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发现大规模侏罗纪恐龙足迹化石群

英国发现大规模侏罗纪恐龙足迹化石群 2025年1月3日星期五伦敦2025年1月3日电 英国研究人员在英格兰南部牛津郡一处采石场发现数百个恐龙足迹化石,这些足迹可追溯至侏罗纪中期。研究显示,包括体长达9米的巨盗龙在内的爬行动物曾在此留下巨大的活动轨迹。 牛津大学和伯明翰大学的研究人员2日表示,在迪沃斯农场采石场的发掘工作中发现了五条延伸的足迹路径,其中最长的一条超过150米。 科学家表示,其中四条足迹路径由长颈素食性巨型恐龙滑龙类留下。这些恐龙很可能属于鲸龙科,与体长18米的著名双冠龙为近亲。第五条足迹路径则由三趾带爪的巨盗龙类肉食性恐龙留下。 研究人员指出,这些距今约1.66亿年的肉食性和草食性动物足迹相互交错,引发了人们对这两类恐龙之间互动方式和程度的思考。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云南禄丰发现1.2亿年前恐龙足迹化石

云南禄丰发现1.2亿年前恐龙足迹化石 中国云南省禄丰市发现400多枚超过1.2亿年的恐龙足迹化石。 据央视新闻星期一(5月27日)报道,研究人员在云南省禄丰市恐龙山镇梨园村,发现数量众多的白垩纪早期恐龙足迹化石。 现场测定地层年龄显示,恐龙足迹所在岩石层距今虽然已经超过1.2亿年,但现场很多足迹保存却依然十分清晰。 这些恐龙足迹化石最早由两名当地村民上山牧羊时发现,再报告给了自然资源部门。随着勘测调查范围扩大,越来越多的恐龙足迹化石持续被发现,截至5月26日,研究人员共发现恐龙足迹化石400多枚。 禄丰市恐龙化石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王涛介绍,“这些脚印有三个类型的,一个是大型的蜥脚类,类似梁龙这个类型踩的;另外一个是类似霸王龙这个类型踩的;还有一个类型看上去像甲龙、剑龙这个类型踩的脚印化石。” 禄丰市恐龙山镇是恐龙足迹化石的集中发现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邢立达、吕君昌等中国知名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先后在当地贝壳山、竹箐口水库、大栗树村和李家村等地发现恐龙足迹化石。 报道称,此次发现很大程度上证明,白垩纪时期,依然有种类丰富、种群庞大的恐龙族群在禄丰地区生活过。目前,现场勘测和相关研究还在进行中。 2024年5月27日 10:10 PM

