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把 100 只黑蚂蚁和 100 只红蚂蚁放进一个罐子里,什么也不会发生。

- 如果你把 100 只黑蚂蚁和 100 只红蚂蚁放进一个罐子里,什么也不会发生。 但如果用力摇晃这个罐子,蚂蚁就会开始互相残杀。红蚁会认为黑蚁是他们的敌人,黑蚂蚁也认为红蚂蚁是他们的敌人。而真正的敌人是那个摇动罐子的人。 人类社会也有这样的情况。所以在人们互相攻击之前,你需要想想是谁摇动了罐子?! 奥托·冯·俾斯麦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如果你把 100 只黑蚂蚁和 100 只红蚂蚁放在一个罐子里,什么也不会发生,但如果你用力摇动这个罐子,蚂蚁就会开始互相残杀,

“如果你把 100 只黑蚂蚁和 100 只红蚂蚁放在一个罐子里,什么也不会发生,但如果你用力摇动这个罐子,蚂蚁就会开始互相残杀,红蚂蚁会认为黑蚂蚁是他们的敌人,而黑蚂蚁会认为红蚂蚁是他们的是敌人。 真正的敌人是摇动这个罐子的人。人类社会也有这样的情况。所以在人们互相攻击之前,我们需要想想是谁摇动了罐子?!” – 奥托·冯·俾斯麦,德国政治家和政治家,德意志帝国第一任总理。

封面图片

蚂蚁也懂“截肢手术” 人类之外动物首次发现

蚂蚁也懂“截肢手术” 人类之外动物首次发现 论文通讯作者、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Erik Frank说:“我们想弄清楚那些不能使用‘抗生素’的蚂蚁会发生什么。”Frank的同事、瑞士洛桑大学的Dany Buffat有一次在实验室里观察佛罗里达木蚁群落时,发现一只蚂蚁正在啃食同伴受伤的腿。“一开始,我想一定有别的事情发生。”Frank说,“也许是受到了威胁,或者蚂蚁认为它们在攻击敌人。”在分析蚁群的视频片段后,研究小组发现了更多截肢事件。每一次,被截肢的蚂蚁都没有任何挣扎的迹象。更重要的是,这些截肢仅发生在蚂蚁的大腿上。为了解更多信息,研究小组对72只佛罗里达木蚁进行了大腿损伤和感染处理。一半蚂蚁接受了研究人员的“截肢手术”,而其他蚂蚁则作为对照。结果显示,被截肢的蚂蚁死亡率比对照组低90%,表明手术成功阻止了病原体的传播。相反,如果伤口在蚂蚁的小腿上,其他蚂蚁就不会进行截肢处理。当研究小组用小腿受伤的蚂蚁重复这个实验时,被截肢的蚂蚁和对照组的死亡率是一样的。使用微CT扫描,研究小组发现许多肌肉都集中在木蚁的大腿上。这意味着对大腿进行“截肢手术”会切断泵血的肌肉,防止血液循环和感染传播。另一方面,由于小腿缺乏这些肌肉,截肢并不能阻止病原体扩散。“这一发现推动了人们对群居昆虫行为免疫系统的理解。”美国波士顿大学的James Traniello表示。德国雷根斯堡大学的Tomer Czaczkes对“截肢手术”的针对性感到惊讶。“它们不会对所有损伤都采取截肢策略,而是在有意义的情况下才这样做。这更有可能是蚂蚁与生俱来的行为。”佛罗里达木蚁。图片来源:PaulYoung/Alam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把100只家鸡放到荒野中,3年后它们有什么变化?

