博士微博谎称“5天两次感染不同新冠毒株”转评过万被拘,暨合订本

便利店员工博士微博谎称“5天两次感染不同新冠毒株”转评过万被拘,暨合订本 “武知不菜二代目”这个人的网感还是很强的,他的身份特别吻合民族主义网民的痛点: 美国留学经历:意味着他曾经深入龙潭虎穴,深知美国的一些保真的“内幕消息”,例如“paxlovid是我读博期间的一个失败项目”。 病毒学博士:意味着在大疫期间,他的话就是权威 他的话就是真理。他说xx药好用,xx药就是好用。他说paxlovid不好用,paxlovid就是不好用 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意味着这个人三观正屁股正可靠,比买办x大夫强多了,肯定是为了中国人讲话的,肯定不会骗我们的。 可惜这位便利店小儿道行不够,从他的私信对话来看,此人的生物学知识也就高中理科水准。要是换一个生物学本科以上水平的野心家来扮演这个角色的话,蹦跶个十年八年不被发现也未可知。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客户抱怨Copilot表现不如ChatGPT 微软解释两者的区别

客户抱怨Copilot表现不如ChatGPT 微软解释两者的区别 微软将 Copilot 推向用户的策略与其 Windows 10 和 11 的升级活动不相上下。微软悄悄地在 Windows PC 上安装Copilot 应用程序,最近又发布了带有专用 Copilot按钮的新款 Surface Pro 10 和 Surface Laptop 6。尽管做出了这些努力,Copilot 却远未得到普遍的喜爱。据《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援引直接了解客户反馈的员工的话称,对该工具的最大抱怨之一就是它根本不如 ChatGPT。"每当客户开始使用它,他们就会拿它和 ChatGPT 做比较,说'你们用的不是一样的技术吗?"微软员工告诉《商业周刊》,迄今为止,微软 365 的 Copilot 版本已被大多数客户使用,但得到的反馈不一,甚至略有好评。客户反复提出的一个抱怨是 Copilot 无法与 ChatGPT 相比。微软表示,这是因为客户不了解这两种产品之间的差异:Copilot for Microsoft 365 基于 Azure OpenAI 模型构建,将 OpenAI 的大型语言模型与 Microsoft Graph 和 Microsoft 365 应用程序中的用户数据相结合。微软表示,这意味着其工具比 ChatGPT 有更多限制,包括每次查询后只能暂时访问内部数据,然后再将其删除。据说,一些客户还对 Copilot 的"工作"版本为何不能提供与"网络"版本相同的速度和细节感到困惑。微软正在引入一个切换按钮,以便用户可以在两个版本之间快速切换,从而了解查询的是网络数据还是内部数据。微软员工还解释说,感觉不好用的原因是许多用户不擅长写提示。一位员工说:"如果你问的问题不对,它还是会尽力给你正确的答案,而且它还会假设一些事情。它是'副驾驶',不是自动驾驶。你必须与它合作,"他们补充道,这听起来像是微软应该在其 Copilot 的营销中采用的口号。这名员工补充说,微软已经聘请了为微软 365 提供培训的合作伙伴 BrainStorm 来帮助制作教学视频,以帮助客户创建更好的 Copilot 提示。微软本身也就如何为其人工智能工具创建提示提供了大量支持,但似乎有些用户仍然不得要领。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燃油车沦为少数派 昔日“电动爹”反杀的秘诀究竟是什么?