封面图片

英国发现自1923年以来最完整的恐龙化石

英国发现自1923年以来最完整的恐龙化石 杰里米-洛克伍德(Jeremy Lockwood)是一名退休的全科医生,也是朴茨茅斯大学的博士生,他帮助挖掘了这具恐龙骨架,并花费数年时间分析了组成骨架的 149 块不同骨头。杰里米确定这具骨骼代表了一个新的属和种,为了向尼克致敬,他将其命名为Comptonatus chasei。杰里米说:"尼克有一双善于发现恐龙骨骼的鼻子,他就像是当代的玛丽-安宁(Mary Anning)。每天风雨无阻地收集化石,并将它们捐献给博物馆。我曾希望我们能在晚年一起收集化石,因为我们年龄相仿,但遗憾的是,我们没能在一起。尽管他多年来有许多精彩的发现,包括在英国发现的最完整的鬣齿龙头骨,但这是第一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恐龙"。该标本刚被发现时,人们认为它是一种已知的恐龙,但杰里米的研究发现了更多恐龙的多样性。事实上,这是杰里米描述的第二个新属种。它的头骨、牙齿和身体其他部位都有某些独特的特征。例如,它的下颌下缘是直的,耻髋骨也非常大,比其他同类恐龙大得多,就像一个餐盘!杰里米-洛克伍德在怀特岛康普顿湾的发掘现场。资料来源:朴茨茅斯大学杰里米不知道为什么位于腹部底部的耻骨髋骨会如此之大:"这可能是为了连接肌肉,这可能意味着它的运动方式有些不同,也可能是为了更有效地支撑胃内容物,甚至可能与动物的呼吸方式有关,但所有这些理论都有些推测的成分"。杰里米将这只恐龙命名为"Comptonatus ","tonatus"是拉丁语,意为"雷鸣般的"。"这种动物大约有一吨重,和一头大型雄性美洲野牛差不多大。从附近发现的脚印化石中可以看出,它很可能是一种群居动物,因此在1.2亿年前的洪泛平原上,如果受到掠食者的惊吓,这些笨重的恐龙可能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四处逃窜。"自然历史博物馆高级研究员兼古生物学家苏珊娜-梅德门特(Susannah Maidment)博士是该论文的资深作者,同时也是杰里米的博士生导师。Comptonatus是一个神奇的恐龙标本:一个世纪以来在英国发现的最完整的恐龙标本之一。杰里米-洛克伍德(Jeremy Lockwood)博士的研究不断揭示出,早白垩世英格兰南部恐龙的多样性远远超出了人们之前的认识。"该标本比Brighstoneus 年轻,但比Mantellisaurus(与Comptonatus关系密切的两种iguandontian恐龙)更早,它展示了这一时期iguandontian恐龙的快速进化速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在侏罗纪末期假定的恐龙灭绝事件之后,生态系统是如何恢复的。"餐盘"髋骨。资料来源:朴茨茅斯大学尽管在整个 20 世纪,怀特岛上只描述了四个新的恐龙物种,但在过去五年中,已经有八个新物种被命名。杰里米补充说:"这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早白垩世生活在英格兰的不同类型的恐龙。最近的研究表明,威塞克斯曾是世界上最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之一。"这只恐龙已被纳入怀特岛桑德镇恐龙岛博物馆的藏品。这篇论文最近发表在《系统古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上。恐龙岛馆长马丁-蒙特(Martin Munt)博士说:"对博物馆藏品的持续研究不断揭示出令人兴奋的新发现。尼克最重要的发现大部分都留在了岛上,这是一笔永恒的遗产。我们可以期待从岛上的悬崖和藏品中发现更多新类型的史前生物。"怀特岛国民托管组织总经理迈克-格林斯莱德(Mike Greenslade)说:"国民托管组织康普顿湾的这一非凡发现彰显了怀特岛丰富的自然遗产。一个世纪以来在英国发现的最完整的恐龙不仅展示了怀特岛在古生物学方面的重要意义,还强调了保护我们的景观供后代探索和学习的重要性。尼克-蔡斯(Nick Chase)的非凡发现和杰里米-洛克伍德(Jeremy Lockwood)的潜心研究都证明了这里等待发掘的惊人历史。我们很高兴能够参与到这一不断探索和科学进步的旅程中来。"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福建发现全球最大恐爪龙类足迹

福建发现全球最大恐爪龙类足迹 中新社报导,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执行馆长钮科程表示,21世纪福建省恐龙学科的研究热潮始于2020年。2020年11月,由福建省文物局牵头,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组成联合科考队,成立了在福建寻找恐龙的考察项目。据钮科程介绍,联合科考队在龙岩市上杭县临城镇龙翔大道附近发现了大规模晚白垩世恐龙足迹群,自此“福建无恐龙”的漫长历史终于结束。2023年,联合科考队将该足迹群正式命名为“福建龙翔恐龙足迹群”,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白垩纪研究》。图为英良福建足迹复原图。(图取自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中新社)福建龙翔恐龙足迹群的恐龙足迹点具有面积大、保存好、多样性强的特点,目前已产出恐龙足迹包括大型蜥脚类、鸟脚类、大型三趾型兽脚类、两趾型恐爪龙类、小型兽脚类等至少8种造迹恐龙。其中两趾型的恐爪龙类足迹有12个,从大小和形态上可以很明显地划分为来自两类恐爪龙的不同类型。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介绍,在两种不同的恐爪龙足迹中,较小的形态类型包括一个孤立足迹和一道由5个足迹组成的行迹;而另外一种更加引人注目的大型二趾足迹共有6枚,其中5个足迹组成了一道行迹,足迹平均长约36.4公分,宽16.9公分,远超过之前发现的山东驰龙足迹的长度(28.5公分),是当今中国乃至全世界发现的最大的恐爪龙类足迹。从形态上看,这种引人注目的大型二趾足迹并不符合以前所建立的所有恐爪龙类足迹属的特征。基于研究需要,联合科考队建立了新的足迹分类群,将这类足迹命名为“英良福建足迹”(Fujianipus yingliangi)。邢立达表示,其极有可能是某种大型伤齿龙类的杰作。钮科程表示,福建龙翔恐龙足迹群的正式命名,让其作为中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好、面积最大、多样性最高的晚白垩世恐龙足迹群有了真正的“科学身份证”。同时,英良福建足迹的发现,极大地拓展了恐爪龙类足迹的尺寸范围,显示了福建龙翔恐龙足迹群的巨大研究潜力,对于中国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的研究同样有著重要意义。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福建首次发现新恐龙化石 取名“奇异福建龙”