把100只家鸡放到荒野中,3年后它们有什么变化? 动物奇事的回答 我包山头养土鸡的时候,少说也有两三百只土鸡跑到周边山林去了。后来山头不包了,时不时还能在山上看到野化的土鸡。好几个朋友觉得这些土鸡能在山上繁衍生息,我姑父说:“活不了多久,走着瞧吧孩子们。” 为什么大家觉得土鸡在野外能生存下来呢?到底能不能,今天就探讨一下。 土鸡有一定的飞翔能力,貌似能在野外生存 想在在野外生存,鸡得有一定的飞翔本领。土鸡其实是有飞翔能力的。小时候我们几个发小一块去上学,在沟边看到几只家养的鸭子,都不是太肥的那种。 有一个小伙伴突然猛跑吓那几只鸭子,几只鸭子拍打翅膀往前跑几步竟然飞了起来,有一只飞在空中绕一圈落在旁边的墙头上。 我们几个小伙伴惊呼:“大雁大雁。”非常激动,因为从来没近距离接触过大雁,可是课本上又经常有大雁的故事和图片,我们对大雁很感兴趣,就把鸭子当大雁赶,就是为了看它们飞翔,给枯燥的学习生活增添一点乐趣。 平时看到鸭子、鹅、鸡,趁着没人的时候,我们这群熊孩子总会猛追一下,吓得它们慌不择路,飞上天空。我们在下边惊呼感叹:“好厉害,好厉害。” 有次从前街撵吓一只大白鹅,大白鹅飞奔着滑翔而起,从前街飞到后街,飞行距离两百多米,飞行高度超过树梢。要是你们小时候没这么皮过,肯定不敢相信大白鹅还能飞几百米远吧。 撵鸡让它们飞这更是经常干的事,因为一只土鸡也就两三斤,比鸭子和鹅都要麻利,飞起来更容易,甚至不需要助跑就能飞起来。我们村里大部分家庭都会养几只鸡,所以小时候把鸡撵得飞起来是最常干的事。 最后我们消停了,因为有次实在找不到可以撵飞的合适家禽了。在路边看到一只大肥公鸡,公鸡胖得都拽不动了。可是我们小孩子为了玩,没想那么多。冲着那只肥鸡猛地一撵,吓得它赶紧扑棱着翅膀想飞走,结果把腿给崴断了。 好巧不巧,公鸡家的主人出来了,刚好逮住我们这群熊孩子,直接告给家长们。家长一审问,有个发小把之前我们干的坏事都招供了。每人挨了一顿打,从此放弃了对飞行动力学的研究。 血的教训加皮鞭下的领悟,我深深记住了几个数据。土鸡拼命飞起来的高度可以超过二十米,距离可以达到数百米。普遍是高度四五米,距离三四十米。太肥的土鸡飞不起来,容易弄断肢体。 土鸡在野外天敌太多 有一定飞行能力的土鸡是不是可以在山上独立生存呢?其实还是办不到的,因为它们有几个天敌,是自己对付不了的。 1.头号敌人就是黄鼠狼。 这家伙体长也就二十五公分左右,通体黄色,少数活得久的,头部和后背会有部分黑毛。这是鼬科动物,别看体型不大,个个都是动物中的战斗机。 非洲有平头哥硬刚狮子花豹,美洲有水獭吃鳄鱼。黄鼠狼没有平头哥和水獭厉害,对付比自己大两三倍的家猫和大十多倍的家犬,它们都不逞多让。我还见过一只黄鼠狼把比自己大两三倍的猴子都猎捕了。 我们家里养鸡,平时它们都卧在屋檐下。有几天我们那里闹黄鼠狼,七八只老母鸡不敢呆在地上了,都往大枣树上飞,每次都有两三只飞不上去。 我妈就把一根长三米的木梁靠在枣树上,这样所有的母鸡都能借着木梁飞到三米高的枣树杈上。晚上黄鼠狼就拿我家母鸡没办法了。 我看老妈把木梁立得太陡峭了,母鸡爬得辛苦,我就帮忙换了根更长的木梁,这样没那么陡峭了。没想到母鸡不辛苦了,黄鼠狼也可以爬上去了,当天晚上就丢了一只母鸡。 我们街坊邻居,几乎每家都被黄鼠狼偷走过土鸡,想了各种办法对付黄鼠狼。有次我爷爷养的大黑狗,大白天在院子里看到黄鼠狼,黑子去追黄鼠狼,看它要钻下水道逃跑,去咬黄鼠狼的屁股。 黄鼠狼放了个屁,把我家黑子熏出病了,卧在狗窝里,几天不吃东西,差点没扛过来。一只三四十斤的大黑狗都差点顶不住黄鼠狼一屁之威,更不用说土鸡了。 