燃油车沦为少数派 昔日“电动爹”反杀的秘诀究竟是什么? 访问:Saily - 使用eSIM实现手机全球数据漫游 安全可靠 源自NordVPN 随后,还不忘给自家的增程技术站台:“增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式,即使当油车用,不充电也能比燃油车省一半的油。”看到这,估计很多了解新能源行业的人,都会想起似曾相识的一幕。2021年NIO Day结束后的媒体采访环节,蔚来董事长李斌就吐槽到:“我简直就完全不明白,为什么现在大家还要买油车。多怀旧才会买油车?我现在完全想不出来,能闻点汽油味,别的还有什么好。”尽管这段话其实是被掐头去尾了,但不可否认的是,那段时间,李斌没少因为这几句“暴论”被网友指责,说这是现代版“何不食肉糜”。以至于每次蔚来有点风吹草动时,网友都会翻出这段视频diss一波。2年之后,李斌也在一次媒体沟通会上,对自己曾经的“油车论”正式道歉:“我承认我说错话就是说错,那么多油车用户,他买油车肯定是有原因的,可能家里真的没法装充电桩,有的人可能自己想买但家里人不让他买。还有很多人从来都没试过电车,还有很多人对电车有担心。我觉得我这话说得可能太早了,如果再过十年,哪怕再过五年,可能都会好一些。”“电动车淘汰燃油车”,行业里年年都在说,耳朵都快听出茧子了,也没淘汰掉。李斌曾经在diss燃油车上栽跟头,余承东就不怕被舆论反噬吗?殊不知中国汽车市场结构,已经悄然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前段时间,乘联会公布了4月份1-14日,也就是4月上半个月的汽车零售数据。整个中国乘用车市场大盘一共卖了51.6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卖了26万辆。掐指一算,4月上半月新能源渗透率,已经达到了惊人的50.4%!这意味着,现在新购车的车主里已经有半数以上选择了新能源,买燃油车的人反而成了少数派。突然就理解了,为什么以往都是按月稳定发布数据的乘联会,这次十分罕见的公布了半月的数据。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哪怕对整个中国汽车工业来说,都是里程碑式的时刻。我们中学学生物课的时候,曾经学过一个叫“生物种群增长曲线”的东西。一般情况下,一个生物种群数量的发展过程,会遵循一条S型曲线,在种群数量达到50%的时候,其增长的速度恰恰是最快的。再来捋一捋最近几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根据图表画出一条折线图会发现,总体呈现出来走势,出现了“前段平缓,后段上扬”的形状,跟“生物种群增长曲线”的前半段何其相似?这意味着,在新能源渗透率刚好达50%这个历史节点下,确实存在新能源汽车短期内加速爆发,将燃油车市场份额进一步挤压殆尽的可能。喊了那么多年的“燃油车命不久矣”,可能真的要成真事了。实际上,这几年唱衰新能源车的人也不在少数,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原本坚定的燃油车用户动摇,进而开始接受新能源车了呢?首先,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产品和技术的更新迭代。具体来说就是,这几年新上市的车型,绝大多数都是新能源车,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世。反观燃油车这边就显得愈发沉闷了,新产品却很少。刚过去不久的2024北京车展就是个典型例子,亮相的新车中有80%以上都是新能源车,燃油车已经少到掰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了。很难想象在5年前的大型国际车展中,当时作为稀有产物的新能源车,还要让主办方单独开一个“新能源馆”。从这次车展的声量上也可以看出,新能源车的关注度是远超燃油车的。想让燃油车在传播方面战胜新能源,也确实有些难为人了。毕竟从技术层面来说,以内燃机+变速箱为核心的传统燃油车动力系统,基本上已经达到了短时间难以突破的瓶颈。而在功能优化方面,受制于整车电子电气架构仍然处于分布式ECU架构的约束,使其在增减功能方面格外棘手。反映到车上就是,一到了改款换代,顶多就是外观内饰改改风格设计,一拉配置表几乎没什么变化,诠释着什么叫“挤牙膏”。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怎么宣传太正常不过了,说过的话早就说完了。最后只好用“全新一代”这四个字来掩饰一下尴尬的气氛。再来看看新能源汽车这边,就是完全不同的一幅场景了。2018年以前,电动车常常因为致命的短板“腿短”,被人诟病为“电动爹”。标称NEDC续航200km,冬天续航一打折就只剩100km,更可怕的是有时候还基本充不进去电,加热电池都要等好久。