福建首次发现新恐龙化石 取名“奇异福建龙” 中国科研团队首次在福建省发现恐龙化石,经研究确认为新发现的物种,将其命名为“奇异福建龙”。 据央视新闻报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简称“古脊所”)和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合作,在福建首次发现恐龙化石,通过研究,确认为该化石物种为世界上侏罗纪最晚期和地理位置最南的鸟翼类恐龙,距今1亿4800万年至1亿5000万年,并将其命名为“奇异福建龙”。这一成果9月6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发表。 据报道,该化石于2022年10月在福建北部的政和大溪盆地发现,经过近一年的修复和分析,研究团队认为此次发现的新物种前肢与始祖鸟相似,后肢相对细长,在体形上介于恐龙和鸟类之间,是一类善于奔跑的,或者生活在水边的小型兽脚类恐龙。 中国科学院古脊所研究员王敏介绍,目前全世界发现的鸟翼类恐龙化石非常稀少,只有三个地点有所保存,其中一个是在中国河北地区燕辽生物群,另一个在德国索伦霍芬,奇异福建龙的发现则代表了第三个。 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徐立明介绍,奇异福建龙的发现,弥补了鸟类起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部分空白,为研究鸟类起源与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除了奇异福建龙外,考察团队还发现了与奇异福建龙同时期的大量保存完好的爬行动物化石,包括水生/半水生的龟鳖类、离龙类,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政和动物群”,这也是目前全球已知侏罗纪最晚期,地理位置最南的保存有鸟翼类的动物群。

封面图片

侏罗纪巨人现身:英国牛津郡出土巨型翼龙化石

侏罗纪巨人现身:英国牛津郡出土巨型翼龙化石 牛津郡新发现的一具侏罗纪翼龙化石翼展超过三米,是该时期已知最大的翼龙之一。该化石被鉴定为梳颌翼龙,它的发现突显了早期翼龙意想不到的巨大体型,改变了人们对翼龙进化规模的看法。图片来源:Dino Frey化石碎成三块,但保存完好。资料来源:朴茨茅斯大学一个古生物学家小组发现了侏罗纪时期一种巨大的飞行爬行动物化石。据估计,它的翼展超过三米(10 英尺)这使它成为那个时代迄今发现的最大翼龙之一。这块化石是从牛津郡泰晤士河畔阿宾顿附近的一个砾石坑中挖掘出来的,其中包括翼龙的部分翼骨,翼骨断成了三截,但仍然保存完好。侏罗纪翼龙的艺术作品。图片来源:朴茨茅斯大学学生 Hamzah Imran朴茨茅斯大学和莱斯特大学的专家发表了一篇关于该标本的论文,该标本经过地形扫描后被鉴定为属于成年梳颌翼龙类;梳颌翼龙类是翼龙的一种,以细长的翅膀、长颚和细鬃毛般的牙齿而闻名。朴茨茅斯大学的大卫-马蒂尔教授说: "当这块骨头被发现时,它的大小无疑是引人注目的。我们进行了数值分析,得出的最大翼展为 3.75 米(12.3 英尺)。虽然这对于白垩纪翼龙来说很小,但对于侏罗纪翼龙来说绝对是巨大的!这块化石之所以特别,还因为它是英国侏罗纪时期这类翼龙的首批记录之一”。侏罗纪大型翼龙翼展轮廓。资料来源:朴茨茅斯大学三叠纪和侏罗纪时期的翼龙翼展通常在一米五到两米之间,因此一般比白垩纪时期的翼龙要小,白垩纪时期的翼龙翼展可达 10 米。然而,这项新发现表明,一些侏罗纪翼龙可以长得更大。马蒂尔教授补充说:"这只标本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侏罗纪时期最大的翼龙之一,仅次于瑞士的一只翼展估计达 5 米的标本。"古生物学教授 David Martill。资料来源:朴茨茅斯大学2022 年 6 月,地质学家詹姆斯-艾蒂安(James Etienne)博士在寻找海洋爬行动物化石时发现了这一标本,当时侏罗纪晚期的金默里奇粘土层(Kimmeridge Clay Formation)暂时暴露在一个采石场的地面上。这发现了许多标本,包括鱼龙和长尾龙的骨骼,以及包括氨虫和双壳类动物、海洋鳄鱼和鲨鱼在内的其他远古海洋生物。莱斯特大学的戴夫-昂温(Dave Unwin)博士说:"阿宾顿翼龙的昵称'阿巴法布'表明,翼龙类是完全主宰白垩纪的高级翼龙,它们在侏罗纪中期首次出现后,几乎在鸟类的恐龙祖先飞上天空的同时,就立即实现了惊人的巨大体型"。论文发表在《地质学家协会论文集》上,化石现收藏在多塞特郡金默里奇的埃特奇收藏馆。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古代工具制造者和大象足迹:科学家解开旧石器时代采石场遗址之谜