我姥姥家土鸡大晚上乱叫,表哥知道是黄鼠狼来了,赶紧起来去看。打开堂屋门,黄鼠狼就跑了,有只母鸡倒在地上死了,身上没有任何伤口,姥姥说是被黄鼠狼的臭屁晕死了。 在野外土鸡要是遇到黄鼠狼是无解的,尤其是野外有草木做掩护,黄鼠狼躲起来打伏击,不知道有多少土鸡要倒在黄鼠狼的嘴下。 尤其是晚上土鸡只要不能飞到树上,基本上都难以逃脱黄鼠狼的猎捕。就是能飞到树上过夜,基本上也无法繁殖小鸡仔了,小鸡仔又不会飞,更是无路可逃的。 2.山林中的苍鹰也是土鸡的天敌 就算有一部分土鸡飞行能力很好,躲过了黄鼠狼的猎捕,它们也难以生存下去,还有苍鹰的虎视眈眈呢。苍鹰是中型猛禽,体重二斤左右,飞行技能很强,是少有的林中猛禽。 我二爷爷在院里坐着晒暖,二奶奶在纳鞋底,院子里有一只老母鸡领着一群小鸡仔在啄食吃,一只苍鹰突然从空中飞下来把老母鸡抓走了,留下一脸懵的二爷爷和一群吓坏了的小鸡仔。 小时候我们那都没有院墙,房子也小。平时家里养的鸡喜欢满地跑,叫走地鸡。平时最怕的就是天上的老鹰突然下来抓鸡,不厉害的老鹰喜欢抓小鸡,厉害的老鹰把大母鸡都能抓走。 3.蛇也是土鸡的天敌 我在山上养鸡那会,最讨厌的就是蛇。那种比较大的蛇,喜欢偷鸡蛋吃。把鸡蛋整个吞到肚子里,然后在肚子里把鸡蛋摔破,再吐出来就剩个鸡蛋壳了。 更多的蛇是直接把小鸡仔缠住,几分钟小鸡仔就窒息了,然后整个吞下肚去。母鸡不管还好,要是去斗比较大的蛇,连老母鸡都得被蛇缠死。 4.人会抓野化的土鸡 其实最影响土鸡在山上野化生存的不是野生动物,而是人。 野鸡可以飞两三百米,可以飞几十米高。就算有些土鸡飞不了这么高这么远,也不差不了太多。土鸡就算没野鸡野外生存能力强,总是能活下来一部分的。 野鸡前些年被打得快消失了,这几年保护得好,很多地方野鸡又恢复以前的繁荣了,经常在野外出没。 土鸡就算野化了,它还是土鸡,并不受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野鸡比土鸡野外生存能力强,没有法律保护,它们也很难生存延续,更不用说土鸡了。 十几年前我在桐柏山包山头养土鸡,跑到附近山上不回来的土鸡起码有几百只。转行做别的了,不再包山头了。好多老乡都在山上发现过我们养鸡场跑的土鸡。还见过有母鸡带着一二十只小鸡仔在野外活动。 后来姑父说土鸡在野外活不下去,以前是我们在那里养鸡,就算跑出去的土鸡也可以在附近活动,有危险时往养鸡场附近跑,野生动物怕人,这也算对野化土鸡的间接保护了。这边养鸡场没了,周边的野鸡也活不下去的。 事实就是这样的,开始几年好多村民都说在山上打到了野化的土鸡,还捡过土鸡蛋。更有甚者,有个附近的居民看到土鸡带着小鸡仔在山上跑,直接抓回去养在自己家里了。 几年后附近的村民没人再说山上可以看到土鸡了。我和几个朋友有次到之前的养鸡场附近钓鱼,去山上转悠一圈,除了已经快腐烂的土鸡毛,一只土鸡的影子都看不到了,连鸡粪都没看到一坨。野化的土鸡都没了。 总结一下:土鸡相对于野鸡来说,野外生存能力已经低了很多。在天敌黄鼠狼、苍鹰、蛇等动物的挤压下,已经没有多少生存空间了,加上土鸡没有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保护,人都能把野化的土鸡抓绝的。所以在荒野中放100只土鸡,最后只能看到土鸡毛,鸡已经被野生动物和人抓走吃掉了。土鸡都不行,别的没有土鸡灵活麻利的鸡更不行了。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动物奇事)