再加上充电基础设施远不如现在这么完善,使得当时的电动车一旦远离了家充桩,几乎是无法生存的。现在,新能源车的里程焦虑问题,早就不再是问题了。对于纯电动车而言,800V高压快充技术的出现,配合高功率超充桩,已经可以实现“充电5分钟补充续航200+km”了,在补能效率上已经丝毫不逊于加油。哪怕是普通的400V车型、或者充电桩的能力不够,充电功率基本也在60-120kW,用一小时的时间充个300-600km也并不算难事。在续航方面,现在市面上除了宏光MINI那种微小型电动车以外,标准的家用车续航基本上都在600km上下,700-800km也不鲜见。如果仍然有里程焦虑的话,再多花个几万块钱上大电池,有的车型续航甚至可以顶到1000公里。公共充电桩方面,2018年全国保有量只有77.7万根,截至2024年3月,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了290.9万座,相当于6年翻了将近4倍!这也就意味着,除了某些集中出行的节假日之外(服务区加油站也要排队),纯电动车已经可以做到脱离家充桩束缚,说走就走的出远门了。展望一下短期未来,最近大红大紫的半固态电池/固态电池一旦在车圈普及,纯电动车很可能会全面迎来“1000公里续航时代”。同时,还有望彻底告别自燃焦虑。另一边,带“油箱”的增程和插电混动车型,在续航方面自然不必多说,动不动就1000公里以上。哪怕是纯跑高速,油耗也比燃油车要省。更可怕的是,这些插混车型在城市工况下油耗往往能减半!所以综合来看,无论纯电、插混还是增程,腿短已经不再是电动车的弱项了,甚至反而成了长处。而在用车经济性方面,电动车又要好于燃油车。智能化方面就更不用多说了,系统控制电机的精度是远高于内燃机的,使得电动车在智能驾驶方面拥有天然优势。况且现在城市领航辅助驾驶这种高阶智驾功能,那么多摄像头和雷达传感器的运行,以及庞大的算法在智驾芯片中计算,这些都是要耗电的。如果传统燃油车要做高阶智驾的话,首先电的供应就是个大问题。指望小电瓶里那半度电,实在是有些不现实:要知道某些高端车型甚至要配2块小电瓶,才能维持主动悬架、音响、座舱等设施的用电。而除了技术以外,购车价格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时间同样还是回到2018年以前,那时的电动车相比燃油车,购车成本毫无优势可言。举个例子,那个时候的老款比亚迪秦DM,指导价是13.29-14.29万元。而现在主流的什么L2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哪怕是360°全景影像之类的配置,全都没有。再来看看现在,去年新能源车企的宣传主题是“油电同价”。到了今年年初,比亚迪带着荣耀版这么一搅和,已经到了“电比油低”这个阶段了。再到现在,新能源仍然在一轮又一轮的大幅降价特斯拉降价1.4万元,理想在前几天也降了1.8-3万元不等……你会发现,去年在降价潮中还有一丝生机的燃油车,今年有不少已经不见踪影了,头部的车型也在苦苦挣扎。这充分说明,除了BBA这种带有豪车光环的品牌以外,大部分燃油车已经被价格战逼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尽管新能源品牌们也在价格战里厮杀,但日系燃油车销量的...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加拿大超级猪入侵美国:体型2倍于美国野猪 高智商还不怕冷

加拿大超级猪入侵美国:体型2倍于美国野猪 高智商还不怕冷 这意味着,超级猪正在朝美国北部地区迁移。美国本身就是野猪泛滥的国家,整个国家野猪就有690万头。这些猪破坏农作物,捕食本地物种,传播疾病,每年野猪问题让美国蒙受超过25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可以说,老美已是焦头烂额!好不容易通过各种手段,将野猪控制在南部区域,北部大部分地区还没有野猪。如今,北部也要面临新的威胁加拿大超级猪,一种比美国野猪体型更大、更耐寒的品种!每年杀65%依然无法控制的超级猪,是什么来头?目前北美野外泛滥的野猪主要是三种:野化的家猪、真正的野猪(欧亚野猪),以及两者杂交的后代!本来北美是没有猪的,是后来人为引进的。16世纪,家猪首次引入美洲,作为食物被饲养。19世纪,为了满足狩猎需求,北美洲又引进了纯野生的欧亚野猪。这些野猪会被安置在有围栏的保护区内,供富人狩猎用。刚开始,控制得不错,也没出乱子,久而久之,就有野猪出逃。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野猪遇到了出逃的家猪,相爱了,两猪不存在生殖隔离,于是就诞生了杂交猪。如今美国境内野猪泛滥,就是这个路子来的。杂交猪,融合了家猪野猪的多种优点,比家猪更大更能生,同时还继承了野猪的抗病性和野外生存能力,它一出现就立马占据了高生态位,破坏性极强,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具侵略性的动物。