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2024年中国结婚登记数量降至50年低点,2025年、2050年、2100年中国年龄结构和世界其他地区年龄结构变化预测

金融时报:2024年中国结婚登记数量降至50年低点,2025年、2050年、2100年中国年龄结构和世界其他地区年龄结构变化预测图表,显示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远超全球其他地区水平。 金融时报估算,中国当今年轻人未婚率比前几代人更高,未婚人口比例上升较快,所有年龄段的未婚率都在上升,尤其是25-39岁的人群中,男性未婚率普遍高于女性。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根据民政部3月18日发布的统计季报数据,2021年中国结婚登记数据为763.6万对。这是继2019年跌破1000万对、2020年

根据民政部3月18日发布的统计季报数据,2021年中国结婚登记数据为763.6万对。这是继2019年跌破1000万对、2020年跌破900万对大关后,结婚登记数据再次跌破800万对大关。第一财经记者梳理数据发现,这也创下了民政部网站公布有1986年以来的数据新低,仅为2013年最高峰的56.6%。 结婚人数快速下降,与适婚人群总量减少有关。从近四十年数据看,中国出生人口在经历1987年这一近40年的最高峰之后,连续多年下行。也就是说,随着“95后”乃至00后进入到婚育阶段,处于适婚年龄的年轻人数量也在下降。另一方面,这也跟年轻人尤其是“90后”初婚年龄大幅推迟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以后安徽初婚年龄逐渐上升,从一开始的26岁左右到现在已突破30岁。根据贺丹、张许颖、庄亚儿等人的一项研究《2006~2016年中国生育状况报告基于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女性的初婚年龄从2006年的23.6岁上升到2016年的26.3岁,10年间上升了2.7岁。 人口专家、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分析,近年来初婚年龄大幅推迟有多个因素,其中之一是高等教育的的普及,使得年轻人独立生活工作的年龄被拉长了。其次,城镇化过程中,许多年轻人涌入大城市,但现实的生活成本压力逐渐增大、就业和工作压力也越来越沉重,所以也不敢轻易进入婚姻。此外,还有婚姻观念和婚育行为习惯的累积效应;年轻人的主体意识更加提高,对自己婚姻的自主选择性越来越明显等因素。董玉整说,现在家庭、父母及亲人们对年轻人的婚姻选择的影响力越来越弱。同时,不少人对婚姻完美状态的期待较高、对择偶的标准也越来越严格,有的人甚至宁愿单身、宁愿独身,也不愿意降低标准,不愿意将就。董玉整预计,结婚人数下降对出生人口必然带来实质性影响。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育龄妇女、已婚育龄妇女的数量下降,是不可扭转的趋势,这也是影响出生人口数量增加与否的重要客观原因。 分省份来看,有10个省份结婚人数达到或超过30万对,分别是河南、广东、四川、江苏、山东、安徽、河北、湖北、湖南、云南,其中河南、广东和四川均超过50万对,广东和河南均为59.1万对,并列第一。总体上看,各地结婚登记人数多少,与各地的人口总量尤其是户籍人口总量有关,其中河南是户籍人口第一大省,广东常住人口最多,且年龄结构较为年轻。结婚人数多,也意味着接下来这两省的出生人口数量也会名列前茅。 (第一财经,中国民政部)

封面图片

2022年中国出生人口中三孩及以上占15%

2022年中国出生人口中三孩及以上占15% 中国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为38.9%,三孩及以上占比为15.0%。 据中国央视新闻报道,国家卫生健康委星期二(10月12日)发布的最新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全国出生人口956万人,比去年的1062万人少。 根据上一份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二孩占比为41.4%,三孩及以上占比为14.5%。 中国全国人口出生率(即每千人中出生人数的比率)在2020年冠病疫情暴发后跌幅越加明显,2020年首次跌破10%,仅达到8.52%,是1978年来的新低;2021年下滑至7.52%;2022年进一步跌至6.77%,新生儿人口数跌破1000万人,比六年前减少一半。2022年中国人口也是自1961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封面图片

延迟发布的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终于在周二亮相,根据此次普查数据,2020年中国总人口为14.1亿人,较10年前人口普查结果增长