封面图片

最绝望、残忍的死法:蚂蚁转圈 一圈一圈 旋转至死

最绝望、残忍的死法:蚂蚁转圈 一圈一圈 旋转至死 蘑菇和白蚁主人是一名男子,他正在自己的摊位前高谈阔论,谈论真菌和昆虫对生态的重要性。这些可怜的小白蚁,正在摊位上卖力表演转圈圈,一刻不停地旋转。发布的视频,没有拍摄到这些白蚁的结局,但西蒙表示,这些白蚁正在扼杀自己。在科学上,蚂蚁转圈有一个非常别致的学名,叫作蚂蚁死亡漩涡,这意味着旋转一旦开始,至死方休,几个小时,几天,无论多久,反正以死亡为终结。白蚁为何要以这方式折磨自己呢?一旦陷入死亡漩涡,白蚁就无法走出来吗?死亡漩涡,进化带来的副作用死亡漩涡现象,在行军蚁中比较常见。行军蚁,和其他蚂蚁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固定巢穴,就像一个“侵略者”,四处觅食,而且总是集体出行捕猎。别的蚂蚁,派出去侦察的蚂蚁基本都是单个的,找到食物后,再回蚁巢搬救兵。但行军蚁,出去就是一群,而且这些行军蚁训练有素,配合默契,在路上发现猎物,无论是什么动物,都会利用“蚁海”战术,将其淹没杀死,然后撕成小块带回巢穴。一个行军蚁家族,一天的捕食量高达500000只猎物,这意味着行军蚁的运作非常高效。出行时,它们会排列成规整的纵队前进(有的行军蚁是横着排的),外出的行军蚁在两侧,而返回的蚂蚁在中间。因为数量多,整个捕猎小队可谓是浩浩荡荡,行军队伍的范围宽度可超20米,长度可达100米。这么多蚂蚁,如何保持队伍井然有序,丝毫不乱呢?答案就是信息素。行军蚁基本都是失明的,它们是靠信息素来指引方向。整个行军道路,中间的信息素浓度会高一些,而两侧浓度低一些,高浓度的信息素正是返回的行军蚁释放的。高低不同的信息素,是行军蚁大军觅食井然有序的关键。蚁桥如此高效的集体觅食策略,对行军蚁来说是成功的。只要前头有同伴带路,无论前面是何种凶猛野兽,是沟壑还悬崖,行军蚁都会义无反顾跟着前进。但是,如果其中几只带头蚂蚁出错了呢?后面的蚂蚁是不是还是盲目跟随呢?蚂蚁死亡漩涡就是这么来的!当行军蚁在前进过程中受到威胁或者干扰,导致蚂蚁轨迹偏离原来的方向,为了尽快归队,行军蚁就开始追踪周围最近的信息素来源,互相追逐,这些偏离的行军蚁群慢慢就形成了一个不断旋转的圆圈,而且速度越转越快。科学家也将这种行为视为一种防御手段,越转越快,是为了迷惑捕食者。死亡漩涡一般范围比较小,旋转的蚂蚁也就几十只,圆圈的直径也就几厘米。目前规模最大的蚂蚁死亡漩涡,预估周长有370米,蚂蚁转一圈大概要2.5个小时。一旦陷入死亡漩涡的蚂蚁,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逃脱的。蚂蚁生物学家T.C.Schneirla在观察一个死亡漩涡时,发现蚂蚁旋转了一天,中间还下了一场大雨,也没有阻止它们停下来。即使身边都是同伴尸体,第二天,还有少数蚂蚁拖着疲惫的身体慢慢绕圈,奄奄一息!最后行军蚁的这个BUG,很多蚂蚁都有,包括白蚁,因为白蚁视力同样不好,还有一些昆虫和鱼类也有类似的行为。比较残忍的是,死亡漩涡是可以人工模拟的。开头白蚁的旋转,就是人为造成的。西蒙认为是摊主故意将白蚁放在蘑菇内的,白蚁在密闭的空间中,为了追寻信息素,不得不暴走旋转,它们的结局最终只有死亡。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把“孕期女性”建议扩大到“育龄妇女”是什么道理,对女性患者只认为她要生育吗?

把“孕期女性”建议扩大到“育龄妇女”是什么道理,对女性患者只认为她要生育吗? 这种思维真的太普遍了,越俎代庖替女患者做决定,比如文中那种“医生对来看诊痛经的女生说生孩子了之后痛经就好了”。 “育龄女性首先是个人,是个病人,治病是她来看诊的目的。生育不生育要问问患者本人,而不是默认她一定会生育。女性因为潜在的默认生育而失去当下对自己病情治疗的最优选择,我只能说是女性群体的灾难。在医疗情境中使用‘育龄女性’我认为也是不合适的,“有生育需求的女性”更为妥当。 关注女性的生育需要,我认为是必须的。更为合适的做法我想应当是:主动询问患者本人(而非患者丈夫,如果已婚的话;也不应当是患者的父母,如果未婚的话)未来是否有生育计划以及近期是否有生育计划,并告知治疗的可能风险。” 《对于“建议育龄女性慎用心境稳定剂”这一观点的探讨》

封面图片

#群友投稿我想谈一个很多人疑惑的问题:就是菲律宾的中国人为什么素质这么低?不但素质低还互相骗,互相残杀

#群友投稿 我想谈一个很多人疑惑的问题:就是菲律宾的中国人为什么素质这么低?不但素质低还互相骗,互相残杀 本人在菲律宾8年了,期间换过的公司也不下20家,形形色色的中国人接触过太多了。根据我8年在菲的观察得知,来菲种菜的中国人99%是农村出来的农民工,其中80%是小学或者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的都不多,更别提大学了。 农民工本来素质就差,再加上没什么学历。所以说,其实菲律宾聚集了中国大陆素质最差最底层最穷的一批人,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在菲律宾的名声不好了,甚至被小菲都看不起。 我强调一点,我没有黑农村或者看不起农村人的意思,我自己也是农村人,我素质也不高我承认,我只是在自我反省罢了。放眼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穷地方出来的人素质一定是最差的,不说绝对100%,因为那是杠精脑残思维。但是90%是这样的,这是事实。 总结一下就是来菲律宾被同胞骗了或者坑了,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因为海外bc这个行业就是这样一批人组成的,大家注意自我保护,不要轻易相信人就行了 ps:小伙伴们赞同他的观点吗?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