野猪推土机由于比亲本更优秀,杂交猪也被称为“超级猪”,美国本土就有。唯一不同的是,加拿大的超级猪,比美国的超级猪更强一些,因为人类参与了加拿大超级猪的设计。在20 世纪 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初,加拿大才从欧洲进口野猪,比美国要晚。当时加拿大鼓励农民养猪,鼓励他们将野猪和家猪杂交,培育出性价比更高的肉猪。到2001年,由于猪肉市场低迷,很多养猪户只能及时止损,报复性地将猪放归野外了。那时候人们认为,这些猪无法忍受加拿大寒冷的冬天,最终会被冻死。没想到这群猪非常聪明,学会了雪地挖洞,还会铺香蒲植物保暖。超级猪自身的杂交优势,加上人类选择性繁育的介入,导致加拿大超级猪比美国的超级猪体型更大,还抗寒。一般体型是120-250磅,加拿大成年超级猪体重普遍是500磅,个别的已经达到了661 磅以上,差不多300公斤,是2022年美国多个地区采集的最大野猪数据的2倍。总之,2002 年之前,加拿大几乎没有野猪,凭借自身优势,也就10年的功夫,超级猪迅速遍布加拿大。有科学家认为是加拿大行动太晚了,才导致野猪失控的。4个州将优先被加拿大超级猪占领,美国该如何应对?近日,研究人员研究了加拿大超级猪的GPS数据,并绘制了扩张路线,认为这些猪入侵美国最先踏足的4个州,是北达科他州、南达科他州、蒙大拿州和明尼苏达州。这项研究发表在《生物入侵》杂志上,加拿大生物学家布鲁克表示:“美国可能无法阻止北方超级猪的入侵,因为这些猪极其聪明,也更耐寒。”目前,美国本土的野猪有690万头,数量比加拿大多,大部分聚集在南方地区。用美国人自己的话来说,消灭野猪是不可能了,只能尽力去控制。而他们控制的办法,主要还是猎杀和诱捕,鼓励专业的和业余的,都来参与。升降围栏效果最好这个办法是非常符合当地民俗的,他们注重动物福利,但是更喜欢狩猎。尤其是野猪已经被认定为“有害生物”,美国很多地区已经放开狩猎政策了,没有指定狩猎时间,随时随地都可以狩猎野猪。野猪是白尾鹿之外,北美最受欢迎的大型猎物,2019 年,仅南卡罗来纳州一个州,猎人在追捕鹿时杀死了 31508 头猪。野猪非常聪明,为了避开猎人,开始夜间活动,为此,猎人们还花钱购买夜视仪和热成像仪器。有的野猪已不会进传统围栏吃东西了在德克萨斯州,狩猎野猪是一门生意,允许用直升机空中射击野猪,只要支付1000美元就可以体验一小时,效率也很高,一小时可以杀死9-27只野猪。然而,即使美国人以惊人的速度捕猎野猪,还是没有快过野猪的繁殖能力。数量不但不减,还在稳定上升,有逐渐往北扩增的趋势。加拿大超级猪入侵美国北部区域,其实,最大的问题不是它的体型,美国本土没那么多大体型的超级猪,但也有,之前就有捕获重量800磅,甚至1000磅野猪的案例。主要还是加拿大超级猪抗寒能力强,一旦入侵,如果占据了北部相对寒冷的区域,这就意味着美国最后一片“净土”也将消失。最后不得不承认,面对野猪,无论什么美国专家都束手无策。野猪本身就是个强者,不挑食,繁殖力强,战斗力高,关键是它实在太聪明了,任何现在有效的捕猎方式,只要用一段时间,它就能想出应对之策。就像之前猎人总在白天猎杀,野猪后面就改为夜间活动了。目前围栏陷阱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只要有一只野猪逃脱,那么下次它就不会再进入陷阱,其他猪也能很快学会。有猎人反馈,有的野猪已经对传统围栏陷阱不敢兴趣了,围栏这样的结构见多了,猪变警惕了,而那种升降的围栏陷阱目前还是有效的,因为围栏在半空中通过遥控下落的,野猪不容易看到。为此,很多地区不得不组建专业野猪干预和控制团队,学习并掌握最新最科学的方式来减少野猪数量,只是钱投的多,但效果并不好!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关于马斯克为什么要收购推特,以及这意味着什么。

关于马斯克为什么要收购推特,以及这意味着什么。 1、用来缓解统治阶级内部的紧张关系。 在特朗普担任总统期间,资本家阶级内部发生的冲突实际上使民族主义者和老牌资本家(如 )的新贵联盟与产生了对立, 的绝大多数人就是后者的典型。如果不是因为这些阶级内部的冲突,特朗普以其特殊的品牌巩固对美国政府的控制的努力可能已经成功了。草根运动带头抵制特朗普的政策和街头支持,但硅谷也站在一边,最终推特在失败后将特朗普从他们的平台上撤下。这突显了自2020年夏天以来已经很清楚的事:特朗普并没有能在资产阶级中建立足够的支持来维持他对权力的控制。 如果特朗普能够与大量硅谷亿万富翁达成共同目标,那会怎样呢?事情会有所不同吗?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民族主义者、自由派和参与式社会运动之间的三方冲突始终没有结束。 