古代工具制造者和大象足迹:科学家解开旧石器时代采石场遗址之谜 访问:Saily - 使用eSIM实现手机全球数据漫游 安全可靠 源自NordVPN 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直立人数千年来对特定采石地点的反复使用,与大象迁徙路线形成了战略上的吻合,从而优化了狩猎活动。这些遗址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精神意义,有助于高效生产加工大象(一种重要的食物来源)所需的工具。图为人类使用长矛狩猎大象。资料来源:Dana Ackerfeld这项研究由特拉维夫大学 Jacob M. Alkow 考古学和古代近东文化系的 Meir Finkel 博士和 Ran Barkai 教授领导。这项研究发表在《考古学》杂志上。Ran Barkai 教授。图片来源:特拉维夫大学Ran Barkai 教授解释道:古人类需要三样东西:水、食物和石头。水和食物是所有生物的必需品,而人类则依靠石器来狩猎和屠宰动物,因为他们没有其他食肉动物那样锋利的爪子或獠牙。问题是,为什么我们发现用于制作燧石工具的岩层周围有成千上万的石器,而岩层旁边却有未用于制作工具的燧石?对一直生活到最近的原住民群体(其中一些群体至今仍健在)的研究表明,狩猎采集者非常重视石头的来源采石场本身赋予它力量和神圣性,因此也赋予它精神崇拜。人们世世代代都到这些地方朝圣,在岩石露头处留下祭品,而同样适合生产石器的邻近露头却无人问津。我们试图了解原因;这些遗址有什么特别之处?近 20 年来,巴尔卡伊教授和他的同事们一直在研究上加利利的燧石开采和工具制造遗址。这些遗址的特点是有大量便于制作工艺品的燧石结核,而且距离胡拉山谷的主要旧石器时代遗址Gesher Benot Ya'akov 和 Ma'ayan Baruch 都不远。这些遗址拥有数以千计的采石和采掘地点,直到 50 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史前人类还在这些地点制造工具和留下祭品,尽管其他地方的地质构造中也存在燧石。由于大象是这些早期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人员将遗址分布数据库与大象迁徙路线数据库进行了交叉对比,发现这些燧石采掘和敲击遗址都位于大象迁徙路线附近的岩层中。芬克尔博士说:"大象平均每天要消耗 400 升水,这就是为什么它有固定的运动路径。这些动物依赖每天的水供应,因此也依赖水源湖泊、河流和溪流的两岸。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在"必经之地"发现了大象的狩猎和加工地点溪流或河流穿过陡峭的山口,或者湖岸的路径仅限于湖岸和山脉之间的空间。同时,由于缺乏可用的保存肉类的手段,且该地区存在掠食性动物,一群狩猎采集者耗尽大象猎物的机会是有限的。因此,必须提前在附近准备大量合适的切割工具。因此,我们在上加利利发现的采石和敲击遗址与大象屠宰遗址相距不远,它们都位于大象的活动路线上。"随后,研究人员试图将他们在以色列开发的模型进行改良,应用到亚洲、欧洲和非洲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几个遗址中,这些遗址都存在这种"三合一"现象。这些遗址既包括以大象或猛犸象为猎物的遗址,也包括后来以河马、骆驼和马等其他动物为猎物的遗址。"旧石器时代的神圣三位一体似乎普遍适用:有水的地方就有大象,而有大象的地方,人类就必须找到合适的岩石露头来采石和制造工具,以便狩猎和屠宰他们喜爱的大型食草动物,"巴尔卡伊教授说。"这是一种传统:数十万年来,大象沿着相同的路线游荡,而人类则在附近制造石器。最终,这些大象灭绝了,世界也从此改变了。"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