延迟发布的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终于在周二亮相,根据此次普查数据,2020年中国总人口为14.1亿人,较10年前人口普查结果增长5.38%,但年均增速0.53%则创下纪录新低;人口结构亦出现较大变化,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双双上升。超14亿庞大的人口总规模以及占比超六成的充沛劳动力,仍将是支撑中国这个制造业大国的主要动力。而人口年增速创新低,加速到来的老龄化以及大幅上升的人户分离显然也提示中国与此相关政策的调整必须加快。 老龄化问题成为中国近年来持续面临的挑战。根据普查公报,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相比十年前,上升5.44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中国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较快,老龄化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值得注意的是,少儿人口比例在过去十年仍有所上升,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相比十年前上升1.35个百分点。公报称这是因为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考虑到中国在2016年1月1日全面开放二孩政策,从过去五年对比看,预期中的生育高峰似乎并未来临,根据统计局公报数据,2018年中国出生人口甚至出现较明显下降。经济学人智库(EIU)中国首席分析师苏月表示,开放二胎政策没有改变中国生育率快速下降趋势,“在这样的趋势下,我们预计到2030年,中国老龄人口占比(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到18%左右,相当于西班牙和挪威当前的水平。” 针对人口增速放缓的原因,宁吉喆解释,过去十年间年均增长率是0.53%,较前一个十年下降了0.04个百分点,这种趋势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主要原因是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的持续下降,生育时间的推迟,以及生育养育成本的提高,这些都导致出生人口规模有所收紧。他称,“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结果,也是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从这次普查结果看,当前我国人口总量仍居世界第一,过去十年人口保持了继续增长态势,十年间人口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的规模与前一个十年增加7,390万人相比,略有下降,但基本持平”。 但宁吉喆也提到,中国人口保持了一定水平的惯性增长。人口基数大,目前育龄妇女还有3亿多人,每年能够保持1,000多万的出生人口规模。同时生育政策调整取得积极成效,随着“单独二孩”“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出生人口的数量是快速回升的。此外,人口的预期寿命持续提高。中国近十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改善,这使得中国年度死亡人口一直是少于出生人口,人口总量保持了增长的态势。这些人口增长的积极因素还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发挥作用。宁吉喆说,“我国人口今后会达到峰值,但具体时间现在看还有不确定性”。他还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人口总量会保持在14亿人以上。宁吉喆称,“下一步,我们应当持续关注人口增长变化情况,积极应对人口发展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挑战”。 针对此次人口普查报告发布的延期,中国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曾玉平解释称,原定的普查公报发布时间是一个计划的时间,考虑到社会各界对普查结果的强烈需求,这次丰富了发布内容,增加了大量的分结构和地区分布方面的数据,所以数据准备花费了更多的时间。他强调,人口普查工作环节多、涉及面很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今天一共发布了8个公报,与前几次普查相比,内容更加丰富、更加详细。每一笔数据都经过了反复核实,确保数据真实准确。不过《金融时报》援引接近中国国家统计局的人士报道称,最初的人口数字不到14亿,但进行了上修。 (路透社,BBC,彭博社,金融时报)

封面图片

2024年中国经济分析

2024年中国经济分析 2023年,中国经济因为疫情受到重创。“没信心”成为过去一年的高频词,也汇聚了中国经济困难的所有症结。国际预测机构认为,2024年的前景可能更为黯淡,增速将明显减缓。经济学家们预测,2024年中国经济增幅将从今年的5.2%放缓至4.6%。中国经济20年来都是借钱搞基建、刺激增长。随着债台高筑,财务爆雷、引爆金融危机恐是迟早的事。 然而,中媒表示 众多海外机构和人士纷纷表示看好2024年中国经济形势。多家外资机构认为,随着居民收入增长、消费回升、企业盈利改善以及经济转型升级持续推进等一系列积极信号的释放,明年中国经济有望持续回升向好。 原文链接 《经济日报》 《央视新闻》 《新华社》 《美国之音》 《美国之音》 《BBC中文》 《华尔街日报》

封面图片

政府周二表示,2022年中国有956万人出生,1041万人死亡。这是自上世纪60年代初以来,中国死亡人数首次超过出生人数,即人口

政府周二表示,2022年中国有956万人出生,1041万人死亡。这是自上世纪60年代初以来,中国死亡人数首次超过出生人数,即人口负增长。 出生率持续下降和预期寿命的长期上升正将中国推入一场人口危机,这将在本世纪对中国及其经济,以及全世界产生影响。

封面图片

金融时报分析统计数字,发现英国各年龄段新型肺炎感染者的死亡率在2022年3月均已跌落至季节性流感以下。在2020年中,60岁以上

金融时报分析统计数字,发现英国各年龄段新型肺炎感染者的死亡率在2022年3月均已跌落至季节性流感以下。在2020年中,60岁以上新型肺炎感染者的死亡率曾是季节性流感的近20倍。 另一方面,2022冬春相比过去的流感季平均值,呼吸系统疾病造成的死亡总数仍多出约五成;即使和2014-15、2017-18等较严重的流感季相比也多出约三成。2021冬春死亡总数则是平年流感季的约7倍。 过去一周伴随防疫解严,英国医疗机构新入院者中新型肺炎阳性人数急升约两成。入院者中四成以上本身不是因新型肺炎就诊、但在入院接受采检时发现。2月的入院者中有15%未接种疫苗;其时英国总人口中未接种比例为9%。 伦敦帝国学院教授Peter Openshaw受访表示,政府将新型肺炎参照流感管理的策略存有风险、但到现在为止都局面还运行在预期轨道。他说,只要人群免疫强劲,死亡率就会很低;但若未来人群免疫下滑、或出现新变种,再重建防控体系就会在时间上丧失主动。 UCL教授、独立SAGE专家组成员Christina Pagel受访表示,新型肺炎的威胁仍不能和流感划等号,特别是目前传染性更强的SA.2已成为主要毒株,连同防控解严与疫苗保护力下滑导致近期入院人数蹿升;未来可能不会出现一大波新疫情,但很可能会出现2021年夏秋Delta株时那种数字连月高企的局面。 利物浦大学教授Julian Hiscox受访警告说勿要对新冠威胁下降感到自满,呼吁尽快将春季加强针(第四剂)扩大至对全体50岁以上人群开放接种,以对新变种等未知风险做好及时准备。 (金融时报)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