简单说,马斯克收购 Twitter 不仅仅是个别财阀的心血来潮 它也是朝着解决资产阶级内部的一些矛盾迈出的一步,以便更好地建立统一战线来对抗工人和其他所有人。无论马斯克引入什么变化,所有的一切都肯定会反映出他作为世界首富的阶级利益。 在所有中 尽管特朗普在该平台上臭名昭著 但可以说,与或相比, 的管理员对特朗普议程的适应程度可能更低。扎克伯格与特朗普和他的极右翼支持者塔克·卡尔森会面,Facebook 和 Instagram 同意极右翼要求封杀无政府主义者和反法西斯主义者账户,而推特封杀法西斯主义者至少和他们封杀无政府主义者和其他维权人士一样容易。 2、创新与合作的终结。 随着马斯克收购Twitter,所有人将看到的是通信领域创新和合作周期的结束。在 20 世纪后期,占主导地位的政治和技术模式是单一的和单向的:网络电视、以群众为基础的政党。作为回应,无政府主义者和其他反统治革命者一直在尝试建立独立媒体和地下网络,产生创新的横向和分散模式,如 indymedia.org。 ,例如 Facebook。然而,从世纪之交到 2020 年的起义, 总体而言,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挥之不去的横向和参与性方面继续赋予那些以权力。 然而,在过去十年中,企业和政府引入了越来越多的 。马斯克对 Twitter 的收购是具有严峻影响的反动镇压的最新阶段。 Twitter并不是简单地从杰克多尔西的脑袋上冒出来的,事实上,它是对已经展示出的模型的适度改进,TXTmob是为2004年民主党和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抗议活动开发的 SMS 文本消息程序。 Blaine Cook 和 Evan Henshaw-Plath 都是无政府主义开发者,曾在多尔西之前的公司 Odeo 与他一起工作,,后来他们将模型带入了与多尔西的对话中,从而催生了 Twitter。 如果说社交媒体尤其是 Twitter 的持续紧迫性让人筋疲力尽,那是可以预料的Twitter 的基础设施最初是为高风险群众动员期间的街头通信而设计的,在这种情况下,信息必须立即发布,尽管存在缺点,但目前该平台继续对街头活动家和冲突中的记者有用,这并非巧合。 这里的重点是,创新模式不一定来自历史和经济学伟人的商业企业家精神。更常见的是,它们出现在集体努力解决资本主义秩序所造成的问题之一的过程中。。但是,然而,之后,像马斯克这样的机会主义者利用利润驱动的市场赋予他们的巨大经济杠杆来购买新技术, 并最终将它们转而反对最初产生它们的运动和环境。 可以确定 TXTmob 模型的资本主义挪用的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一个最初由志愿者设计供普通抗议者使用的框架被转变为一家上市公司,大约在同一时间,早期互联网的开放空间被以营利为目的的大规模监视系统所占领 - 。在第二阶段,这家上市公司已经变成了一个强盗大亨的私人玩物其后果还有待观察。 3、那么这里的重点是什么? 想象一下,你不相信马斯克应该拥有比今天使用它的大约 2.38 亿人更多的权力来控制 Twitter 上发生的一切。为了这个思想实验的目的,假设您认为没有人应该对人类相互交流的方式拥有如此不成比例的巨大控制权。换句话说,假设你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 你能做些什么来确保人们能够控制连接我们彼此的技术?你能否建立直接响应用户的新平台?更重要的是,你能否推广这些,将用户从封闭的企业社交媒体围栏中拉出来?你能否在其他论坛、亿万富翁无法购买和控制的空间中将人们聚集在一起? 实际上,马斯克对 Twitter 的收购让我们回到了 80 年代,当时主要的传播媒体完全由大公司控制。不同之处在于,今天的技术是参与式的,而不是单向的:我们不是简单地看到新闻播音员和名人,而是看到彼此的代表,由平台运营者精心策划。如果有的话,这使得社交媒体代表整个社会的愿望比网络电视的奇观更具说服力。 Twitter 本身可能是一个失败的事业,但不应该仓促放弃任何我们可以用来交流和组织起来对抗压迫者的领土。在一个全球网络化的世界中,政府、企业和反动运动中的对手将继续利用数字技术快速协调地采取行动。我们就不能不做同样的事,即使从长远来看,无政府主义寻求的连接形式比数字技术所能提供的任何形式都要丰富得多。 简单说,与马斯克这样的富豪相比,无政府主义者与 Twitter 的起源关系更大。我们应该可以创造新的平台、新的连接起点、改变世界的新战略。也必须如此。 【注】:如果您想要知道马斯克收购推特可能对中国用户的隐私安全来说有什么影响,建议您阅读这里「」 #Musk #Twitter #Anarchism #Resistance #SurveillanceCapitalism #Digitalrevolution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